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重物質,就越不幸福
繼《不抱怨的世界》後,威爾·鮑溫帶給中國創造幸福、引領生命邁向平靜的心靈運動!所有人都喜歡、習慣外求幸福,但其實更應該從內在開始,錘鍊我們的心智與情緒。每一個人,絕對都有能力轉化自己的人生旅程。跟隨威爾·鮑溫的腳步,從當下開始,找到最幸福的自己!
在最近的中國之旅中,我應一位中國企業家之邀與其共進午餐,這人才四十齣頭,已是億萬富翁,企業還在持續成長。
我們通過翻譯交談,這位人人都以為過著幸福美滿生活的人,傾身向我用不流利的英文低語:「我不幸福。」他的雙眼透著哀傷,彷彿在懇求我幫助他。
在那次旅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富有的人,以及其他像他一樣有諸多幸福理由的人,內心卻苦苦掙扎、無法享受他們的人生?
幾年前在普林斯頓大學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大家總以為高收入就會帶來好的心情,其實不然。收入超過平均值的人,雖然對生活較為滿意,但在很多時候卻未必比其他人更幸福。他們往往更緊張,並不會花更多時間在特別享受的活動上。
金錢買不到幸福,這話不論中外古今,已經被說過無數次。中國有一段諺語說:
錢可以買到一棟房子,但買不到家庭。
錢可以買到鐘錶,但買不到時間。
錢可以買到床,但買不到睡眠。
錢可以買到書,但買不到知識。
錢可以買到醫療服務,但買不到健康。
錢可以買到地位,但買不到尊重。
錢可以買到血液,但買不到生命。
錢可以買到性,但買不到愛。
你可以用錢買到許多東西,但你買不到幸福。
研究發現,窮得兩袖清風的人,在收入較高時,可能體驗到幸福的感受。但一旦他達到舒適生活的程度,再多的錢也只能帶來一點點幸福。實際上,更多的財富往往會帶來反效果。
根據聯合國贊助委託所製作發布的《全球幸福指數報告》,「雖然較高的收入可以提高幸福指數,但追求更高的收入卻可能使個人的幸福指數遞減。」
後半句很重要,「但追求更高的收入卻可能使個人的幸福指數遞減。」
「金錢是萬惡之源」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其實它出自《提摩太前書》第六章第十節:「貪財是萬惡之根。」把追逐金錢當成賺錢的目的,結果反而讓你更不幸福。
約在半世紀前,曾有人對一群猴子做了一項研究。猴子原本和睦地生活,似乎十分滿足,直到有一天,實驗者在籠子里只放了一件玩具,一隻猴子開始自顧自地玩起來,其他猴子起先只是好奇,後來卻開始互相嫉恨。爭端開始蔓延,為了搶奪這件玩具,猴子們不斷地使出各種花招,最後導致了整個族群的瓦解。
不論是哪一隻猴子拿到玩具,都會焦慮不安,時時提防其他猴子偷走玩具。沒有玩具的猴子嫉妒拿到玩具的猴子,不是氣呼呼地坐在一旁,就是窺伺偷走玩具的機會。在沒有玩具以前,猴子花很長的時間互相梳理毛髮,一起幸福地玩耍,但有了玩具之後,它們卻滿懷敵意,互不信任。
玩具不是造成猴子不滿足的原因,是對玩具的慾望和因其他猴子有它們沒有之物的怨恨,使它們感到不滿足。可見,只要和別人相比,不論擁有多少,我們都不會滿足。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濟繁榮時,唐納德·特朗普在美國嶄露頭角。我讀他的書《交易的藝術》時,它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朗普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或許有人會說他是貪婪的偶像,他以這麼一句平實的話開始本書:「我不是為了錢而做它。」
這句話讓我震撼,如果說有人是出於不顧一切的慾望追逐金錢,那麼此人非特朗普莫屬,但正如他所解釋的,賺錢並不能點燃他的激情,交易才是讓他動心的原因。對他而言,交易是一種藝術,能讓他把才華和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看來,運用各種機會達成交易為他帶來滿足與愉悅,而財富只是活動造就的結果。
特朗普了解通過生產所得的成就感,比光是由生產所得的利潤更叫人滿足。
一九七二年,不丹的第四任國王創造了一個風靡全球的詞:國民幸福指數(GrossNationalHappiness),不丹國王說,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偉大,真正的標準應該是國民幸福指數(GNH),而非國民生產總值。
經濟的蓬勃發展,使中國產生了數以百萬計的百萬富翁,數量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中國億萬富翁的數量也僅次於美國。最近研究發現,中國目前有四百一十二名億萬富翁,比接下來六個國家的富翁人數總和都高,但中國在國民幸福指數上,僅名列第八十二位。
中國大陸的財富雖然增長很快,卻並沒有帶來整體的幸福指數的提升。這也印證了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所做的研究結果,這項研究發現,國家雖然更富有,但國民並沒有感覺更幸福,這個現象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Paradox)。
在華人世界中,成就通常與金錢密不可分,因而金錢被誤會成和幸福的關係也同樣緊密,中國人往往會認為錢越多,幸福的指數就越高。由於華人世界的特質,讓錢與成就的正面感受混為一談。
在美國,「money(金錢)」這個詞也用來表達感謝、欣賞,例如在人們看到他們非常喜歡的事物,或者體驗到特別愉快的經驗時,他們常會說:「老兄,that』smoney!」
除了數千年來,哲人和精神領袖不斷告訴我們的箴言外,我們現在也有了科學的證據,知道擁有更多的金錢並不代表就能獲得更多的幸福。然而,社會的主流觀念,依然以為越繁榮成功,就能帶來越多的幸福。在我們繼續討論前,必須先走出這種思維的誤區。
你也很可能像大部分人一樣抱持這種想法,即使你在理智上知道錢更多不一定會讓你更幸福,但這念頭還是在心底揮之不去,以為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其實,對有些人來說,正好相反。
一項研究發現,擁有巨大財富的人中,每十個就有一個會變得比較不幸福。我認識一名在短時間內賺得大筆財富的婦女,她告訴我:「有錢並不能解決我所有的問題——它只解決了一個問題:缺錢。坦白說,有時有這麼多錢還真是討厭極了!」
行為經濟學這門迅速成長的學問,或許可以讓我們了解為什麼有些人有錢後反倒不幸福。
行為經濟學家發現,人類對失去的感受遠比對獲得的感受更深。假設你心裡有一把衡量滿足程度的尺,想像尺上的指針設在零點——中性的刻度上;如果你在地上撿到二十美元,你的滿足尺度上的指針可能會往右擺,達到正十的程度。但若你掉了二十美元,你的滿足尺度指針可能會往左擺到負二十,甚至更多!
得到二十美元給你帶來的愉悅,遠不及損失二十美元給你帶來的沮喪感更多。金錢額度雖然一樣,但你是得或是失,情緒感受卻大不相同。
職業棒球賽洛杉磯道奇隊名轉播員文森·史考利也曾以運動為例,精妙地闡述過行為經濟學的這個心理,他說:「輸球的不快遠甚於贏球給你帶來的喜悅。」
當人賺得或繼承大筆金錢時,他們往往就會開始害怕失去現有的財富,不敢面對這種痛苦。
不妨這樣想,站在高梯底層的人,對摔落到地面上,只有一點點的恐懼,因為其間的距離很短,由這樣的高度摔下致殘的概率非常低。
因此缺錢的人對於失去自己微薄的財產,並不那麼在乎。正如俗語說的:「死豬不怕開水燙。」但爬上十五米高階梯的人,對於摔落地面,就會有很深的恐懼感。
若你能了解人們對損失的體會遠比對獲得的體會更深,而且越有錢的人,就越有可能會蒙受損失,那麼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錢越多反倒會讓有些人覺得越不幸福。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讓富有的人感覺幸福指數不高。
有些人家庭關係可能會變得一團糟,導致失落和孤立。我曾聽到好萊塢巨星艾迪·墨菲感嘆,自他有錢有名後,雇請了所有的親友為他工作,變成他們的僱主後,他與親友之間的關係就徹底變味了。他惋惜親友都不再像他還是小喜劇演員時,會對他說心裡的話。
財富的大幅增加,還會使我們恐懼其他人會奪走手中的財富。想想那隻擁有玩具的猴子,面對其他猴子的覬覦,內心得承受多大壓力;它們必須時時警戒擔心,以免其他猴子偷走玩具。
還有另一個原因,會降低富豪們的幸福指數。大量增加的財富或收入,可能會給他們內心造成壓力,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麼多的財富,因此感到憂心焦慮。
這種擔心的感覺,可能使得他們以負面的方式對待別人,親戚、朋友和同事則可能會產生誤解,以為這些人富有之後就自以為是,其實卻正好相反,財富喚起了他們潛藏的忐忑。
蓋伊·亨迪克斯在《大跳躍》(TheBigLeap)一書中提到,每一個人都有他所謂的「上限開關」(UpperLimitswitch),每當我們感受到收入大幅增加,或者在生活中發生其他重要的事,開關就會啟動,讓我們變得焦慮不安;因此我們往往會創造問題,以舒緩這種因內心自卑和「配不上」心理造成的緊張。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能變得富有、不能幸福?我們是否註定就像希臘神話中的米達斯國王(KingMidas)一樣,雖然獲得了碰觸一切都會變成黃金的能力,卻因為只要一碰食物它們就化為金屬,結果只能餓死?
我不認為如此。其實,同時擁有財富和幸福是有秘訣的。
《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說:「在物質和精神發展齊頭並進、相輔相成時,人類社會的幸福發展才會發生。」可以想見,中國目前快速的繁榮發展導致了精神上的真空。2006年3月9日《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一篇報道中說:「隨著中國日益富有的現實,民眾轉而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不要把精神和宗教混為一談,宗教和精神的意義未必總是相同。
宗教可能是排外的,而精神卻是內涵的,許多研究顯示,能夠追求內在精神聯結的人,也就是了解萬物歸一、彼此相互聯結的人,不論薪水高低,往往都比較幸福。
要是我的中文再好一點,我就會問那位請我吃午餐、富有卻不幸福的主人,他由生意中獲得多少精神和內心的滿足,我會探究:他的努力讓他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有多深的聯結?
在我們的對話中,這人表現出對公司成長的莫大驕傲,但我卻並沒有聽他提到公司對公眾的正面影響,以及給顧客及員工的生活帶來什麼助益。要是我們能夠開誠布公地長談,我就會鼓勵他為自己和公司找出更深的意義——能夠給他人帶來什麼「好處」。
我會請這位創業家,不要把焦點只放在成長和獲利上,而應退後一步,看看公司的產品和它所提供的服務如何能改善顧客的生活,並立刻把這點和獲利一同視為最該達到的目標。此外,我還會建議他更深入思索,他的公司怎麼才能作為改善員工生活的孵化器。
一位美籍華人就是以員工生活為他的優先要務,結果建立起成長最快速的中國餐廳連鎖店。「熊貓快餐」(PandaExpress)創辦人陳振昌當年就立志不僅要建立全美的高質量中餐連鎖店,而且要在這一過程中改善其員工的生活。「熊貓快餐」的使命是:「憑藉員工要改善自己生活的動力,來提供絕佳的亞洲餐飲經驗。」
陳振昌的這個目標有什麼效果?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快餐市場才三十多年,「熊貓快餐」已經由加州帕薩迪納的一家店,發展為全美三十八州一千三百二十一家店,總收入幾乎是它接下來兩個競爭者總和的三倍,成為與星巴克齊名的中式快餐連鎖品牌。《今日美國報》報道,「熊貓快餐」每周都有三家以上的新店開幕!
幾年前,我在陳振昌的一家連鎖餐廳和他聊了一下。這個人也極其富有,但他卻似乎滿懷幸福,因為他的重心除了公司的成長和利潤外,還著力於改善員工的生活;除了擁有外在的財富,他也享受了內心的富足。
有一則關於印度年輕王子喬答摩·悉達多的古老故事,傳說這位王子擅長射箭,斬獲了每個比賽的冠軍,贏得的獎牌掛滿了宮殿的牆壁。
一個年輕人因一再地輸給王子,氣餒之餘把弓扔在地上,請求王子告訴他每一次都獲勝的秘訣。
王子露出同情的微笑,輕聲回答說:「我瞄準的是目標。」
「我瞄準的也是目標。」對方氣憤地說。
「不。」王子說,「你瞄準的是獎牌,因此你錯過了目標。我瞄準的是目標,因此我贏得了獎牌。」
悉達多王子就是後來的佛陀釋迦牟尼。
專註於你神聖的目標上,就能享受到你所得的報償,甚至還能增加這些報償。如果光是專註在報酬上,那麼永遠都會覺得不滿足和匱乏。
人類追求更多的慾望,就像注水篩網一樣,即使用全世界汪洋大海的水,也永遠填不滿。我最近剛參加了一場研討會,全美國最知名的演講人齊聚一堂,各自提出他們對成功這個主題的觀點。
知名喜劇演員比爾·科斯比是當天壓軸的演講人。主持眾多人氣電視節目、也出版了十餘本暢銷書的科斯比,穿著輕鬆的灰色運動衫和網球鞋走上舞台;他對著近兩萬名聽眾展現他的招牌笑容,這位據說是全美第六富有的非裔美國人身家近五億美元,他說了一句非常精彩的開場白。
他環顧四周熱情的聽眾,靜靜地說:「錢永遠不會夠。」
我們得到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印度聖典《博伽瓦譚》中說:「慾望絕不可能因一再地享受慾望而澆熄,就像在火上澆油滅火,慾望只會因此而更熾烈。」
這段前言是由我在中國遇見的一位富翁開始,在中國,還有另一個層面不利於富有的人。中國文化是基於儒家思想,看重整個社會的需要,而非個人的需要。亞洲大部分地區忽視、排斥個人主義,有句俗語「槍打出頭鳥」,就說明了這種觀點。
在我訪問中國期間,一名翻譯問了我許多關於美國超級英雄的問題。因我是看《美國隊長》《蝙蝠俠》《超人》《蜘蛛俠》等電影長大的,我們很熱切地聊起這個話題。
聊了許久之後,我說:「換你談談中國的超級英雄了。」
「很難找出具體的某個形象。」她答道。
「不可能!」我說,「總會有一些中國的超級英雄。」
「很抱歉。」她回答,「在美國,個人受到頌揚,因此凌駕眾人之上的超級英雄會如此受推崇,但在中國,凌駕於他人之上的人往往會遭責備。」
前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詹姆斯·金奇在《中國震撼世界》一書中,談到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赴中國的經驗。當時他看到人人都穿黑或白色的服裝,因為沒有人想要凸顯自己。十多年過去,他注意到一個微妙的變化,各式各樣顏色和款式的服裝漸漸多了起來;如今人人都穿能代表自己品位和個性的顏色。
不論是中國人、美國人,或者任何國家的人,只要財富一增加,他們的生活形態就會使他們脫離原本的親友圈子。而由於和其他人建立的聯結關係能夠加強幸福感,因此對這些人的幸福感就會造成威脅。
如果你希望幸福,第一步就是要真正地了解不論你是否已衣食無憂,你還是會希望有更多的錢,但賺取來的錢財並不會對應地增加你的幸福感。大衛·格芬(曾是好萊塢「夢工廠」三巨頭之一,是全球娛樂業最富有的人)說得好:「以為錢會讓你幸福的人,其實都沒有錢。」
特別提醒:即使你了解到幸福和金錢並不相同,還是會有力量想要讓你把這兩者混為一談。
例如各種天花亂墜的廣告。
廣告中買了新車的人,總是喜笑顏開地顯得很幸福,它所代表的信息就是:新車就等於幸福,而車子越昂貴,幸福指數就越高。提升幸福的承諾是非常有力的操縱工具,因此你必須提高警覺。
美國商業雜誌《快速公司》(FastCompany)的一篇文章引用了貝勒大學營銷教授詹姆斯·羅伯特的話:「研究結果十分清楚,你越看重物質,就越不幸福。幸福來自於我們對別人的愛和歸屬感,但廣告界卻告訴我們,幸福來自於購物中心。」
美國記者喬治·洛里默曾寫道:「有錢去買能買得到的東西當然不錯,但是不丟失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更好。」
既然我們已經澄清擁有金錢不等於擁有幸福,現在就讓我們來提升金錢買不到的最珍貴的物品——你的幸福指數!
(本文摘自《你可以幸福!》,[美]威爾·鮑溫,庄安祺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定價:29.80元)
推薦閱讀:
※佔據太陽系99%的物質,它的浩瀚與悲壯能讓你完全釋然!
※物質論15.有關時空問題
※談戀愛的條件,就是讓自己從精神到物質,從靈魂到肉體,因為有了對方都比從前的狀態更好
※完整版 量子力學與靈魂 意識 物質 肉體的討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