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量文物流失內幕調查(現代快報 2009-3-21)

我國大量文物流失內幕調查http://news.QQ.com  2009年03月21日08:53   現代快報    我要評論(6)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曾有人形容,改革開放以後的文物走私,「八十年代開始走,九十年代開始跑」……

「在海外發現了大量的佛像、石雕,只可能是集裝箱出去的嘛」……

他們中的很多人會記得當年的「鬼谷子下山」,2005年7月,佳士得公司在倫敦拍賣一隻產自景德鎮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鬼谷子是軍事家孫子的師父,圖罐所繪即是他被請下山,以解燕國被強兵所圍之困的故事。這隻從數月前就開始巡展,據說全世界僅存7件的元青花,最後拍出了摺合2.3億人民幣的天價,刷新了中國文物藝術品的拍賣紀錄。

有人估計,「鬼谷子下山」讓中國的收藏大軍增長了至少3成。吳樹記得,當年年底,各路人馬雲集內蒙古四子王旗,瘋搶各種「元青花」,到最後連贗品都供不應求,不少人掘地三尺,把荒地翻個底朝天,而在北京的古玩市場,連剛入門的新手,都敢血拚「元青花」,一位教師不惜用一套房子去換取一個元青花小罐。國內的拍賣公司自然相機而動,輪番上拍元青花,彷彿沒有元青花,就不叫拍賣會。

出海

如果把文物的流向視作一條河流,那麼它的方向自然是市價最高處,不過由於中國的法律禁止倒買倒賣1949年以後新出土的文物,於是文物的流動形成暗河——熟客介紹熟客的關係網。「好東西誰會擺出來賣啊!」潘家園的一位商販說。一般是幾經轉手,通過種種辦法「洗白」。

「手法非常多,以拍賣公司而言,就可以把出土年代往前推,說是建國前出土,那就算傳世文物,可以拍賣了。」國內一家拍賣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流失發生在清末民初,據統計,這一時期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

這一浩劫之後,中國文物又經歷三次「流失浪潮」,一次是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多受過相關的教育,對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加以保護,然後再集中起來用輪船運往日本。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大量日本軍官舉家移民美國舊金山市,就帶去了很多的中國文物。

一次是改革開放前,文物專家潘深亮曾對媒體回憶,「那時,以國家文物商店為經營單位,政策規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後卻允許大量出口,嘉慶、道光時期的很多官窯瓷器、書畫以極便宜的價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時代的真文物,因鑒定失誤,被當成仿製品賣了。」

最近的一次,則屬1980年以後的走私潮,並由此形成了以港澳為跳板,從內地到歐美的中國文物走私鏈條。

有人形容,改革開放以後的文物走私,「八十年代開始走,九十年代開始跑」。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上海站原站長許勇翔告訴記者,1990年代以後政府部門都經商,出去的集裝箱基本免檢,所以集裝箱走私比較嚴重,「後來我們在海外發現了大量的佛像、石雕,這些不可能攜帶的東西,只可能是集裝箱運出去的嘛。」

吳樹曾經在採訪中翻閱海關總署的記錄,一般來說海關物品的抽檢比例為5%,這麼低的抽檢率,「有的海關一天居然可以查出上千件走私文物……」

楊煥自小在美國長大,現在他在紐約為國內的一些藏家購買中國古代藝術品。「美國每年3月和9月都有亞洲藝術博覽會,我們都開玩笑說這是『走私彙報展』,」他告訴記者,購買這些走私品的主要還是美國的大古董商,或者是資深藏家,「一件好東西進去了,可能幾十年就不會再露面。」

吳樹堅持認為,西方炒作中國古董,有其「陰謀」,而在中國崛起的語境下,流失文物也確實最能調動起國人的「兩愛」(愛國、愛財)情緒。

官員的無奈

國家文物局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開始抱怨文博行業處境的艱難。

「全行業不到7萬人,」他對記者說,「全國有40萬處不可移動文物,2000萬件可移動文物,以全國14個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來說,財政上地方政府不願意承擔,每年200-300萬中央撥款基本上是杯水車薪。」

他舉例說,每年文物進出境量是40萬件,還有大量仿製品,「這就讓工程量翻倍」。由於每張文物許可證都要附照片,還有記錄單、出境許可證等等,實際上,「這一點錢連這些基本耗材費都不夠。」他苦笑。

「站里缺乏合理的梯隊建設,就靠老專家在撐著,有些老同志這麼多年了還沒有編製……這樣下去的後果是什麼?一件東西看走了眼,它就出去了啊!」

許勇翔在審核管理處上海站工作的經驗是,(文物可能流失的)口子太多了,快件郵包、個人旅客……海關方面缺乏專業人員,文物部門和海關缺乏進一步的合作,「而且,海關崗位經常調動,我們剛跟一位熟了,他就調走了。」

他曾力主建立出入境現場的電視電話系統,但未能如願——這部分反映了中國文物部門的尷尬地位。

「(如提前進行考古保護,)建設單位要出的考古勘測經費大概多少?」記者問。

「整個房地產項目,地下文物保護的錢不會超過一套房子的售價。」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宋大川說。

洛陽之痛

葉鵬是搞文學出身的,洛陽當地的名人,婦孺皆知。

葉先生是站在如今洛陽城最繁華的「東周王城廣場」的建築工地上老淚縱橫的,這裡四周高樓林立,一派現代化的都市景象。彼時,廣場工地上的推土機轟隆作響,塵沙飛揚;就在這簡單機械的推土、填土過程中,東周天子陵墓的車馬坑從此銷匿。幾個月後,廣場建成。

2002年,洛陽市高層決定在中心城區興建一個集行政、文化、商業、遊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廣場,並命名為「河洛文化廣場」。誰也沒有想到,在前期的考古發掘中,東周「天子駕六」遺存橫空出世。這個驚動世界的重大發現,讓古城的文物工作者興奮不已,也讓當年的洛陽決策者們頭痛不已。

時任洛陽文物考古隊一隊隊長的葉萬松清晰地記得,當年出土的「天子駕六」車馬坑南北長42.6米,東西寬7.4米,葬車26輛,馬68匹,犬7隻,人1位,車呈縱向,東西兩列擺放。而其中駕馬六匹者1輛,駕馬四匹者8輛,兩匹者15輛。西列車隊從北往南,第二輛車的車轅兩側共置六馬,排列規整有序,清楚表現出此六馬駕一車的關係。洛陽,從此找到了自己作為數百載大周故都的物質載體,不再僅僅依存於史料。

作為廣場雕塑評審委員會的主任,葉鵬聯合12位專家向洛陽市委寫信,請求放棄城市廣場的建設初衷,完整保護周王陵系列車馬坑。

在人大代表、國家文物局和媒體的干預下,洛陽市做了一定的妥協和退讓:保留一部分車馬坑,其他全部回填。回填很容易,一周即告完成。

「河洛文化廣場」即更名為「東周王城廣場」,「天子駕六」博物館坐落在廣場地下。

龍門在呻吟

趙川和葉鵬同齡,他畫了一輩子的龍門石窟。老人說自己想把石窟都留在紙上,「哪天石窟沒了,後代還能從我的畫里找到石窟的影子。」

趙川畫中的龍門石窟,是洛陽城的寶貝。石窟位於城南13公里處,這裡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遠觀似一座天然的門闕,古稱「伊闕」。至隋,煬帝登臨洛北邙山,看到伊闕後大喜,隨即下令在洛陽建東都,將皇宮大門正對伊闕。從此,「龍門」的名字流傳至今。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悠悠400年。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龍門全山造像11萬餘尊,以盧舍那大佛規模最大。與此同時,山間碑刻林立,是中國最為盛大的古存碑林,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為魏碑體和唐楷的傳世典範。

趙川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要在東山上建一座規模龐大的賓館,與唐代的香山寺「相映成趣」。

按照地圖標識,東山賓館的位置正處於「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圈」的核心保護範圍內。作為特殊地區興建的現代化設施,龍門石窟管理局當年給國家文物局打報告,稱「需改建東山一處康復中心,申報世界遺產時就已納入改建計劃,現在賓館面積已由原來佔地6000多平方米縮減到5000多平方米,改建中沒有違規擴大面積」。而事實上,東山賓館的佔地面積達500畝,超過「報告數據」幾十倍。

龍門石窟是洛陽最大的一件文物。風雨侵蝕、人為盜損和過度開發,已使得這件稀世珍寶不堪重負。1907年和1935年,這裡曾經遭受過兩場劫難,西方文化強盜和利益驅使下的當地人聯手,在龍門大肆開鑿,成批量的石窟佛雕從中原輸出,流向西歐、美國和日本。如今的龍門石窟,已發現被盜走佛像、菩薩像262尊;毀壞其他雕像1063尊、龕楣8處、說法圖浮雕10幅、本生故事浮雕2幅、本行故事浮雕1幅、禮佛供養人浮雕16幅。

這一數字,由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王振國統計了3個月,共調查破壞嚴重的重點窟龕96個。王振國痛心疾首:10餘萬尊佛像現在完整的不到1/10,很大一部分被盜賣到國外,除了有64件知道其下落外,絕大多數蹤跡難覓。

直到現在,龍門的保護還遠遜於開發。

盜在北邙

3月9日,白髮蒼蒼的原洛陽古墓博物館館長、古墓研究專家余扶危,帶著記者走上邙山三十里鋪。在前有公路、側有工廠的一塊不起眼的田地間,巨大的土丘巋然屹立,土丘之上枯木遍地、荒草叢生。由於攀丘之人眾多,一條小徑已綿延其上,直達頂端。當我們行至高處時,余扶危重重地跺了幾下腳,帶著一種複雜的笑容,撂下話來:咱們踩踏的,便是漢安帝的皇陵!

三十里鋪是邙山的制高點,從這裡可以看到眾多類似漢安帝陵形狀的土丘。東漢劉秀的原陵、漢明帝劉庄的顯節陵、漢章帝劉炟的敬陵、漢和帝劉肇的慎陵、漢靈帝劉宏的文陵等均在附近分布。

事實上,在邙山厚葬的遠非漢代一個王朝。在海拔256米、面積750餘平方公里、地跨洛陽所屬7個區縣的邙山之上,長眠著自東周直到明清歷代無數的王侯將相、達官貴人、名流顯要,這裡是中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最大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墓冢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世界罕見。

「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余扶危用這句流傳甚廣的古語解釋「邙山多墓冢」的獨特人文景象。邙山是中國古代官民嚮往的終極歸宿,大小墓葬總

計數十萬,「幾無卧牛之地」。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邙山也成為盜墓者的最大樂園。現在考古工作者廣泛使用的挖掘工具洛陽鏟,最初就為邙山盜墓者所發明。

「邙山之上,十墓九空」是洛陽人對北邙盜墓之盛的形象化描述。在20世紀初,邙山盜墓已呈現出高度的專業化、集團化。其間,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建國後至文革結束,盜墓基本得以遏制。但1980年代以來,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邙山盜墓死灰復燃。

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毛陽光博士介紹說,如今的盜墓者大部分都會選擇重新進入已被洗劫一空的墓穴,探訪上次盜墓後的「遺珠」。盜墓背後有一條複雜而又完整的鏈條:盜墓者、中介、贊助者、商人,缺一不可。

雖然國家明令禁止,但是邙山盜墓仍「薪火傳承」。當地不少農民頗懂盜墓之術,並採用多種方式加以掩蓋,如在墓邊蓋房,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或修造假墳,暗中掘地盜寶等。資料顯示,人為破壞因素已導致邙山墓葬群50年來減少一半,並且仍在繼續減少。絕大多數國寶,從邙山流向北京、上海和香港;而文物一旦輸入香港,90%都會在極短時間內流向世界各地,從此下落不明。

邙山墓冢慘遭盜空,封土和陵園、古墓遺址大肆被毀,各種工廠、築路公司、鐵路、垃圾場分布其中,甚至有的高速公路穿墓而過、將墳冢一劈為二。洛陽古墓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得見的古墓,四壁盜洞迭出,有不少還是近年來所為。大量古墓及四周被農民逐漸開墾,或改建為燒磚窯。更有甚者,一些大型陵墓被挖成窯洞居住。千年邙山,滿目瘡痍。

始建於1984年的洛陽古墓博物館,已更名為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這也是迄今為止,建在邙山數不勝數的墓葬群中唯一的一座博物館。

館長王愛文說,由於地勢偏遠、宣傳力度不夠,博物館每年的門票收入微乎其微,完全依靠政府撥款。博物館的正常運轉舉步維艱,更不要談其他。

在藥水味濃重的「壁畫修復室」里,幾名身穿白大褂的技術人員正在修復漢代出土壁畫。王愛文介紹,邙山墓葬群出土的壁畫數量龐大,但由於資金短缺、人才匱乏,這項浩大的工程一直勉強維繫。

興曾幾何,廢又幾多

談及中國的文物保護,洛陽終究是繞不過去的關鍵詞。這座如今不甚顯眼的中原地級市,卻跨越了3000年歷史。在洛河兩岸不到30公里的範圍內,分布著夏、商、周、漢魏、隋唐五大都城遺址,13個王朝,105位君王曾於此「問鼎」,形成過「五都貫洛」的恢宏壯烈。

在採訪中,無論是官員、學者還是百姓,都無法否認洛陽存在的一個矛盾。這也是中國所有歷史文化名城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共存的矛盾:要文物保護,還是要城市發展?現實證明,洛陽選擇了後者。

儘管洛陽當局一度以自身「既發展現代城市,又重視文物保護」而自喜,自詡為文物保護的「洛陽模式」;然而2003年,河南科技大學發表一項名為《洛陽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的經驗與教訓》的研究報告,堅決否定了所謂的「洛陽模式」。

專家認為,洛陽建國以後一開始的規劃就是錯誤的:「將西工大遺址區作為洛陽市中心區來規劃,絕大部分地塊都規劃為工業和城市建設用地,造成了周代王城和隋唐東都城遺址被破壞的沉痛教訓,是一個失敗的典型。」(楊瀟 陳彥煒 唐躍 來源: 南方人物周刊)

中國文物流失鏈調查

他用幾乎是在顫抖的手,把一塊三連扣的玉佩用白色的手紙一圈一圈地纏繞起來,小心翼翼地放進一個舊塑料飯盒,然後又打開飯盒,取出這白色的一團,一圈一圈地打開,反覆了兩次。

他剛到北京沒幾天,面對我們兩個「買主」,居然喊不出價來。沉默了許久,才摩挲著那寶貝開了口,「80萬!」

玉佩來自山東棗莊的一座漢墓。

他只知道我們是線人介紹過來,一個剛入門,一個懂行、認識不少大買家,我們只知道他以前是建築工地的工人,這玉佩出土一年多,第一次進京。

玉是真的,但我的同伴在給一位私人收藏館的館長打完電話後告訴他:這樣吧,現在你的期望值很高,等它降到了30萬,如果還沒有人買,你再打電話找我。

他咬了一下嘴唇,臉上汗珠細密。他的同屋就在樓下的舊貨市場擺攤,一邊賣一些假古玩,一邊聯繫線人,準備把陌生的客人繼續送上來。

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周日下午,北京東南潘家園舊貨市場門口人頭攢動,有人蹬著三輪車從路口過,車後歪歪斜斜躺著兵馬俑。

頭兩個故事

1990年,作為試點古玩市場的潘家園開張,並很快成為全國文物市場的風向標。

據資深記者吳樹調查,潘家園的「古玩」有四種來源,一是散落在民間的文物,由文物販子走街串巷搜羅而來;二是家傳或者是市場上倒騰的舊物;三是盜墓;四是古代有名的老窯址現在仿古做舊生產的工藝品。在兩個熟客之間,記者聽到如下對話:

「忙吧?」

「明兒就開工了。」

「現在得到五環外了吧?」

「嗨,就在三環!」

「開工」即「開挖」,有報道說,近幾十年中國被盜的古墓有20萬左右,王侯級墓葬的被盜率超過90%。出土的文物通常以較低的價格流向陝西、甘肅等二級市場,有路子的則直接流向京滬穗等三級市場——同樣的文物,在這裡的價格要高出二級市場數倍乃至數十倍。

在一位老藏家的印象里,潘家園市場在2003年之前「還有不少精品」,但現在「走一圈看不到幾個舊的」。

曾經有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在潘家園購得陶罐一隻,後被同行認定是不久前在河南被盜的北魏大墓陪葬品,相當珍貴。中國的文博單位極少在地攤上收購文物,這次卻迅速展開搶救性收購,國家出手,也驚動了民間收藏家,一時間,潘家園興起搶購北魏陶俑的熱潮。接下來奇怪的事情卻發生了:向來見風漲價的文物市場,此番卻波瀾不驚,陶俑越賣越多,價格越來越便宜……後來國家停止收購,請警方配合調查,才發現最近湧入北京的陶俑都由洛陽北邙山一村民在土窯里燒出來的。

1980年代末,有關方面對文物的認識曾在「開發利用」與「保護第一」之間搖擺,後雖確立了保護為主的原則,但隨著民間文物市場的放開和1994年「中國第一拍」開啟的財富神話,藏家開始大量湧現,據中國收藏家協會2006年的統計,中國已有7000萬收藏大軍。#Sdmg2{color:#000;border:#bababa 1px solid;margin:10px auto 0 auto}#Sdmg2 td{font-family:宋體; font-size:12px;line-height:25px}#Sdmg2 a{color:#000;text-decoration:none;}#Sdmg2 a:hover{color:#C2130E;text-decoration:underline;}#Sdmg2 a.lke6{color:#E60E0E;text-decoration:none;}#Sdmg2 a.lke6:hover{color:#0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Sdmg2 .Sdtp2 td{color:#C2130E; text-align:right; padding-right:10px}#Sdmg2 .Sdtp2 a{color:#C2130E}#Sdmg2 .Sdtp2 a:hover{color:#C2130E}#Sdmg2 .Sdbd{border:#bababa 1px solid}#Sdmg2 .Sdtd td{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bottom}#Sdmg2 .Sdtp td{font-size:16px;font-family:黑體;line-height:31px}#Sdmg2 .lh20 td{line-height:20px}

http://news.qq.com/a/20090321/000399.htm
推薦閱讀:

月花|是選擇自建物流還是第三方物流?
漫談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和物流
汽車運輸要有哪些交接手續
從「反全球化」的視角看港獨
眾所周知,物流業最後一公里的含義,但今天我卻想讓大家腦洞大開一下,到底什麼是物流業的第一公里?

TAG:文物 | 物流 | 內幕 | 現代 | 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