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隆爺的農家樂審美,真的輪不到你來鄙視
最近,相信大家都被乾隆的農家樂審美刷屏了。
有網友直言,「乾隆和他爹雍正的審美相隔一個黑洞」;也有網友對乾隆帝的身份表示懷疑,「感覺乾隆不像(雍正)親生的」。
大家都喜聞樂見地到處轉發,很高興原來堂堂的皇帝審美還不如自己。
可是真的是這樣的嗎?一個生在皇家,從小錦衣玉食,見慣世上奇珍異寶,而且相當有才華治國有方的皇帝,就終止於農家樂審美?這樣的說法真的沒有問題嗎?
首先我們看看乾隆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裡面。乾隆從小很喜歡藝術,在還沒登基之前,就常跟畫家有往來,譬如唐岱。文物收藏他也很喜歡,常在文學侍從、內廷畫家陪侍下閱賞品鑒,作為政務之暇的消遣。有學者研究過,每天下午五點到六點是乾隆研究文物的專屬時間。
乾隆對古玉的鑒別水平很高,對玉器的沁色和俏色很有研究。他寫有《御制玉杯記》,記載玉工姚宗仁祖制玉杯的經過及做舊方法。
那麼,一個人從小就喜歡藝術,身邊又都是很專業的畫家和鑒賞家,他還很勤奮地天天研究,藝術水平會很低嗎?不太可能。
在藝術品收藏方面,他最招人詬病的問題是喜歡到處蓋章。因此被稱為「風暴降生·毀圖者·紅底小碎花之父·民族收藏家·文物標記者·愛新覺羅·十全寶寶·弘曆」
可是他蓋的東西是什麼?不是《花開牡丹富貴圖》,也不是《美人出浴圖》,而是《富春山居圖》,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這是農家樂里應該有的東西嗎?不是,這是中國文化里最頂級的藝術珍品。蓋章這種手段是有點low,可是乾隆爺的藝術品味並沒有問題。
還有一個被大家恥笑的點,是乾隆時代花里胡哨的瓷器,和雍正朝比起來品味差了好幾個檔次。
比如這個
這個
還有這個
的確是丑得讓人無力辯白……可要是我說雍正時候瓷器不是不想花哨,而是技術達不到,你是不是覺得聽起來也挺合理?
瓷器技術的發展在乾隆時達到了高峰。很多藝術品都向繁雜的方向走,工匠們都以能表現複雜工藝為豪。此外,像琺琅彩技術是在乾隆時代才全面發展起來的,琺琅彩的藝術特點就是繁複。
請問,一個朝代掌握了以前所沒有的新技術,發展出了新的色彩和花紋,然後開始炫技性地到處使用,是不是也可以理解?
17、18世紀的中西交流也對清前期的藝術品風格及審美有所影響。18世紀的歐洲正好是巴洛克風格興起的時代,其總體的特點是戲劇性、豪華、誇張。
正好乾隆時代江南文人的趣味、皇家的興趣也是繁雜的,對細節的雕琢不遺餘力。當時的東西方交流又相對頻繁,能看出互相的影響。
所以,乾隆朝瓷器的五彩繁複,這和當時的歷史條件、中西方交流的條件、民間的喜好、技術的成就都有關係,並非是皇帝個人的審美取向就能決定的。
清宮檔案里還有很多乾隆的批語,認為很多瓷器工藝過於繁複,工匠不能這麼迎合大眾口味,這些器皿還是要以實用功能為主,還是要節儉一些、簡樸一些,不能太華麗。
而且說到底,其實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風格並沒有根本性的差別。雍正時期除了淡雅的瓷器外,也有顏色艷麗的。而乾隆時期也不全是類似東北花棉襖的裝飾,也有很性冷淡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不僅重視收藏,還花費了很大功夫,對宮中藏品進行了認真的整理登記工作,例如《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就是兩部大型書畫著錄。《秘殿珠林》專記宮廷藏宗教題材的書畫,《石渠寶笈》則專記宮廷藏一般題材的書畫及其他,全書的編纂過程前後長達74年之久,共收錄書畫作品一萬多件。乾隆成功構建了清宮文物收藏的龐大體系,包括「石渠寶笈」書畫在內的清宮文物收藏,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稱邁絕前代,開創了北宋以來皇家收藏的又一鼎盛期。
乾隆不僅自己摹寫欣賞,還熱衷於書法藝術的普及推廣,曾經命令大臣組織刊刻《淳化閣帖》《三希堂法帖》等供普通士人臨摹之用。
看完這些之後,你覺得你還有底氣鄙視乾隆爺的農家樂審美嗎?
推薦閱讀:
※驚!乾隆死後墓中兩次復活嚇傻盜墓賊
※歷史辜負了乾隆,還是乾隆辜負了歷史?
※英國人筆下的乾隆時候的大清帝國, 筆下的繁榮
※乾隆年間手抄本中醫四診捷徑
※乾隆被稱為最長壽的皇帝 但有一個比他還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