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詩多評:(11)簡評迪夫的詩歌《下午》

 

下午

作者:迪夫

現在是:下午的暖光里

有我,茶壺,詩集,電子寫字板,

以及影子。

僅僅影子在移動。

顯然,這成全不了詩歌事件。

事實如此。

沒有風強勢吹入,或

亂翻書頁。

我,平心靜氣,

讀的也是沒有波浪或火種的文字。

我與我自己相處,這有點滑稽。

我並非一個人,

今天的我

並非昨天的我,

而一分鐘之前的我

已然故去。

我為不斷的新生而欣喜,

並在值不值得為過去的一天

或一分鐘

舉杯獨酌猶豫不已。

但我終歸於平靜,連慢慢爬上牆壁的我的身影

也只是停滯了一秒鐘的樣子。

我的周四在周五之前,

此刻在那一瞬的後面。

沒有什麼比我延續著自己的童話更為美妙的了―――

我滿意於這一事實。

光線有點像游標,不斷地

刷新我的記憶。就在這個下午

相比上一個下午多了些煙火味

而去年的這一刻

或許是個雨天。

謝天謝地,今天一定有

很多螞蟻爬出裂縫,

一部份會生出翅膀,

它們會吃掉一些飛蟲的屍身

但會留下逝者的羽翼。

春天,在福鼎這個地方意味著什麼呢?

多山多水,

多淘衣的女人,

多潮紅圓臉蛋的若有所思,

多翅膀―――

這一點有些像秋季的葉片亂飛著。

看不出,也聽不到附近有什麼不詳事件。

世界,從不遠處的海灘

走出去便是。有迷語從海面上

漂來,往往是一些沉重的

骨頭,或尖刺。

它們的頭蓋骨是堅實的,

但無法想像它們的身體,在多久前

腐爛,變成海腥的

一部分,

另一部分被人撈上了岸,放在陽光里

風乾,脆化,

或硬如鐵質,

讓銹味的咸苦進入男人的胸肌。

很少有人去比較如今與某個年代的區別,

也許這是連詩人也不再做的事。

花朵讓更多的城裡人,

產生臆念。他們以踏青之名

弄花,

聞香。

大片大片的,或燦爛在某個角落的一枝

都顯示了這個年代的優越感。

問題是,年復一年,總這麼慶祝著,像煙塵和霧氣

越來越多一樣,有人嘗試把花香

綉在政府報告的扉頁上,

把長翅的螞蟻作為良種引入耕地,

把雲朵掛在城市上空,

把溪水與海水交匯處的魚苗拿去喂更多的鳥。

凡事就這麼發生著,我的影子,只有我欣賞。

書櫃里的一本書,興許是湯養宗,突然挪動了一下腿腳。

僅此而已,

僅此而已。

我想把最後一縷光芒里的我的影子捉住,

只摸到了兩片翅膀。

翅膀是透明的,有些像水,

是我自己的。是下午的陽光,透過落地玻璃窗

不由分說灑在我的身上,臉上,手上的

我的影子。

迪夫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5de2a20102e86t.html

===================================================

詩化的意識流與物化的《下午》

——讀迪夫的《下午》顧北  迪夫新近寫了一首《下午》,我讀後突然就想到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那些一大片一大片「無言」的流動,只是到了迪夫的《下午》,轉化為音樂節律的跳動,彷彿黑白鍵,彷彿階梯,隨著「時間」流淌(像天上烏雲掠過)。此詩很有嚼頭。  迪夫曾給我非常深刻的一張圖片,在午後他躺在自家陽台,陽光照射臉上,「他一臉的無辜與茫然」。當時我為此叫絕。事到如今,他的這首被詩化的「意識流」詩歌,又讓我看到了彷彿他依然靜止在那張躺椅上,他的「此在」思維從一種事物上作短暫逗留後,隨著時間(烏雲的象徵)推移到「某一件」事象上,他的頭腦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觀事物的突然出現而被取代;比如,茶壺,詩集,電子寫字板,以及影子,還有風,牆壁,螞蟻,女人,等等。我們可以看出這裡面的意象具有的詩人特定的「象徵意義」,作為讀者在此面前(指詩意的感染)是無能為力的,此刻只能跟隨詩人的意識流前進。當然,迪夫所作的這一切,均為了達到他所要的目的:他在繞了一大圈之後,回到最初的想像——

  「凡事就這麼發生著,我的影子,只有我欣賞。  書櫃里的一本書,興許是湯養宗,突然挪動了一下腿腳。  僅此而已,  僅此而已。」  詩到此,眼前任何一種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斷詩人的思路,激發新的思緒與浮想,釋放一連串的印象和感觸。迪夫也是這樣,他繼續說——  「我想把最後一縷光芒里的我的影子捉住,  只摸到了兩片翅膀。  翅膀是透明的,有些像水,  是我自己的。」  至此,我們明白了詩人思維一瞬間所發生的這一切,只不過是他偶爾翻了個身,或打了個盹,一機靈而閃現的某些片段,但他卻以詩的語言及時記錄下來,而成為一首物化的《下午》。所以,迪夫並不到此為止,他筆觸一轉,再一次將讀者拉回到最初的混沌狀態,在這首詩的最後他說,  「是下午的陽光,透過落地玻璃窗  不由分說灑在我的身上,臉上,手上的  我的影子。」  如果說意識流僅僅是一種「詩用」的筆法,那麼這還不是最終目的。詩歌中詩人被現實緊緊捆綁,而從掙扎、妥協,向生活討要哪怕點滴的滿足,這就是這首詩的意義所在,從這個方向上來說,詩人是被物化了的「主角」。  他道出了尷尬、不為人知,偶爾不知所措的謎底。     2014年4月15日早  

顧北詩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c28850102ehwl.html

=================================================

淺析迪夫老師的新作《下午》岸芷汀蘭戀歌    因詩緣有幸結識不少優秀詩人,迪夫老師是其中一位,也是最近幾天的事。恰逢迪夫老師嘗試一種新詩寫法,引來眾詩人熱議。我自身是習詩者,不太懂得現代詩流派,形式,理論,而這些眾說紛紜,各有說辭。我以為任何流派,形式的詩歌自有它存在的理由並擁有各自的讀者群,詩無達詁,喜好所致。迪夫老師嘗試的這種詩寫方式,我曾經也思考過,內心是欣賞的。當然其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不能判斷是什麼,就留給眾詩人去討論吧。下面我以讀者的角度談談我的感受。  《下午》這首詩表達方式主要特點是敘述為主,抒情與議論結合,隨意的敘述抒情,漫不經心的表達與不時出現的精警領悟夾雜在一起,使得散漫隨意之中突然有光照進,有劍刺入。表達作者對自我、生命、社會、環境的哲思,跳躍思維,多重意象。採用層層遞進,虛實結合,物象與心象相融,流水般轉換,迴旋,象徵聯想,暗喻等表現與修辭技法,整體詩意豐富、深邃,隨性、自然流暢,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下面我們來賞析這首詩。  「現在是:下午的暖光里/有我,茶壺,詩集,電子寫字板,/以及影子。/僅僅影子在移動。/顯然,這成全不了詩歌事件。/事實如此。/沒有風強勢吹入,或/亂翻書頁。/我,平心靜氣,/讀的也是沒有波浪或火種的文字」第一段,作者點明了時間,環境與心境。這段我理解的是作者的生活哲學。下午的時光,是慵懶,休閑的時光,充分享受生活,拋卻雜念,「生活在當下」詩意而禪意的生活。在場感很強,環境,事物的描寫襯託了作者的心境,或是作者的心境營造了周圍環境的氛圍。這是經過思索的人生得來的生活經驗,「讀的也是沒有波浪或火種的文字」。生活歷經種種,作者已經洞察世事,或者權且放下,享受當下吧。  「以及影子。/僅僅影子在移動。/顯然,這成全不了詩歌事件」這樣的語言本身很詩意,作者有意無意的想表達這一詩寫方式與以往不同,這種書寫方式看似閑散,平和,隨意,語言不動聲色,卻有序推進,為後面的敘述鋪墊,內心情感,哲思深潛其中。具有詩性的特徵,也有散文敘述的特點。有機而巧妙的融合。後面幾段的這一特徵更為明顯。  「我與我自己相處,這有點滑稽。/我並非一個人,/今天的我/並非昨天的我,/而一分鐘之前的我/已然故去。/我為不斷的新生而欣喜,/並在值不值得為過去的一天/或一分鐘/舉杯獨酌猶豫不已。/但我終歸於平靜,連慢慢爬上牆壁的我的身影/也只是停滯了一秒鐘的樣子。/我的周四在周五之前,/此刻在那一瞬的後面。/沒有什麼比我延續著自己的童話更為美妙的了―――/我滿意於這一事實。」第二段表達作者對於時光,生命的感悟。《論語子罕篇》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人不可能同樣踏入一條河流兩次」,而作者獨特的感受是面對時光流逝,生命一去不復返這不可扭轉的自然規律表現出從容,冷靜的心態,這樣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是人生境界的升華。  我們看看這一段詩寫方式,在敘述中呈現哲思,用具有普遍意義的敘述方式呈現作者獨特的感受,語言以敘述為主,具有現代詩語言詩性特徵。  「光線有點像游標,不斷地/刷新我的記憶。就在這個下午/相比上一個下午多了些煙火味/而去年的這一刻/或許是個雨天。/謝天謝地,今天一定有/很多螞蟻爬出裂縫,/一部份會生出翅膀,/它們會吃掉一些飛蟲的屍身/但會留下逝者的羽翼。/春天,在福鼎這個地方意味著什麼呢?/多山多水,/多淘衣的女人,/多潮紅圓臉蛋的若有所思,/多翅膀―――/這一點有些像秋季的葉片亂飛著。」作者的隨想漫思引人入勝,下午的煙火味,去年的今天,春天詩意的福鼎,還有傾巢出動的螞蟻,給讀者帶來春天的詩情畫意。作者的詩寫語言功底紮實,張弛有度,詩意醇厚。初讀這首詩時,我覺得敘述散漫了些,可細細品味下來,讀出這種詩意敘述的美妙,較於凝鍊,意象晦澀的詩歌語言,更隨性自然,詩意濃厚純樸。  「看不出,也聽不到附近有什麼不詳事件。/世界,從不遠處的海灘/走出去便是。有迷語從海面上/漂來,往往是一些沉重的/骨頭,或尖刺。/它們的頭蓋骨是堅實的,/但無法想像它們的身體,在多久前/腐爛,變成海腥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被人撈上了岸,放在陽光里/風乾,脆化,/或硬如鐵質,讓銹味的咸苦進入男人的胸肌。」看來,作者想得可真多啊,思緒漫無邊際。這段在沒有海邊生活經驗的讀者可能會理解歧義。讀詩時需要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的。  作者的這首詩每段既可獨立存在,也可上下連接,都是下午時光的所思所想。  詩人的責任是不僅僅關注自我,個體生命,需要具有悲憫情懷,關愛他人、群體,關注社會,時事,留給世人警醒的提示。這一段就是作者關懷漁民的苦難與命運。海邊人,就靠海上作業,漁民出海,經常有去無歸。每年都有颱風,每年都有葬海的人。作者以詩意厚重的語言表達漁民的苦難與命運。語言充滿詩性魅力,有力地震撼讀者的心靈。  「很少有人去比較如今與某個年代的區別,/也許這是連詩人也不再做的事。/花朵讓更多的城裡人,/產生臆念。他們以踏青之名/弄花,/聞香。/大片大片的,或燦爛在某個角落的一枝/都顯示了這個年代的優越感。/問題是,年復一年,總這麼慶祝著,像煙塵和霧氣/越來越多一樣,有人嘗試把花香/綉在政府報告的扉頁上,/把長翅的螞蟻作為良種引入耕地,/把雲朵掛在城市上空,/把溪水與海水交匯處的魚苗拿去喂更多的鳥。」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政府的面子工程,現代人信仰的缺失,作者有力的評擊了這個時代的弊端。  「凡事就這麼發生著,我的影子,只有我欣賞。/書櫃里的一本書,興許是湯養宗,突然挪動了一下腿腳。/僅此而已,/僅此而已。/我想把最後一縷光芒里的我的影子捉住,/只摸到了兩片翅膀。/翅膀是透明的,有些像水,/是我自己的。是下午的陽光,透過落地玻璃窗/不由分說灑在我的身上,臉上,手上的/我的影子。」凡事就這麼發生著,作者回到了自我,詩人的思索是孤獨的,然而詩人的精神,悲憫情懷卻是人類的財富。詩人個體的感受,經驗獲得共性的經驗,群體的賞識,去發現真理,找到事物一般意義上的特殊意義,並將之上升到較高的境界,這是作者的成功之處。

這首詩整體詩寫方式以敘述為主,抒情與議論結合的形式,語言詩性,手法多樣,虛實相間,表達隨性、散漫,哲思、意義從中呈現,內心情感潛流激蕩,使我們獲得詩意的享受,深刻的思索,我想,對於這一種詩寫方式的認知,大概讀者的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岸芷汀蘭戀歌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beb3f9eb0101cpd6.html

===================================================

逝者如斯夫——讀迪夫詩歌《下午》劉亞明    迪夫是一位很容易被評論所捕捉的詩人。  在迪夫的博客上,每每粘貼一首詩,他都四處尋求「拍磚」,向更多的人徵求意見。我不知道迪夫每一個作品的完成,是不是都經歷了一次極度的思考,是否都找到了打開詩歌成功之門的鑰匙。這種執著的寫作精神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寫作立場,是令人欽佩的,但同時也是痛苦和孤獨的。  詩歌《下午》,再次讓我體會了這些——  

1、

時光是有知覺和靈性的。

在蒼茫的歲月長河中,一個下午可能有時顯得微不足道,但在一個詩人的眼中卻是另一番模樣:  現在是:下午的暖光里  有我,茶壺,詩集,電子寫字板,  以及影子。  僅僅影子在移動。  顯然,這成全不了詩歌事件。  事實如此。  沒有風強勢吹入,或  亂翻書頁。  我,平心靜氣,  讀的也是沒有波浪或火種的文字。  這樣心平氣和的敘述,從詩歌欣賞的角度看來有些拖沓,迪夫坦誠地告訴我們:「顯然,這成全不了詩歌事件。/事實如此。」在時光面前,儘管一切歸於平淡,但詩人憂鬱騷動的心總是不能夠平靜。事實上,時光從來不會辜負每一顆執著、謙卑的心。在「百無聊賴」「了無詩意」之中寫出詩歌,除了迪夫自加壓力之外,就是他潛於琢磨、「身心投入」,在「成全不了詩歌事件」當中,寫出了這首詩歌,讓我們看出他在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當然這是後話。  一首詩的格調,如同一個人的性格,也是需要揣摩和認證的。上述引用的詩歌第一節,實際上是「引子」,不厭其煩地交代了時間因無聊而感覺的「慢」,為下面時光流逝的「快」打下伏筆。我們讀過了太多的詩歌,能夠打動我們的就是因為「觸及了我們的靈魂」「引起了我們的共鳴」「說出了我們想要說的話」。所以,迪夫在第二節就合盤托出了生命的話題,「我與我自己相處,這有點滑稽。/我並非一個人,/今天的我/並非昨天的我,/而一分鐘之前的我/已然故去。/我為不斷的新生而欣喜,/並在值不值得為過去的一天/或一分鐘/舉杯獨酌猶豫不已。/但我終歸於平靜,連慢慢爬上牆壁的我的身影/也只是停滯了一秒鐘的樣子。/我的周四在周五之前,/此刻在那一瞬的後面。/沒有什麼比我延續著自己的童話更為美妙的了―――/我滿意於這一事實。」這讓我想起了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著名論斷,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宇宙宙萬物沒有什麼是絕對靜止的和不變化的,一切都在運動和變化。迪夫的「今天的我/並非昨天的我,/而一分鐘之前的我/已然故去。」,契合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學思想——當人第二次進入這條河時,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來的水流在流淌。  發現更新的生命,才會在對自己的生命有所審視。迪夫這樣表述時光的飛逝,並且「我為不斷的新生而欣喜/並在值不值得為過去的一天/或一分鐘/舉杯獨酌猶豫不已」,獨具匠心地使用自己的語言,直面現實生活和生命場景。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不逃離、不迴避,不僅體現出迪夫的一種寫作態度,也呈現出他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生命準則。    2、

特定環境下的特定人物,常常會製造出特定的詩歌意境。  詩人的眼光是敏銳的,也是富有預見性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迪夫在《下午》中創造了自己的詩歌「心路」。沿著這個「心路」我們再次看到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  光線有點像游標,不斷地/刷新我的記憶。就在這個下午/相比上一個下午多了些煙火味/而去年的這一刻/或許是個雨天。/謝天謝地,今天一定有/很多螞蟻爬出裂縫,/一部份會生出翅膀,/它們會吃掉一些飛蟲的屍身/但會留下逝者的羽翼。/春天,在福鼎這個地方意味著什麼呢?/多山多水,/多淘衣的女人,/多潮紅圓臉蛋的若有所思,/多翅膀――/這一點有些像秋季的葉片亂飛著。  這裡,迪夫運用了現代網路語言,將「游標」「刷新」與光線、記憶相聯繫。人生也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這個下午」「上一個下午」「去年的這一刻」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總會有所不同。而「今天一定有/很多螞蟻爬出裂縫,/一部份會生出翅膀,/它們會吃掉一些飛蟲的屍身/但會留下逝者的羽翼」,擬人地刻畫一種生存狀態,抒發詩人心境,小小螞蟻的經歷自然不比龐雜人生,但如此寫意,讀後讓人有些悲催的感覺。相信,只有對詩歌熱愛至極的人才能創造出這種詩歌意境,寫出這樣的文字。迪夫還提到了福鼎,並且提及了多山多水等「五多」,有些意味深長,仔細玩味,其中的內容豐富,都能解析出很美的意境。從哲學的角度看,正確的思想和任何事物一樣,都有一個度,不能超出它的度,超出了,正確的思想就可能變成荒謬的東西,這就是真理向前邁進一步就是謬誤的道理。「多翅膀――/這一點有些像秋季的葉片亂飛著。」這樣適度的表達,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窗外的喧囂與無奈,縱然是燈紅酒綠或是天籟之音,都有深刻的寓意,但此時儼然是一種非我的狀態。  這是迪夫的心緒之作,我們不能妄斷這首詩的本意就是沉浸在一個下午的簡單時光敘述。也許,迪夫直面現實的筆調,對詩歌生活的觸及已經成為習慣。我覺得,迪夫的詩歌總有一些深層次的人生思考或比人生更重要的人生哲學。「看不出,也聽不到附近有什麼不詳事件。/世界,從不遠處的海灘/走出去便是。有迷語從海面上/漂來,往往是一些沉重的/骨頭,或尖刺。/它們的頭蓋骨是堅實的,/但無法想像它們的身體,在多久前/腐爛,變成海腥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被人撈上了岸,放在陽光里/風乾,脆化,/或硬如鐵質,/讓銹味的咸苦進入男人的胸肌。」我們看到,詩歌賜給迪夫的語言以生機、活力與靈性。外面的世界很大,「從不遠處的海灘/走出去便是」,直覺迪夫將彌久的深意輕而易舉地鑲嵌在每一行文字里了。這些字句詞語的組合搭配,不華麗、不造作,既有敘事的口吻,也有沉思的成分。那麼,海面上漂來的「往往是一些沉重的/骨頭,或尖刺」,所引起的話題,還是有些凝重。    3、  迪夫用最貼近生活本質的語言和最真誠的詩意,對時光的飛逝表現出十分的冷靜。在字裡行間,他反觀生命的流程,探究時代的變遷,告訴我們一些人生道理。

  很少有人去比較如今與某個年代的區別,/也許這是連詩人也不再做的事。/花朵讓更多的城裡人,/產生臆念。他們以踏青之名/弄花,/聞香。/大片大片的,或燦爛在某個角落的一枝/都顯示了這個年代的優越感。/問題是,年復一年,總這麼慶祝著,像煙塵和霧氣/越來越多一樣,有人嘗試把花香/綉在政府報告的扉頁上,/把長翅的螞蟻作為良種引入耕地,/把雲朵掛在城市上空,/把溪水與海水交匯處的魚苗拿去喂更多的鳥。

  我們有理由相信,迪夫能夠在任何場合、任何地點顯露出詩歌的鋒芒。他以至真至純的想像,勾勒著自己的詩歌走向或發展輪廓。「花朵讓更多的城裡人,/產生臆念。他們以踏青之名/弄花,/聞香。」我們不能否認,這樣的敘述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如此,襯托出了花朵背後的東西。面對一朵花的的奇異表現,你不能不聯想,不能不被吸引。通過「嘗試」,堂而皇之地把花香「綉在政府報告的扉頁上」,很耐人尋味;「把長翅的螞蟻作為良種引入耕地,/把雲朵掛在城市上空,/把溪水與海水交匯處的魚苗拿去喂更多的鳥」,也在撩撥著人們的好奇之心。儘管有些朦朧,但讀了,還是有一知半解的理解。當然,迪夫是總在為自己的詩歌提出了解析的綠色通道的。也許,他的詩與本人一樣天生具有耿直的性格,徑直拉著你走進了沉思的處所。但是這些還是不夠的,在迪夫看來,詩歌不但要陷入語言的思考,還要真實地走進自我,甚至還要走進哲學的世界。  對生命的虛構,在迪夫的筆下轉而成對精神處境真實的描繪。迪夫在自己的影子里自我欣賞,不知道這是不是「顧影自憐」。「凡事就這麼發生著,我的影子,只有我欣賞。/書櫃里的一本書,興許是湯養宗,突然挪動了一下腿腳。/僅此而已,/僅此而已。/我想把最後一縷光芒里的我的影子捉住,/只摸到了兩片翅膀。/翅膀是透明的,有些像水,/是我自己的。是下午的陽光,透過落地玻璃窗/不由分說灑在我的身上,臉上,手上的/我的影子。」迪夫的詩歌中蘊涵豐富的人生驛路風景,緊握歲月流逝的脈搏,追尋世事蒼茫中的一縷生活印痕,有效地借鑒了一些詩歌美學理念宗旨,讓詩歌的思想更陽光、更深刻、更豐富。「我想把最後一縷光芒里的我的影子捉住,/只摸到了兩片翅膀。/翅膀是透明的,有些像水,/是我自己的。是下午的陽光」,增強了詩歌敘說對象的確定性和詩歌本身的首尾照應,再次嫻熟地利用自己的美學品位,用人生的閱歷,用詩歌的經驗,重新對自己詩性靈魂進行一次審視。這樣的詩歌滲透著理想和樂觀主義精神,創造了優美單純的理想化境界,情思豐富、內容凄婉甚至惆悵,這種樸素的詩風大概和迪夫的脾氣秉性密不可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有其當時的歷史背景,後人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那麼,我想,迪夫也一定在這個午後看到了這一點……     2014.4.16於盤山繞陽灣畔  


推薦閱讀:

淺談詩歌中的鍊字
李慧敏/任志宏 朗誦詩歌《詩月千年》
【美文詩歌格言篇】男人之美在於度,女人之美在於韻
楊花落盡子規啼:鳴叫在詩歌里的鳥兒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