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日抱團與中國搶基建,印太戰略正推進?
【觀察者網 綜合報道】美國聯合其盟友想要推進的「印太戰略」,眉目似乎正在逐漸清晰。
據《日本經濟新聞》4月10日報道,日本、美國和印度三方已於開始討論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印太地區)共同參與第三國基礎設施開發。
雙方的討論成果為,未來三方將統一在相同地區和國家單獨拓展的業務和政府下屬金融機構的出資,以高效應對亞洲的基礎設施需求。
日經新聞稱,三方為了從資金實力雄厚的中國「虎口奪食」,將著重對第三國宣傳其投資的透明性,以及業務的可持續性等優點。
4月4日,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日美印三國外交部局長級會議上,三方達成了相關協議。今後,為了儘早啟動業務,三方承諾將儘快展開著眼於實務層面磋商。根據三方的初步討論結果,尼泊爾、孟加拉等西南亞各國,緬甸等東南亞各國,將成為三方未來所選的核心項目。
在資金方面,日經新聞稱,日本的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和日本貿易保險(NEXI),美國政府旗下的金融機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PIC)等將攜手出資。
具體來說,這些隸屬於政府的金融機構,將通過向民營企業提供投融資和貿易保險等方式,推動想要參與印太地區基建的民營企業拓展業務。
而日本方面,還將討論通過政府開發援助(ODA)的方式,為印太地區的基建項目提供日元貸款。
此外,三方還在此次會議上設想了三個國家之間的職能分工,即印度負責同一地區的港口開發,日本負責工業園區建設,而美國負責發電站建設。未來,日美印三國會將已單獨拓展的業務進行信息共享。而接下來,針對個別項目的金融機構的銀團貸款,以及三方之間組建合資企業等事宜,也將逐步納入視野。
「印太」已成戰略概念
據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魏紅霞2017年底在新華社主管的《環球》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無論特朗普政府的亞洲政策是否已出現清晰的輪廓,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印太」已經從地理概念演變為戰略概念。
魏紅霞說,近來,「印太」成為特朗普政府亞洲戰略的官方用語,一時間大有替代國際上主流的「亞太」概念的勢頭。
據魏紅霞介紹,美國一直想把印度洋地區納入東亞戰略。在奧巴馬執政時期,雖然「印太」這個概念也曾數次被提及,但奧巴馬政府所奉行的是「亞太再平衡」戰略。
而特朗普在上台後的一年時間裡,很快就借用了「印太」這個概念,將其正式納為官方語言,使之地理概念演變為戰略概念,並被賦予了新的戰略含義。
2017年10月18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演講,題為《下個世紀的美印關係》。蒂勒森沒有使用傳統的「亞太」地緣概念,而改用「印太」來界定美國亞洲戰略框架中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地緣政治區域。
魏紅霞認為,「亞太」是美國對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傳統稱謂,「印太」更突出了印度,也為澳大利亞青睞。而蒂勒森此前棄用「亞太」而轉用「印太」,代表了美國地緣戰略思維的一個變化。
印度不是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因此以亞太經合組織作為平台的大國外交,印度沒有機會參與。從地緣上看,美國的亞太戰略往西延伸到印度洋以西,可能意味著美國與非盟友的印度將要建立「特殊關係」。
從國際秩序意義上看,「印太」擴大了美國亞洲整體戰略的範圍。與美國一道推進印太戰略的有日本和澳大利亞兩個盟國、東盟大國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本身。
魏紅霞還說,「印太」戰略可能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西進形成牽制。有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架構將澳大利亞和印度納入,會給「一帶一路」向西和向南的通道帶來影響。
另據美媒今年2月報道,美國目前正考慮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加強基礎設施項目,以此來反制中國與日俱增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喬納森·漢密爾頓說,美國需要把自己正面的經濟遠景付諸實現,但不需要把行動定性為反對「一帶一路」,而美國提出的「印太戰略」可以作為美國回應「一帶一路」的部分做法。
美國國防大學的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吉爾·烏斯瑙則說,在美國國會此前舉行的一次聽證會上,美國政府已經討論了與一些美國的印太夥伴進行替代性貿易、轉運、以及財務框架等內容。
特朗普在去年12月公布的國防戰略中指出,針對中國以基礎設施投資和貿易來增強其地緣政治影響力,美國應該尋求擴大與日本,澳大利亞與印度的四方合作,就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加強與這些盟國的合作。
五角大樓於今年初公布的國防戰略也指出,中國正在運用其軍事現代化、影響力操作、掠奪性經濟等手法,迫使周邊國家重新正視印太局勢。
推薦閱讀:
※抱團養老
※選擇合夥---抱團打天下
※經濟學家抱團「混圈子」
※銀行大佬寄語恆昌:抱團取暖 度過嚴冬 積蓄能量 迎接來春
※抱團取暖 化工巨無霸即將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