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氏針灸:絮刺火罐活血化淤

楊氏針灸揚名於老上海,絮刺火罐療法是其絕技之一。這套療法,用七星針輕叩加拔罐吸出汁沫稠液,施行補法,或用重刺加拔火罐吸出淤血凝塊,施行瀉法,兩者結合,能夠活血化淤、舒筋通絡,可治療頸椎骨質增生、腰肌勞損、面癱後遺症等疑難症。

  楊氏針灸

  1937年,楊氏針灸創始人楊永璇在上海八仙橋開診所,其獨創絮刺火罐療法具有活血化淤、舒筋通絡的作用;第二代楊依方進一步擴大了此法適應證,使其能治頸、胸、腰椎骨質增生等各種頑疾;第三代楊容在周浦創建的「楊氏絮刺火罐療法治療脊椎病變特色專科」為上海有影響的中醫特色專科之一。目前,楊氏針灸已經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身體周刊記者肖蓓

  說起楊氏針灸,上了歲數的老上海都知道。上世紀四十、五十年代,在名醫雲集的上海八仙橋,楊氏針灸與陸氏針灸、石氏傷科診所三足鼎立。彼時,楊氏針灸創始人楊永璇經常出入黃金榮宅邸治病,還曾用針灸治好了京劇大師周信芳的發聲嘶啞症。

  能在上海灘揚名立萬,楊氏針灸必有絕技,絮刺火罐療法就是其中之一。創始人楊永璇運用此法為患者活血化淤、舒筋通絡;第二代楊依方進一步擴大了適應證,使其能治療頸、胸、腰椎骨質增生等各種頑疾;如今,第三代楊容在周浦創建的「楊氏絮刺火罐療法治療脊椎病變特色專科」已成為上海有影響的中醫特色專科之一。數十年來,中醫針灸在臨床應用上不斷發展,與現代科技、現代醫學相結合。

  「溫針、艾灸是楊氏針灸三代一脈相承的特色技能,以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受到病家稱道。但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電針、頻譜治療儀和紅外線光療紛紛介入了針灸科臨床,有取代傳統用溫針、艾灸治療的趨勢,溫針、艾灸的保護迫在眉睫。」66歲的楊容說。

  穴位疼痛對應內臟

  說起楊氏針灸的醫療特色,楊依方總結了幾句話,「四診合參,重在望舌,針葯並用,因病而異;刺罐結合,活血化淤;精於手法,補瀉適宜。」

  經絡學說和針灸有著密切的關係。針灸治病所用的腧穴,就是經絡之氣注輸出入的地方。楊氏針灸治病必先明辨病在何臟何經,然後按照臟腑經絡和腧穴的相互關係,採取循經取穴、局部取穴或鄰近取穴等方法相互結合而定處方。

  經絡是內連臟腑、外絡肢節,運行氣血的通路,腧穴是人體脈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因此,內臟有病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穴位上來,手指按壓穴位常能感受到疼痛。楊氏在臨床上極重視體表穴位的壓痛檢查,藉以分析內部臟器的病變情況。

  楊氏認為急性病壓痛較顯著,慢性病壓痛範圍較小,五臟雖位於胸腹,但脈氣發於足太陽膀胱經,故五臟俞均在背部,如咳嗆病在肺俞,膽囊炎在膽俞,都有按痛,可作輔助診斷之用。

  楊氏針灸療法的提插捻旋每個動作,都十分注重手法。其主張進針輕緩,先用左手大拇指爪甲緊切穴位令氣血宣散,然後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針,進針速度很慢,旋轉角度要小要緩,緩緩刺入,即可減輕破皮的痛感,又可不致損傷血管,這樣可使初診受針病人樂意接受。

  針對不同患者,進針亦有不同。對小孩一般選用半刺法,淺刺於皮膚,刺得淺,出針快。對成人則針刺到真皮層,進入分肉筋骨之間時,就得加強捻旋,適當提插,當針下有沉重感覺,病人亦感脹重酸楚,此為得氣;如進針後病者只覺刺痛,醫者針下好像刺在豆腐中一樣,毫無沉緊之感,此為不得氣,就要用候氣的方法,使之得氣。「針灸關鍵是要得氣,如能針刺得氣,氣至病所,療效往往更好。」楊依方說。

  所謂「候氣」之道,即是等候氣的到來。對於一些氣血特別虛的人來說,他的氣血過不來,所以此時醫者要等候氣的來到,俗稱「候氣」。比如說治病時要扎合谷穴,但施針者會根據氣血的運行情況扎在上合谷或者是下合谷的位置,而不是正好扎在合谷穴上。

  此外,針灸醫者大多講究補瀉手法,大都均由提插捻旋組成,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先寒後熱用先補後瀉法,先熱後寒用先瀉後補法,運用適當,均有療效。

  如遇到劇烈疼痛之症,楊氏常用龍虎交戰手法,此為補瀉兼施的綜合手法,針法以捻旋為主,結合左轉九數,右轉六數,反覆施行,可疏通經氣,舒筋活絡,具有止痛之效。

  

  針葯並用調節平衡

  楊氏世醫擅用針,卻不拘於僅用針治病,該流派始創的「針灸瘋科方脈」就是把針、灸、葯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雙向調節陰陽平衡。

  中醫瘋科,即風科,包括中風、癘風、癱風、癜風、頭風痛、半肢風(半身不遂)、風濕等症。醫者根據病情的需要而合理使用針灸或藥物,凡適宜於針灸者則針灸,適宜於藥物者就內服藥湯或外用熏洗,若需針葯同用的就針灸和藥物兼施,必要時還可兼用耳針、七星針、腕踝針,磁穴貼敷等多種方法綜合治療。

  在臨床上,病人患全身性疾病或急重病症時,多以針灸和中藥內服並用。楊依方醫治的患者徐某,左手腕、指、雙膝、踝、趾關節腫脹發熱疼痛多年,活動不便,伴有關節腫脹強直,曾在上海某類風濕專科醫院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多年無效。楊依方針灸取風池、大椎、風門祛風疏邪,平衡陰陽,配足三里、商丘以調理脾胃,清熱化濕,扶正培元,加病灶局部取穴以消腫止痛。同時,楊依方開一方內服中藥,以四妙丸加減,以收清熱化濕,舒筋活絡、清利關節、消腫止痛之效。患者經治療五月後痊癒,隨訪三年未發。

  楊依方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針灸的治病效應主要是通過針刺穴位,激發經絡傳導系統的功能,使之有機結合,產生雙向性的調節作用,也就是協調陰陽平衡,可以調整臟腑、經絡、氣血的太快與不及,取得祛邪扶正,治癒疾病的目的。

比如說,針刺內關、中脘等穴位既能催吐,又能止嘔;針灸關元、三陰交,既治遺尿(睡眠或昏迷中不自覺排尿),又治尿閉。夜尿與尿閉,病候不同,但通過辨證施治、針刺治療,便可平衡陰陽。

又比如說,針刺足三里,三陰交,既能使偏高的血壓下降,又能使偏低的血壓回升;同樣針刺足三里、三陰交,既能使偏快的心率減慢,又能使偏慢的心率加快。這種針刺對血壓和心率的雙向性調整作用,就是《內經》所說的「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經旨的體現。

自創經驗效穴

在三代傳人的探索下,楊氏針灸還自創了許多經驗效穴。

新中國成立前,京劇大師周信芳因為疲勞、受涼而喉嚨失聲,但第二天的戲票已經賣出去了。救場如救火,十萬火急的周信芳來到楊永璇診所。楊永璇當即在他的喉嚨的利咽穴上扎了幾針,又給他配了中藥,結果第二天嗓音就恢復正常。以後,每當疲勞過度、嗓音失潤時,周信芳必在登台前來診治,保證連續登台演出。

周信芳的嗓音能夠瞬間恢復,秘訣就在楊永璇發現的利咽穴。此穴位於頸側手陽明大腸經天鼎穴外旁8分處,進針0.5-1寸,主治急、慢性咽喉炎、咽喉腫痛、發音嘶啞。用平補平瀉法,針後1小時左右,疼痛明顯減輕,5-6小時即愈,亦可治療吞咽困難等症。

另外,還有頤中、肩內陵這兩個自創穴位,也頗有神效。

頤中,位於足陽明胃經地倉穴外旁4分處,恰當酒渦中央。進針0.5-1.5寸,針尖向地倉穴橫刺,也可向頓車頓車透刺,具有疏風通絡的功能,主治面癱、面肌痙攣及三叉神經痛。

肩內陵,位於肩關節內側喙突處。進針深度5-8分。其功效為祛風散寒,溫通經絡。主治上肢痹痛、漏肩風、肩胛部酸楚。楊氏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早已運用肩內陵治療肩關節前壓痛的漏肩風症,獲得良效。楊永璇與黃金榮 楊氏針灸的獨特療法,源自三代傳人的不斷躬耕。作為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起源與上海地理位置和潮濕氣候有關。

  上海多雨潮濕,河港交錯,老百姓長期在水田勞作或下河捕魚,受寒氣侵襲,易患關節炎、頸肩酸痛、脊椎肥大等風濕病,這種病正適合用針灸治療。另外,那時生活貧苦,缺醫少葯,價格低廉的針灸治療便風行起來,至民國時每個集鎮幾乎都有針灸診所了,楊氏針灸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脫穎而出。

  楊氏針灸創始人楊永璇出生於清末民初,17歲受業於浦東針灸名家名醫王誦愚,三年學成返回周浦鎮,以「針灸瘋科方脈」懸壺應診。為方便病人就醫,先後在上海董家渡、浦東三林塘等地設定期分診所。勤奮好學的楊永璇善於創造革新,在學醫期間,他就大膽提出改革火罐的設想,把老師用的鳥食罐、雪花膏瓶、乳腐瓶改製成大小不等的六隻銅質火罐,出診時可套疊一筒,攜帶方便又不易破碎。

  在舊上海,醫者若能立足八仙橋,就能名揚滬濱。1937年,躊躇滿志的楊永璇渡過黃浦江,遷居八仙橋開業應診。在激烈的競爭中,「浦東幫」楊永璇憑著高超的醫術、良好的醫德站穩了腳跟,自成一派。

  在八仙橋立足並非易事,這其中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楊依方說,「那時候,上海灘的地痞流氓橫行,經常有小混混來診所收保護費,父親不堪其擾。巧的是,上海灘最大的黑社會頭子黃金榮生病,專車派人來接父親到他宅邸看病。父親的針灸治療效果顯著,黃金榮特意為父親送來『妙手回春』的牌匾,之後這些小混混再也不敢來搗亂了。」

  抗戰時期,蘇北難民在上海以拉黃包車為生,營養不良導致「軟腳風」盛行,很多人都用針灸治療。對於這些患者,楊永璇設濟貧號免費施診給葯。

  從八仙橋到金陵中路,楊永璇的針灸風科診所一步步發展壯大,每天的門診量由最初的六七十號發展到兩三百號。1954年,楊永璇放棄私人診所,進入國家醫院,歷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醫院、曙光醫院針灸科主任,上海中醫學院針灸教研組副主任、針灸系副主任,上海市針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針灸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學會常務理事。

  從事針灸事業六十多年,楊永璇兼通內科,善以四診合參,尤重脈舌,並運用穴位壓痛等方法輔助診斷,形成獨有的「針灸經絡診斷法」。他處方選穴則重調理脾胃,扶佐正氣,治病求本。對肝、心、肺、腎等臟腑疾病用不同的健脾方法治療;對疑難雜症常以針罐齊施,針葯並用,內外同治,刺罐結合。

  楊永璇總結出針灸療法十二句口訣:「針灸療法,重在得氣,得氣方法,提插捻轉,提插結合,捻轉相聯,指頭變化,大同小異,虛實分清,補瀉適宜,純熟之後,精神合一。」他著有《針灸治驗錄》,是中國首部針灸醫案專著,還撰有《針刺配合藥物治療58例類中風》、《絮刺火罐療法治脊椎肥大症》等論文10餘篇,影響頗大。

  第二代傳人楊依方幼承家學,師從其父楊永璇學習針灸,後考入上海中國醫學院深造。1943年畢業後,他繼續在父親診所襄診,1944年冬因考慮到上海市郊缺醫少葯,親鄰求醫不方便,乃遵父命回周浦以「針灸瘋科」開業應診繼承父業,並拜當地名中醫孫電人為師兼修內科。

  1949年後,楊依方參加並主持了「周浦鎮第一聯合診所」並出任所長、針灸醫師,後又調入「南匯縣中心醫院」擔任副院長,並於1984年受命組建「南匯縣中醫醫院」,出任第一任院長兼黨支部書記。

  行醫60餘年,楊依方繼承家學,臨床擅長治療中風、面癱、痛風及胸腰椎肥大等疾病,臨診時他針葯並用、刺罐結合、溫針艾灸、刺絡瀉血,擇善而施耳針、七星針、腕踝針,磁穴貼敷等多種方法。他曾發表醫學論文40餘篇,1995年被授予首批「上海市名中醫」稱號。

  楊依方對「舌診」研究見解獨到,提出了以「舌診」診斷闌尾炎的創見,經臨床術前術後的驗證,診斷正確率達90%以上。這一研究成果,不但可用於鑒別急性闌尾炎的炎症程度,而且可用於外科下腹部「急腹症」的鑒別診斷。「比如普通的發炎,舌頭不腫、舌尖有紅色淤點,舌頭顏色由淡到深,表面炎症由淺入深,如果舌頭呈紫褐色,就表明闌尾已經壞死。」楊依方說。

  楊依方之女楊容,是楊氏針灸學術流派的第三代傳人。6歲時,她就被送到祖父楊永璇身邊,領受家學的熏陶。1962年高中畢業後,考入上海市中醫學院「名老中醫帶徒班」,隨祖父、父親學習祖傳醫術。如今,這位66歲的楊氏針灸第三代傳人已經行醫40多年。針葯並治痛風 痛風治療,以清熱化濕、消腫止痛、疏泄利尿、和胃健脾、活血和營為主。

  針灸取穴:

  主穴:足三里、三陰交。

  配穴:第一組:大都、公孫、行間、足臨泣、商丘、丘墟、陰陵泉。第二組:太白、太沖、然谷、崑崙、解溪、懸鐘、陽陵泉。

  內服方葯:以二妙丸加味。黃柏、蒼朮、白朮、牛膝、當歸、萆薢、防己為主。七星針加拔火罐 在浦東新區周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個診室里,88歲的楊依方拿起鋼針,在頸椎病患者的脖子上輕紮下去,楊氏針灸獨創的絮刺火罐療法在他手中緩緩鋪開。

  「用七星針輕叩加拔罐吸出汁沫稠液,屬補法;用重刺加拔火罐吸出淤血凝塊,屬瀉法,兩者結合,可收活血化淤、舒筋通絡的作用,專治氣滯血淤頑痹痼疾,對治療頸椎骨質增生、腰肌勞損、面癱後遺症等疑難症,具有獨特療效。」自從75歲那年停診以後,楊依方已經很少再摸針灸了,但是他表演的手法依然嫻熟。

  只見針頭微微捻轉,他一連在風池、大椎、肩中俞、肩井、風門等穴位扎了九根鋼針,然後將艾絨輕輕捻在針尾,再用打火機點燃,一陣輕煙繚繞開來,淡淡的艾絨香氣撲面而來。

  留針十幾分鐘後,楊依方摸索患者的頸部,用七星針輕輕敲打頸部穴位一百多下,血色斑點慢慢滲出,隨後他熟練地用五個竹罐吸在頸部,又是十幾分鐘,隨著拔開竹罐,體內黏稠的淤血也被吸出。

  去年夏天,經過這樣的治療,60歲的頸椎病患者原本頭暈、脖子不能動的癥狀已經好轉。這便是絮刺火罐療法,由楊依方的父親、楊氏針灸創始人楊永璇所創立,這也成為楊氏針灸流派的一大絕活。

  此療法結合了七星針加拔火罐的多針淺刺療法,先在患者的病變部位或有關經脈偱行路線上進行觸摸,若有血絡、硬結、壓痛點或索條狀物,可用七星針重叩出血手法,每點叩打100-120次,再加拔火罐吸出淤血凝塊,起到「鋒針」的「瀉熱出血」作用。

  若穴位反應癢麻酸冷或脈虛陷者,則用七星針輕叩不出血手法,每點叩打60-80次,再拔火罐吸出汁沫稠液,起到「員針」的「揩摩分間」、「以瀉分氣」的作用。

  所以絮刺火罐療法,輕叩重刺,靈活運用,足以疏通營衛氣血而調和陰陽,特別對氣滯血淤之症,尤為適應。

  楊依方在繼承父傳的基礎上,將「楊氏絮刺火罐療法」進一步發展,提高了治癒率,病種擴大到頑固性周圍性面癱,複發性蕁麻疹,粘連型肩周炎,肱骨外上踝炎、腰肌勞損、頸背部局限性的神經性皮炎等頑症痼疾,只要堅持療程均能達到效果。

  現在,楊依方的女兒楊容將這一絕活傳承下來,她在周浦醫院創建「楊氏絮刺火罐療法治療脊椎病變特色專科」,成為上海有影響的中醫特色專科之一。退休後,她與丈夫方厚賢在周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方厚賢、楊容老中醫學術經驗研究工作室」,帶徒五人,將這一特色傳統療法傳承下去。
推薦閱讀:

支氣管哮喘怎麼治?針灸也有好療效!
執業醫師基本技能操作:針灸
針灸治病三要
【針灸大師】古代針灸處方配穴原則探析
19個常見病的針灸常用方(背背背!)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