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的式微與存在的問題

http://read.haosou.com/article/?id=736871e8c86c04cbe37af768f0ef902a&mediaId=10453

深度報道的式微與存在的問題來自:人文2015年03月17日 17:24

對一個懷有新聞理想的人而言,深度報道是個很有吸引力的辭彙。它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種新聞文本,而是一種新聞專業主義的載體。這猶如央視五套關於足球的新聞很多,但唯有《天下足球》可以被稱為"最純粹的足球新聞"。

紙媒興盛時代,尤其是本世紀的頭十年,不管是都市報還是中央級紙媒,紛紛開設了深度報道版面,深度報道記者的數量也急劇增長。由於深度報道操作周期相對較長,很難保證每天都有有分量的報道呈現,所以深度報道版面不定期或者間隔式推出。例如《中國青年報》的特別報道版,每周的一、三、五刊發。這個創辦於2004年的版面,以深度報道為主打,吸引了大量的讀者。《中國青年報》信息部的統計顯示,特別報道版的稿子每周的轉載量和點擊量都位於前列,版面的主打欄目"今日出擊"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獎。

但是做這樣一個優秀的深度報道版面的特別報道部,在今年年初的報社機構調整中被撤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對新媒體的衝擊,《中國青年報》要進行全媒體的轉型改革。

這只是深度報道式微的一個縮影。諸如《南方周末》、《新京報》等媒體也壓縮了深度報道版面。而《財經》和《新世紀》也減少了一般性事件的深度報道,專做帶有經濟背景的深度報道。

所以,提筆寫一篇關於深度報道的文章,不覺有些許緬懷的味道。

深度報道不是被移動互聯打敗的

一般來說,操作一篇深度報道需要掌握眾多的資料。如你要查清楚某個官員如何利用職權的影響力,通過"白手套"開辦公司進行利益輸送,那麼你就得通過各種辦法查到公司(很多時候不止一個)詳細的工商登記材料。為了掩人耳目,這些公司一般會進行一系列紛繁複雜的股權變更,因此記者需要工商材料、股權變更、會議紀要等一系列的材料。騰訊網"稜鏡"報道小組的一位同仁講,她在操作周永康案件調查時,列印出來的公司材料達一尺多厚,注意,這還是雙面列印的。

說起來,深度報道記者所做的事情也簡單。無非就是把厚厚的工商資料、案卷等材料吃透,通過採訪進行印證核實,然後將"乾貨"以報道的形式呈現給讀者。

調查對象的複雜性,決定了深度報道確實需要用相當長的篇幅才能夠把複雜的事實講清楚,讓讀者明白,並有興趣讀下去。但可惜的是,現在"為了把事情講清楚不得不採用長篇幅"的報道越來越少,而"為了把篇幅拉長"的各種"高仿"深度報道越來越多。一個報道動輒一個整版,烏泱泱七八千字,耐著性子讀下來也沒發現有什麼"乾貨"。如果深度報道還稱得上有點名聲的話,也被這種操作手法給敗壞掉了。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個號稱"受眾已習慣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一些編輯為何還樂此不疲把報道故意長篇幅呈現呢?不得不說,一向以長篇幅示人的深度報道還是有龐大的讀者群的。例如,《南方周末》推出的長篇深度報道,有時洋洋洒洒兩個版面,但很多讀者願意坐下來,甚至在擁擠的地鐵里集中精力去閱讀這些報道。

現在刷微信、微博成為流行,甚至很多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只是朋友圈。貌似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中,人們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了,但很少人反省:受眾的閱讀習慣就這麼容易被新技術改變嗎?

許多讀者確實不再願意花時間、精力去閱讀長篇幅的報道了。但為什麼會有人甘願花費手機流量,對著小小屏幕看電視連續劇、體育比賽和綜藝節目呢?

深度報道並不是被移動互聯打敗的,也不是由於我們慣常歸咎的讀者"生活節奏緊張""時間少"等原因,從根本上說,是深度報道的質量出了問題。

深度報道存在的問題

去年,山西數個副省級官員先後落馬。山西是煤炭資源大省,從中紀委一系列查辦的案件中可以看到當地官商勾結非常嚴重。一時間,很多媒體派出記者到山西進行採訪,試圖挖掘其中的"黑金鏈條"。當時,我正在中國青年報山西記者站駐站,旁觀了眾多媒體的採訪過程。我想以此為例,談一下現階段深度報道存在的三個問題。

1.核心信源缺乏,信息組合型報道多。圍繞眾多山西落馬官員,媒體刊發了多篇深度報道,這些報道篇幅都比較長,一些雜誌甚至做了封面報道。但這些"大塊頭"的報道大都沒什麼深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核心的信源,只是把官員的履歷進行拼接。至於官員落馬的真正原因,猜測的成分較多,無法進行核實。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這些媒體的報道往往相互引用印證,一家"大膽"的媒體,用"據傳"或"知情人稱"的信源拋出了一個可能的事實,然後另一家媒體引用這個"據傳"的消息作為事實。看似相互印證間逼近了事實真相,卻從沒意識到可能已偏離了事實的軌道。

2.被新媒體打亂了節奏,無法平心靜氣去做深度報道。不可否認,傳播更為迅捷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存在,確實打亂了紙媒操作深度報道的節奏。特別是一些雜誌,囿於較長的出版周期,想做獨家報道越來越難。為了搶關注度,不得不把還未經過充分調查的信息披露出去,而無法潛心去做更有深度的調查。在我看來,深度報道碎片化的呈現並非為了迎合讀者的閱讀習慣,而是迫於"搶新聞"的壓力。畢竟講清楚一個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呈現,僅一個點的報道,儘管很勁爆,但是難以稱得上深度報道。

3.深度報道的空間越來越小,優秀深度記者流失嚴重。以往媒體人碰在一起,都是分享自己最近做了什麼好的報道,有什麼好的線索,而現在呢?一見面就是聊最近誰跳槽了,去哪裡拿了高薪,誰做了個微信公眾號,獲得了多少風投。新媒體的勃發不僅改變了深度報道操作的模式,也使得從事深度報道的記者群體流失嚴重。

深度報道的操作空間越來越小,一些以往可以操作的選題,如今只能忍痛棄之。有些媒體冒險為之,也經常會遭受到各方的壓力。長此以往,深度記者潛意識裡的防火牆就越來越厚,其筆下的報道也就越來越"水"了。

不過,報道空間從來都是爭取來的。如今,騰訊、網易等門戶網站也投入重金從傳統媒體挖人做深度報道,其中不少還是做中長線的深度調查。在充裕的資金支持和相對寬鬆的報道節奏下,相信深度報道在另一個載體會有一個新的發展。

  • 分享到:
  • 文章來源


    推薦閱讀:

    富起來的70 後父母:我們為何砸錢早早送孩子留學 | 長報道
    【封面報道】專訪易綱
    應有的國家作為
    跨國「倒爺」遠征記(二)---倒爺系列報道(七)
    校園暴力:現實遠比新聞報道里的更恐怖

    TAG:存在 | 報道 | 深度 | 深度報道 | 問題 | 式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