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醫理論體系中的生物全息思想探析(原創)

古中醫理論體系中的生物全息思想探析(原創)(2008-03-06 17:41:43)

轉載

標籤: 雜談 分類: 生命殿堂

1.生物全息理論與生物全息模型

現代科學家認為,宇宙由物質、能量、信息三元構成。三元相互轉化,不可分割,永遠不滅。信息就是物質與能量存在、變化的外在表現。生物全息是指生物體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一種特定關係,即部分與整體的特定相似性。部分總是包含整體的全部信息。在生物機體中,信息通道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態結構:當信息以神經電脈衝為載體時,相應的信息通道是由神經纖維構成,信息的循行路線與神經纖維的走向有關;當信息的載體為氣血(生物電磁場)時,相應的信息通道由經絡系統構成,信息的循行路線與經絡的循行方向有關。(1)

全息理論認為人體為一全息胚,整個人體是由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多重全息胚元所組成,即人體的各個部分都包含了整個人體的全部信息。其全息模型為一倒置的胚胎。在這個模型上,頭顱大而前屈,四肢交叉屈曲於胸腹前面,脊柱彎曲,整個形體呈一球形。因為手面部感覺豐富,在這個全息模型上占的面積比例較大。如圖1。這個模型圖是信息圖,可以指整個人體,也可以只是人體某一部分。張穎清教授從全息生物學角度,分析了中醫學中的五臟、六腑、經絡、

氣血、脈象等概念,認為它們都是全息胚或全息胚的外在表現,並且從全息胚的性質、功能、發展和分布規律等方面揭示了中醫理論系統的生物學本質。(2)

2.陰陽學說與全息理論

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認為,宇宙萬物皆由陰陽兩方面組成:「萬物皆負陰而抱陽」。陰陽相互對立,相互消長,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中可再分陰陽,分而分之不可窮盡。陰陽學說實際上就是全息理論「部分包含整體信息」的思想。

古人觀察生命體的發生,取類比象而創造了陰陽學說。《周易》中說:「天地姻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外經微言~陰陽巔倒篇》中說:「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陰陽之原,即巔倒之術也。』」《靈樞~經脈》中描述胚胎的發生髮展過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張綿標教授(3)認為「有理由認為坎離互卦是一組性關係,坎中爻為陽物,離中爻為女陰,男女相合,因精生象……這是坎卦主象的原始意義。」

古中醫繼承和發展了陰陽理論,認為不僅人體內各器官包含人體的全部信息,而且人體本身也包含了整個宇宙的信息。即整個宇宙是一個母系統,人是其子系統之一,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思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也。」《靈樞~歲露篇》中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明代醫家張景岳指出:「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

3.經絡腧穴的命名與全息理論

3.1經絡的命名

古人根據胚胎的形成過程,創立了經絡學說。《莊子~內篇~養生篇》中說「緣督以為經。」即以督脈為總綱形成了經絡系統之意。高式國(4)認為督脈應為十四經之首,任脈次之。胚胎形成之時,頭部與脊柱先成形,脊柱總督全身各臟腑器官的發生,故脊柱名為督脈。古人「緣督以為經」的觀點與高氏相符。程建斌等(5)認為丘腦下部-腦下垂體系統是督、任、沖脈的上極,既是五臟六腑的中樞,也是經絡系統的中樞。李萊田等(1)認為經絡的形成實際上是內臟信息沿生長軸線縱向延伸的結果,不管肢體延伸到什麼程度,都不會改變這種信息結構,從而保持了內臟信息的完整與穩定,其它局部經絡的分布都有明顯的全息相關分布關係。經絡系統與全息理論、全息模型都是根據胚胎的開成過程而創立的。從督脈的命名上看,古中醫已形成了全息理論的思想。

3.2腧穴的命名

古人對針灸腧穴的命名,皆寓有深意,非隨筆也。有以天文地理命名者,有以形體部位命名者,有以物象建築命名者,有以功能主治命名者,有以陰陽理論命名者,也有以全息理論命名者!茲舉例如下:

人中 該穴位於鼻唇溝中,為何獨稱「人中」?在全息模型(即倒置的胚胎模型)中,頭顱大而前屈,四肢交叉屈曲於胸腹前面,脊柱彎曲,整個人體呈一球形,該穴正位於球心,故名「人中」。

人迎 人迎又名天五會,即天突、天牖、天容、天窗、天鼎五穴之會。在全息模型中,人迎位於此五穴的中心,故名。晉~王叔和以左手脈為人迎,右手脈為氣口,可能亦因在全息模型中,左手脈與人迎穴重疊,右手脈與口鼻(氣口)重疊之故。

豐隆 豐隆為雷神之名,何以位於足脛之上?在全息模型中,該穴與耳相重疊,主治耳聾,使聾者聞聲如雷,故名。

歷兌 《論語》:「深則歷。」《易經》:「兌為口。」而該穴位於第二趾甲旁,何為「口」形?在全息模型中,該穴與唇口相接,故名。

氣穴 氣穴位於關元旁開半寸,在全息模型中位於口鼻氣道出入之處,故名。

神封、靈墟、神藏 三穴皆位於胸,因腦為元神之府,此三穴左右共計六,在全息模型中,環抱頭顱,故名。

頭臨泣與足臨泣、頭竅陰與足竅陰、腹通谷與足通谷、膝陽關與腰陽關、手三里與足三里、手五里與足五里 為何在腧穴的命名上竟有同名現象呢?在全息模型上,它們實際上兩兩相疊,本是同一穴位,故有同名。此為古人用詞精練之處。

3.3交會穴的命名

八脈交會穴 在全息模型中,列缺接於任脈,故列缺通任脈,後溪繞過頸(在全息模型中,手的比例較大)接於督脈,故後溪通於督脈。余穴同理命名。

四總穴 在全息模型中,合谷貼於面,故「面口合谷收」;足三里接於腹,故「肚腹三里留」;列缺接於頭項,故「頭項尋列缺」;至於「腰背委中求」之故,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在全息模型中,左右手交叉而抱,故能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此亦可從另一個角度闡釋針灸巨刺理論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原理。

4.結語:古人觀察生命體的發生,取類比象而創造了陰陽學說,並隱約蘊含了胚胎模型即為全息模型的科學思想。只是由於幾千年封建禮教的扼殺,中醫有關於陰陽乃取類比象於性行為及由此產生的全息理論思想等科學內涵被古人代以隱晦的詞句,後人常不能正確理解。如《老子道德經》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外經微言~順逆探原篇》記載:「伯高太師問於岐伯曰:『天師言巔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也,其旨奈何?』岐伯不答。再問。唯兩三問,岐伯嘆曰:『吾不敢隱矣!夫陰陽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顛倒之術也,即順逆之理也。知巔倒之術,即可知陰陽之原矣。』」可見,古人論及陰陽之道,是多麼閃爍其辭。但我們仍可以從中醫陰陽學說的起源和針灸經絡腧穴的命名為古中醫的全息理論思想做一些考證。古中醫在幾千年前有如此精妙的思想,卻因「古人隱之,後人誤之」,幾乎堙滅在封建社會陳腐禮教束縛之中,令人不能不扼腕長嘆。

參考文獻:

1:李萊田等,全息醫學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1-16。

2:陳平等,全息胚學說與中醫理論現代化,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27

3:張綿標,臟象演易,遼寧,遼寧科技出版社:136。

4:高式國,針灸穴名解,黑龍江,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

5:程建斌,論中醫腦的經絡,中國針灸,1997(6):334。

(本文發表在統計源核心期刊《光明中醫》第16卷第95期 2001年第4期,姜鶴群著)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獎)

0


推薦閱讀:

為什麼康德的思想那麼難懂?
幼稚的表現是什麼?什麼是思想幼稚不成熟呢?如何做一個思想成熟的人?
當思想遇到性
國內思想周報|網路時代的抱團與暴力,微時代的「銹帶」生活
思想複雜的人要怎樣回歸簡單,找到幸福?

TAG:生物 | 中醫 | 思想 | 原創 | 理論 | 理論體系 | 全息 | 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