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精神文化傳統

清明節的精神文化傳統仲富蘭 《 光明日報 》( 2012年04月04日 04 版)

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又到了春雨霏霏的清明時節。作為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都十分重視。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或掃墓祭祖,追思先人,或踏青郊遊,享受大自然的清新。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節日習俗

在中國的節日系統里,清明節是比較獨特的。首先,它是一個與傳統農時節律「二十四節氣」相吻合的節日。節日與節氣重疊在節俗史上並不多見,而清明節融合了歷史上的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內容,與農事節令關係密切;其次,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特殊。它既是一個追憶和祭奠先人日子,是肅穆的,也是人們踏青遊玩、享受春天無窮樂趣的節日,是歡樂的。逝者與生者,哀傷與歡樂,這些人世間的悖論在清明節得到了充分的協調和安排。

概括清明節的文化蘊含,莫過於「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切莫小看了這簡單的八個字,所有清明民俗活動的具體內容都濃縮其間。各種祭奠掃墓、追思先賢、敬重祖先的活動屬於前者;而伴隨清明節日的大眾性娛樂活動,如鬥雞、拔河、盪鞦韆、放風箏和蹴鞠等,則屬於後者。兩者結合形成了林林總總的清明節俗形式,這些節俗形式,並不是源於官方的律令條文,而是來自芸芸眾生自發的生活實踐。因此,這些習俗比禮法所規範的傳統要堅韌得多,也強大得多。

「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豁達生死觀

清明節掃墓祭祖、追思先人的活動,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深厚感情,而「祭祖拜宗,慎終追遠」,反映的是中國人豁達的生死觀。中國的文化傳統里,有把生與死等量齊觀,將生命看作呈「拋物線」型的自然過程,對生和死都抱順應自然態度的生死觀念。這種豁達的生死觀在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以前就已經存在,如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莊子的「齊生死」。許多堅定的唯物主義者面對死亡,說「去馬克思那裡報到」,也是一種淡定的態度。這種生死觀派生出對生命的兩種態度,一是順應自然,「知足常樂」的生存觀;二是「砍頭不過風吹帽」,「視死如歸」的死亡觀。

從這種豁達的生死觀出發,中國人形成濃烈的「生死排場」,表現之一就是崇尚「入土為安」,對逝去先人的安排特別重視。從古至今,「入土為安」習俗頑強傳承。土葬就會有墳墓,墳堆歷經一年四季的風霜雨雪,難免會堆土蒙塵,難免會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親人,越走越遠。因此,在來年春暖花開、萬物萌發之時,就有「掃墓」之舉。掃墓其實是一種儀式,它寄託了中國人重視親情、慎終追遠、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價值關懷。

因此,清明節遠不止掃墓、燒紙錢,其更深的意義在於對已逝親人、祖先的懷念,對先賢、英烈的追思和崇敬。在清明節,中國人祭祖拜宗的傳統得到了集中的展示。掃墓、祭奠,是一種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它年年輪迴,代代傳承,昭示著血脈的繼承,使祖先與後代之間有了聯繫,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中國文明幾千年香火不絕,一脈綿延,當然與這種「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質有重要關係。

祭先烈、敬先賢、憶先人

幾年前,我國將清明節設立為法定假日,這對弘揚傳統文化意義重大。為更好發揚清明節文化的積極意義,清明節應該成為「祭先烈」、「敬先賢」、「憶先人」的重要平台。

「祭先烈」,就是我們生者對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懷念與景仰,他們沒有完成的事業,我們要踏著他們的足跡努力去完成。在清明節,可以組織各種活動,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革命精神,通過「祭先烈」活動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近年清明節之際,國內媒體發起的「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以「知榮、明恥、奮進」為主題,表達廣大網友、社會公眾對為國捐軀民族英烈的深情緬懷和無限思念,這樣的活動就很有意義。

「敬先賢」,就是崇敬和追思那些曾經以自己的賢能、品德、才幹為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文化名人等。法國有先賢祠,其中安葬著很多對法蘭西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現在已經成為法國精神的象徵。在我看來,先賢首先是知識分子中的傑出代表,如徐光啟,也包括工商界及官員、地方紳士中具有很高社會聲望的人士。這個群體的產生,與相對發達的民間社會相關,他們一般都有獨立的經濟基礎,廣泛的社會關係和為輿論認可的社會聲望。「先賢」是社會的良心和脊樑,懷念先賢,有助於構建和諧社會和深入推進榮辱觀教育。

「憶先人」,就是緬懷先人,祭祀祖先。天下之人皆有本源,每個公民各有祖先。正是一代又一代先人的艱難打拚,辛勤的開拓與奮鬥,才成就了我們今天繼續前行的起點。清明前後,一些地方公祭「人文初祖」,人們回家「掃墓上墳」,滿足了海內外華夏赤子致敬先人的心愿,寄託了人們對先人的追思和懷念。緬懷先人,「祭之以禮」,尋根追遠,既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文明的傳承,更是對浩瀚歷史的敬畏。

今天怎麼傳承清明節文化

清明節起源於農耕社會,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傳統的清明節文化主要依憑著民間鄉土社會世代相傳。當前,中國正在經歷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清明節的傳承也在經受社會發展的考驗。其中的一個重要考驗是,當代傳媒技術日新月異,現代媒介大規模地侵蝕傳統節日文化,改變了傳統節日背景下的人與人的關係。在現代傳播媒介日益興盛的環境下,消費主義文化盛行不衰,我們要警惕清明節文化內涵的流失,防止它成為一個純粹的消費性節日。

當前,最要緊的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把清明節中「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精神內涵、民族特性發揚光大,關注、保護和宣揚那些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保護與清明節相關的遊藝、祭祀、飲食習俗,以及與之相互依存的民間藝術。

清明節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通過節日、聚會、風俗習慣的傳承,它凝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在新時期,繼承清明節豐富的文化習俗,弘揚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疑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從這個角度說,傳承好清明節文化,對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國外類似節日《 光明日報 》( 2012年04月04日 04 版)

坦尚尼亞的哀思節

坦尚尼亞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公元7-8世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遷入該地區,19世紀德英等國殖民勢力相繼侵入。為了爭取獨立,坦尚尼亞人民同殖民者展開了英勇鬥爭,1961年坦噶尼喀宣告獨立,1963年12月桑給巴爾宣告獨立,1964年二者組成聯合共和國,同年10月改名為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為了悼念在獨立戰爭中為國犧牲的死難烈士,坦尚尼亞人民把每年的9月2號定為「哀思節」。每到這一天,人們自願地到墓地獻花、掃墓,國家領導人也親臨烈士陵園,虔誠祭掃,也有人到獨立廣場的紀念碑前敬獻花圈,以此寄託對烈士的哀思。

法國的萬靈節

萬靈節是天主教節日,11世紀由克呂尼主教奧狄洛建立。該節日原本定為11月2日,緊隨11月1日「萬聖節」之後,為的是在萬聖節紀念天上的聖徒之後,謹記還有那些等待救贖的靈魂。根據天主教義,在世信徒的祈禱有助於亡魂的滌罪,使亡魂有資格覲見上帝。在法國,由於二者都是國家法定假日,人們通常不再區分萬聖節和萬靈節,而是把這兩天都當作憑弔祭奠已故親友的日子,萬靈節的宗教意義逐漸變弱,世俗意義逐漸增強。在這兩天,人們到墓地去憑弔已故的親人,用綠色植物與菊花裝點墓地,還點上「長明燈」,祈求逝者在天國幸福。除了祭掃先人陵墓,法國人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和反法西斯紀念碑獻花,向英雄表達敬意。

墨西哥的亡靈節

亡靈節部分起源於古代印第安人的宗教儀式,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古代印第安人亡靈節從7月底8月初開始,要慶祝一個月。西班牙人征服拉美後,把亡靈節時間移到了11月開始的兩天,與天主教萬聖節時間相近。隨著時間的流逝,印第安土著的宗教儀式和西班牙人的宗教節日相融合,產生了現在的亡靈節。每年的11月1日、2日,人們返回家鄉為逝去的人掃墓,準備特別的「亡人麵包」、骷髏形糖塊和已故親人愛吃的食物、煙酒作為供品。舉行儀式後,全家人在墓前鋪上布,席地而坐,點上蠟燭,邊吃喝、邊歌舞。古代印第安人認為,死亡既是生命的歸宿,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墨西哥人繼承了這種對生命的看法。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墨西哥人雖然祭奠亡靈,但卻沒有哀傷,相反他們通宵達旦載歌載舞,用這種方式與死去的親人一起歡度節日。

(韓寒整理)清明習俗

蹴鞠

鞠是一種皮質的球,蹴就是用足去踢。蹴鞠相傳為黃帝發明,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也有說法認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防止冷餐傷身,蹴鞠成為清明節重要民俗活動之一。漢、唐、宋、元、明等朝均有不少人參與,至清代失傳。近年來,傳統的蹴鞠又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圖為我國首支蹴鞠隊在青島海雲廣場精彩表演。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候,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圖為清明節之際,上海福壽園,遊客獲贈柳枝,人手一枝,插放到園內大花瓶里。

放風箏

對古人而言,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也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圖為清明節來臨之際,市民到杭州吳山廣場放風箏。

拔河

拔河起源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圖為北京玉淵潭公園的櫻花樹下,參加遊園活動的孩子們和身著傳統唐裝的公園工作人員進行拔河比賽。

(謝文整理)


推薦閱讀:

梅根在婚禮花束選擇上將打破傳統,她比凱特王妃更有個人主見!
中國傳統四柱姓名學
於德清:不刨人祖墳,也是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
傳統相法:民間相師「六親先決」秘傳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易成《易經》中國璀璨傳統文化

TAG:文化 | 傳統 | 精神 | 清明 | 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