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天罡講《道德經》:為生活和未來播下高尚的種子

□□□11月14日上午,「青年之聲」國學大講堂第九期公益講座在中國燈都——廣東中山市古鎮鎮正式開講。老子研究專家、吉林大學政策研究室主任、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於天罡,為在場青少年講授了老子《道德經》的智慧。(中國青年網特約記者 馬慧娟 )

□□□中國青年網古鎮11月15日電(特約記者馬慧娟)「我經常會被問到這樣幾個問題:什麼是國學?國學為什麼會在今天這麼熱呢?學《道德經》和《論語》到底有什麼用?」11月14日,「青年之聲」青少年國學大講堂第九期公益講座走進中國燈都——廣東中山市古鎮鎮,老子研究專家、吉林大學政策研究室主任、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於天罡一開講,就用三個很實際的問題,抓住了在場300多名中小學生、教師、家長以及青年的注意力。

□□□「國學就是我們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很多人一聽國學,就會想到孔子,我今天就想和大家講講孔子的老師——老子。」於天罡回答,「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揭示了我們現在人類個體和整體的生存困境,也給出了如何擺脫這些困境的答案,只是我們現在的很多人沒有心思和動力去讀這些經典,更不知道他的智慧所在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經典的意義,不是要復古,而是要用古人的智慧和情懷去看待我們今天的現狀,找到解決的辦法」。

□□□於天罡認為,老子的思想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老子思想中的「道」,探究了很多本源性的東西,值得現代的人去深挖其中的智慧。近兩個小時的講座,於天罡為在場的聽眾詳細講解了老子之「道」的本原性、規律性、真理性及其普遍性和實踐性,為在場很多青少年解答了思想上的困惑。於天罡的幽默分析與講解,不時引來台下陣陣掌聲。

□□□廣東省中山市古鎮初中初一學生吳藝琳,不停地在台下做筆記,她要記下於天罡提到的那些經典名言和故事,回去查閱和進行深入的學習。

□□□「上圖:「青年之聲」青少年國學大講堂第九期公益講座吸引了300多名中小學生、教師、家長以及青年前來聆聽。中國青年網特約記者馬慧娟 攝

□□□「身邊的小夥伴,每天都會看微信、玩兒微博,常常覺得自己已經懂得了很多知識,有時候就會不好好聽講、看書了。」吳藝琳發現的這個問題,於天罡給出了答案:網路環境使現代人的知識和思想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徵,特別是對於青少年,過多地沉浸在信息過載的碎片化生活環境中,看似每天在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是沒有一種體系性的思想和本源性的來路,他們看似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但是知識卻形不成體系,思想的根扎不下,也建立不起完整的人格,離文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於天罡認為,新聞里常常報道的中國人在國外的景區亂丟垃圾、大聲喧嘩、亂闖紅燈,這是一種道德缺失的表現。

□□□由此,於天罡開始講老子思想對當代青少年成長的啟發作用。「道在先,德在後,無道豈能有德?」他告誡青少年,作為一個中國人,不應忘記自己的本源,如果連本民族傳統的經典、傳統的文化、傳統的倫理都忘掉了,那就是集體「缺德」的表現。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的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就是教化沒有跟上。他認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彌補一些當下教育的弊端。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廣東省中山市古一小學學生蒲卓霖的爸爸蒲志輝,開始有些聽不懂於天罡引用的「經典」。「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但是,在聽過一番解釋後,他覺得「很有道理,很有用」,但是由於自己對於傳統經典的學習不夠,平日里「想教孩子,卻教不了很多」。

□□□蒲志輝的這點遺憾,中山市古一小學的語文教師蘇杏英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已經開始彌補了。她從教孩子們每日誦讀《弟子規》、《論語》、《大學》這樣的經典開始,教孩子們理解、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再讓家長參與對孩子日常生活行為的監督和指導,「效果非常好」,蒲志輝說。上個月,蘇杏英在班上組織了一次德育活動,主題為「爸爸媽媽,我長大了」,通過讓孩子吟誦《遊子吟》、《孝親頌》這樣的傳統經典,來體悟父母之愛,並學會感恩。「我希望我的學生通過學習國學經典,能立君子之品,做有德、懂感恩、知道要回報社會的人。」蘇杏英說。

□□□「很多人問我,講理想、講道德、講信念,『那能當飯吃?』」於天罡舉例說。他認為,一個人的生活層次和他的認知水平和價值追求有關係。有句話說,人正確了,世界就正確了。「今天我們學習國學,就是解決人正確這個問題,培養和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非常重要。」

□□□於天罡注意到,今天的社會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物質與精神之間、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之間,人們被巨大的力量無形地撕扯著,有的被劇烈地撕開,以至於有人說,我們走得太遠太快,而忘記了初心,靈魂也被丟掉了。他認為,傳統文化中,老子的很多思想,特別契合中國人自己的感情和特點,「這就需要我們用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共同修復我們已經出現問題的、被扭曲、甚至已經墮落的情感和認知,為生活播下一粒高尚的種子」。

□□□古人講,治國者,不欺其民;治家者,不欺其親;修身者,不欺其心。於天罡對在場的青少年說,要從用真心、動真情、講真話開始,這也是追求真理的開始,是講道德的開始,這樣才能在經歷了很多挫折、坎坷,甚至是不公平之後,依然熱愛生活、追求生活,這是當代青少年應該具有的本領。他希望青少年能學會仰望頭上的星空,培育心中的道德,走好腳下的道路。

□□□「青年之聲」青少年國學大講堂第九期公益講座由團中央網路影視中心和中國孔子基金會指導,「青年之聲」國學教育聯盟、青少年國學教育辦公室、中國青年網、未來網主辦,中山市國學促進會、果核兒公社-全國高校國學聯盟、中山市古鎮鎮團委、中山市古鎮鎮生產力促進中心承辦,廣東鷹嘜食品有限公司協辦。

(上述圖文來源:中國青年網)

延伸閱讀 【演講實錄】

□□□11月14日,團中央「青年之聲」國學大講堂走進中國燈都中山、首批孔子學堂頒牌儀式暨「鷹嘜」中山市第二屆國學文化周開幕式在中山古鎮鎮人民政府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於天罡《道德經的智慧》的精彩演講。

□□□國學現在全國各地都比較熱,有個問題:國學為什麼會熱呢? 什麼是國學這問題在座的青年朋友都已經熟知了,簡單說,國學是我們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過去有人問我,於老師,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論語只有一萬多字,它有什麼用呢?我說你這問題很有意思,現在你拿金剛經問佛教,拿聖經問基督教,你問這些有什麼用?你是問不出原因的。我們總喜歡用功利的思想衡量文化的價值,這是當前社會浮躁的深層原因。那今天國學熱有什麼用?我從以下幾個角度說說。

□□□第一個角度,習總書記引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就是治理大國像燉一鍋小魚一樣不要瞎折騰。潘基文也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用現代話說,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害,利萬民而不與萬民爭利。他們都用老子的思想詮釋著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你說它有沒有用?

□□□老子的思想書籍其人在中國歷史上發展很廣:曾教化孔子,且對韓非子、莊子,道家法家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中國社會的若干盛世王朝,如文景之治都是以老子的思想治世;還有對科學文化藝術的影響。如火藥;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華山論劍也是源於道家,中國歷史上許多文化藝術名人也是道家之流,像李白、王羲之、孫思邈、楊貴妃。太多太多,今天我主要講講老子思想的核心,「道」。

□□□我問了一位語言學家,說如果用檢索系統去梳理中國古代的文字,特別是一些標準成語的概念,哪個字出現的頻率最高?他說,可能是道,也可能是德。中國諸子百家傳統文化一直在講道字。而且道教是我們中華本土的東西,道直到現在還可以為我們探究很多本源性問題。那什麼是道呢?道是本源性的東西,在人生中看似影響很小,其實不然,因為老子說,唯大於其信,唯難於其義。莊子說,「道者,萬物所由也」。說萬物都從道中來。那什麼東西在今天看來決定了萬事萬物的形式和道理呢?老子說萬般道理唯有規律二字,這是「道」的第二層涵義。世界最大的主體是人,人對本源性、規律性的把握形成一種認知,叫人類的理性,人對本源性、規律性把握的最高成果叫真理。現在是碎片化信息過載的時代,大家從微信微博中看各種精闢的文字,各種段子、消息、觀點,沒有進行體系性思想,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什麼都知道一點,但扎不下根,形不成體系,建構不了人格。

□□□哲學家孫正悅說,理論是基於科學概念的思想和邏輯體系。老子思想中最科學的是「道」。結合當下,我們可以用《道德經》的理論去分析: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你看看敘利亞如今的局勢是不是這樣;老子還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你看看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恩恩怨怨,是不是這樣。便可知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出了人類個體和整體生存困境的一位先知。

□□□那麼我們看這個「道」字,對今天的這個中國,對今天各位的成長有什麼啟發呢?我們就「道」講道,現在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道,我們中國人在外國旅遊有許多不文明現狀,我們把臉都丟到世界各地去,大家對中國的道德現狀都呈現不滿意的狀態。那麼為什麼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為什麼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把社會中國建設得這麼好,可是大家對中國的道德建設還是不滿意。有人說,經濟發展轉型忽視對道德的建設和教育,這是一部分。但是,如果你看了《老子》,你就會明白,道德道德,道在前德在後,無道豈能有德?當然這建立在一個前提上,前提就是我們漠視本源違背規律叛逆了真理,他怎會建立道德?比如說從本源上看,中國人說一個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品德:你這孩子怎麼不知道感恩呢?我們罵一個成年人:你這人怎麼忘本呢?忘恩忘本都是忘記本源,是缺德的表現。修道從「德」開始。身為中國人,我們連自己最基本的傳統的經典、傳統的文化、傳統的倫理都忘了,這不是一種集體的缺德現象嗎?比如說屠喲呦老師獲得諾獎後,我們知道她得益於道家的思想,可是方舟子說這和中醫沒有關係,你說這不是數祖忘典嗎?

□□□我們也看到習總書記在治國理念中抓到許多本源性東西,黨的群眾路線,這就是共產黨的本源性。我們在生活中受到的傳統文化教育,這就是中國人的本源性。這種本源性解決什麼問題呢?孔子學生問孔子如何治理地方。孔子說,第一,庶之,讓人口密集起來,現在中國人不缺;二、富之------改革開放三十年後這個問題中國人也解決了;第三,教之,要教化。為什麼中國改革這麼些年來道德出現了若干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化沒跟上。

□□□今天我們回歸原點不是要復古,而是要從古人的精益求精的學術、精神上的情懷上來看我們今天的學問,來看我們的文化建設,這是第一。

□□□第二是 「道」的規律性,我們知道,如果我村子裡唯一的水井被污染,唯一的土地資源被侵佔,唯一住的房子被強拆了,你說他怎會有道德呢?倉廩實而知禮節,道德問題從來不是精神現象,道德問題是人類面對資源短缺和利益分配產生的價值選擇,這才是道德。如果我們不能保護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巨大的發展成果,不能讓人民主題享受到改革的紅利的話,這個道德建設怎麼能建設好?十八大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一個美麗健康的綠色中國,小朋友們,這個就是你們將來要生存的新的空間;在座的大人們,今天我們對資源的一份浪費,就是對我們子孫的一次犯罪。

□□□我們再說「道」的真理性。你說過謊嗎?古人講,治國者不欺其民,治家者不欺其親,修身者不欺自心。如果你連說真話都保持不了,你說會有道德嗎?如果你從真心真情真話開始,這才是真理的開始。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你生活中有沒有發現,越沒文化的人,就越笑話有文化的人;越沒道德的人越笑話有道德的人;越沒見識的人就越笑話有見識的人。這就是「下士」的表現。一個人的生活境界和層次跟他的認知水平、價值水平、價值追求是有關係的。等你們長大了,你就會發現這些東西對人的影響十分巨大。

□□□那麼我們怎麼修這個「道」呢?在說修道之前,我們先看我們是怎麼失去這個「道」。我們的「分別思維」把我們囿於機械的辯證法,這個會導致我們對真理,對「道」的失去和把握。人千萬不要在鬧情緒的時候去說關鍵的話,做關鍵的事,見關鍵的人。有一句話這樣講,情緒是智慧不夠的產物,是成熟不高的表現,在座的年輕人,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了嗎?情緒是我們生活中的小人,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復小人心。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控制不好你的情緒,你就會失去「道」。當你控制不好情緒,和爸爸媽媽鬧矛盾的時候,孔子說,你就失去了孝道。因為「色難」 。

□□□各位在場的朋友們,直角的「直」下面加一個「心」字,你們認得這個字嗎?這個「惪」字,就是中國古代道德的「德」字在古代中國的寫法之一。《說文解字》這麼解釋,直者,心存正見也,心存正見即為惪。心裡有正見,就心存道德。這種心存正見叫什麼呢,在王陽明那裡,這叫良知。我們今天的大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是有知識沒良知,有能力無良木,我們現代人不缺知識不缺工具,可是我們的價值除了問題,價值出了問題在中國,就呈現為「缺德」。

□□□那麼修「道」從哪開始呢,從「德」開始。那什麼叫德呢?「德」字本身是中性詞,古人講,德者性之端也。「德」最初的含義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對於人類來講,德就是人類的基本人性。萬事萬物離開自己的本性,都會出現問題。所以修德從哪裡開始?不見得我們要給孩子們講高大上的道理,但是一定要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教,修德要從基本人性做起。今天我們的傳統文化解決什麼問題呢?解決人的正確性問題。因為我們今天的社會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物質與精神之間,在經濟轉型期間被無形的巨大的力量撕扯著,以至於我們走得太遠太快,忘記了家園丟掉了靈魂。那為什麼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因為傳統文化中老子留下的很多東西特別貼近中國人的自己的東西,這些東西需要我們同核心價值觀,同世界人類文明合起來形成三股力量共同來修復我們已經出現問題的、扭曲的部分思想。那麼這些問題國學能解決嗎?我覺得是能解決的。人類的習慣,是當走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都喜歡回頭來看一看,看不是為了復古,不是為了走老路,而是防止路徑依賴。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有巨大的物質發展和路徑依賴,但我們的精神文明卻很不幸,傳統文化的斷裂會導致諸多的問題。所以國學需要正本清源。

□□□最後我以三句話來作今天講座的結論。第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人類最明亮的眼睛即真理、是知識、理性。如果你現在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傳承人類文明、傳承老祖宗優秀的歷史文化,你將來在社會中會成為兩種人,一是找不到前進方向的人,二是會成為總看到社會陰暗面生活的人。第二句是羅素的,「世界上有種真追求,探中了生活本質仍熱愛生活」。真正的英雄即生活中充滿了坎坷充滿了不公平,仍熱愛生活。真實的生活才能產生真心英雄,把生活紮實過好,就是英雄。第三句是康德說的,「有兩種東西,人們愈是經常、愈是反覆的加以思考,就愈是能感受到它們給人心所灌注的時時翻新、有加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停下腳步,仰望星空,為內心候留高尚的種子。道是旗幟是方向,德是動力是保障,也許我們對世界沒有太大貢獻,但我們學習老子的道,把道傳達給別人這也是一種貢獻。

(錄音整理:[中山國學堂]吳瓊,蔡慧湞 內容未經於天罡教授審核)


推薦閱讀:

那些讓家更舒服的電器們。
如何能從不斷的自我否定與自我懷疑中走出來?
兩年時間可以改變氣質上的哪些東西?
近視的朋友用這樣的方法來提高視力靠譜嗎?
讀書給你帶來哪些生活感悟?

TAG:生活 | 道德 | 未來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