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戰鬥力大PK,你是「窮鄰居」還是「富親戚」?

文 | 團支書

坊間存在著一個傳說:北京窮了周邊,上海富了周邊。

這個傳說有沒有道理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不妨先看看北京周邊是不是窮、上海周邊是不是富。

我們以GDP總量和人均GDP來衡量城市的貧富程度。為了較為公平地比較京滬對周邊城市的影響,我們定義了「環北京城市群」,將京津冀全境、山西全省、遼寧部分地區、內蒙古部分地區納入其內,使得環北京城市群的規模與長三角城市群同為41個城市(含直轄市和地級市)。

這82個城市落在地圖上是這樣的:

下面回到正題。我們先來比較一下兩個城市群的GDP總量(由於部分城市GDP數據缺失,每個城市群各選取33個城市):

(說明:GDP總量指數是每個城市的GDP總量與首位城市的比值(2015年)。例如蘇州的GDP總量是上海的56%。)

顯然,從GDP總量來看,兩大城市群都是「1+1+39」的模式,即1個首位城市、1個第二首位城市、39個非首位城市。在兩個城市群中,第二首位城市(天津、蘇州)的GDP總量均為首位城市(北京、上海)的60%-70%;從第三位的城市往後,GDP總量隨排名迅速衰減,但顯然,環北京城市群的GDP總量衰減更快。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人均GDP:

(說明:人均GDP指數是每個城市的人均GDP與首位城市的比值(2015年)。例如天津的人均GDP是北京的1.09倍。)

從人均GDP的角度,兩個城市群的差異更加明顯。北京的人均GDP略低於天津,第三位城市的人均GDP不及北京的70%。而上海的人均GDP則淪落到第七位(前六依次是蘇州、無錫、南京、杭州、常州、鎮江)。長三角城市群的人均GDP並沒有像環北京城市群那樣的驟減,而是均勻減少。

綜上所述,無論從GDP總量還是人均GDP的角度,環北京城市群中的城市都是遠遠落後於北京天津的。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程度則相對均衡,上海有著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等多個與之經濟實力相當的小夥伴。

「北京周邊窮鄰居,上海周邊富親戚」基本是事實。

事實上,不僅環北京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差異極大,而且北京和上海在各自城市群中的扮演的角色也很不一樣。

首先,北京與城市群的聯繫強度遠高於上海。

我們基於2017年的人口流動數據(主要是商務人口流動和旅遊探親),計算了城市群中每個城市對首位城市(北京或上海)的聯繫度,並以排名的形式表示。結果如下圖所示:

(說明:環北京城市群對北京聯繫程度第一位13%的含義為,40個城市中,有13%也就是5個城市對外聯繫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全國範圍內);同理,有18%也就是7個城市對外聯繫第二多的城市是北京。)

可以看到,對首位城市聯繫程度在第1-3位的城市,環北京城市群佔31%,長三角城市群則僅為21%;聯繫程度在第1-5位的城市,環北京城市群佔64%,長三角城市群則僅為36%。

各城市對首位城市的聯繫程度排名落在地圖上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總體來說,與首位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接近的城市、以及鄰近省的省會城市,對首位城市的聯繫度更強。只不過在長三角,聯繫程度在空間上的衰減更快一些。

總體而言,北京與環北京城市群的聯繫度大大高於上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聯繫度。

其次,環北京為單中心城市群,長三角為多中心城市群。

我們統計了每個城市在其所屬城市群中的聯繫度排名進入top5的次數,以此作為其中心指數。該指數越高,表明該城市與城市群的聯繫越密切。結果請看下面兩個圖:

可以看到,北京的中心指數一騎絕塵,高達25;排第二的瀋陽的中心指數約為北京的一半;天津僅排到第7位,中心指數只有北京的五分之一。

再來看看長三角的情況。我們發現上海並沒有表現出統治性的中心地位:合肥在前、蘇杭南京在後,差距均在毫釐之間。

綜上所述,環北京城市群只有唯一的絕對中心,長三角則呈現為多中心的特徵;與之對應的,環北京城市群與北京的聯繫程度也遠高於長三角城市群與上海的聯繫程度。

那麼,是不同的城市群形態造成「北京窮了周邊,上海富了周邊」嗎?

一般認為,地區間差異受到勞動力轉移和資本流動的影響。許召元、李善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通過數學模擬進一步提出,地區差距受到擁擠成本、資本的外部性及居民技能差異的影響。當資本的外部性較大或者擁擠成本較小時,勞動力轉移可能促使地區差距不斷擴展;當擁擠成本較大或者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時,勞動力流動會促進地區經濟逐漸收斂。

上面這段話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城市群與首位城市的差距是擴大還是縮小,取決於:

1, 錢是否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

2, 人是否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

3, 流向首位城市的都是什麼人?

如果錢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高技能勞動力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則區域間差距會進一步擴大;反之,如果錢開始流入到較小的城市、或大量低技能勞動力流向首位城市,則區域間差距會縮小。

延續這種思路,要回答北京上海對周邊的影響為何不同,我們需要知道,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人和錢會繼續流向北京上海嗎?

簡單地,我們以「城市間收入差」作為城市吸引人才和資本的綜合衡量。

如果勞動力或者資本在A城市比B城市有更高的收益,會吸引勞動力和資金向A城市流動,使得兩者之間的差異會進一步擴大。

我們綜合考慮了不同城市間的平均工資水平、生活成本(包括房價)等多種因素,分別計算了北京和上海與其區域城市的收入差指標,結果請看下圖:

可以看到,從2010到2015年,北京相比環北京城市群的收入差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勞動力和資本的角度來說,北京這座城市仍有大量的進入空間。

再來看上海。上海相比長三角城市群的收入差一度降到了水面以下(收入差小於1),落後於江蘇、浙江,直到2015年才略有回升,在區域內有了相對競爭優勢。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北京仍是環北京地區就業和投資的首選;而在長三角,許多其他城市已經具有可以與上海競爭的人才和資本吸引力。

那麼,流向北京上海的都是什麼人?

我們以學歷來近似表徵居民的技能水平。由於低學歷人群難以準確識別(例如,我們無法判斷一個初中學歷的人是在校學生、還是具有初中學歷的從業人員),本文只探討高學歷人群的流動情況。

由於無法獲得外來人口的學歷結構,我們只好使用替代性指標:高等人才吸引力指數。該指標的含義是城市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常住人口數量,與高等院校在校生的數量之比。某城市的該指標越高,說明該城市不僅能留住本市畢業的高等人才,還可以爭奪到畢業於其他城市的高等人才;該指標越低,則說明該城市的高等人才流失越嚴重。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儘管北京上海都是所屬城市群中高等人才吸引力最強的,但北京對高等人才吸引力遠遠高於天津、瀋陽、保定等其他城市,而上海與蘇州、寧波等城市的差距則相對較小。換句話說,北京對城市群高等人才的「抽血」能力比上海更強!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判斷:

1,高等人才和資本在過去、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都由環北京城市群乃至全國向北京流動,北京與環北京城市群的差距很可能進一步擴大;

2,長三角已顯現出「多核」特徵,上海與蘇州、杭州等城市將展開對人才和資本的激烈競爭。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我們對於「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的設立,是不是有了新的認識呢?

注釋:

1. 本研究由 城市數據團 與 滴滴媒體研究院 合作完成,作者為 團支書。本文封面由滴滴媒體研究院提供,正文中的數據可視化由數據團成員 AuAg 完成。

2. 本文的主要數據來源包括中國統計年鑒、各城市統計年鑒、滴滴城際交通數據、騰訊位置大數據、百度地圖數據等。

3. 本文主要的參考文獻為 許召元,李善同. 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 經濟學(季刊), 2008(8)1:53-76.

文章來源:城市數據團


推薦閱讀:

戴上「保鏢」套袖,戰鬥力不再只有5 | 科技評論主題站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名人演講 | 丘吉爾二戰著名演講:我們將戰鬥到底!(附視頻)
美國瀕海戰鬥艦深陷困境,裝挪威反艦導彈能新生嗎?
四平保衛戰:一場頗有爭議的戰鬥
日本:中國空軍2020年將擁有1000架現代化戰鬥機

TAG:城市 | 親戚 | 鄰居 | 戰鬥力 | 戰鬥 | 城市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