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國——神話的國度,現實的傳奇
07-15
古蜀國——神話的國度,現實的傳奇http://bbs.jysq.net/thread-1109932-1-1.html 據文獻記載,古蜀國最早的先王是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鱉靈,或說是蒲澤,其後是開明。這些帝王名號怪異,史料匱乏,正如詩人李白喟嘆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長久以來,古蜀國的歷史一直是雲遮霧罩,成為困擾著人們的難解之謎。 蠶叢,魚鳧,傳說里的古蜀王 詩仙李白在一生中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一首《蜀道難》中,有這樣一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蠶叢,魚鳧,說的是什麼呢?「開國何茫然」又是什麼意思呢? 蠶叢,又稱蠶叢氏,傳說中是上古時代蜀國首位稱王的人。據說他是位養蠶專家,「蠶叢」即由此而來。蠶叢的眼睛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的左邊是斜著分了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為了養蠶,率領部族從岷山遷到成都居住。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和有緡氏,於是蠶叢跟有緡氏獻上美女。夏桀被美女迷惑,竟然退兵。西周時期,蠶叢被其它部落打敗後,蠶叢的子孫後代,都各別逃到姚和雟(兩地於今四川西昌一帶)。這時,又出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重新統一了古蜀國,此人就是魚鳧。 李白的這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說的就是蠶叢、魚鳧兩位國王建國的事情。因為兩位國王先祖是誰、如何由何而來、如何建國都沒有確切的答案,所以嘆曰為「開國何茫然」。 那麼,古蜀王國是真實存在的嗎?有關古蜀初期蠶叢和魚鳧兩代的記載,只有史料中的寥寥數十字而已,他們是想像出來的還是確有其人呢? 成書於晉代、記載我國西南地區歷史的《華陽國志》中說:「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 按照歷史的記述,上古時,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5世紀前後,他們向東進入平原,與土生的華人雜居融合,孕育中華文化。他們的一支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後又循河谷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為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的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 蠶叢的家係為支庶,被分封到蜀地作侯伯。據說他巡行郊野時常著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 蠶叢之前的古蜀人以牧業為主要生活來源,兼營狩獵和養殖。蠶叢見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邊的壩子很適宜桑葉生長,於是到處勸農種桑養蠶。他帶領族人繼續向東南方向遷徙,他們經過今茂縣與汶川之間的茂汶盆地後,逐漸發展農耕。 夏商之際,第三代蜀王魚鳧成為國王,蜀人再次東遷,從茂汶盆地東南而下經過成都平原北端進入廣漢平原。這時的古蜀王國已經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的轉變,魚鳧是這個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有關古蜀人與他國的戰事,並無傳世記載,但考古實物卻證明確有其事。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辭中,出現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記載。可見,當時商朝與古蜀國之間曾經爆發多次戰爭,因此商王才會進行占卜,向上天詢問吉凶、對策。魚鳧執政的時期,正是商王朝接近滅亡的時候。因為與商朝不合,古蜀國參加了周武王討伐紂王的會盟,在伐紂的洪流中勇往直前。古書《尚書》記載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這就是說,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古蜀國的軍隊起來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據說,古蜀國軍隊出戰時,都是載歌載舞,用悠長宛轉的嚎叫增添軍威,用請神明附體的舞蹈儀式來增添勇氣。而這嚎叫與怪異的舞蹈,無疑也是對敵人的一種威懾。 儘管當時與商朝頻頻發生戰爭,古蜀人的生活卻未受影響。因為巴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既有險可依,又有肥沃的土壤、豐富的礦藏、成群的野生動物。 與古蜀國聯繫最密切的是生活在長江三峽地區的巴族和巫耋人。遠古的羌人在成都平原發展成蜀族以後,遭遇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大問題:四川盆地食鹽缺乏。據猜測,第一代蜀王蠶叢之所以眼睛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成為縱目,可能就是因為缺鹽而患甲亢造成的。羌族的池鹽遠在千里之外,又有重山阻隔很難運送,只能依仗巫、巴之鹽。 從蠶叢到魚鳧時代,古蜀人曾到川東三峽地區購回食鹽。巫耋和巴人紛紛溯江而上運送食鹽。在販鹽利潤的分享上,巫、巴間也存在矛盾。巫耋的鹽產量高於巴人,而巴人緊鄰長江,得舟楫之便。雙方若發生爭執,不管結果如何,都會影響到古蜀國的食鹽供給。為此,作為西南最強大的政權,古蜀王魚鳧一面派出一支隊伍駐紮在瞿塘峽以西地區,以阻止巫、巴的紛爭,保證長江鹽運暢通無阻一面暗中自己動手採鹽製鹽,以避免古蜀國的食鹽供給因巫巴之爭而間斷。這支隊伍在白帝城西的河灘上壘石紮營,據說石壘縱橫8行,共64壘。有人認為,古蜀國的營壘被後人誤認為是諸葛亮為阻擊東吳陸遜追兵而設的「八陣圖」。 在了春秋初期,王位從魚鳧家族傳到瞭望帝杜宇手中。 杜宇也是一位活在傳說中的古蜀王,而且比以前的古蜀王更具傳奇色彩。傳說,杜宇是從天上降下來的,成了蜀國的國王,被尊稱為「望帝」。望帝當國王的時候,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導老百姓怎樣種植莊稼,叮囑人民要遵循農時,搞好生產。他熱愛百姓,因此百姓對他十分擁護。 那時蜀國經常鬧水災。望帝也想盡各種方法來治理水災,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根除水患。有一年,忽然從河裡逆流漂來一具男屍。人們見了感到十分驚奇。因為河流上的東西總是順流而下,怎麼這個屍體卻是順逆而上?好事者便把這個屍體打撈上來。更令人吃驚的是,屍體剛一打撈上來,便復活了,開口講話,稱自己是楚國人,名叫鱉靈,因失足落水,從家鄉一直漂到這裡。望帝知道這個消息後,便把他叫來。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望帝覺得鱉靈是個難得的人才,便任命他為蜀國的宰相。 不久,一場大洪水爆發了。老百姓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國家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蜀國人口銳減了一大半。鱉靈受望帝的委任,接受治理洪水的任務,他帶領民眾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這樣水流就從蜀國流到長江,使水患得到了根除,蜀國人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杜宇十分感激,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 然而,鱉靈統治下的古蜀國在鱉靈的子孫手中很快就滅亡了,古蜀國從此消失。望帝杜宇悲傷而死,死後化為杜鵑,整日在林中哀啼。於是,後人的詩中便有了「望帝君心托杜鵑」的凄美詞句。 從蠶叢、魚鳧,直到望帝、鱉靈,史書與神話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神秘古蜀國。人們相信古蜀國是存在的,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古蜀國存在過的證據。那麼,這些證據能被找到嗎? 20世紀,答案揭曉了。三星堆,古蜀國輝煌的證明 1929年的春天,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月亮灣的農民燕道誠在住宅旁掏水溝時,發現了一坑精美的玉器。這些玉器具有濃厚的古蜀國地域特色,引起了世人廣泛關注,也「驚醒」了沉睡幾千年的「三星堆文明」。但是,時逢亂世,這一代的考古發掘被一推再推,幾乎被遺忘。 1986年,對廣漢境內文物的發掘工作終於展開了。考古工作者就在廣漢三星堆一帶發掘出了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絕倫的珍貴文物!出土文物之多,價值之高,引起了世界轟動。這些遺址被稱為「三星堆文明」,經考證,屬於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傳說中的古國原來真的存在,輝煌燦爛的三星堆文明就是有力遺址的證據。而且,按照規模來看,這裡曾經是古蜀國的都城。 三星堆文明的一個奇特之所在處,就是這裡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面具。在此之前,在殷墟一帶也出土了許多精美的青銅器,包括鼎、盆等,但沒有一件青銅面具。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面具,幾乎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樑、闊扁嘴,沒有下頦,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仔細觀察這些青銅面具,兩隻耳朵上各有一個小孔。這種面具的臉型與現代當地人大相徑庭。它代表了什麼?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遺址中還出土了一尊細而高的青銅鑄成的人像,其相貌和青銅面具的特徵相同,穿著一件燕尾服式的袍子,赤著腳,站在一個高高的底座上。銅像身高170厘米左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青銅時代青銅像。銅像兩手一高一低,呈握東西狀。但該銅像出土時,手中沒有發現握有東西。而且,如此細高的銅像在站立時,手中稍有負重就會傾倒。專家推測,這個銅像的神情和手勢,像是一個不同於平常人的巫師,應是在祭祀中用到的道具。 在眾多的青銅人面像里,有3件著名的「千里眼、順風耳」造型。它們不僅體型龐大,而且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誇張,長大似獸耳,大嘴亦闊至耳根,使人體會到一種難以形容的驚訝和奇異。而它們唇吻三重嘴角上翹的微笑狀,又給人以神秘和親切之感。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寬138厘米,圓柱形眼珠突出眼眶達16.5厘米。其中一件鼻樑上方鑲嵌有高達66厘米的裝飾物,既像通天的捲雲紋,又像長有羽飾翹尾卷角勢欲騰飛的夔龍狀,顯得無比怪誕詭異,為這類揉合了人獸特點的碩大縱目青銅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氣勢和無法破解的含義。看著眼球突出眶外的青銅像,聯想到傳說中上古時代「縱目」的蜀王蠶叢,人們不僅猜測:這難道是對蠶叢相貌的誇張嗎?這是否意味著蠶叢確實存在呢? 除面具和人像之外,三星堆文物中還出土了金杖、青銅神樹、象牙等。金杖長達142厘米,上面雕刻有精美、神秘的紋飾,以及兩隻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還壓有一隻箭狀物。另外,杖上還刻有充滿神秘笑容的人頭像。青銅神樹也讓人驚訝,樹高近4米,共3層,分為枝,每個枝頭上站立有一隻鳥。據考證,這些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代表太陽的神鳥。繁茂的樹枝、果實及花朵、尾在上頭朝下攀援在青銅神樹上的神龍,讓人們在驚嘆之後常會引起這樣的思考:古代蜀人採用極其高超的青銅工藝和造型藝術鑄造這件充滿了神奇想像力的青銅神樹,究竟是作什麼用的呢?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既有明顯的古蜀國文化的痕迹,又有濃郁的西亞和其它地域文化的特徵。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物品,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都非常接近。這種帶有「雜交」特徵的青銅文化與中國中原地區的青銅文化有明顯不同。 從一些陶器酒杯極似歐洲同期出土酒杯外形看,三星堆青銅器可能受到來自西亞、近東、歐洲等異域文化的影響。 隨著一大批精美、神秘的珍稀文物將輝煌的古蜀文明真實而又匪夷所思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一連串歷史之謎也接踵而來。 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學者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的產物,是多種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但究竟來自何方?三星堆遺址居民的族屬是什麼?是氐羌人、濮人、巴人、東夷還是越人?三星堆展現出的古蜀國的政權性質及宗教形態是怎樣的?古蜀國是一個附屬於中原王朝的部落,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已建立起統一王朝的早期國家?其宗教形態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還是神靈崇拜還是兼而有之?三星堆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青銅文化是如何產生的?是蜀地獨自產生髮展起來的,還是受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或西亞、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影響的產物?古蜀國何以產生、持續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出土上千件文物的兩個坑是哪個年代留下的?是商代、商末周初、西周還是春秋戰國?它是祭祀坑、墓葬陪葬坑還是器物坑?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號是文字、族徽、圖畫還是某種宗教符號?從規模來看,三星堆無疑曾是古蜀國的國都,那麼,這裡為何被廢棄了呢? 三星堆文明與長期以來人們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甚至有些地方是完全不同的。它的發現也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以前,有人認為在古蜀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證明,它應是我國商周時期前後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它的文化雖然具有獨特性,但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淵源。三星堆的發現毫無疑問可稱之為重大發現,它完全可與當今世界上的一些重大發現相提並論。 世界考古學界公認,對古文字的解讀與破譯屬於重大的科學難題。當前在世界範圍內,完全沒有被解讀破譯出來的古文字僅剩瑪雅文字等兩三種,而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古蜀文字也屬於其中之一。不僅僅是目前無法破譯,而且以前也根本沒有見過,叫不出名字。 三星堆文明及其出土文物的神秘之處,讓世界各國的考古專家爭論了半個多世紀以致不少外國媒體稱三星堆遺址是來自「外星人」的文化。這種說法自然虛無縹緲但三星堆文明不合理的神秘又不能不讓人「胡思亂想」。我們只知道它是古蜀國人創造出來的,除此之外簡直一無所知。謎底,在何時才能揭曉呢?金沙遺址,走近古蜀國的金鑰匙 2001年2月8日。一個初春的下午,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一群工人正在蜀風花園大街的工地上汗流浹背地施工。突然,有人在挖出的泥土中發現了異樣:大量白色的骨狀物,還有一些石人、圓形石器和一些銅器等,便高聲的喊著:「挖到寶物了!」只見斷壁上掛著一些白色的骨質物,還有一些其它的東西。人們猜測著:是不是挖到古墓了。 施工人員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得到消息後,考古發掘人員立即趕到。很快,他們就從遺址中清理出珍貴文物多達1000餘件,絕大部分屬於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文物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與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它各類金飾則為金沙特有。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約22厘米的玉琮,顏色為翡翠綠,雕工極其精細,表面有細若髮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國寶,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銅器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有銅立人像、銅瑗(yuàn)、銅戈、銅鈴等,其中銅立人像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相差無幾。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可能是代表當時貴族的奴隸或戰俘,這表明當時的蜀國已比較強大。 金沙遺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禮器,應該是當時成都平原最高統治階層的遺物。它們在風格上與三星堆文物相似,表明金沙文化與三星堆文化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係。金沙遺址的考古年代比三星堆晚大約500年左右,那麼,金沙文明是不是創造了三星堆文明的古蜀人離開三星堆之後創造的呢?從時間上看,完全有這個可能!。 在金沙遺址中,出土了一具19.6厘米高的青銅小立人。與在三星堆出土的高達2米多的青銅立人相比,它們雖然高矮差別懸殊,但造型極其相似:同樣的長衣,同樣的姿態,空空的手中似乎都握著什麼東西。僅僅這兩個青銅立人,就足以說明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之間的深厚淵源。奇怪地是,揭示金沙與三星堆神秘關聯的各種文物,幾乎全部集中遺址中的祭祀區。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的象牙、青銅器,似乎是某種特別的儀式,而出土的文物中,很多都有被灼燒過的痕迹,有些則被人為地破壞過。金沙遺址中的青銅器也一樣,很多已經碎裂成殘片。在金沙遺址還發現了一些青銅神鳥,它們和三星堆神樹上的掛件極為相似。 種種跡象都表明,三星堆文明因某種特殊的原因從廣漢突然消亡後,遷徙到了以金沙為中心的寬闊地帶,並在此延續和發展。金沙遺址是處於古蜀文化分期的中段,它晚於三星堆文化。 金沙遺址告訴我們,三星堆文明在突然消亡以後,原來並沒有從這塊土地上滅絕,而是悄然遷徙到了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繼續以其獨特的文化面貌發展著。當然,金沙遺址所顯現的文明特徵也有與三星堆文明不同之處。三星堆文明是以青銅器見長,而金沙遺址是以玉器見長。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晚期張儀築「成都城」,但金沙遺址表明成都早有城市存在,卻不為後人所知。根據出土的文物,可以斷定古蜀國的活動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了。當時的金沙,已經是商周時期蜀文化中心遺址,分布面積在平方公里以上。同時,隨著附近宮殿遺址的被發現,金沙曾是古蜀國的國都這一猜測也被證實。 金沙遺址曾是古蜀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然而,這樣一個繁盛的王國的首領到底屬於傳說中古蜀王的某一位,還是另有其人?為何史料中竟無人提及? 古蜀國和古蜀人到底來自何處,千古以來都是一個謎團。在發現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之前,人們曾發掘出寶墩文化遺址。寶墩文化是一種石器文化,而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是一種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古蜀先民的生產力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從石器發展到青銅器,這兩種不同水平的文明是如何過渡的呢?從時間的延續性和文物特徵的相似性上,已經可以確認金沙遺址直接承接了三星堆文化的精髓,並發展壯大,三星堆和金沙先後都曾是古蜀國的國都。那麼,古蜀國為什麼要將都城從三星堆遷到金沙呢? 最為怪異的是,如此輝煌的金沙古城,為什麼沒有被任何一部史書記載?為什麼史書中有古蜀國的信息,卻沒有它的城市的描述呢? 在歷史上,對於古蜀國,西漢史學家用了八個字來描述:不曉文字,未有禮樂。 八個字掩蓋了歷史真相,在人們的心目中,巴蜀之地是蠻荒,是不毛,是瘴癘瀰漫的地獄,是虎狼橫行的邊陲。 幸好,逝去的古文明一個個被發現了,哪怕被發現的只是冰山一角,消失的古國景象也像潮水般不可遏仰地重現在今天我們的眼前。事實告訴我們,成都平原也是一個文明之花長久綻放的土地,擁有著高度發達的物質、精神生活。 創造這個偉大文明的古蜀人,源自位於成都平原西北方向、青藏高原東北部、黃河流域上游的氐羌族部落,是與華夏族的祖先發源於同一地域的。他們在成都平原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早期城市,在城市周圍進行農業耕作。在豐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的養育下,古蜀人經營著發達的種植業,發展著畜牧業,從事著工商業。 隨著人口增多和生產力發展,古蜀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古蜀國。在這個國度里,宗教的地位至高無上,每一個蜀王本身也被傳說賦予神秘的力量。大量國力運用於宗教事物,祭祀的花銷驚人。 古蜀國文明繁盛時期的社會生活與同時期黃河流域文明大不相同。古蜀人穿著左衽的細苧麻布衣或絲衣,有的衣服上還綉有龍、雲、人面、回字的圖案,衣服袖口窄小,背面比正面長,像長著尾巴一樣;他們梳著高高的椎型髮髻,貴族還戴著蓮花高冠。他們在三足陶盉里烹煮肉食,用瓶形陶杯中裝盛酒漿。他們將海貝作為法定貨幣進行買賣,而且還把海貝作為財富的象徵,或收藏或陪葬。 當成都平原古文明到達它頂點時,古蜀國北控漢中地區,在漢水上游與楚、秦、巴角逐;南包涼山州及雲南北部,役使著氐羌及西南夷眾多部落;東邊稱霸川東,與巴、楚相抗衡。而當時開放的文明中心成都,就像太陽一樣,向東亞大陸的西南隅放射著文化的光芒。髮型與古蜀政壇的風雲變換 古蜀國人的政治生活是怎樣的,在眾多遺址被發掘之前,沒有人知道。人們只是通過傳說知道有古蜀國的存在,知道有幾位具有神話色彩的古蜀王曾在這裡領導他的臣民。而其中的細節,無從猜想。 三星堆遺址的出土文物為我們提供了一斑以窺全豹的機會。 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中,有兩種青銅人頭像,一種留著長長的辮子,一種則把頭髮盤在腦後。在古代,不同民族的髮型一般是不相同的,在三星堆出現的這兩種青銅人頭像,難道也是來自於兩個不同的民族嗎?留著不同髮型的青銅人頭像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唯一的線索是祭祀坑出土的青銅人像提供的。1986年,從三星堆兩個祭祀坑中出土了數十件青銅人像:有斷為兩半的青銅大立人,也有隻殘存頭部的青銅人頭像。在青銅器時代,青銅是一個國家的寶貴財富,這些青銅人無疑擁有著輝煌的歷史。在能辨認出髮型的64件青銅人像中,髮型只有兩種:一種長長的辮子拖在腦後,考古學上稱之為「辮髮」;一種頭髮捲起來,用笄系在腦後,叫做「笄發」。三星堆人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的「笄發」花樣頗多,有的在頭頂上扎了個蝴蝶結,有的把頭髮盤在前額像羊角一樣高高聳起,青銅大立人梳的就是「笄發」。當以祭祀坑為單位統計他們的髮型時,又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一號祭祀坑辮髮銅像有9個,笄發的有4個;二號祭祀坑有辮髮的銅像則是38個,笄發的是13個。為什麼祭祀坑中「辮髮」銅像與「笄發」銅像數量不相等呢? 要了解兩種銅像各自所代表的含義,就必須想弄清哪些民族愛留辮髮,又有哪些民族愛梳笄發。但是,辮髮和笄發是古人經常梳理的髮型,單憑髮型,想確定古人的身份都難上加難,何況要確定青銅人像的髮型所代表的含義! 不過,青銅人的姿態卻泄漏了「秘密」。梳著笄發的青銅人像,常常顯示出神秘的氣息,幾乎全部跟宗教有關:那身著華麗服飾、高高站立在祭祀台之上的青銅大立人,雙手無限誇大舉在胸前,彷彿正陶醉於盛大的儀式之中;頭戴鳥頭冠、下穿鳥足褲的青銅立人,似乎正在雲蒸霞蔚中飛翔;青銅神壇上的四個大力士,身著太陽綵衣,手中緊緊攥著一根神秘的樹枝。這些銅像無一例外,都是「笄發」的,他們無疑都從事著與祭祀活動有關的職業。 那些梳著辮髮的青銅人像,神情則閑適、安逸得多。因為身軀已經毀壞,很難從中看出更多細節。但從表情來看,他們與笄發青銅人像是不同的身份。他們是一些什麼人?屬於古蜀國哪個階層?既然是青銅雕像,那麼,它們所代表的群體必然不會是平民與奴隸。有人認為,跟那些與祭祀有關的笄發青銅像不同,辮髮青銅像代表的是一個世俗的權力集團。這個集團掌握政治權利,也就是王權。他們是一個世俗而顯赫的階層,是3000多年前古蜀國統治階層的縮影。遠古古代,國家權力並不是統一的,這與原始社會的影響有關。在原始社會,最大權利的擁有者是主持祭祀儀式、負責占卜吉凶的人,他們並不負責管理氏族的日常生活,不去做帶領成員狩獵、指揮戰鬥等「瑣事」。受原始社會的影響,早期奴隸社會的統治階層一般也分為宗教與王權兩個部分。青銅人像的兩種髮型無疑透露了古蜀國內部的政權模式:笄發銅像代表的是一個神權階層,控制著古蜀國人的精神,充當著人與神靈的聯繫者與媒介;梳辮髮的人們則奴役著古蜀國人的身體,驅使他們勞作、征戰。按這種猜測來看,古蜀國的政權是一分為二的,兩個階層中,一個佔有所謂的神權,另一個則把王權收入囊中。 那麼,這兩個階層各是什麼身份呢。 按照常理推測,遠古時代,掌握至高無上的王權的,應該是土著民族,而掌握神權的,則可能是實力強大、讓土著民族不得不做一些讓步的外來民族。也許,這個外來民族就是來自於中原!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場景:3000多年前,一支來自中原的民族來到了成都平原。他們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明。經過了幾次接觸,古蜀國對他們表示了歡迎。中原民族神秘、虔誠的祭祀儀式被古蜀國人毫不排斥地接受了。他們擔當起了古蜀國的巫師。古蜀國統治者用青銅為他們鍛造出一種虛無而神秘的力量。中原民族取代了古蜀國本土巫師,攫取了古蜀國的神權,古蜀國中出現了神權與王權並駕齊驅的情況。 祭祀坑中,辮髮銅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笄發銅像。但數量與權力的分享是沒有太大聯繫的。這些青銅人像中,有4個戴著黃金面罩,這也許代表著兩個階層之間的秘密協議。青銅時代,青銅固然珍貴,但黃金更為貴重。這4個青銅人像應該代表了古蜀國的最高權力。他們中兩個梳辮髮,兩個梳笄發,數量恰好相等,似乎是製作者在刻意維持某種平衡。 在出土的一把金杖上,刻著這樣一幅神秘的圖畫:4根羽箭平行射穿兩顆人頭,箭頭分別穿入兩條魚的頭部,箭尾則是兩隻展翅的飛鳥。有人認為,兩顆人頭代表著梳笄發和梳辮髮兩個階層,魚和鳥是它們各自的圖騰,羽箭則相當於誓言。這可能是兩個階層刻下的契約,代表者莊嚴和肅穆的誓言。 然而,神權與王權終究不能長期分庭抗禮。對權利的渴望註定會讓兩個分享神權和王權的民族爆發衝突。這種事並不罕見在商朝早期,商王的權力不是至高無上的,一個叫貞人的神職集團決定著卜筮權,假借鬼神的意志聚頂國家的方向。他們被所有臣民尊敬、信仰,是比商王還有權力的統治階層。商王武丁繼承王位後,王權才慢慢壓過了神權,貞人才逐漸消失。商朝的情況跟古蜀國不會有太大區別。因此,可以這樣猜測:在某一個時期,古蜀國的王權和神權是分屬兩個階層,互相依存的。但慢慢的,擁有世俗世界最高地位卻要向擁有神權者低頭的王族們不滿的情緒日益嚴重。他們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把神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讓自己的權力更大呢?! 那麼,權欲進一步膨脹的王權擁有者展開行動了嗎?這個猜測正確嗎?三星堆遺址沒有給我們答案。但這個答案在金沙遺址中找到了! 在金沙遺址出土的一條金腰帶上,同樣有人頭、魚、鳥、羽箭,但人頭圖案卻從兩顆變成了一顆。權力擁有的兩者間,是不是有一個消失或衰落了,剩下的一個成為古蜀國真正的統治者?金沙遺址確實也找不到梳著笄發的青銅人像了,只剩下辮髮銅像,王權擁有者們似乎不僅繼續掌握著古蜀國的王權,還得到了原本不屬於自己的神權。 金沙遺址中出土了一個小銅立人,梳著跟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像一樣的辮子,腰間插著一根短杖。他頭上戴著象徵著太陽的高冠,手卻像青銅大立人一樣無限誇大舉在胸前,依稀有笄發銅像的影子。 古蜀人在一場災難中逃離三星堆,來到金沙,而這個過程中,王權擁有者趁亂搶奪了神權。 歷史的真相也許就是是這樣。一個古漢字背後隱藏的神秘古蜀國歷史 在我國青銅時代,青銅器上曾刻有這樣一個漢字:弓魚。「弓魚」這個字是會意字,早已經從日常用字中消失。古人根據一個事件或一些場景造出了這個字,它的讀音在今天已經失傳,它所隱藏的信息以及產生的原因也已經成為千古之謎。 「弓魚」字最早出現在陝西弓魚國遺址出土的青銅鼎、青銅盤上,除此之外,以前並未在其它器物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人們以為「弓魚」字只屬於弓魚國時,這個字卻在另一塊土地上出現了。 在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雕刻著許多圖案和花紋,其中包括這樣一個圖案:一張弓,一條魚,一隻鳥,魚被弓箭貫穿而入。同樣的圖案也出現在了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帶上。金是古代最貴重的金屬,刻在金器上的圖案,一定意味著戰爭、盟誓、遷徙等大事。在文字被創造出來之前,古人就是用圖案、符號來記錄部落中發生的大事的。那麼,一張弓箭與一條魚的組合代表著什麼含義呢?符號是文字的前身。如果把「弓」與「魚」組合在一起創造漢字,恰好就是「弓魚」字。這絕不會是偶然的。「弓魚」字與古蜀國金杖、金帶上的圖畫是有神秘的聯繫的。那麼,為什麼古蜀人想表達的內容會在陝西弓魚國遺址的青銅器上出現?三星堆、金沙遺址與弓魚國遺址之間,究竟有何關聯? 弓魚國是西周的諸侯國之一,比三星堆遺址的年代晚了數百年。弓魚國遺址中也曾發掘出青銅人像,不同的是這尊青銅像被安放在墓室中,三星堆的青銅大立人卻被埋入了祭祀坑。他們之間是否有某種聯繫呢?弓魚國會不會是古蜀國人的分支?三星堆遺址的祭祀坑中似乎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一場意外的大火也許是古蜀國與弓魚國聯繫之謎的解。 有人猜測:3000多年前某個深夜,火焰產生的熱浪與濃煙將熟睡中的古蜀國人驚醒。他們逃出屋子,發現國都中央的宗廟正在被熊熊大火吞沒。驚慌的人們紛紛趕去救火。然而,火勢已經形成,不是當時的人們所能撲來的了。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高大巍峨的宗廟在烈火中轟然倒塌,房梁與瓦礫砸在神案上的金器、青銅器、玉器上。 大火漸漸熄滅了。古蜀國人在宗廟的廢墟中巡視,發現這裡已徹底被燒毀,到處是還冒著青煙的斷壁殘垣。象徵著國家根基的宗廟已化為烏有。祖先流傳下來的祭祀用具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損壞,失去了昔日的神采。用來呼喚、祭祀神靈的神器已被燒毀,在古人的眼中,它們已經完全失靈,只能像垃圾一樣拋棄掉。這不是臆斷。古代歷史上,許多古老的部落常常會丟棄自己認為已經不靈驗的祭祀品。大火被理解成神的責罰,對於這些失寵的祭祀品,古蜀國人不打算繼續使用。於是他們在河畔挖坑,將這些失靈的神物永遠埋到地下。 三星堆文物的祭祀坑起源於一場大火而不是戰爭,這是有根據的。古時,兩國交戰,戰勝者會焚燒戰敗者的宗廟,但對戰敗者宗廟中的寶物卻不會毀棄,而是作為戰利品運送回國,炫耀勝利,搶奪對方的福祉。這才造成了特洛伊被希臘聯軍徹底摧毀的悲劇。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伐燕,獲得勝利的齊宣王就毀掉了燕國宗廟,把燕國宗廟中的聖物運回本國。古蜀國在三星堆留下的青銅器、玉器,卻被掩藏在兩個祭祀坑中,顯然不是敵人所為。而且,對於埋葬祭祀用品,古蜀國人顯然有著足夠的時間來做這項工作。祭祀坑平整規則,坑底堆放著小型青銅器、玉戈、玉璋,中間是大型青銅器,最上面則是60餘根象牙,令後人覺察不到一點匆忙的痕迹。如果是戰勝國所為,他們沒有理由這麼用心地做這件事。 如果古蜀國在三星堆都城的宗廟是毀於大火,那麼,三星堆文明突然消失,出現在別處,便也可以解釋了。 崩塌的宗廟最終也帶走了古國的穩定。在大多數古蜀國人心目中,這片曾經養育了他們的土地被神詛咒了,變成不祥之地了。要繼續過幸福的生活,就應該離開這塊土地。但是,該向哪裡遷徙呢?倉猝之間,人們並沒有確定的目的地。古蜀國內部出現了劇烈的爭吵與對峙,龐大的古國在這一刻走向了分裂。他們一部分要去成都平原定居,另一部分則執意要向中原遷徙。 最終,持不同意見的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在一場盛大而凄涼的告別儀式或廝殺後,他們分別踏上了自己的旅途。嚮往成都平原的那一支,在金沙重新建立了一個堪與三星堆媲美的文明。而遠上陝西的古蜀國人則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他們必須重新取得耕地、河流、青銅礦,也必須得到強大的周王朝的信任。在渭水河畔,這群頑強的古蜀國人建立了弓魚國 ——一個對當年的三星堆有著無限追憶與緬懷的王國,一個活在過去的王國。 定居中原樂土的弓魚國人一度活躍無比,弓魚伯成為他們新的領袖。西周年間,弓魚國迎來了一個風光的政治婚姻,周朝王室重臣井伯之女井姬下嫁弓魚伯。這為弓魚國帶來了一段和平、安詳的生活。然而,婚姻帶來的和平終究是短暫的,弓魚國與臨近的矢國、夌國之間一度劍拔弩張,一連串的政治婚姻最終也不能使「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弓魚國遠離衰落。 西周穆王時,矢國逐漸強大,成為關中西部最活躍的諸侯之一,渭水以北的肥沃土地逐漸落入矢國之手,弓魚國被迫遷往渭水南岸,依靠渭水天險與矢國對峙。從弓魚國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已不難看出當時的弓魚國人生活的窘境。渭水南岸弓魚伯墓出土的青銅器,數量雖然很多,但都非常小,製作簡陋,呈現出衰敗的氣息。到西周中期以後,弓魚國在渭水南岸的行蹤已經逐漸模糊。此時的弓魚國也許已經國破人亡,或者遷徙到了別的地方。在一座有王室規模卻沒有任何陪葬品的古墓中,人們發現了一具蘆葦包裹的骨架,死者頸部有條痕迹,明顯是被縊死。許多人相信,這個被縊死的古人,或許就是弓魚國最後一位國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流落到陝西的古蜀國人的命運,不能不讓人感嘆。當然,歷史的正文有時會被誤讀。也許,古蜀國與弓魚國之間的聯繫並非如今人猜想的那樣。是對是錯,也許要交給時間與科學來證明了。 曲終人散,輝煌過後的古蜀國國破家亡 公元前451年,中國已是戰國早期,奴隸制尚佔據主導地位。這一年,中國大地上一片寧靜,只由定居成都平原的蜀國和渭水一帶的秦國,戰爭的烏雲在兩國人民的頭上翻滾著。時逢亂世,人們對戰爭早已司空見慣了,就如同家常便飯一樣。 這一年,秦國率先向古蜀國發動了進攻。雙方在南鄭展開了激戰。南鄭就是今天的陝西漢中。當時,這裡是一片不毛之地。但南鄭是入蜀的咽喉之地,扼守在漢江和嘉陵江上游之間。進可出蜀入關中,退可固守,戰略地位十分險要。因此,蜀人、秦人的南鄭之爭,是一場攸關雙方生死的重要戰爭。 早在鱉靈統治下的開明王朝建國初期,鱉靈之子盧帝便率蜀人北上,一度進軍到了雍(今陝西鳳翔一帶),已經越過了渭水,南鄭當時是古蜀國的領地。公元前451年,秦人決意收復南鄭。他們突然發動進攻,一舉拿下南鄭,讓古蜀國手忙腳亂。古蜀王不能容忍失敗,也不能容忍自己統治的地方被敵人掌握。他集結兵力反撲,可秦國早已在這裡築起了堅固的城牆。這場戰爭持久慘烈,足足用了10年,古蜀國才將南鄭艱難收復。 獲得了勝利的古蜀國人沉浸在了極度的驕傲中,驕傲自滿讓他們失去了進取的慾望,10年大戰的消耗也讓他們不願再去冒險。收復南鄭後,古蜀國並沒有將其作為前哨,只當作一片普通領土。他們並沒打算以此為據點,一舉殲滅鄰國秦人。在他們看來,擁有四川盆地這樣的天府之國,已經足夠了。 大約在公元前361年前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這次變法曾因秦國貴族的反對而導致秦國一片混亂。這也許是最後的徹底打敗秦國的最好機會,但古蜀國沒有任何行動。 商鞅的變法見效了。他本人雖然因為變法得罪了貴族而被車裂,但他施行的改革措施已經形成了滾滾洪流,誰也不能逆轉了。秦國變得強盛起來。 而在古蜀國的東邊,楚國比秦國更早走上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在楚國施行變法。吳起的下場與商鞅如出一轍,但他的變法也與商鞅一樣,成為沒人能改變的趨勢,使楚國也慢慢強大起來。 變法的成效並非立竿見影,這是一個時間累積的過程,而且,在初期,變法甚至會讓國家產生一定程度的衰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蜀國在對秦國、楚國的軍事行動中,一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它的勢力已經遠遠伸出了成都平原,龐大的版圖似乎給古蜀國人帶來了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其實,古蜀國的勝利都並非正面交鋒,不能算是強大的證明。但古蜀國人不這麼認為。他們非常滿足。 在各國先後開始施行變法的時候,古蜀國內也在進行著緊鑼密鼓的重大行動。不過,這個行動不是非勵精圖治以求逐鹿中原的變法,而是古蜀王正忙著將開明王朝歷代祖先的墳墓遷到成都來——他們原本已經入土為安,卻遷到了新都城來。對於遷地重葬的祖先,古蜀王高度重視,斬殺了許多奴隸,作為殉葬祖先的人牲。這種殘酷的殉葬制度在中原早已銷聲匿跡了,在古蜀王卻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 變法已經卓見成效的楚國要一血當年之恥了。楚國的大軍揮師西進,很快佔據了古蜀國的鄰居——巴國的大片領土。巴國的毀滅並沒有讓古蜀國人心生警覺。相反,古蜀王覺得這是個有利可圖的機會,命軍隊蠶食巴人在川東一帶的領土。楚國的殘渣剩飯讓古蜀國王心滿意足,他並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 楚國已經享受到了變法的好處,秦國也不甘人後。已經足夠強大的秦國對古蜀國的肥沃土地一直有著佔有慾。秦人開始謀劃如何動手了。 古蜀國地勢險要,真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秦國再強大,採取硬攻的辦法也不可能達到目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條妙計。他命人雕刻五頭石牛,悄悄運倒秦與古蜀國的邊境上,並叫人每天在石牛屁股後面擺上一堆金子,有派人散播謠言,謊稱石牛是神物,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貪婪的古蜀王聽到這個消息,眼見真的有人每天到石牛屁股後面收金子,便一心要得到這些神牛,託人向秦王索求。秦王假意拒絕了一番之後,終於答應了。石牛很重,很大,蜀道又那樣崎嶇,如何才能把「寶貝」搬回國內而不損壞呢?當時蜀國有五個大力士,力大無比,叫五丁力士。古蜀王就叫他們去鑿山開路,把石牛運回來。五丁力士奉命開出了一條通往國都的坦途,將所謂的寶貝帶回國都。古蜀王興高采烈地等了許久,也不見石牛拉出半兩金子,終於知道自己是受愚弄了。他派人去指責秦惠王言而無信,把石牛運了回去,以免留在國內讓自己蒙羞。 秦王本來就是要藉此機會上古蜀國為自己開一條進攻的方便之門,計謀已經成功,自然十分高興。為了進一步擴大通往古蜀國都城的道路,他又使出美人計,託人向蜀王講:「石牛糞金這件事,我也是受到了下人的欺騙。如今讓你們也上了當,我非常內疚。我國有位美貌的女子,是人間絕色。為了表示王牌致歉的誠意,如果古蜀王喜歡的話,我願意把她嫁給古蜀王。」古蜀王本是好色之徒,聽了使者的轉告欣喜若狂,立即命五丁力士再到秦國去一趟,順便將道路弄得更寬、更平,將美人安安穩穩地接回來。五丁力士領命闊路修道,到了秦國,帶著秦王所說的美女返回。傳說,在返回的路上,經過梓潼,力士們忽然看到一條大蛇正向一座山洞鑽去。五丁力士好奇心起,跑過去抓住它的尾巴往外拉,企圖把蛇殺死。但蛇很大,幾人拽了半天,巨蛇才一點點地從山洞裡拖了出來。力士們正高興,忽然颳起大風,地動山搖,大山崩塌下來,轉瞬間,五個壯士和那個美女都被壓死了。古蜀王聽了這個消息,悲痛欲絕。他做夢也想得到那位美女,不料美夢還是沒能實現。古蜀王親自到發生事故的山上悼念美人,唏噓不已。 蜀道已徹底暢通。而在此之前,古蜀王有一次想調侃秦惠王,就寫信邀請他參加自己的軍事演習,沒想到秦惠王大膽赴約,蜀國軍隊的實力在演習中被秦人一覽無餘。萬事俱備,只差出師的名義了。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公元前316年,巴蜀風雲再起,古蜀王率大軍向苟延殘喘的巴國進攻。巴人節節敗退,眼看就要亡國。無奈之下,巴王遣使向秦國求救。 知道進攻蜀國的時機已經成熟,秦惠王派大夫張儀、司馬錯率師伐蜀。此時的秦軍,再也不是以前與古蜀軍不相上下的軍隊了。秦軍一路高歌猛進,古蜀王不得不從巴國退兵,迎戰秦軍。這場大戰並沒有持續太久。古蜀軍潰敗,古蜀王也在戰場上丟了性命。秦軍順利攻佔古蜀國都城。同年冬,張儀移師東伐巴國,俘獲巴王,巴國也滅亡了。 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了。古蜀國,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輝煌文明,在曲終人散之後退出了歷史舞台,空留下一隻只杜鵑在曾經是古蜀國的叢林里泣血哀啼。 古蜀人自從鱉靈建立開明王朝以來,一直奉行奴隸制。戰國早期,封建制開始萌芽,古蜀國內卻沒有隨時代的變遷而變化,堅守著古老的傳統。商鞅、吳起的變法分別讓秦、楚成為強國,鋒利的鐵器開始用於鑄造兵器,兩國成了新興封建勢力的代表。因此,古蜀國與秦、楚之間的戰爭,實際上也是奴隸制與新興封建制的對抗。經受了改革和競爭磨礪的中原文明佔據了明顯的上風。古蜀文明因為停滯不前,終被歷史的車輪碾碎。 古蜀國大事記 約公元前3000年,黃帝娶蜀山氏的女子為妃,生下蠶叢。蠶叢後來成為古蜀國開國之君。 夏商時期,魚鳧成為古蜀王,率領蜀人從茂汶盆地東遷至廣漢平原。古蜀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進入奴隸制社會,魚鳧是古蜀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商朝末期,古蜀國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古蜀國軍隊是伐紂聯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紂王的重要力量。 春秋時期,望帝杜宇用鱉靈為相,治理在古蜀國境內爆發的洪水。鱉靈出色地完成了人物。望帝因此禪位給鱉靈。鱉靈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 公元前451年,秦國進攻古蜀國,奪取戰略要地南鄭。10年之後,古蜀國又將南鄭奪回。 公元前316年,古蜀國進攻巴國。巴王遣使向秦國求救。秦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巴蜀。古蜀國從此滅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先認清自己,看清現實,再談理想與遠方
※當愛在現實面前敗下陣來
※「生男不如生女」戳中的現實痛楚
※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有用的人際交往小常識?
※男女關係的十條搞笑語錄,簡單粗暴,卻句句非常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