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質疑「生物共振療法」檢測和治療過敏性疾病(上篇)
健康報 2006.07.18 2版 綜合新聞 編輯:陳浩 作者:羅剛 生物共振治療,號稱源於獲得諾貝爾獎的發明,自詡「過敏治療劃時代進步的新技術」。這樣一種原產於德國並在國內取得合法身份的進口醫療設備,在短短几年問就得到了許多醫院的追捧。然而,國內變態反應(俗稱「過敏」)領域的眾多知名專家對此並不認同——
變態反應專家: 這種療法缺乏循證醫學證據 過敏性鼻炎、哮喘、結膜炎、濕疹、蕁麻疹、食物過敏、藥物過敏 過敏性疾病全球患病率為20%一30%,並呈持續上升趨勢。醫生通常能做的有兩件事:首先.採用皮內注射、點刺、斑貼試驗以及血清學檢測等手段找出引發患者癥狀的過敏原;第二,通過打脫敏針進行脫敏治療以及讓患者遠離其過敏原等辦法,從而使患者過敏癥狀不再發生。檢測和治療大都採取有創的手段,如抽血、打針等,脫敏冶療更是隔一段時間就得打一針,井需要持續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少患者特別是很多兒童患者不太容易堅持。
以無創、無痛、無副作用、治療時間短、治癒率和有效率高」為賣點的生物共振方法,號稱只需病人兩手握住兩個類似探頭的東西10多分鐘,就可以在數百種可疑物質中鎖定過敏原,而針對檢出的過敏原還可以採用幾乎相同的辦法在短期內進行脫敏冶療。於是,不少厭煩了不停抽血、打針的患者轉而開始對此青睞有加。
然而,這個德國來的「洋和尚」遭到了國內變態反應學專家的強烈質疑。這些專家的態度非常鮮明「這種療法缺乏循證醫學證據。」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主任委員張宏譽教授告訴記者.在市場推廣中.本應是主要治療過敏疾病的變態反應科卻幾乎沒什麼人用這樣的設備.而主要研究精力並不在變態反應學上面的皮膚科則成了應用大戶。
持這種觀點的專家們正準備以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的名義向有關部門遞交報告,要求對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進行科學評估,給出客觀的評價。過敏反應科試用
療效與安慰劑效應差不多 賴荷是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過敏反應科主任,她所在的科室是我國華南地區唯一獨立建科的變態反應科室。賴荷曾試用過生物共振治療半年左右,前後治療過上百名患者,當時設備是由廠商無償提供進行臨床試用的.也沒有向患者收費。最終她對其評價是「總體效果不好」。賴荷告訴記者.剛開始嘗試這項技術時,因其。無創、無痛」的特性,曾對其抱有很大期望。然而根據廣醫二院過敏反應科醫師的統計.該技術的有效率大概只有30%,而這似乎與安慰刺效應的比例差不太多。
她的這一說法得到了一位兒科哮喘專家的印證:由於一些變態反應疾病具有自限性,很多患者的癥狀即便不去管它或給點安慰劑過一段時間也能好轉,通常這樣的自然緩解比例在l:3左右。廣醫二院過敏反應科醫師還發現.對於那些具有自限性傾向的變態反應疾病(如急性蕁麻疹),生物共最治療的效果就好一些;可對於那些不太容易自愈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蕁麻疹來說,其療效就不理想.即便一段時間有所好轉.但過段時間又會反覆。
檢查同批患者 可信度可重複性受質疑 針對生物共振測過敏原的準確性,首都兒科研究所哮喘中心趙京教授專門做了研究;她採用變態反應學領域公認的皮膚點刺試驗與生物共振做對比.分別對60位患者進行了蟎、黴菌、蒿花粉三種過敏原的檢測,結果發現在有刺試驗中這三種過敏原的陽性率分別為35%、17%、17%.而同是這60位患者在用生物共振設備進行檢測時,卻發現陽性率分別達到77%、27%、37%,結果大相徑庭。根據上述結果對兩種方法進行了Kappa一致性檢驗(一種統計學分析手段),表明兩種方法所得的結果一致性非常小.這意味著生物共振與經典方法所測的結果幾乎沒有可比性。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王良錄教授告訴記者,一項檢利手段是否可信取決於它的準確度,而準確度是由靈敏度和特異度兩個指標組成的。簡單地說,靈敏度就是指該查出來的過敏原要盡量查出來,要求假陰性比例儘可能低;而特異度是指與癥狀無關的過敏原盡量不被錯誤地查出來,要求假陽性比例儘可能低。一項新的檢測技術應用於臨床前,通常會同公認的經典檢測方法進行比較,其結果相近或優於傳統方法才有應用價值,而如果兩者根本就沒可比性,就非常可疑。
「另一項重要的指標是該檢測技術的可重複性.其批內變異通常應控制在5%-6%,最高不能超過10%,通俗地說,就是不同患者採用同一檢測方法前後結果相差不能太大。」王良錄表示。 專家對生物共振檢測的可重複性也做了研究——趙京採用生物共振方法就過敏原檢測進行了自身對照研究。在30例個體的前後對比中發現,先前用生物共振方法測出的結果與之後在同樣的個體身上、同樣採用生物共振方法刪出的結果出入甚大。
診斷治療有誤 錯失診療時機誰負責 按說生物共振方法。無副作用」是最可能成立的說法。然而,在這點上也並未得到專家的認同。「臨床上有不少患者在花了錢做了生物共振檢測和治療後,病情並未得到有效控制.然而當他們繼續尋醫問葯、該買有用的葯時卻往往已囊中空空,得不到真正需要的治療,耽誤了最晟佳診療時機,這其實不就是生物共振帶來的副作用嗎,」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秘書長、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尹佳教授如是說。
而她的同道瀋陽軍區總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林小平教授則告訴記者,不規範的檢測結果在臨床上出現大量的假陽性,很多其實對牛奶等食物根本不過敏的孩子卻會被戴上過敏的帽子,從此不得不與這些食物「永別」,既不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會帶來額外的心理負擔。
而其造成的更嚴重副作用甚至可能是致命的。趙京在臨床上就見到過幾個對牛奶過敏的談子,他們被生物共振檢測判定為對牛奶不過敏或者被告知經過生物共振治療已經脫敏了。「今後不必再遠離牛奶了」.但其實後來他們接觸牛奶時還是出現了皮疹,哮喘等明顯癥狀。趙京見到過的一位對蕎麥嚴重過敏的男孩也許比他們更危險.這個孩子血清學檢測顯示他對蕎麥呈強陽性反應.皮膚點刺試驗也為陽性.但生物共振的結果卻與此截然相反,是陰性。趙京很清楚,一旦孩子重新與蕎麥接觸.其引發的嚴重過敏反應可能會導致哮喘嚴重發作.甚至會危及生命。
發表於:2008-07-06 21:42
推薦閱讀:
※它比埃博拉更致命,不含一絲遺傳物質,卻能讓感染者在癲狂的大笑中死去
※機器貓為什麼怕老鼠?
※基因的優勝劣汰特徵為什麼沒有把世界上所有丑的人完全淘汰掉?
※人類有哪些部位或者分泌物某些物種來說是劇毒?
※本周野生生物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