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基礎教育年度風向標

我們聽見了風起的聲音

——2016基礎教育年度風向標

李斌 蒲公英教育智庫總裁 / 總編輯

2016年,在基礎教育領域發生了很多事情。我們梳理大多數事件之後,認為就像這個時代其他領域的發展一樣,基礎教育領域的變革也在加速。而這些事,就是變革的風向標。從它們的指向上分析,我們認為未來的教育將呈現兩個大的方向,即:智能 融合,而它們的結果是「無限創新」。

教育將走入「智慧設計時代」。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詞來自本年全球最暢銷的書籍之一《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他說我們正處於歷史的「奇點」(大爆炸之前宇宙存在的一種形式),他意味深長地寫道:以前,生物學家說的是對的,但在未來,智慧設計才是對的,它「正在三個方向引領未來:生物工程、仿生工程和無機生命工程。」也就是說,未來的人類社會將突破目前的很多限制。

赫拉利提到的「無機生命工程」,簡單說,就是眾所周知的人工智慧(AI)。它的發展似乎無聲無息,但實際上非常迅速。

所以首先看AI的發展。它到什麼程度了呢?

今年3月有一個轟動全球的話題,即谷歌機器人阿爾法狗完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諸位可能覺得這只是取決於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太強大了,但其實不止於此,AlphaGo的制勝原因是它的主要工作原理變成了「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多層的人工神經網路和訓練方法。換句話說,它完全是人腦的高度仿生。而阿爾法狗的運用,使我們可以預測,人工智慧在學習方式上的快速進化,將很快超越人類的限度,並反過來影響人類本身的學習模式。

現在,AI已經廣泛應用到生活各個領域。例如居住、餐飲衛生、工廠等,如今也在改變學校與課堂。而我們認為,它對教育帶來的改變完全是全方位和無死角的,並不僅僅止於大數據。

最明顯的是教材的變化。

比如以前學校都是使用紙質書籍,但現在基本都是電子化應用。它帶來的改變是將教材變成了道具,使它成為教學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最近有位北京的特級教師魏勇去美國參觀,就發現很多學校沒有通用教材,他感到非常震驚。但其實這個改變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了,開始是谷歌教室套件在美國學校的推廣,現在隨著Google公司AI智能上的發展,使智能化教學也開始體現在課堂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給孩子們上「熟悉自己的環境」這個主題課,我們把難度增大,假設把學生放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那麼他只要手中有一部手機,就可以迅速調用google地圖、周邊路線圖、Google街景等,幾秒鐘就可以得出周邊準確的結果。換句話說,即使是一個十歲的孩子,隨便放到一個地方也不會出現迷路的狀況。

人工智慧模擬人類神經元之後,它比教材知道的太多了。學生完全可以用智能助手通過搜索準確的做出內容延展,線上線下都可以通過套件進行協作學習。

事實上,學生的學習教師已經有一部分變成了機器人。它帶來的結果是,你無法限制學生的學習,教材不能、教室不能,教師也不能了。他已經隨時隨地在學習了。

再比如說課堂。前些年全球都在學習翻轉課堂,那麼什麼是翻轉課堂呢?我們站在學生角度有一個簡單的解釋,即課堂的教學模式從教轉變到學,這是一個全方位的翻轉。在龐大的數據面前所有人類都是平等的。

但在以前,因為技術的限制,往往不能達到理想的狀況,現在機器浩瀚的演算法和知識儲備逐漸讓學生與教師之間變成了協作與引導關係,學生從參與者變成了主動學習者,其中就有人工智慧在中間做為助手的因素,它極大的提高了雙方的效率。

還有課堂模式的細節變化。比如美國很多學校應用的混合式學習,它就是利用自主學習平台較好的切割了課前、課後和課堂上的分工合作,能夠在線下完成的教學內容。作業完全可以提前做好,再利用軟體提醒雙方進度,到課堂上,只需要把精力集中在雙方在線上無法解決的內容就可以了。再如探究式學習、項目式教學等等,都是如此。

前不久,芬蘭開始進行「現象式教學」,迅速引起了全球關注。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就廣泛使用了混合式教學、項目式教學、探究式學習、翻轉課堂、分層教學、慕課、創客等多種手段。而慕課包括可汗學院的課程,現在同樣在大陸開花結果,甚至改變了家長的學習模式。

這些手段都大幅度的依賴人工智慧,讓教育教學可以迅速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自我邏輯分析能力,給學生最準確最快速甚至是差異化的學習內容。

在大陸,這些年類似的應用也逐漸增多。在中國,智能應用也開始滲入校園。比如我們看到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學校、山東昌樂一中,已經開始用ipad、思維導圖、MOOC改變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這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例如上海市嘉定實驗小學就使用「翼學院」實現了課前、課中、課後的串聯,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鏈接,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而同樣是上海市閔行的區薔薇小學,他們使用「易校園」不僅實現了校園管理更精準,還帶動了家長的全面參與,讓老師和學生體驗成長。

所以我們看,當學校的教材、課堂、教學方式、學習手段都發生了變化的時候,它還是我們所認知的教育嗎?

我們想說,這就是未來。而今天已經到來的未來。

其次再說融合。

上個月,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於是有人問:「這些帶有極端主義思想的人物上台,以及英國脫歐,是否預示經濟全球化面臨的破裂?是否會煽動起新的世界戰爭?中國該怎麼提前應對如此局面呢?」一位叫「冷哲」的人在知乎上回答說:「這只是經濟全球化和產業自動化所造成的社會經濟體系大洗牌的開端。中國遲早也會面臨相同的挑戰。」

什麼意思呢?他從美國的教育體制說起,論到現在的結果,他認為完全是美國教育體制反應遲緩,沒有做好全球化應對的結果。什麼是全球化?簡單來說,就是突破時空的限制,讓人類生活在「地球村」中。這是一個多年前的理論,但通過技術的飛躍進步,如今明顯在加速。

而這個問題,對中國來說還不晚。各位可能對剛才所說的AI發展覺得很遙遠,說我們怎麼可能應用呢?但實際上,因為全球化的發展,我們不但在AI領域,可以說在大多數領域都逐漸走在了世界前列。

舉幾個例子。比如無人機應用,中國就是最前沿的國家之一。而實際上,在淘寶上,兩三百塊錢就已經可以買一個非常不錯的無人機,現在很多學校、很多家庭都在給孩子玩這個。我想各位很多小時候玩的都是模型對吧,但現在,孩子們玩的是非常實體的東西。通過VR(虛擬現實)的發展,我們可以想像很快就可以以此做出真正的青少年航空課。

再比如小米公司最近剛剛出產的米兔機器人,很多人說,這是一個讓樂高感到顫抖的產品。為什麼呢?它價格低廉,只有不到500塊,但它是一個完整的載重機器人,有數百塊模塊,以積木的方式進行組裝,青少年喜歡,成人也追捧,一出廠就被搶光了。

有心的老師可以查一下數據,就知道中國大陸地區現在每天都有四五家機器人公司註冊成功,這還是一片藍海。

這就是全球化的力量,這就是全球化帶來的改變。我們在不斷吸收其他國家的思想、技術等,與最先進的國家相比,在很多領域已經沒有區別。

各位,我們想說的是,當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變成了無人機、機器人、VR工具、無人駕駛汽車等等的時候,那麼我們的教育為什麼不去改變,又為什麼不會被改變呢?我們知道那就是未來,而教育不就是讓我們的孩子更好的適應和改變未來嗎?

回過頭來,我們說全球化會對基礎教育帶來哪些顯著的影響呢?

先是空間的融合。

可以說今天幾乎每一所學校都在進行空間上的拓展。家校融合、中西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等等。還有學校在展開同一空間的多功能化融合:一間教室,甚至集學習、生活、工作、娛樂、閱讀、遊戲、展覽於一體……而這個趨勢,還在不斷加深,更專業,更科學,更人性。

再是時間的融合。

在教學上,學校不但不再局限於某一時段的具體知識內容,而是利用設計思維,以及技術手段,開始復原、複製甚至立體重構情境。什麼意思呢?就是它不再有古今中外的區別,也沒有歷史前後的概念,它完全可以將任何一個時間點的主題變成課程。

然後是文化(或稱文明)的融合。

東西方文化、老死不相往來的文明,現在都生活在一村裡,所以幾乎每一所學校的發展,都必須考慮如何讓孩子們能夠在村裡融洽地生活下去。

當然,除了校內外的開放化結構、全球化教學雛形以及學科融合的方式外,還有資本與教育、理想與現實、人與智能等全方位的跨界融合。打破藩籬,打開學校,打開學習,已是普遍存在的趨勢。

我們相信,正向我們走來的基礎教育變化,勢必會更加開放。它至少會在六個大方面出現明顯的革新,即:「情境、社群、評價、工具、資源和關係」。

或者說:知識情境或學校情境將不再板著面孔,而是變得有趣、有美,有用;學校社群將擁有全新地文化,讓學校變成隨時隨地人與人彼此學習,相互支撐地地方;因為教育目標變得更加清晰,而在評價上,也會更加多元、貼切;當然,技術於工具將會海量豐富,並各取所需;教育資源將會極大開放,並各取所需;我們彼此的關係,將變成「個性化的相互依存,協作中的彼此獨立」,並自由發展。

但另一方面,所有這一切對未來教育的影響都將是顛覆性的。從未來的趨勢上說,我們的挑戰將會更大,它要求教師更加多元和專業,要求培訓者時刻走在未來的前沿,要求學生必須更加敢於以開放的心態擁抱世界……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面對的課題,將是「AI 融合」所形成的「無限創新可能」。

有人說,如果我們的對手是人工智慧,那麼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那麼諸位請看我們今年年會的主題:它叫做「用設計改變教育、以教育設計未來」。

實際上,至少在2008年開始,全球的商學院和一些有前瞻意識的大學都進行了一場悄無聲息的改變,即加入了「設計領導力(design leadership)」課程。在中國,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美國在上世紀開始的STEM課程,也加入了A因素,成為STEAM課程。2016年,這個課程被李克強總理極力推薦。這些做法所所指向的人才目標都是具備「設計思維」的人才。

我想是因為大家都看到了未來。為什麼這麼說?曾經有學者將設計思維所需的特質總結為三點:好奇心、同理心和創造性思維,當然也許還包括「整合性思維」。我們看,這四種特質都是AI在目前無法辦到的事,因此業界稱「設計思維」為「以人為中心的設計」。

簡單說,在各種挑戰下,這是人類無法被替代的優勢,通過設計創造生成快速原型迭代,這是一個必然的或者說已經引領未來的教育途徑。

各位,以上我們看到的,幾乎每一件都是一個劃時代的現象。從古至今,縱觀教育的歷史,擁有這麼多對教育整體形成衝擊的事物,絕對是從未出現的現象,而其發展趨向也從未像今天這麼清晰。

我們是不是可以相信,這將是一個教育大時代的開啟呢?

因此今天的各位與你旁邊的每一個人一樣,正公平地站在大變革的地平線上,亦將成為第一批看到第一線曙光的人。沒有人知道,這些合力所造成的未來是怎樣的,但我們知道如今必須對教育做出變革了。

這就是2016年帶給我們的風向標。現在,已經起風了,朋友們,你們看到風向標的顏色了嗎?

再次謝謝各位。


推薦閱讀:

談談一次「校鬧」的後續
時代變了,教育的方式也需要變了
湖北優梯教育好嗎 ut教育是騙子
試卷應該詳批還是略批
弘瑞3D印表機亮相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分享高新技術成果

TAG:教育 | 基礎教育 | 基礎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