泰州教育 - [幸福地教 幸福地學]
幸福地教 幸福地學
——看泰州教育的幸福表情
本報特約通訊員錢建虎 戴 榮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70歲的爺爺突發奇想,自己生在舊社會,沒有上過學,現在條件好了,何不和孫子同校讀書?祖孫走在上學的路上,小孫子有件事老想不開,就問:「您想上學不錯,可有件事不大好辦。」爺爺問:「啥事?」孫子:「萬一您犯了錯誤老師叫家長,您讓誰去呢?」
毫無疑問,經濟的加速發展對教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每個人接受終身教育也已成為可能。然而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另一個命題是,我們的學校距離教育的本質有多遠?
這是一個無法用長度丈量的命題。
至少,在學校犯了錯誤擔心叫家長的孩子是不幸福的。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江蘇省泰州市各級各類學校課堂內外,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面龐上已顯露出越來越多的幸福表情……
幸福表情1
讓孩子在家門口讀好書
辦好每一所學校,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戰略。放任城鄉學校發展差距不斷加大,是對整個民族不負責的行為。
姜堰市興泰鎮農民潘東升決定把女兒從縣城裡的學校轉回鎮里的初中上學。「四中的竇愛華到興泰當校長,我信他。」潘東升滿懷信心地對鄉鄰說。
潘東升所說的四中是姜堰市城區一所比較有名的初級中學,該市周邊鄉鎮的不少農民每年開學前後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孩子往這裡送。竇愛華原先是姜堰四中的教務處副主任,教學實績突出,在當地很有影響力。
作為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姜堰市教育部門每年都會安排城區學校中層幹部到農村學校當校長,把城區學校的一些先進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學經驗帶到農村。竇愛華是其中的一員。
「農村教育落後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教師隊伍素質的問題。一些教師想盡辦法往城裡鑽,留下的多數是『老弱病殘』。」竇愛華說,剛到地處偏遠的興泰學校時,當地教師的狀況讓他吃驚,「平均年齡45歲以上,許多教師連普通話都不會說,電腦操作也是一竅不通。」
竇愛華逼著一輩子沒講過普通話的老教師跟著年輕人學普通話,教案一個個過堂。抱怨的人不少,竇愛華的理由很簡單,「政府給教師的收入逐年增加,我們培養的的優秀學生越來越少,不虧心嗎?」
「讓孩子在家門口讀好書,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努力實現城鄉教育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管理水平、教育質量四個基本均衡。」泰州市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中對各地提出了明確要求。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成為泰州各地教育部門近年來的一項緊迫工作。各地紛紛出台政策,如義務教育經費向農村學校傾斜,城鄉學校互派教師交流,優秀學校與薄弱學校結對幫扶、捆綁考核。一些地區還規定,新分配來的教師全部下鄉,沒有在農村學校工作經歷的教師不得評定高級職稱。
一位鄉鎮黨委書記在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把教育搞好了,就是幫助農民致富。他的理由也很簡單:村民把孩子送到城裡上學,擇校費加上租房照看孩子,一年起碼2萬元,「如果鄉鎮學校搞好了,在家門口上學,不就是每年給這些家庭增收2萬元嗎?」
事實上,近年來泰州各地實施學校布局調整,推出「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配套」等工程,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達到合格學校標準,各地城鄉學校差距明顯縮小。
在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努力下,一些農村學校的老師動員學生回鄉讀書時,聲音也響亮了許多。「單就中考升學而言,考同樣的分數,農村學校要比城市學校有更多的機會到重點高中讀書。」
按照當地有關規定,熱點高中指標生錄取必須拿出50%的名額分配給各農村學校。結果是,這些熱點高中對城鄉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可能相差25至30分。
「教育均衡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對農村教育單向傾斜,讓每個孩子能進好學校,關鍵是統籌配置好區域教育資源。」泰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人口出生率降低直接導致農村學校生源萎縮,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又呈現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趨勢。泰州市教育局提出,當前要突出做好城鄉學校布局調整,一是適度控制城區學校和班級規模,抑制過度膨脹。二是農村學校科學布點,根據地理環境、人口變化等因素設置義務教育學校。三是在農村全面推進小班化教育。
幸福表情 2
多一些窮人教育學的情懷
學校的大門向人人敞開,讓所有貧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學,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就是窮人教育學。
40歲的童向東在泰州市區的一些建材市場攬活,平均每天收入不足100元。童向東來自泰興農村,妻子患有慢性疾病,他在市區租的房子破舊陰暗。即便如此,說起正在市區城東小學念六年級的女兒,童向東還是一臉笑容:孩子在這邊上學不用交錢,雜費、書費政府都免了,「學校好,老師好,對待農村孩子跟城裡一樣,我一百個放心。」
童向東的放心源自泰州市的一項教育政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在城區公辦學校就近讀書,跟城區學生享受同等待遇。
這項政策在泰州各市(區)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有關調查顯示,該市所轄市區90%以上隨父母流動的兒童都在當地公辦學校讀書學習。「讓流動的花朵開放得更美麗」成為眾多學校新的辦學追求。
也有不少農村孩子不能跟隨在外打工的父母,他們留在各地農村成了留守兒童。
這幾年,泰州市關於留守兒童的話題特別受當地媒體青睞,有關部門或組織幫助留守兒童的做法時常見諸報端。
14歲的小吳在興化市一所農村初中上初一,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每到寒暑假,小吳就會玩失蹤,爺爺奶奶急得不行,在各村張貼「尋人啟事」。
以前小吳一直在網吧玩遊戲。「現在不行了,老師看管得緊。網吧里沒有成人身份證也不讓進了,每天都有義務監督員巡查呢。」小吳說,今年暑假沒有再進網吧打遊戲。
「留守學生關愛工程」被列入泰州各地農村學校的重點工作,要求大批骨幹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留守學生結對幫扶。按照有關規定,各班級為留守學生建立信息卡,並實行動態管理,教師隨時跟孩子保持聯繫,還要定期與孩子的父母、代管人、結對幫扶人員溝通。
儘管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撫慰,但泰州各級教育部門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孩子成長造成的消極影響。教育部門鼓勵各地農村學校建立寄宿制度,讓留守兒童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愛。興化市對住校留守學生膳食作出規定,確保每個孩子每天一杯牛奶、一個雞蛋、一個水果,並對困難學生實行財政補貼。
正是本著窮人教育學的情懷,大力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成了這幾年泰州市委、市政府領導說得最多的話,提得最多的要求,也是他們動腦筋、花工夫做得最多的事。
在泰州,除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學生以外,還有一群孩子受到特殊照顧。
前不久,佔地80餘畝的泰州特殊教育學校新校落成,141名殘疾學生搬進「新家」。在這裡,學生不僅擁有更美的環境和更完備的設施,而且享受全免入學,學校不僅免去學費、書本費、住宿費,自去年秋學期始連伙食費也全免了。
「為孩子治病花費巨資,多數家庭因病致貧。」泰州特殊教育學校校長丁德海介紹,一些學生家長過去交納伙食費,都是一個鋼蹦一個鋼蹦地掏,一學期幾百元伙食費要分好幾次才能付清,「聽說學校免伙食費,有家長當場跪在地上,直念叨共產黨好!」
泰州特校對殘疾學生的技能培訓是一大特色。一名學生的手工作品在街頭被賣出800元的高價,在今年的一次義賣活動中,40件學生作品拍賣了5000多元。
近兩年,該市所有特殊教育學校都實現了搬遷或改擴建,新增總投資5000多萬元,生均佔地面積179平方米、建築面積達47平方米,高水平、高質量、按時間完成了江蘇省特殊教育合格學校建設任務。
幸福表情 3
營造能發出笑聲的課堂
孩子老遠看到學校就歡呼雀躍,而不是愁眉苦臉,這才是理想中的好學校。如果孩子厭煩了校園,那麼,我們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就已經失敗了。
靖江市生祠鎮中心小學低年級教學班,一間教室的門上畫著一顆開心果,上面寫了一句話:「相信自己,我能行。」
這是一堂識字課。上課了,老師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拼音知識自己認讀,然後問同學們認讀起來有什麼困難,哪些同學能試著認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老師說,想試的都來吧。教室里熱鬧得很,有調皮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老師說:「不聽話,把你扔到窗外。」學生回答:「老師,窗戶有窗欞,你扔不出去。」老師和全班同學都笑了。笑聲中,調皮學生端正了坐姿。
「課堂不僅是學習場所,也是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讓孩子幸福地度過每一堂課,我們就無法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泰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說,營造能發出笑聲的課堂,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過程的幸福,成為該市中小學優質課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
在泰州的一些中小學,學生不再被要求挺直腰板,背著手老老實實地端坐著,而是可以圍在一起,進行互動式學習。在這種教學情境下,該市先後推出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泰興黃橋初中「兩學一歸納」課堂教學模式、泰州實驗中學「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和泰興一高試卷講評課模式,京劇進課堂、書法教育、國際象棋等活動也都開展得有聲有色。
考試通常是引導教學的指揮棒,靖江市教育局的一項開放式考試改革在當地引起震動。該市小學期末考試實行四個「開放」:試題來源開放,只要符合教改要求就行;命題人員開放,什麼人都可出題;試題答案開放,答案不唯一;考試分值開放,上不封頂。考試過後,學生興奮不已。不少人拿到了從未考過的高分,成績最好的學生得了130多分。
對好教師的評判標準也在悄悄發生改變。泰興市一些學校讓學生制定出好教師標準:能用鮮明的、有助於學生理解的方式向學生闡釋高深的道理;能明確說明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並突出教學重點,並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質疑、討論;學識淵博,但並不裝作「知曉一切」;努力讓自己的教及學生的學變得有趣……
經歷中考的洗禮後,職業學校的學生通常被排斥在優秀學生的隊列之外。「職校學生一般都怕學習,給他們上課簡直是受罪。」一位職校教師曾經抱怨。
「不要抱怨孩子們,也許是我們的教育錯了。」泰州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李明華說。去年5月,李明華接受了美國國家創業指導基金會NFTE課程教學培訓,成為泰州市首批NFTE課程教師。她發給學生的教材名為《如何成功創辦一個小企業》,教材內容除了一個個小故事,多數是空格,需要學生自己填空。
李明華讓學生在課堂上玩「開火車」的遊戲,一位學生當火車頭,10多位學生充當車身、車尾,「火車」沿著「軌道」運行,周圍密布「障礙」。除了擔任火車頭的學生可以睜開眼睛,其餘人都必須閉眼,有一人違規,就意味著火車翻車出軌。許多「火車」開不到終點。李明華讓學生寫下感受,填到教材的那些空格中。
「感謝李老師上的那些課,也感謝學校為我們安排的那些創業實踐活動。」剛從這所學校畢業的紀建偉說,他是第一批在學校創業園開設模擬公司的學生之一,今年暑假,他創辦的3家公司已領取工商營業執照正式掛牌營業。這位曾經學習成績很差的學生,去年4月受邀赴美國參加全球創業精神大賽頒獎盛典,全球獲此殊榮的學生僅有30位。
一位教育家說過,最好的教育,是隱蔽了教育目標的教育。閑暇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經濟教育、節日教育……都成為有效的校本課程,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豐富情感、完善人格、學會交際、形成社會性品質。
種種努力之下,泰州市正朝著這一目標穩步前行。
幸福表情4
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
沒有教師幸福地教,也就無法真正有學生幸福地學。教師不只是在為學生服務,教育活動本身也是教師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教師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幸福,其人生也很難幸福。
幾年前,泰州市區一所重點高中的老師接手高一新生時,曾有過這樣的開場白:「孩子們,歡迎你們來到這所文明監獄!你們要在這兒服刑三年,但願你們儘早結束刑期。我警告你們,如果考不上,就要加刑一到兩年!請不要笑!其實你們還好,早晚要離開此地,不像老師,可是無期徒刑啊。」
幽默詼諧之外是十足的無奈。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師感到工作壓力太大,平常休息時間得不到保障,節假日還要補課,長時間處於反覆講解、機械訓練、大量作業、不斷考試的重複勞動狀態。
沒有教師心靈的舒展,何以會有孩子心靈的舒展?教師自己都感受不到幸福,又如何想辦法讓孩子感受幸福?
2007年10月,泰州市教育局出台《深化素質教育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八項規定》(簡稱「減負八項規定」)。該規定明確了公辦學校學生就近免試入學、節假日禁止補課、禁止按分數給學生排名等要求,還明確規定中小學生在校時間。今年起,教育部門更是在全市範圍內嚴格糾查違規補課現象。
「規定給學生減負的同時,也在給教師減負。」泰州市區一位中學教師表示,暑期和家人出去旅遊過去一直是奢望,今年終於成行,有一種久違的幸福感。
當然,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喚起更多的幸福感,遠非一段法定假期所能承擔。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各地教育部門開始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教師的幸福感,首先來源於物質生活,建立有效的工資福利增長機制,才能讓教師心情愉快地工作。」靖江市教育局幼教科負責人江玲芳說,以幼兒教師為例,幾年前,幼兒教師全部是臨時身份,工資待遇很低,不少人工作敷衍,上班期間兼做家務。2007年開始,該市將幼兒教育完全納入國民教育序列,所有幼兒教師由教育局人事代理,跟公辦教師一樣評定職稱,領取績效工資。「現在,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甚至超過了中小學教師。」
教師的幸福感更多源於精神層次的追求。政府努力提高教師福利待遇的同時,一些學校也試圖給教師提供更多的幸福元素。
泰興市黃橋初級中學的入口處,一則標語特別醒目:「學校好,是因為你好!」這條標語被有關媒體評為「2009年校園最強悍標語」。「老師、學生以及家長,都可以從中找到一種自信和安慰,並因之產生愉悅。」校長王中意說,該校校園內還巧妙布置了1000個美文片段,「相信那些精緻靈動的文字,會默默浸染師生的情緒,構築心靈休憩的凈土。」
使教師有成就感、榮譽感和巨大的社會價值感,是教師心靈幸福最重要的源泉。這一點在泰州教育界似乎已成為共識。由此派生的創新舉措很多,一些學校的做法屢屢引發媒體關注。
靖江市教研中心教研員深入農村小學隨堂聽課,從學生能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方面評價教師,並對達標教師發放「隨堂優質課」證書。高港區教育部門在各學校組織選評「星級教師」,星級教師享受一定的科研補貼。姜堰市教育局組織教師博客大賽,鼓勵教師撰寫個人博客。
有教育學家指出,幸福是一種心理體驗,也是一種追求的過程,在這種體驗與追求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對幸福擁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外,還需要具有感知幸福和創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要讓教師擁有幸福能力,並進而「移植」到學生身上去。
可以肯定的是,在現有制度框架下,幸福教育在泰州已開始破題。(發表於
推薦閱讀:
※這樣的手相是有福之人,事業會蒸蒸日上,財運不錯,婚姻幸福美滿
※有一本書叫 小女人的幸福生活
※贏得獨愛便贏得幸福
※晚安心語130711:苦和甜來自外界,體味幸福則來自內心。
※幸福是個比較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