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初學推手的一點體驗

一、身體結構材質  在學習推手之前,自己的身體結構,至少應該具備三項材質:一、相關肌耐力要足夠;二、全身夠鬆;以及三、掤的架構完整。而這三項材質的養成也沒有特別的方法,只有從套拳以及築基功操中逐步求得;而其中最根本的部分仍是築基功操,特別是馬步、套腿和揉跨。在功操的訓練中,自我要求做到虛領(靈)頂勁、氣沉丹田、立身中正、涵胸拔背、收下巴尾閭、圓腰豎脊、鬆腰疊胯、全身鬆淨、提起精神、架子掤開……等師長一再耳提面命的要領。

二、三心  如果材質尚未具備,就過於急切地進入推手的學習,只是事半功倍、枉費功夫。每每見到有些同門在進入推手的修練之後,才發現之前的築基功夫沒有做好,但也只好從套拳及築基功操中再去加強,別無他法。也唯有一步一腳印,循序漸進,乃至於寒暑三載,才可能逐步將身體所需具備的材質養成。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是這種信心、誠心、恆心的培養和表現。

三、拳伴  推手既然是兩人對練,拳伴的角色就相當重要。一般而言,拳伴的選擇以功夫相近、身高體型也接近的同門較為適合。如果選擇功夫較弱的拳伴,必須要負責起帶領的責任;相對地,如果拳伴的功夫較深厚,對於拳伴所提出的指導,就要絕對地感激與敬重。所謂的「偕道同遊,輯藝為舟,廣法濟渡,三極徵見」就是在這裡彰顯。現在工商業社會生活繁忙,能夠覓得各方面都能相互配合的拳伴相當不容易,所培養出來的情誼也就格外值得珍惜。 

推手的理論與規矩

一、勁  從下手工夫的目標來說,進入推手的修練,首先要學習的是對於「勁」的認識與了解,其次是逐步去掌握「勁」,進而運用「勁」。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所言:「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就明白地指出,經由不斷的演練,才能逐漸認識了解什麼是勁;了解什麼是勁,才可能逐步進階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也才可能「因敵變化示神奇」。

  然而什麼是勁?雖然可依據的傳統文獻中,並沒有給我們太多的解釋和說明。但是如果從現代物理及運動力學的觀點來看,勁應該是指力道的大小和運動的軌跡。

二、聽勁  學習推手,因為是雙人對練,所以勁也分成:「自己的勁」和「對方的勁」。在自身部分,要逐步釐清形成各種力道的物理根源,如何去形成自己身體的結構,了解各種力道的不同,以及如何產生這些力道,和力道運動的軌跡方向與速度、大小,進一步學習力道運用的時機。在對待部分,則要練習去「聽」對方的力道,包括力道的來源、種類、方向、大小、速度等,而後是轉化、借力等。

三、中線  所有的勁,必須透過身體來展現,因此身體要保持一定的結構,這個結構,如本文前面已經提過,必須從築基功操和套拳中求得。當身體的結構形成時,全身鬆淨,重量完全落在腳跟。身體質量中心,應位於會陰穴與百匯穴的連線上,一般稱之為「中線」。中線因為是身體質量中心所在,也成為攻防之間的重點所在。

四、手揮琵琶  推手中,手揮琵琶式是兼具防守、取勢與搭手的式子。手揮琵琶通常在築基功操時,會被選出來做單獨定式的練習。當進入平立步站穩後,重心側到一腳,雙手由丹田前方往上提至胸前,再出手成手揮琵琶。雙手的行進的軌跡,就是求「防手」,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先守住自己的中線。能守住中線,在對待上,基本的第一步已經保護住自己了。所謂的「取勢」,就是取得有利於自己的情勢,這必須靠靈敏快速的反應,在守住自己的中線後,進一步取對手的中線。因此,手揮琵琶一出手,兩手中指尖就是朝著對手中線的方向伸出。如果雙方的反應都很靈敏,同時取住對方的中線,那麼雙方前臂中點就會接觸,這是基本的「搭手」。搭上手的瞬間,無論雙方如何勢均力敵,總有一方會取得較優勢的地位。佔在優勢的一方,自然主動「沾」上去成「按」勢;反之,就是被動「隨」之成「掤」勢。搭手須輕巧,勁道無過與不及,否則若是高手過招,勝負已定。

五、化  搭上手後,雙方開始練聽勁。主動的一方,透過搭手接觸的點,往前揉胯,「連」而不斷地將自己的勁往對手中線送,並尋找機會,伺機攻擊;被動的一方,則「隨」對手的勁向後揉胯,並試著將對手的勁引偏離自己的中線,這就是「化」,也就是所謂的「引勁落空」。

  「化」必須依賴腰胯。要想將對手的勁引偏離自己的中線,基本上須依靠揉胯和轉腰。是否能夠化開對手的勁,端視雙方聽勁的靈敏度。主動的一方,若聽勁能力不夠靈敏,被對手化開而不自知,則對手「引勁落空合即出」,主動的一方就可能被「採」、被「咧」。反之,被動的一方若聽勁能力不夠靈敏,自己的中線始終被封住無法化開,恐怕只有被「擠」、「按」出的命運。從中就可以初步體會王太老師子和先生所說:「太極拳是知覺的運動,沒有知覺,就不是太極拳」這句話的奧妙了。

五、熟  同門之間最初練習推手,由於要先求身體四肢軌跡運行的空間位置的熟悉,因此雙方必須要配合,給適當的勁讓對手轉化。待熟練軌跡,「熟能生巧」之後,再求變化。而想要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也沒有任何僥倖,只有依照規矩法度,不斷反覆練習,久而久之,讓習慣成自然。 

初學推手常遇到的問題

一、身體結構不完整  身體結構不完整、不符合規矩法度,幾乎是每位初學者的問題。最常出現的問題有:掤的結構改變、上下未相隨、胯晃動等。

(一)掤的結構改變   掤的問題,大多出在肘窩及肩窩角度改變。一但角度變小,等於是掤的結構垮掉了,完整的勁就會斷在這些地方。結構維持住,才能進一步要求「外柔內剛」的材質。

(二)上下未相隨   上下未相隨的毛病包括:胯動身未動(斷勁在腰)、胯停身未停(身體前傾後仰,勁仍斷在腰)、身停手未停或手停身未停(掤就垮了)、腰停頭仍轉動(勁斷在頸)等等。

(三)胯晃動   胯晃動常是因為基礎功夫紮得不夠深,或是身形姿勢沒有經過適當修正;此外,胯沒有疊、胯不夠鬆或腿力不夠,都會造成胯的晃動。〈太極拳論〉有云:「立如平準」,主要指的應該就是胯。有時候胯的歪斜自己察覺不到,這時候一位好的拳伴,或是借用鏡子,都是能夠提供修正的方法。胯的晃動最常出現在轉腰的時候,因此要特別留意,當上半身透過轉腰而轉動時,下半身不要跟著改變結構,特別是在「扭回轉環」一類的動作時。

二、雙重  「雙重」是初學推手時,經常發生的情形。〈太極拳論〉云:「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就提出了「雙重」的問題。一般初學者可能產生雙重的情形如下:

(一)己方揉胯向前時,不自覺地將自己手臂的重量架在對手的掤手上;而對手這時如果也未察覺,沒有順勢化開這向下的重量,反而用手臂的力量將這重量「頂」住,就形成雙重。

(二)己方揉胯向前時,對手聽勁不夠靈敏,向後揉胯的速度太慢,就會使掤手產生「頂」勁;而此時己方若不知道要取勢得機,卻依舊往前給勁,那麼雙方相互就都有「頂抗」,也就形成雙重。

三、不夠鬆  如同套拳一般,推手時也要保持全身鬆淨。而全身鬆淨其實也是放諸所有太極武藝皆準的要求。一般推手時最不容易放鬆的地方有五處:腕、肩、腰、胯、意。

(一)腕   手腕部分肌肉的緊張,主要來自先前煉拳不良的習慣,或是因為意念過度集中在中指尖所引起。意念會集中在中指尖,可能是因為誤認「取對手中線」的涵義。所謂的取對手中線,並不是將中指指尖對準對手的中線,而是指將自己身體的重心對準對手身體的重心。因此有時候,中指的偏移,並不一定就代表重心的偏移。

(二)肩   肩的問題來自聳肩,對於初學推手的人而言,由於剛開始進入對練,難免會緊張,這緊張最容易呈現在肩上,造成肩膀的肌肉僵硬,肌肉不夠放鬆就造成勁斷,勁一斷,全身的勁就無法傳遞到手上了。

(二)腰   腰要鬆的要求,反而是最難做到的,原因仍然來自之前的不良習慣,乃至於錯誤的觀念。鬆腰疊跨的觀念和要求,可以說是從一開始煉拳的築基功操中,最基本的轉腰就開始了。轉腰應該要主宰於腰,初學者往往主宰於眼神,稍後主窄於中指尖,再稍後主窄在肩。許多初學者煉到主宰在肩時,往往就誤認為達到標準了。其實腰被肩帶動而轉,與因為腰能放鬆,轉腰時肩跟著轉動,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知覺,學者不可不察。

(三)胯  胯要能夠鬆,前提是胯要疊以及重心落在腳跟;而胯能疊的前提,則是圓腰和收尾閭。能煉到推手,對於疊胯應該都有相當的體認與要求,但是對於重心落在腳根的要求,卻比較難做到,特別是重心完全在一腳的時候。揉胯前移時,若重心落到腳尖,則膝蓋容易受傷;揉胯後移時,胯若不夠鬆,身體會竄高,氣也跟著上浮。檢查胯有沒有鬆開,可以看膝蓋頭,胯鬆開的時候,膝蓋頭是可以輕易左右鬆動的。從這裡,也可以體會到套腿的重要性。

(五)意   最後是意念的鬆。意念過於集中,全身肌肉容易緊張僵硬,反而煉不好,所以說「三分意識」,所以說「顧」、「盼」。至於因為久推習慣,不自覺地聊起天來,這種完全失去知覺的情形,絕對要避免。

四、其他常見的問題

(一)扒腳   推手的步長是取手揮琵琶式的中步。但是前腳尖卻必須扒住地面,不應該如手揮琵琶式般的翹起。雙腳能牢牢地扒住地面,重心不會向上浮起,自己的根才穩。至於在後坐轉腰的時候,前腳隨著內外翻動,則是與此相近似的問題,也要避免。

(二)格   在轉化的過程中,如過進攻的一方始終封住防守一方的中線,防守的一方即使揉胯到後腳跟,依然找不到「機」將進攻一方的勁化開時,理論上就必須退步;但是在定步推手時,因為沒有加入挪步的規矩,這時如過進攻的一方沒有配合地給一個勁,防守的一方往往只好硬轉腰來轉化,就形成「格」。格一形成,在練習時,進攻的一方可以放棄這個「機」,配合轉化;如果是實戰,進攻的一方很可能就要發勁了!

(三)勁的方向偏移   初學推手時,聽勁的靈敏度不夠,給勁的角度還掌握不住,或是練習時不夠專心,都有可能造成勁的方向偏移這時防守的一方如過察覺,非「採」即「化」。通常練習時,比較常以「化」的方式處理,只見腰身一帶,立即反守為攻。這時或許雙方會緘默不語,相視微笑,一是提醒,一是慚愧,因為勝負已分了。

(四)揉胯速度太快   推手推習慣了之後,往往速度會越來越快,快到一個程度,知覺反應就會變鈍了。推手時應該要清練習的目的在聽勁,如果快到喪失知覺,也就喪失推手的意義了。

(五)手沒搭好   一但轉化成功後,自己的手應該要盡快「偷偷地爬上」對手的手臂上,越輕靈迅速越好。所謂的「爬上」,是指用自己前臂的前端搭上對手的前臂,一般常以為「按」應該用掌跟,就用掌跟去搭對手的前臂,常說的「沒有爬上」,就是指這種現象。自己的手一但沒有爬好,這時對手如過迅速用滾背、掤勁加上咧手,自己斷勁在腕,就要受制於對手了。因此搭手一定要搭好,越細微處,越須明察。


推薦閱讀:

初學太極掌握好這五點,你也能無師自通
交誼舞的初學舞步該怎麼走?
益西降措仁波切帶您修五加行|初學者須知
初學者如何穩步切入修行之道?怎樣修行?

TAG:體驗 | 初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