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適當的減少是為了更好的理解

魯迅作品:適當的減少是為了更好的理解魏九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葯》、《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保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福》和《紀念劉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魯迅的作品真的過時了?一時間,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魯迅作品,竟然在校園裡面臨尷尬的境地,是去是留,爭議不斷。(《成都商報》8月12日)以前,我們總懷抱著這樣一種觀點:魯迅先生的作品是我們的「民族魂」,作為廣大青年學生,要認真學習。於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不太考慮青少年的接受能力,而一味的多多益善,在語文教材里,魯迅的作品選的是最多的。其實,對於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先生自己曾說了一句:「我的作品需要三十歲以後的人才能讀懂。」除此,民間更有「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的說法。可見,魯迅的作品確實有不少深沉之處,這已經是公認的,尤其面對那些閱歷較淺的青少年來說,沒必要硬將其標榜為「生動活潑」;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需看到,先生的作品並非每篇都是晦澀的。因此,與其讓學生囫圇吞棗,還不如重新選定,按照教育本身的規律,選擇一些適合青少年接受的文章加以引導。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語文教學中,其實有兩類教材:一本是在課堂上使用的語文教材,另一本則是課外閱讀本,我們完全可以將課堂語文教材中減少的那部分作品,放到課外閱讀本中去。學生可根據自己實際選擇閱讀,教師也可因材施教。減少魯迅作品是為了更好的理解魯迅,記住魯迅。問題僅此而已,並非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推薦閱讀:

張志民作品精選集(4)
陳之佛工筆花鳥作品
『針艾作品』插肩袖外搭短上裝
國際評委告訴你 什麼才是好作品

TAG:魯迅 | 魯迅作品 | 理解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