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趣聞錄——元順帝與他的三任皇后
三、誰是皇帝的父親 妥歡貼睦兒既然能夠被立為皇帝,從另一個側面應該也能反映出當年他被斥為「非明宗子」的說法站不住腳,因為立他為帝的正是當年親身參與炮製此說法的嬸嬸。 但是元順帝的身世究竟如何,從此也成了史書上的又一個謎團。戲劇性的是,所有與此有關的猜想說法,似乎都認為他的「疑似父親」是另一位帝王:南宋王朝的末代皇帝恭帝趙顯。 宋恭帝趙顯和元明宗和世梀,看表面是兩個完全不可能有交集的人物,他們是怎麼在野史中分別成為元順帝的「生父」和「養父」的?那就真是說來話長了。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女人,她就是元順帝的生母罕祿魯氏邁來迪。 罕祿魯,是一個部族的姓氏,也稱「哈剌魯」、「葛邏祿」。這個部族早在唐朝就已經見於史冊,屬突厥之後。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分了幾支,但總體來說,罕祿魯部族的勢力範圍仍在阿爾泰山以西、伊黎西北、巴爾喀什湖東南一帶,主要城市有三座,分別是海牙立、阿力麻里、不剌。 成吉思汗時期,罕祿魯部族分了兩個政權,一個在海牙立,一個在阿力麻里。其中居住于海牙立(即今卡帕爾城附近)的罕祿魯首領稱阿兒思蘭汗,公元1211年,這位阿兒忽蘭汗晉見成吉思汗,受封為郡王,還留下了宗族近支做質子,從此與元王朝建立了深厚關係。做質子的罕祿魯貴族名叫「哈只」——這個名字並不尋常,是一個伊斯蘭教名,而且是只有到麥加朝覲過的虔誠教徒才有資格起的教名。由此我們知道,至少在那個時候開始,罕祿魯部落的上層貴族中就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成為穆斯林了。而據《元史》記載,邁來迪就是阿兒思蘭汗的後裔。可見元順帝的母親是一個穆斯林女子,也就是野史中所稱的「回回女子」。 回回美人罕祿魯氏邁來迪的詳細履歷已經難以尋覓,從正史的片言隻字中我們只知道,元明宗和世梀少年時被叔父貶放邊陲,途經罕祿魯部族所在地,遂納邁來迪為妃,帶著她一起踏上了遠去漠北的旅途。延祐七年四月丙寅,邁來迪就在「北方」為元明宗生下了兒子即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不幸的是,邁來迪「生順帝而崩」,也就是死於難產或產後的血崩及感染一類。總之,兒子的生意味著母親的死,邁來迪的人生就此畫上句號。 算起來,邁來迪死的時候最多也不過就是二十歲上下,這個直到死都還沒來得及發育完全的女子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竟會在死去若干年後當上「貞裕徽聖皇后」,更不會想到,一世身不由己的自己竟在野史中跟三個皇帝扯上了關係。 這三個皇帝,當然就是宋恭帝、元明宗、元順帝。 要弄清前因後果,一切就要從元王朝初興的時候說起。 宋恭帝趙顯生於公元1271年,是南宋度宗皇帝的次子,父親死後,他於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登基為帝,時年僅三歲。僅僅過了兩年,南宋王朝的都城臨安就在德祐二年(公元1276)正月被蒙古大軍攻破,五歲的小皇帝和祖母謝氏、母親全氏都成了元王朝的俘虜,於當年五月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成了元王朝的「瀛國公」。 忽必烈的長後察必還有些厚道,對南宋皇家頗有憐恤之意。察必對趙顯的母親全太后非常同情,見全氏不適應北方生活,還向忽必烈請求放全氏回江南生活。雖然這個不合適的要求被精於權力鬥爭的忽必烈拒絕了,恭帝母子倒也還是得到了察必的照應,一直平安地生活了下去。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隨著察必皇后去世,恭帝母子的處境逐漸艱難起來。公元1282年冬天,忽必烈對恭帝母子和南宋降人的猜忌之心越來越重,遂於當年十二月不容分說地把小皇帝母子連同降元的南宋官員統統遷往蒙古腹地的元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 在茫茫草原上,恭帝漸漸長大,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他滿了十八歲。但他畢竟不是尋常弱冠少年,而是前朝皇帝。其它的南宋官員降人都先後在蒙古草原上成家定居生兒育女,已屆婚齡的恭帝卻沒有可能學別人的樣子。他知道忽必烈對長大成人的自己非常忌憚,便自請出家。忽必烈答應了恭帝的要求,賜他一筆財物,於當年十二月派人將他送往吐蕃薩迦寺(今西藏日喀則薩迦寺)。從這一項安排來看,忽必烈還是給予了宋恭帝相當高的待遇。因為薩迦寺乃是忽必烈的帝師、大寶法王八思巴駐錫並圓寂之地,寺主即八思巴後人,有統治吐蕃之權,可算是頭等皇家寺院。 就在薩迦寺,宋恭帝剃度為僧,號本波講師,亦稱合尊法師,自稱「大漢王出家僧人」。出家後的宋恭帝潛心佛理,並將多部經書由漢譯藏,如《百法明門論》、《因明入正理論》等,廣為弘揚佛法。成為一代佛家大師,留名藏史。恭帝的母親全太后則未能隨兒子西去吐蕃,而是就在大都正智寺出家為尼。 元朝時候完全不禁止僧人成家,合尊因此在藏地娶妻並生子趙普完,嗣後,趙普完也隨父一起出家為僧。十幾年後,已經成為高僧的恭帝再次奉詔離開吐蕃,帶著家人徒眾遷居甘州十字寺(即今張掖大佛寺)。和薩迦寺一樣,十字寺在元王朝時期也有非同凡響的地位。因為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誕生之地,據說元睿宗拖雷長後唆魯禾貼尼正是在這座寺廟裡生下忽必烈的。 元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四月,五十二歲的宋恭帝合尊死於河西。多數情況下,認為是合尊的聲望越來越大,元朝皇帝為了斬草除根就把他給毒死了,但與這種觀點相衝撞的是:宋恭帝合尊的兒子趙普完仍然活得好好地,還繼續平平安安地做他的喇嘛,繼續娶妻生子。 元順帝年間,元王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農民起義宗教起義此伏彼起,多數都打著復興宋室的旗號。這種情形再三發生之後,終於引起了元朝統治者的擔憂。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五月,監察御史徹徹特穆爾上奏元順帝,說:「河南諸處群盜,輒引亡宋故號以為口實。宜以瀛國公子和尚趙完普及親屬徒沙州安置,禁勿與人交通。」元順帝採納了徹徹特穆爾的主張,將趙完普及其親屬僕從由張掖遷往沙州(今敦煌)。 對比北宋亡國之君徽宗欽宗父子的遭遇,趙顯與趙普完父子的運氣實在好了不止一點點。只是各種史料的散失,如今我們卻不知道,趙普完的後人又在何處? 宋恭帝的生命,終止於元順帝三歲這年,這也使得野史有充分的發揮空間。 盤點一下,野史基本上都認為宋恭帝就是元順帝的生父,元明宗只不過是養父。但是這個過程,說法卻有好幾種。 第一種,說忽必烈為永久收服宋室,在宋恭帝成年後將其招為駙馬,許配給他的公主正是邁來迪。(在這裡要解釋一下,元王朝的公主並不只限於皇帝的女兒,親王郡王的女兒孫女都一律被稱為「公主」。在這種公主泛濫成災的情形下,邁來迪作為阿兒斯蘭郡王裔孫,當然也就是公主。)邁來迪很快就為宋恭帝生下長子普完,又跟隨已經成為高僧的宋恭帝遷居甘州(張掖),在此地又生下一個孩子。就在孩子出生的這天晚上,後來的元明宗當時的周王和世梀正因出鎮朔漠途經此地,宿於宋恭帝駐賜寺廟附近,看見產房上空紅光衝天,知道出生的孩兒定然非同凡響,於是在徵得宋恭帝夫婦同意之後,將之收為己子,帶往漠北。 這個傳說推敲起來幾乎就是完全靠不住。由於元仁宗不願履行傳位給侄兒的諾言,因此武宗長子和世梀於延祐三年(公元1316)三月被封周王並調離京城,出鎮雲南。同年十月,武宗諸舊臣對小主人的遭遇非常不滿,謀劃著要抗旨外逃,說:「天下者,我武皇之天下也。出鎮之事,本非上意,由左右構斗致然。請以其故白行省,俾聞之朝廷,庶可杜塞離間;不然,事變叵測。」 和世梀當時只有十六歲,拗不過眾人的意志,身不由己地被擁上馬,「數騎馳去」,晝夜兼程馬不停蹄地趕往西北金山(即阿爾泰山)。就在此地,和世梀得到了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一系王爺們的歸附擁戴,成為朔漠之主,一直在當地生活了十幾年,冬居扎顏,夏駐斡羅斡察山,足跡不履朔漠以外,直到元文宗「禪位」南歸為止。 ——也就是說,和世梀由雲南遠去西北朔漠,起因是保命加抗旨,想來不會挑遠路走,又是由雲南奔往金山(阿爾泰山),在這種情形下,怎麼可能路過甘肅張掖?何況他奔往朔漠是1316年的事情,元順帝則生於1320年,足足差了四年。時間上也不對頭得很。更別說什麼天降紅光的事情有多靠不住了。 第二種,見於明朝人的筆記。說是宋恭帝被招為駙馬後,忽必烈忌憚於他,他便自請為僧。後來宋恭帝帶同家人一起去朔北扎顏拜謁朔漠之主周王和世梀。周王少年風流,看中了這位瀛國公的王妃罕祿魯氏並納之為妾。沒過多久,邁來迪便生下了元順帝,算起日子來,正是宋恭帝的兒子。 關於這種傳說,只要拿時間年齡來套一下,就知道離奇得過了頭。宋恭帝若是先娶妻再出家,那麼他的妻子就算是罕祿魯氏,也不可能是邁來迪,更不可能被周王看上。因為照此算來,當元順帝出生之時,宋恭帝的那位罕祿魯氏至少也得有四十開外的年紀了。而當時的周王和世梀年方二十歲,竟會戀上母親輩的女人,並且不惜得罪高僧郡王強搶,如此「忘年戀」實在靠不住之至。基本上當閑話看看就好,當不得真。 第三種,倒是把罕祿魯氏的年齡給說圓了。照這種說法,宋恭帝未婚便出家,在成為薩迦寺高僧之後,宗室趙王前去聽經說法,見其雖有僕役卻是孤身,就給他牽了條紅線,送了一名回回女子做他的妻子。沒過多久,宋恭帝便奉詔帶著家小去了甘州。周王和世梀恰巧也出巡經過甘州,見回女頗有姿色,便據為己有,隨後生下元順帝。 這個傳說也蹊蹺得很。遁居阿爾泰山,唯恐進入腹地便被追究違旨之過的周王怎麼可能大搖大擺地去甘肅「出巡」?宋恭帝到老才得娶少妻,則那個早已成年的長子趙普完是怎麼回事?何況在元皇族中,「趙王」是僅次於皇帝的位份,假若宋恭帝的妻妾真是趙王所贈,周王又怎麼會冒如此風險去搶親? 第四種,說是罕祿魯氏邁來迪少女時曾經進藏,跟隨合尊大師(即宋恭帝)修習佛法,後來才被家族許配給周王為妃。她所生的孩兒名為周王之子,實際上是與合尊「師生戀」的產物。 這說法聽起來好象還頭頭是道。但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一個世代穆斯林女子,大老遠地孤身一人去薩迦寺幹什麼?!合尊大師是個喇嘛,又不是清真寺的阿匍! 第五種說法,也是蔡東藩《元史演義》所採納的說法。說邁來迪是個妓女,宋恭帝做了元朝的瀛國公,好歹也是號人物,時常尋花問柳,邁來迪便成了宋恭帝的外室,生下了元順帝。宋恭帝死後,邁來迪一介娼婦無處歸依,就勾引上了周王,帶著兒子做了王爺的姬妾,宋恭帝的兒子也就成了周王的庶長子。 這個這個……算了,連推翻它的理由都省了,大家自己看著辦吧。 和世梀自十六歲以後,都遁居於金山即阿爾泰山一帶。而突厥後人罕祿魯氏部族居於阿爾泰山至伊犁一帶。因此,和世梀在1316年奔赴阿爾泰山察合台汗國時途經罕祿魯部族勢力範圍,遂與該部族結成姻親,納阿兒斯蘭汗裔孫、穆斯林公主罕祿魯氏邁來迪為妃。對於和世梀,此舉不但可得到對察合台汗國有相當影響力的罕祿魯部族支持,還可抱得美人歸。而對於罕祿魯部族,則與皇族嫡繫結了親家,正是一項雙贏的政治聯姻。1320年邁來迪在「北方」朔漠產下元順帝妥歡貼睦爾,自己卻因產育而亡。應該才是最合乎情理的真實情況。即使宋恭帝所娶之妻確是回女,也應該是另一位「罕祿魯氏」,而不是邁來迪。 至於元文宗夫婦聲稱妥歡貼睦爾並非明宗親子,其實也很好解釋。 文宗夫婦聲明妥歡貼睦爾「非明宗子」時,憑的只是一個奶公的一面之辭。而且這聲明早不發晚不發,偏偏要等到邁來迪、明宗、明宗嫡妻八不沙都已經成了死人以後再來發,本身就很有問題。最有發言權、最清楚實際情況的人都不在了,那還不是由得文宗夫婦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嘛。 妥歡貼睦爾「非明宗子」的聲明,是文宗夫婦宣布的。但更有意思的是,改口堅稱妥歡貼睦爾乃「明宗之長子,禮當立之」的人,正是文宗嫡後卜答失里——這個親手炮製了妥歡貼睦爾為養子之說的關鍵人物。或者正是因為她自己也知道養子之說站不住腳,才會不惜推翻自己當年的說辭接回妥歡貼睦爾。假若養子之說確有其事,過得了宗王舊臣們的關,卜答失里就沒有必要迎立元順帝了。 由此可見,妥歡貼睦爾「非明宗子」的說法,與事實不符。只不過是文宗夫婦當初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大加炒作的無稽之談。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是明宗和世梀親生之子,應無疑義。野史演義,燦然生花,作為一種消遣和參考,倒也未為不可。 四、燕貼木兒家族的末日與答納失里皇后 不管野史怎麼說,妥歡貼睦爾在他十三歲這年,以「明宗長子」的身份登上了元王朝皇帝的寶座。而終其一生,他和他的家族都以元室正嫡自居,從來也沒有把宋室當一回事。元順帝的生父之謎,就象後來的野史非要說乾隆是陳閣老之子那樣,既然元順帝只認元明宗這一個爹,只維護元王朝的利益、乾隆只認雍正一個爹,只維護清王朝的利益,那麼野史硬要去YY,恬著去貼這個冷臉,也就只能說是純屬自討沒趣。 妥歡貼睦爾雖然登基稱帝,但是國家大權卻並不在他的手裡,仍然是由皇太后卜答失里和權臣做主的。而且卜答失里在元順帝登基的同時,就已經把自己的親生兒子燕貼古思立為皇太子了。 除了國家大事,元順帝自己的事情也由不得自己決定。就在他稱帝兩個月的時候,他就聽從卜答失里的安排,冊立了自己的第一個皇后欽察氏答納失里。 欽察氏答納失里出身顯赫:她是是文宗的首功權臣燕貼木兒之女。 答納失里出身雖顯赫,卻並非蒙古人,因為她的父親、太平王燕貼木兒太師就不是蒙古人,而是「色目人」。 ——色目人,這個名詞唐朝就已經開始使用,有「諸色名目」之意。元王朝統治者把治下百姓分為四類:一等為蒙古人,二等為色目人,三等為漢人(包括北方的漢人女真契丹),四等為南人(南方的漢人)。由此可知,元朝的「色目人」,是指蒙古和漢人南人以外的其它人,主要是指西域各民族。「色目」中,以回回人數最多,西夏人、畏兀兒人(維吾爾先民)、罕祿魯人、康巴人(中亞鹹海一帶)、欽察人(中亞黑海一帶)、阿速惕人(居西亞高加索,奧塞梯人先祖)、阿爾渾人(中亞七河至楚河一帶)、郎人(歐洲人)等等等等。 算起來元順帝自己的母親就是色目人,他的相貌也因此與從前的元王朝諸帝都大有不同。想來答納失里就算不是個完全的色目人,也該是個混血女子,與元順帝倒也不失為年貌相當的一對小夫妻。 然而答納失里畢竟是燕貼木兒的女兒,這個出身和「皇后」這個位份,註定她的人生不可能善始善終。 答納失里是在父親燕貼木兒去世兩個月的時候當上皇后的。儘管燕貼木兒已經去世,這個家族的勢力還是不容小覷。就在答納失里受封皇后的同時,她的叔父撒敦進為榮王、左丞相、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不但錄軍國重事,還食邑廬州。答納失里的哥哥唐其勢則子承父業,做了太平王,同時進金紫光祿大夫,並成為總管高麗、女真、漢軍萬戶府達魯花赤。 在這樣的勢頭下,答納失里皇后的作派也非同一般。元順帝拿這位皇后也沒有辦法。如此再三,答納失里皇后也越來越不成話。 元統二年(公元1334),答納失里皇后正式得到了冊寶。冊文曰:「天之元統二氣,配莫厚於坤儀;月之道循右行,明周貞於乾曜。若昔帝王之宅後,居多輔相之世勛。蓋選德於亢宗,亦疇庸於先正。造周資任、姒之化,興漢表馬、鄧之功。咨爾皇后欽察氏,雍肅惠慈,謙裕靜淑。乃祖乃父,夙堅翼亮之心;於國於家,實獲修齊之助。朕纘丕圖之初載,親承太后之睿謨。眷我元臣,簡茲碩媛。相嚴禘而率典,奉慈極以愉顏。用彰禕翟之華,式著旗常之舊。令攝太尉某官授以玉冊寶章,命爾為皇后。備成嘉禮,宏賁太猷。於戲!嵩高生賢,予篤懷於良佐;《關雎》正始,爾勉嗣於徽音。永錫壽康,昭示悠久。」 這道天花亂墜的冊文並不能掩飾答納失里事實上橫蠻的脾性。 就在得到冊寶的當年五月,她就逕自派太監博啰特穆爾傳下懿旨,把由國家專賣的鹽十萬引(一引為400-600斤)據為自己的私房,元順帝也只能隱忍。 然而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欽察氏的好日子並沒有多久好過。 原來當年元武宗海山手下共有三位重臣,其中色目人有兩個:康里脫脫與燕貼木兒,另一個就是蒙古旁支伯顏。到元順帝即位時,康里脫脫和燕貼木兒都已經死了,論資歷論功勞,便輪到伯顏了。燕貼木兒的弟弟撒敦雖然得封左丞相,但權力最重的右丞相之位卻歸了伯顏。除了丞相之位,伯顏還當上了秦王,由於順帝年少無知,也因為他此時對伯顏有倚賴之意,因此伯顏迅速取代燕貼木兒,成為毋庸置疑的首席權臣。 對於欽察貴族來說更糟糕的事情在元統三年初發生:皇后叔父撒敦病逝了。雖然撒敦的左丞相之位由唐其勢繼承,但是影響威信都遠遠不如撒敦在世時的局面,右丞相伯顏成為事實上控制朝政的人。 如果此時唐其勢能夠甘居人下,也許後來的一切就不會發生。而且照常理來說,伯顏與其父燕貼木兒是同僚舊友,好歹也是個長輩吧。但是唐其勢自出生以來就沒有受過什麼挫折,早習慣於為所欲為的生活,哪裡肯有絲毫的忍讓。每次看到伯顏裁奪國家大事的時候,他就要氣恨恨地詛咒曰:「這天下原本是我家所控,伯顏算個什麼東西,也配得到比我高的權位?!」——「天下本我家天下,伯顏何人而位吾上!」 說得出這樣話,唐其勢的腦子裡究竟有多少有效成份,是個人都知道了。接下來,這位大少爺用他那不多的腦子將問題考慮了一番,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父親因擁立文宗皇帝而獨步天下,也沒花多少功夫,自己只要依葫蘆畫瓢,就能成為父親稱職的接班人。 計較停當,唐其勢決定也發動一次政變。他聯合身在上都的叔父句容郡王答里以及宗王晃火貼木兒等人,準備廢掉元順帝,立晃火木貼兒為帝,然後自己也嘗嘗老爹當年指揮皇帝的滋味。 然而事實證明,自燕貼木兒死後,欽察貴族中再無人材了。唐其勢和他的同黨們都沒有搞政變的本事,老天也不打算幫他們。政變的計劃竟事先泄漏了風聲。於是,唐其勢於至元元年(公元1335)六月三十日發動的政變就成了一出血腥的鬧劇。 那一天,唐其勢帶著兵馬由大都城外一路衝到禁城宮殿,不偏不倚地撞進了伯顏和完者貼木兒等人早就編好的羅網之中,整支隊伍即刻潰不成軍。唐其勢見勢不妙,立即和弟弟塔剌海一起往後宮裡沖,指望靠著皇后答納失里保住性命前途。 伯顏哪裡會給對手留下喘息之機?立即就領著武士追了上去。唐其勢被武士捕拿後不甘心就此送命,死死地攀著殿前檻桿,大呼道:「早先皇帝曾說過,會赦免我一家九輩死罪,如今怎麼可以食言!」然而時移事易,不管他怎麼喊也無濟於事,武士們拖著他就往外拉,他死死攀住的檻桿最終也在武士們的拖曳下生生拉斷。 答剌海則一直逃進了皇后宮中,倉皇中找不到藏身之所,一頭鑽進了姐姐的座位下面。答納失里皇后看見弟弟的模樣,聽到侍衛的奏報,已知大事不妙,但她畢竟無法忍心將弟弟交出去處死,就坐在椅上,用自己的衣裙將整個椅座都遮蔽起來。這個只有小孩子才想得出來的騙局立刻就被伯顏識破了,他立即毫不顧忌地下令武士掀開皇后拖出答剌海,並且當場殺死。 答剌海的鮮血濺在答納失里的衣裙上面,年僅十五歲的小皇后雖然驕橫,畢竟也不過就是一個孩子,被弟弟的慘狀嚇得面無人色。但她沒有想到,剛才那個孩子氣的舉動竟已經落人口實,接下來悲慘的命運就要降臨在她的頭上。 殺死答剌海後,伯顏親自動手將皇后摔在地上,罵道:「不知大義滅親,竟庇護謀反之徒,肯定也參與此事,哪有做皇后的資格!」答納失里知道自己將蹈兄弟的覆轍,立刻哭喊著向小丈夫求救:「陛下救我!」 如此氣勢洶洶的伯顏,元順帝就算有心護庇也不敢開口,何況答納失里又一向欺凌於他。因此面對皇后的求救,妥歡貼睦爾只回了一句絕情的話:「汝兄弟為逆,豈能相救!」 答納失里就這樣被武士們拖出了皇宮,關押在開平府民舍里。她在這間民舍里又捱了一段時間。等到她身在上都的叔父答里也被捕殺、所有的餘黨都清除乾淨之後,她的末日也就真正來臨了。 七月,答納失里被伯顏矯詔毒殺。時年十五歲,封后三年。 燕貼木兒家族就此煙消雲散。
五、寂寞的伯顏忽都皇后 答納失里皇后就這麼死了,少年皇帝需要再立一位新皇后。對於誰坐這張寶座,元順帝的心裡早有人選。但是他剛提出這層意思,就被權臣伯顏毫無還價餘地地拒絕了。 理由很簡單:小皇帝心愛的女子,是一名女奴。 元王朝的勢力範圍極大,高麗就是它的一個屬國。做為屬國,高國每年都要向元王朝進貢,而在「貢品」中占相當比重的不是財物,而是人。女人。被選為貢品的女子一般被稱為「貢女」。高麗貢女並不一定美艷動人,但是份屬「貢品」,官貴們都以擁有高麗女奴的多少與數量相比較,女奴少且「質量」差的,往往被人取笑。如此一來,元王朝索要的貢女數量就越來越多。上至皇族宗王,下至蒙古色目高官,都不停地向高麗索取貢女。高麗國為了滿足宗主國的需求,不得不多次禁止國中婚嫁,以便選取貢女。 據說,高麗人不甘於辛苦養大女兒去異國為奴,家人骨血分離,女兒一生痛苦,往往不惜將剛出生的女嬰溺死。這說法當然很悲情,但是從另一層事實來看,溺女嬰的深層原因肯定不是因為貢女的緣故。——因為高麗交趾等國還有向元王朝進貢閹童為宦官的義務,元宮廷的高麗宦官數量極大,直到明成祖朱棣時期還常派高麗老宦官出使高麗兼探親的。卻從來沒聽說過哪個高麗百姓為此溺死剛出生的兒子。 元順帝剛即位的時候,高麗籍宦官、徽政院使突滿迭兒向少年皇帝進獻了一批禮物,其中便包括一名高麗貢女奇氏。 奇氏雖然出身貧賤人家,卻生性聰穎慧黠。剛到元順帝身邊的時候,她只不過是一名侍奉遞送茶飲的宮婢,順帝與她最初的關係也只不過是少年皇帝偶爾的尋歡而已,這樣的例子在宮廷中放眼遍是,算不得什麼。然而奇氏卻與其它同類的宮婢不同,竟讓皇帝漸漸地覺得離不開她了。 奇氏的年齡很可能比元順帝要大幾歲,因為她在被選為貢女前,在高麗故鄉就已有戀人。那個不走運的少年名叫朴不花,對奇氏情深愛篤。誰知奇氏卻被選為貢女,從此棒打鴛鴦。朴不花始終不能忘卻奇氏。為了能與情人相依相伴,他竟自願做了宦官,隨奇氏一起被貢入宮廷。這一件事或者可算一個異樣的證明,證明奇氏確實與其它宮婢不同,她不但早知情愛滋味,而且對異性也有相當的魅力。元順帝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對她情有獨鍾,也就不足為奇了。 少年元順帝雖然專寵奇氏,卻不能為自己的婚姻大事做主。在皇太后卜答里失的安排下,元順帝不得不在正式即位三個月的時候冊立欽察氏答納失里為皇后。答納失里皇后很快就知道了小丈夫迷戀奇氏的事情,她經常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奇氏加以捶楚羞辱乃至於施用酷刑,以發泄心中惱恨。 答納失里小皇后的雷霆手段,似乎沒有起到任何預期的作用,反倒使元順帝對奇氏的寵愛之情越發深厚,持續時間也越髮長久。當答納失里因兄弟叛亂被廢殺之後,元順帝立刻就不失時機地提出要立奇氏為皇后的要求。 不過,錯失了第一次立後時機的元順帝和奇氏,這第二次立後的運氣也不好。因為他們遇上了伯顏。 用現在的話來說,新任權臣伯顏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狹隘民族主義者」。 對欽察氏家族斬盡殺絕的做法,並不僅僅因為唐其勢兄弟與之爭權,也有伯顏本人蒙古貴族獨尊思想從中作崇。自他做了首席權臣之後,這種極端的思想表露在施政方面更是肆無忌憚。 元王朝建立伊始,國人被分為四等,漢人(女真契丹)與南人天生比蒙古及色目人低賤,蒙古色目人即便對漢人女真人契丹人南人毆打殺害,也不必承擔相應的罪責。到元仁宗以後,在各種努力下,這些法規漸漸倒也有些鬆動。然而伯顏一上台來,就立即對此大發雷霆,堅決要將老規矩執行到底,幾次三番地下令蒙古人色目人若毆打漢人南人,挨打者連反抗自護的權力都不允許有。 就在誅滅欽察氏的同年十一月,剛剛擅權的伯顏就迫不及待地下令,終止科舉考試,將官學全部停止,從前各處用於供應儒生學校費用的莊田賦稅收入統統改為禁衛軍軍費。又規定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六部、宣慰司、廉訪司及各路、府的官長幕僚統統只許讓蒙古人、色目人擔任。為了一勞永逸地達到這個目的,伯顏又下令不準漢人南人學習蒙古及色目文字——元王朝規定,地方及中央各級主要官員必須通曉蒙古文字,如今剝奪了漢人女真人契丹人南人學習蒙古及色目文字的權利,也就完全剝奪了他們進入仕途的機會。至元三年(公元1337),河南與廣東都發生了反抗暴政的起義,伯顏又趁機提出,不允許蒙古色目人外以外的任何人持有兵器。 據說伯顏還曾經異想天開,認為天下漢人南人太多,因此要殺盡張王劉李趙五姓才得清靜。這個極具屠城時代「光榮傳統」的主意如此殘酷,不但遭到元順帝的否決,就連蒙古色目貴族都一律堅決反對,伯顏才不得不作罷。 ——話說回來,伯顏的腦子實在有問題,他雖是蒙古人,卻貴姓蔑兒乞惕氏,正是當年曾經搶掠過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妻的那個部落,他自己的先祖還是蒙哥的奴隸。若是真要恢復成吉思汗時期的作派,他自己搞不好就得血流五步。當然,此時的伯顏太師似乎已經選擇性失明,不管那些了。 這樣一個偏執的伯顏太師,怎麼可能允許讓一個高麗女子成為皇后呢!就連當年欽察氏當上原配皇后,在伯顏看來都是不合規矩的。因此元順帝冊立奇氏的要求一經提出,就立即被伯顏堅決擋了回去。按照伯顏的思路,元順帝必須按照成吉思汗定下「弘吉剌氏生女為後,生男尚公主」的規矩,冊立一名出身顯赫的弘吉剌氏為皇后,才是正理。 於是,在欽察氏答納失里皇后死去的第三年,即至元三年(公元1337)三月,元順帝依照伯顏的意志冊立了他的第二任皇后。她的名字叫伯顏忽都,出身顯赫的氏族,是元武宗皇后真哥的侄孫女,父親是毓德王孛羅貼木兒。她也是元王朝歷史上最後一位弘吉剌氏皇后。 按照官樣套路,弘吉剌氏伯顏忽都也得到了一道寫得天花亂墜的冊後詔書:「帝王之道,齊其家而天下平;風教所基,正乎位而人倫厚。爰擇配以承宗事,若稽古以率典常。咨爾弘吉剌氏,淑哲溫恭,齊莊貞一。屬選賢於中壼,躬受命於慈闈。勖帥來嬪,蹈榘儀之有度;動容中禮,謹夙夜以無違。茲表式於宮庭,宜推崇其位號。乃蠲吉旦,庸舉彝章,遣攝太尉某持節授以玉冊寶章,命爾為皇后。於戲!乾施坤承,克順成於四序;日明月儷,久照臨於萬方。朕欲躋世於乂安,爾其助予之德化,共御亨嘉之運,益延昌熾之期。勉爾徽音,聿修內治。」 然而華麗的詞藻並不能掩蓋伯顏忽都皇后生涯的寂寞苦澀。而這份苦澀,似乎從她封后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有了預兆:冊後大典進行之際竟天降大雨,新皇后還未來得及接受朝賀,典禮便草草收場了。 此後伯顏忽都的皇后生涯就象那場典禮一樣,雖然她是皇后,雖然元順帝偶爾也會光臨她的居所,但她卻沒有真正得到皇后應有的待遇。面對這樣的處境,伯顏忽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忍耐力以及深諳後宮生存之道的智慧(儘管這種智慧是那麼無奈和可憐)。 伯顏忽都剛做皇后的時候,元順帝倒也對她新鮮過一陣,她還生下了一個兒子真金。不幸的是這個能夠成為母親護身符的嫡子只活了兩個年頭就夭折了。伯顏忽都皇后非常清楚自己並不得寵的事實。尤其是當奇氏也生下皇子、當初堅持要冊立伯顏忽都的權臣伯顏又被貶而死之後,無論奇氏有多招搖,表現出多少得寵的模樣,做多少本來應該由長皇后去做的出頭露臉的事,伯顏忽都也從不表現出絲毫的的怨恨妒忌。有時候就連她身邊的宮女都看不過去發牢騷,她也一言不發。她皇后生涯中的絕大多數日子,都只是日復一日地端坐在自己居住的坤德殿里,既不議論國家大事,也不管後宮的是非。她連自己生活的那個宮院都很少走出去,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是非能找上她。 總之,任何可能引起麻煩、違反宮規的事情,伯顏忽都皇后都絲毫不沾。在任何時候,她都嚴格地以「皇后」這個身份和婦德婦禮要求自己。 按照元王朝的慣例,皇帝經常來往於上都和大都之間。有一次,伯顏忽都陪元順帝去往上都,中途暫時駐蹕的時候,元順帝不知怎地在夜裡忽然想要去皇后的帳中過夜,派宦官前去傳旨要皇后做準備,以為她一定會非常歡喜。誰知伯顏忽都聽了這個消息之後卻拒絕了,說:「此地並非皇宮,需要格外小心安全,暮夜時分不是皇帝出入往來的時候。」在順帝的堅持下,宦官來回傳了三次旨,都被伯顏忽都拒絕了。這一次,伯顏忽都雖然放棄了一次親近皇帝固寵求子的機會,但也得到了元順帝的褒獎,認為她思慮周詳,不斤斤於男女之情,確實是個賢慧的嫡後人選。 有一次元順帝向伯顏忽都詢問:「宮中中政院去庫房支領錢糧,都是領你的旨去的,你記不記得都用過多少?」伯顏忽都皇后立即回答道:「我領用財物,都是必需之時才去支取。關防出入,也都是由宮裡指定負責的人掌管,我哪裡會去過問這些事呢?」於是元順帝不免又對皇后稱讚了一番。 這件事時常被認為是彰顯伯顏忽都皇后不沾財物為人清白的事例,但從宮闈之爭的角度來看卻別有滋味。元順帝竟這麼有閑心過問皇后宮的財政狀況?伯顏忽都皇后對自己的財務都如此涇渭分別,也許是她嚴格遵守宮規,但更有可能是她在盡一切可能避免被人鑽空子。這種推測也許更符合實情,因為在後來的二十幾年裡,她不但一直不過問財務,就連一些必須的生活開銷都盡量削減節約。以至於她死後身無長物,只遺留下了一些已經非常陳舊過時的衣服。 弘吉剌氏伯顏忽都皇后死於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八月,享年四十二歲。自十五歲被權臣推上皇后位置以來,她在皇宮中度過了二十七個枯寂冷漠的年頭,虧她處處謹慎克己,奇氏雖然虎視眈眈,順帝雖然荒淫無度,她的皇后之位卻從來沒有動搖過,她的家族也沒有受到任何損傷牽連。 對於伯顏忽都一生的品行謹慎,就連苦等了嫡後之位多年心有不甘的奇氏都不得不承認找不出任何缺失。奇氏只有在伯顏忽都死後才終於找到了一點她能夠譏笑的地方。她看到了伯顏忽都那些陳舊的日常衣物,哈哈大笑道:「堂堂正宮皇后,何至於穿這樣的衣服!」 對於元順帝來說伯顏忽都的死無關緊要,對奇氏來說更是賞心樂事,那沒有心肝的大笑聲就是一個明證。 伯顏忽都死時,奇氏所出的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身在冀寧,等他趕回京城時已經是伯顏忽都去世的第二個月了。愛猷識理達臘雖然不是伯顏忽都的親生兒子,卻對這位委曲求全的嫡母還有幾分真情。回宮後「哭之甚哀」。 庶子遲來的哀泣,大約是伯顏忽都皇后在人世間得到的最後一點溫情吧。 六、政敵們的下場 攝政太后卜答失里和一代權臣伯顏都曾經有過趾高氣揚的日子,那些日子裡,元順帝在他們的眼裡就是無能的代名詞。然而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最終竟全然成了元順帝的砧板上的魚肉,都落得同樣凄慘的下場。 按照元王朝的慣例,皇后名下有歸她掌握的戶口人丁錢糧,還有大量下屬官員,可以理直氣壯地形成朝政一派勢力。雖然元順帝的弘吉剌氏伯顏忽都皇后從沒有利用過自己的皇后特權,卻並不意味著別的皇后也會象她那樣甘心退讓。事實上,在元王朝的歷史上,只要稍有機會自認為有才幹的后妃,都孜孜於權力財富,而在這方面,元順帝的嬸母卜答失里的表現更是非同凡響。 也許是出身庶子,再加上兩年的流放經歷,元順帝在剛即位的時候,儘管年紀只有十三歲,卻深知隱忍功夫,對嬸母卜答失里皇太后恭敬之極。 就在即位的當年,即至順四年(公元1333),元順帝不但在自己的立後大事上遵從了卜答失里的意志,更做了兩件大事以示感激:十月,釋放囚犯二十七人,為年滿二十七歲的卜答失里祈福;十二月,又為這位皇太后設置專屬徽政院,有官屬三百六十六員之多。 元統二年(公元1334)十月,元順帝正式為卜答失里奉上玉冊玉寶,並尊號曰:「贊天開聖仁壽徽懿昭宣皇太后」。 第二年八月,也就是欽察氏答納失里皇后家族覆滅後不久,可能是為了向一直倚賴欽察貴族為親信的嬸母表示自己絕無他意,元順帝又為卜答失里做了另一件超越常理的事情,議立這位嬸母為「太皇太后」。 稍有宮廷序位常識的人都知道,太皇太后是皇帝祖母的尊號,卜答失里只不過是皇帝的嬸母,怎麼可以平空變成了祖母呢?因此元順帝這個主意一出,就立即招來了一部分朝臣的激烈反對。中書參知政事許有壬進諫道:「皇上於太后,母子也,若加太皇太后,則為孫矣。且今制,封贈祖父母,降父母一等,蓋推恩之法,近重而遠輕。今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是推而遠之,乃反輕矣。」然而無論怎樣好說歹說,元順帝仍然執意不依。當年十二月,一道詔書頒布:「欽惟太皇太后,承九廟之託,啟兩朝之業,親以大寶,付之眇躬。尚依擁佑之慈,恪遵仁讓之訓,爰極尊崇之典,以昭報本之忱。庸上徽稱,宣告中外。」卜答失里就此晉陞為「贊天開聖徽懿宣昭貞文慈佑儲善衍慶福元太皇太后」,坐地起價地升了一輩。 當上太皇太后的卜答失里眼看侄兒惟命是從,親子正位儲君,不但心情大佳,地位也達到了一個頂峰。她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一切,只不過是自己人生的一次迴光返照而已。 自燕貼木兒家族敗亡之後,蔑兒乞氏伯顏在元順帝的放縱下,逐漸成為又一代擁有絕對權力的權臣。元順帝甚至下旨取消了左丞相一職,由伯顏一人獨掌朝政,還使他成為燕貼木兒所有官位的接收者,勢力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迅速膨脹起來。 據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記載,伯顏的封號官銜最終竟達二百四十六字之多(元德上輔廣忠宣義正節振式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秦王、答剌罕、中書右丞相、上柱國錄軍國軍事、監修國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萬戶府都總使、虎符威武阿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奎章閣大學士、領學士院知經筵事、太史院、宣政院事、也可千戶哈必陳千戶達魯花赤、宣忠干羅思扈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提調回回漢人司天監、群牧監、廣惠司、內史府、左都威衛使司事、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司事、宮相都總管府、領太禧宗禮院、兼都典制、神御殿事、中政院事、宣鎮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提調宗人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事、提調哈剌赤也不幹察兒、領隆祥使司事。) 在這樣極度的權力中,伯顏的跋扈程度迅速達到了連燕貼木兒都望塵莫及的程度。所有的朝政大事幾乎都由他一手把持,天下人只知伯顏而不知皇帝。伯顏出行時所領的諸衛精兵都緊隨在周圍,「導從之盛,填溢街衢」,正宗皇帝身邊的儀衛數量反倒寥若晨星。伯顏一面罷止科舉,一面又大力扶持自己的親信勢力,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的官員都出自他的門下,上朝之時放眼看去儘是伯顏的門生黨羽,退朝之時眾人也不管皇帝就跟著他一擁而出,朝堂立刻空空蕩蕩。 對於伯顏的飛揚跋扈,元順帝也束手無策,只能任其發展。至元四年(公元1338),元順帝甚至還下詔在涿州、汴梁為伯顏建生祠,在南口立紀功碑。總之是伯顏想要什麼,皇帝就給什麼。這倒也不足為奇,因為在伯顏的眼裡,小皇帝本人都算不了什麼,天下的貢賦也得要他先裝夠了,才輪得到皇帝。 皇帝都不算什麼,其它的人就更不用說。伯顏雖然出身蒙古遠支卑部,收拾起宗室子弟來眼都不眨一下。郯王徹徹突是蒙哥後裔,按照規矩,伯顏所屬部落本是蒙哥的奴隸,世世代代都得在蒙哥後人面前恭恭敬敬。伯顏卻對徹徹突妒恨交加,至元五年(公元1339),他捏造謊言要元順帝處死郯王。元順帝不肯應允,伯顏就假詔殺掉了郯王。隨後伯顏又要元順帝貶謫宣讓王貼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元順帝也不肯應允,伯顏竟當著皇帝的面就自行頒下了處置兩人的命令。元順帝對伯顏的憤恨不滿越來越強烈。 伯顏如此妄為,當然也有顧忌,每逢元順帝外出時,他就讓自己直屬的禁衛軍隊在元順帝周圍巡行,禁止他接觸大臣。伯顏還讓自己的侄兒脫脫擔當元順帝的宿衛,隨時監控皇帝的起居生活。 然而伯顏怎麼也沒有想到,正是自己的親侄兒將自己送上了末路窮途。 脫脫是伯顏哥哥馬杞兒台之子,他看到伯顏已經招得天怨人怒,便向自己的老師漢人吳直方討教。 在吳直方的啟發下,脫脫先與元順帝不多的幾個心腹交上朋友,又趁著自己宿衛的機會向順帝當面陳情示忠,取得了元順帝的信任。元順帝遂決定孤注一擲採信脫脫。脫脫也很快為元順帝增加了身邊警戒的衛士。 至元六年(公元1340)二月,伯顏邀順帝出城畋獵,脫脫認為時機已到,勸順帝裝病推辭,誰知伯顏卻堅持要求,順帝不得不派皇太子、堂弟燕貼古思隨伯顏出獵。 伯顏前腳剛走,脫脫便將京城各門鑰匙都收在自己的手裡,派親信牢守各城門。當天晚上,脫脫將元順帝移至玉德殿居住,召各部大臣入宮聽命。又在二鼓時分派皇太子的宿衛官月可察兒率三十精騎趕往畋獵駐紮地柳林,將太子悄悄帶回京城。太子平安返抵後,脫脫又命人寫下貶黜伯顏為河南行省左丞相的詔書,連夜派平章政事只兒瓦夕赴伯顏營地宣讀。 伯顏措手不及,便想進京問個清楚,誰知脫脫堅決不開城門,倒是在城上向下喊話:「有旨黜丞相一人,諸從官無罪,可各還本衛。」跟從伯顏出獵的兵將數量本來就不多,聽了這話再一掂量,就統統都做了識時務的俊傑。 伯顏自知大勢已去,只得踏上了去往河南的路途。 上路不到一個月,另一道詔書便追了上來,令伯顏轉往南恩州陽春縣(今廣東兩陽縣)安置。 這一次由北向南的旅途,伯顏也沒能走完。他病死於途中龍興路驛舍。 伯顏垮台後,元順帝在脫脫的輔佐下成功地將朝廷內外進行了一次大洗牌,終於真正地掌握了天下大權,含忍多年的他立即對嬸母卜答失里進行徹底的無情報復。 六月,元順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下一道詔書,廢叔父元文宗廟主,將嬸母卜答失里徙東安州安置,堂弟燕貼古思流放高麗。 詔曰:「自武宗升遐,太后惑於憸慝,皇考出封雲南。英宗遇害,皇考以武宗之嫡,逃居沙漠,宗王大臣同心翊戴,以地近先迎文宗暫總機務。繼知天理人倫所在,假讓位之各,以寶璽來上,皇考推誠不疑,即立為皇太子,文宗當躬迓之際,乃與其臣伊嚕布哈、額勒雅、明埒棟阿等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歸而再御宸極,又私圖傳子,乃構流言,嫁禍於必巴實皇后,謂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內懷愧歉,則殺額勒雅以杜口;上天不佑,隨降殞罰。叔嬸布達實哩,怙其勢焰,不立明宗之冢嗣,而立孺稚之弟伊埒哲伯,奄復不年,諸王大臣以賢以長,扶朕踐位。賴天之靈,權奸屏黜,盡孝正名,不得復緩,永惟鞠育罔極之恩,忍忘不共戴天之意。既往之罪,不可勝誅,基命太常徹去圖卜特穆爾在廟之主,布達實哩削太皇太后之號,徒東安州安置,雅克特克斯放諸高麗。當時賊臣布哈、額勒雅已死,其以明埒棟阿等明正典刑。」 詔書發下後,監察御史崔敬上奏說:「文宗有罪,已被拆除祀廟,卜答失里皇后有罪,也被削去了名位。皇帝為父母盡孝為自己正名,該做的也都做了。只是文宗夫婦圖謀不軌時,燕貼古思還是襁褓中的幼兒,沒有任何罪責,何況他與你是嫡親堂兄弟,如何能夠忍心將他流放邊地?還請陛下將嬸母堂弟接回身邊贍養,也是一件合乎天理人情的善舉。」 崔敬的話雖然說得入情入理,元順帝的心中卻怎樣也忘不了自己被貶放高麗、被公開指為野種時的羞辱,他不但沒有理會諫言,反而更進一步。 卜答失里到達東安州沒多久,就無聲無息地死去,時年三十四歲。 燕貼古思則在流放途中遇害身亡,大約十五六歲。
七、飛上枝頭的奇氏 奇氏終於登上了她夢寐以求的正後寶座,她同時還改姓為索隆噶氏,真正脫離了高麗籍,成為飛上枝頭的鳳凰。只是她不會想到,她這後半生里的所作所為,很快就會將自己變成一隻落架的雞。 伯顏死了,卜答失里廢了,元順帝終於得到了他盼望已久的實權,而奇氏也等到了提高自己地位的機會。 奇氏最盼望得到的當然是正宮嫡後的寶座,然而伯顏忽都皇后循規蹈矩,元順帝和奇氏都找不到可用於廢后的把柄,於是便暗中示意大臣沙剌班,讓他援引元王朝數後並立的先例,提議冊立在前一年(至正五年冬)剛剛生下皇子愛猷識理達臘的奇氏為第二皇后。 沙剌班的上奏引來了很多大臣的反對,多數人都認為尊卑有別,何況一介高麗貢女,無論如何也不能封為皇后。這話當然進不了元順帝的耳朵,奇氏終於還是當上了第二皇后。 雖然名為第二皇后,但由於正宮皇后伯顏忽都老實本份一心只求自保,奇氏的實際地位與正後一般無二。元順帝多數時候也都是留宿在她住的興聖西宮,難得去一次正後所居的東內。順帝還將徽政院改稱資正院,專為奇氏理財取富。 然而奇氏並不以此為滿足,她毹視的是正後嫡位,如今又怎能甘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奇氏一面加緊注意正後的日常動向,一面大力栽培自己的親信勢力,一面還將自己塑造得賢明端莊。 奇氏首先想到的自己人,就是舊日情侶朴不花。她將朴不花召到自己的宮中,並將自己名下財產集中的資正院也交給朴不花管理,任命他為資正院使,也就是皇后的財務總管,又讓他做了榮祿大夫。奇氏對朴不花寵愛非常,情意膠固,朴不花也對奇氏始終忠心不二,鞍前馬後竭盡全力效命。奇氏收徠人心,聯繫朝臣,很多事情都由朴不花出面辦理。除了朴不花,奇氏還大量任用高麗貢女,使得內宮中的女官大半都由高麗女子充任。她又把經過精心調教的高麗女送給朝臣,將一部分貴族大臣收為己用。 閑來無事的時候,奇氏又翻看《孝女經》及各色史書,時常向人詢問歷代賢德皇后的行止,說是自己要效法先賢。她也確實這麼做了:四方的貢品進獻到宮中,如果裡面有山珍海味稀罕的吃食,奇氏就一定要先派使者送一份到太廟去祭祀上供,然後才敢自己品嘗。由於手頭非常寬裕,奇氏還經常各處施捨。 至正十八年,元王朝發生了嚴重的天災人禍,蝗蟲、饑荒、瘟疫、戰亂紛紛不止,京城周圍行省的災民都避難京師,結果使得京城也不堪重負,食物奇缺鬧起了饑荒。奇氏便下令屬官施粥供應災民。由於病災四起,流民死者眾多,屍體遍地狼籍。奇氏聞訊後又命朴不花出面行善。朴不花遂向元順帝請命設立義冢。元順帝當即答允,從國庫拔出七千錠鈔,在京城十一門外及南北兩城抵盧溝橋一帶購地置冢。七千錠鈔肯定不夠用,於是奇皇后便帶頭捐款,朴不花也捐出玉帶、金帶、二錠銀、三十四斛米、六斛麥、青貂銀鼠裘各一襲為助。看見第二皇后做出這個榜樣,整個後宮妃嬪乃至皇太子、太子妃也跟著紛紛掏腰包,各省院官員也一齊跟進。這場浩浩蕩蕩的「善事」持續進行了兩年,前後貧無葬力者十餘萬。事後,奇氏又命僧人在大悲寺舉行三晝夜的水陸大會超度亡魂。處理了流民之事後,奇氏又向京城本地居民施捨醫藥棺木。 說實話,將國家治成如此局面,使百姓流離失所,這所謂善事,也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舉。何況一介貢女出身的第二皇后何來如此多的財物?也不過是盤剝所得。但奇氏仍然靠此舉贏得了一片叫好之聲,事後還特地傳下懿旨,命翰林學士張翥撰寫頌文,刻「善惠之碑」為紀。 總之一來二去的,奇氏的聲望遠遠地超過了正宮皇后弘吉剌氏。 然而所謂的慈善之名並不能掩蓋奇氏弄權的狠毒自私與愚蠢的小聰明。她的高麗娘家也因此在她的縱容下,闖出了天大的禍。 高麗是元王朝的屬國,雖然這個身份無法改變,但高麗仍然一直都在儘可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時不時還有些驚人之舉。從元世祖忽必烈時開始,元王朝就開始以通婚的方式籠絡高麗王族。 第一個嫁入高麗王族的元王朝公主,是世祖忽必烈的女兒齊國大長公主。她嫁給了高麗王王愖,兩人所生的兒子王璋繼承了高麗國王位。 王璋成年後,與元顯宗甘麻剌之女薊國公主奇渥溫卜答失里結婚。婚後不久,齊國大長公主去世,王愖退位為太上王,王璋與薊國公主成為高麗王及王后。 王璋與薊國公主的政治聯姻並不美滿,一直風波不斷。王璋剛即位時年輕氣盛,為了寵嬪而冷淡了元公主,元成宗聞訊震怒,派專使前往高麗,重新冊封王愖為王,將只做了八個月高麗王的王璋撤職查辦,夫婦倆一起召回大都居住管教。王愖眼見兒子因夫妻關係失去了元王朝的歡心,非常惶恐,以至於還曾經主動請求讓薊國公主改嫁自己的侄子,由侄子繼位高麗王。然而王璋畢竟是齊國大長公主之子,又自幼入侍元廷,元王朝還是給了他一次機會。八年後王愖去世,元王朝再次冊封王璋為高麗王並將夫妻倆由大都送回高麗即位。 事情在此時卻發生了令人哭笑不得的轉變:王璋從做高麗世子時便入侍元廷,婚後也只在高麗呆了八個月就又回了大都城。此時的他早已經在繁華大都富麗堂皇的宮殿里住得慣了,對自己王國的冷清根本不適應。他在高麗只呆了半年,就又跑回了大都。不管元王朝如何催促、高麗臣民如何請求,他都賴著不走。拖了四年實在拖不過去了,他就乾脆請求將王位傳給世子王燾自己當太上王。此後,這位元朝駙馬偶爾也會在元朝皇帝的逼迫下回高麗略住一段,但絕大多數時候還是在大都城裡遊戲人生,就這樣打發掉了他餘下的歲月。 此後的高麗世子們仍然不斷地陸續入侍元廷,也不斷地迎娶元朝公主。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1),元王朝的累世外孫王顓繼承了高麗王位,尚魯國公主。 王顓繼位時,奇氏已經當上了元王朝第二皇后,奇氏的兒子也成了元王朝的太子爺,奇氏甚至還給兒子娶了個高麗太子妃——福安院君權謙之女權氏。 這一切似乎都證明奇氏一直沒有忘記故鄉。隨著她地位的逐漸升高,高麗風情也在元廷盛行,以至於留下了這樣的宮詞:「宮衣新尚高麗樣,方領過肩半臂裁。連夜內家爭借看,為曾著過御前來。」 以常理推測,奇氏這麼念著高麗家鄉,怎麼也會照顧高麗王一點,王顓的日子應該會比從前的歷任高麗王要好過。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自從奇氏當上第二皇后之後,她的祖宗三代都被元王朝追封為王爵。奇氏家族子弟頓時平步青雲,目中無人,成了足尺加三的地道暴發戶。 高麗國王在元王朝所得的封號,其實不過就是一個郡王而已,而且一向以來都得聽元王朝的安排,元廷一個不滿意,隨便派個使臣就能把高麗王免爵拘押,歷代高麗王都因此對元廷非常小心。奇氏家族作為高麗土著,一向卑賤無比,別說見國王了,就算看見國王的使喚奴才也不敢抬頭,如今貧兒乍富,竟與國王同等尊榮,而且知道自家外孫要當未來元朝皇帝,那可是高麗王的主子。兩相比較,真是當時得令更有光彩,弄得奇氏家族沾沾自喜,一時間簡直不知道該如何擺放手腳,紛紛挺胸突肚地橫行霸道起來。別說奇氏的那些八杆子打得著的親戚朋友,就連她妹夫的家奴都敢於占人妻女。 奇氏家族沒用多少年功夫,就成功地在高麗鬧得天怨人怒,高麗國王雖然心中不滿,也不得不忍讓三分。即使如此,奇氏家族仍然覺得不夠過癮,竟然密議要謀朝篡位,正式弄個高麗王來乾乾。高麗王巴顏貼木兒(即恭愍王王顓)的耐心終於達到爆發點,趕在奇氏家族動手之前先前他們一網打盡,統統殺光。就連元順帝皇太子老丈人福安院君一家都沒有逃過此劫,也被一鍋燴了。 奇氏得知消息,頓時哭天喊地。她向元順帝控訴高麗國王意圖不軌,又向皇太子痛訴家族慘史說:「你是我的兒子,為什麼不替外祖家報仇雪恨?」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元順帝下旨廢高麗王,冊封入侍元廷的高麗皇族塔思特木兒為新高麗王,並立奇氏族人三寶奴為高麗世子。隨後派知樞密院事崔貼木兒率一支萬人軍將兩人送去高麗即位。孰不知高麗王早有準備,在鴨綠江邊埋伏了一支精兵,將元軍打得潰不成軍,僅有十七騎逃回大都。狠狠地在奇氏大擺威風的嘴臉上打了一記耳光。 蒙古開國之初,軍隊以驍勇善戰著稱,一萬多精兵竟會被打得如此慘敗,別說奇氏自己沒想到,就是高麗王自己,恐怕當初也沒想到能如此順利。 其實原因很簡單,並不是高麗軍隊變得勇猛了,而是蒙古軍隊完全蛻化變質了。高麗王此番所打的蒙古兵,已經不是當年兩支萬人隊橫掃歐亞大陸時的蒙古兵了。 蒙古軍隊戰鬥力的下降,固然有多種因素,但奇氏在其中也有相當影響。 助元順帝掌權的脫脫在伯顏死後成為元王朝丞相。他在丞相任上施行「更化」新政,興國子監,復科舉,開馬禁,減鹽額,施行了一系列較為仁厚清明、盡量減小民族矛盾的政策,還主持修編了《宋史》、《遼史》、《金史》,成為後世公認的賢相。 然而奇氏卻對脫脫心懷恨怨。只因為在冊立奇氏之子為皇太子時,脫脫曾經出於公心,表示不宜操之過急,以免尚在育齡的嫡後一旦有子不好處置。這使得奇氏的兒子一直拖到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六月才正式成為儲君。奇氏就此記恨上了脫脫。她不顧元王朝的大局需要,想方設法地要把脫脫搞垮。 至正十四年,脫脫奉命統兵出征張士誠的「大周」,臨出發前,奇氏仍然聯絡太子指使朝臣彈劾脫脫。當脫脫終於領兵出征,並成功地圍困了張士誠三個多月,使「大周」政權瀕於崩潰之際,奇氏仍然不管不顧地在京城裡為排擠脫脫而上下活動。終於,就在兩軍將要議和的節骨眼上,奇氏活動成功,脫脫被臨陣罷職,貶放雲南並死在流放地。 奇氏終於報了她的一箭之仇,卻給張士誠製造了一個絕佳的重生機會,元軍的優勢不但盡失,反而被張士誠打得四散奔逃。元王朝的軍心從此渙散,在對內對外的所有戰事中都盡失優勢。 然而奇氏能夠幹掉脫脫丞相,卻沒法將正後弘吉剌氏給擠下後位去。她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弘吉剌氏一日不死,自己正位中宮的夢想就休想達成。 此時的奇氏當然不可能預料到比自己年輕的弘吉剌氏會死得比自己早,就算她樂觀地這樣想過,但眼看著自己年華老去,元順帝對自己已經情意薄淡,她也實在等不下去了。 元順帝少年時也曾經是一個善良單純的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變成一個精於權術、沉湎於玩嬉淫戲的帝王。元順帝無疑是一個昏君,但從某種角度來說,他的能量一直都被低估了。他是元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在他的帝王生涯中,發生了多次政變,有過許多擅權之臣,但是他這個皇帝都當得巋然不動,所有不把他看在眼裡的王公大臣,幾乎都被他以借刀殺人之法處理掉,死在他手裡的一品官員達數百人之多,然而大多數人卻直到死都認為元順帝這個幕後黑手是清白無知的。若不是明王朝興起,元順帝還真能成為中國帝王史上的一個異數。 元順帝後宮充盈,有大量嬪妃夫人,他仍然不滿足,還迷戀於「演揲兒法」等等,跟著西天僧、珈璘真等荒唐喇嘛通宵達旦地胡天胡地。珈璘真還為元順帝編演了一套「十六天魔舞」,選了十六名宮人為舞者,十一名宮人為樂者,名義是為佛事伴舞奏樂而制,實際上在元順帝這裡是掛羊頭賣狗肉,他弄了一個「事事無礙」的密宮,和自己的同道中人十餘輩,在密宮中不分君臣男女地廝混淫亂。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自幼習儒,修習正教佛法,對父親的這些作法非常反感,元順帝為了規避皇太子的勸諫,居然派同黨也去引誘自己的兒子做這些污穢之事,成功地把愛猷識理達臘也拖下了水。 元順帝倒也不是只知肉慾權術的,他是一個天才的木匠、建築技師。他熱衷於為近臣設計房屋圖紙,並親自製造極其逼真的房屋樣模。他還曾經設計製造過精美的龍船,上面裝飾的龍,眼口爪尾都能隨船行活動。元順帝還製造過非常精確的宮漏,宮漏旁列著鍾鉦,還對應著兩名金甲小人,入夜後這兩個小人便會按更敲擊鐘鉦,時間絲毫不差。元順帝出類拔萃的木匠手藝使他榮獲了「魯班天子」的美名,與後世的明朝天啟皇帝遙遙一對。 奇氏眼見元順帝沉湎於享樂游嬉,對自己日漸疏遠,心中十分擔憂,同時她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光是正位中宮已經不是她的目標,她想要提前當上皇太后,真正掌控王朝軍政。當然,她還沒有謀殺元順帝的膽量,她的主意是勾通朝臣,脅迫元順帝提前「禪位」。 奇氏先是派出自己的貼心貼意的親信朴不花找丞相太平遊說,太平卻不願趟這渾水。奇氏聞訊便親自出馬,設宴款待太平。太平仍然不願參與其中。奇氏過於急切明顯的舉動很快傳入元順帝耳中,元順帝得知次後居然要逼自己禪位,氣憤之極,很久都不願搭理她。奇氏不思己過,反倒又將太平恨之入骨。 此後,奇氏用各種方法殺害罷免了好幾個由太平任命的官員,並在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和皇太子一起設計陷害誣告太平。太平落入陷阱無法抽身,最終被流配吐蕃,在半路上被矯詔逼令自裁。 這已經是被奇氏幹掉的第二名丞相了。 但是幹掉兩名丞相在奇氏的「成就」中,還算不得是第一流的本事。太平丞相死後,圍繞著逼禪而發生的一系列內戰,才是她本領的全面展示。 奇氏不但自己為所欲為,還包庇朴不花和搠思監這兩個寵臣。這兩人終於惹惱了朝中官員紛紛上書彈劾。結果所有上書的人都被奇氏母子貶放,就連元順帝的親信老的沙都被流放東勝州。 可憐順帝多年怠政,這時才發現自己的老婆兒子已經成為與自己抗衡的又一股勢力,只得暗中安排老的沙逃往大同鎮帥孛羅貼木兒處藏身。 奇氏母子仍然不肯罷手,先是讓搠思監與朴不花誣告孛羅貼木兒謀反,竟要削去這名順帝親信的兵權。孛羅貼木兒自然知道剝奪自己兵權的旨意絕不可能出自順帝手筆,拒不聽命。奇氏母子便派太原鎮帥擴廓貼木兒出兵大同與孛羅貼木兒打內戰。聞訊大怒的孛羅貼木兒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也不管大同了,徑自派兵直闖大都,將皇太子打得東逃古北口。 元順帝為了平息孛羅貼木兒的怒氣,便將朴不花和搠思監交給孛羅貼木兒的軍隊帶回去處治。朴搠二人的快活日子就此到頭,一起被殺掉。出逃的皇太子終於得以回京,朴不花也算是為奇氏盡了最後一份力了,這一段只有宮廷才製造得出來的畸形戀情就此宣告終結。 對於朴搠二人的死,奇氏捶胸頓足,皇太子也不肯罷休,又派擴廓貼木兒攻打孛羅貼木兒的老巢大同。誰知孛羅故技重施,再次殺入京城,皇太子聽說老對頭又來了,逃也逃得格外熟練,逕奔太原去了。而孛羅則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留在京城不走,給自己弄了個左丞相當上,又把部屬安插在各個要害部門,把持起了朝政。 皇太子哪裡甘心就這樣認輸,他在太原徵召各路諸王駙馬及行省所屬兵馬,連同擴廓貼木兒原有的太原駐軍,打算討伐孛羅。 孛羅貼木兒聽說消息,怒火中燒,遷怒於奇氏,立馬闖入皇宮將她抓了起來,囚禁在宮外諸色總管府。 奇氏身陷險境,立即著手自救,傳令親信到宮裡去挑選多名美女贈與孛羅貼木兒。美人計果然其效如神,被囚才剛百日,奇氏便返回了皇宮。 與此同時,孛羅貼木兒的驕橫也讓順帝開始受不了了。夫妻倆人總算同心協力,於是奇氏設計將孛羅貼木兒左丞相騙入宮中殺掉,元順帝便召皇太子還宮。 然而奇氏才出生天,就立即忘乎所以。她派人給護送皇太子進京途中的擴廓貼木兒發去密信,要他擁重兵入城,逼元順帝禪位。擴廓貼木兒不願攪進這一團糊塗裡面,離京三十里就將自己的軍隊遣返,只帶少量侍衛護送皇太子進城。 奇氏眼見自己的圖謀再次失敗,又惡狠狠地恨上了擴廓貼木兒。前頭擴廓貼木兒對她母子的好處,她從此統統都不理會了。 擴廓貼木兒當然知道奇氏不是一盞省油的燈。儘管元順帝封他為太尉、左丞相等等重職,他還是不願在京城這個是非之地多呆,僅過了兩個月就自請出京了。 由於許多資歷厚的老將對後生小子竟當上丞相心懷不滿,出京後的擴廓貼木兒很快就卷進了內戰。 這時江淮一帶的農民起義已經成為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元順帝眼看擴廓貼木兒陷身內戰指望不上,便命皇太子領兵征討起義軍。 然而元順帝沒有料到,自己的寶貝兒子挾天下總兵馬的權勢,竟在他老娘奇氏的教育下,將擴廓貼木兒當成了頭號大敵,根本不管起義軍,而是專心致志地直奔擴廓貼木兒而去。 如此一來,元王朝的各路兵馬同心同德地將內戰越打越大,毫不在意朱元璋的實力在他們的眼皮子底子如雪球般迅速滾起的事實。事實上,如果元王朝的軍隊不是一直都陶醉於內鬥的話,朱元璋能否最後成功,也很難說。 就在朝政軍事都亂成一鍋粥的同時,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八月,弘吉剌氏伯顏忽都皇后去世了。同年十二月,奇氏終於登上了她夢寐以求的正後寶座,她同時還改姓為索隆噶氏,真正脫離了高麗籍,成為飛上枝頭的鳳凰。只是她不會想到,她這後半生里的所作所為,很快就會將自己變成一隻落架的雞。 一個數度逼宮,威脅皇帝禪位的次後,居然正位中宮。元順帝與奇氏之間的夫妻關係,也因此成了中國宮廷史中的一件咄咄怪事。 八、元王朝的徹底終結 元王朝除了政權更迭雜亂無章內鬥頻仍這個大毛病之外,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初期的統治者只知馬上得天下,不知下馬治天下,到後期的那些帝王更是馬上馬下都摸不著邊,還人為地劃分了等級制度,民族矛盾難以調和。因此元王朝的統治從一開始就已經問題不斷、起義不斷。但是最大最全面的起義,則是在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爆發的。 然而元順帝和他的后妃太子親信大臣們,似乎從來沒有把農民起義當成一回事,為了各自的小團體利益,他們一次又一次有意無意地給予了起義軍休整合併的機會,到後來更是軍心渙散,不戰自敗了。 終於,在各路義軍中,朱元璋成為最後的贏家。在消滅整合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各路兵馬之後,朱元璋,這個奇異的不世出天才正式建立了明王朝,並於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下令麾下大將徐達發動北伐。 同年閏七月二十八日,明軍在徐達的指揮下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象樣的抵抗,就一直打到了通州。而這時元王朝最後一支真正還有些戰鬥力的軍隊卻隨著擴廓貼木兒遠在太原,根本無法解救大都城裡的元順帝。 元順帝得到戰報,立即在端明殿召集群臣,在一片哭叫勸諫的紛擾中,他做出了「絕不能重蹈北宋徽欽二帝覆轍」的決定,打算不戰先逃。 當天晚上,元順帝留下准王貼木爾不花「監國」,自己則帶著奇氏等后妃、皇太子以及多數朝臣奔出建德門,趁著夜色過居庸關直奔北方茫茫草原上的上都開平。 元順帝逃得很是時候。八月二十日,徐達的軍隊便開進了大都,監國王爺貼木爾不花被處死,元王朝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終結。 元順帝與奇氏在上都也沒能過幾天安生日子。此後的日子裡他們始終在游移中過活。 流亡宮廷在上都只呆了不到一年,常遇春、李文忠就帶著明軍追到,元順帝只得又奔往應昌(赤峰市克什克騰旗)。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5月,李文忠與趙庸率軍攻打應昌,快到目的地的時候,他們抓到了幾個北元騎兵,得知元王朝的末代皇帝妥歡貼睦爾已於四月二十八日去世了,死因是瘧疾。 同月,明軍攻克應昌。除皇太子愛猷識臘達里和幾十名左右隨從騎馬突圍之外,包括皇太孫買的里八剌在內的所有后妃、宗王、官員、將士都成了明軍的俘虜。同時流亡宮廷的璽印財物牛羊駝馬也都成了明軍的戰利品。 愛猷識臘達里突圍之後一直向北,直達蒙古汗國故都哈剌和林。1371年,他在這裡登上了皇帝之位,繼續使用元王朝的年號紀元,這個王朝被稱為「北元」,愛猷識臘達里稱必力克圖汗,年號宣光,是為北元昭宗。在這樣的局面下,愛猷識臘達里總算明白當初與擴廓貼木兒的內訌有多麼得不償失。此後他一直以擴廓貼木兒為臂膀,維持著北元的局面。 當年六月,被北元昭宗甩下的元廷后妃皇孫都被解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沒有舉行獻俘之禮,對被俘的元廷諸人採取懷柔政策。 朱元璋認為元末帝妥歡貼睦爾棄城出逃故里,是「知順天命」的舉動,給他加了一個「元順帝」的稱號。又封元皇太孫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讓元順帝后妃穿本民族服裝晉見馬皇后,又在龍山給他們安排宅院居住。 定居龍山的元朝后妃中是否有奇氏?那就不得而知了。 四年後的九月,朱元璋派人送買的里八剌北歸。——在北歸的隊伍里,又有沒有奇氏呢?仍然是未知。這位曾經橫行一時的大皇后、夫家元王朝與娘家高麗王國的雙料攪家精,就這樣在在茫茫史海中消失了身影。 買的里八剌北返後,買的里八剌易名為「脫古思貼木兒」。 洪武八年八月,北元王朝的擎天柱、擴廓貼木兒(即漢人王保保)病卒於合剌那海衙庭。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五月,北元昭宗愛猷識臘達里去世,脫古思貼木兒繼皇帝位,稱烏薩哈爾汗,以天元紀年,亦稱天元帝。他沒把明王朝的懷柔政策當回事,仍然與明王朝為敵。 明王朝的懷柔政策宣告全面終結。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明王朝派大將軍藍玉率十五萬大軍北上,一直深入腹地,在捕魚兒海(貝爾湖)尋獲北元王廷。 在大漠風沙相伴中進行一場戰鬥之後,明軍取得了勝利。除了脫古思貼木兒及其太子天保奴、丞相失列門等數十騎之外,其餘宗王嬪妃公主大臣軍戶近八萬人都當了俘虜。 向西逃逸的脫古思貼木兒沒有父親那麼好的運氣。在土剌河(今土拉河,位於蒙古烏蘭巴托以西)地方,他遭遇了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一百多年前,阿里不哥因為與忽必烈爭奪汗位失敗,不明不白地丟掉了性命,他的後人和支持者一直在不斷地尋仇,脫古思貼木兒此時遇上他當然沒有什麼好結果。被俘後,天元帝脫古思貼木兒被也速迭兒以弓弦絞死,太子天保奴等人同時被害。 也速迭兒終於完成了祖宗的心愿,得到了忽必烈後人的皇帝璽印,遂在和林自立為汗。他沒有使用元王朝的漢文國號紀年,北元的漢字國號紀年終結。 此後的北元皇朝仍然在與元王朝傳承同出一轍的不斷爭位內訌、與明王朝互相的對峙中延續了下去。從北元昭宗1371年稱帝算起,後來的北元先後傳了二十二任汗,計二百六十五年,直到最終歸服清王朝
推薦閱讀:
※貴妃趣聞(1-10)楊貴妃軼事
※民國四大才子是哪四個人?他們四人有什麼趣聞?
※方言趣聞
※全球科學趣聞
※帶你欣賞世上奇謎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