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朝陽喀左大城子塔(精嚴禪寺佛塔)
年代:遼代;形制、特點: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現狀:現代維修,1963省保
精嚴禪寺佛塔,又稱大城子塔、利州塔或「老塔」,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大城子鎮東部,遼代利州城址的西側,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第一中學院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建築雄偉,獨具一格。據考證,這裡曾是金代精嚴禪寺的舊址,該寺第一代住持僧園蓋死後葬此,始建精嚴寺塔。 塔建築年代有爭議,一為遼代,一為金代。本卷採信遼塔說。 塔磚築八角九級樓閣加密檐式(樓閣兩級,上為密檐七級),空心起券門,各檐均磚雕斗拱,上部收度小,基座石砌,是後世增補的加固工程。第一級塔身高7米,第二級塔身高約4米。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面都設有類似佛龕的門,另四面雕立佛兩尊,檐下有磚雕斗拱,三級以上除磚雕斗拱外,無其他裝飾,這種形式與一般遼金磚塔不同,在東北地區甚為少見。塔南門外,東西各嵌石碑,內容都是清乾隆以來重修和補修此塔的簡略記載。塔下還有一磚木結構的小閣,可以拾級而上。這種塔閣相結合的建築形式,也不多見,具有又高聳又踏實的效果,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
該塔原殘高31.4米(維修後的高度為40米左右),平面呈八角形,兩層塔身空心到頂,基座用石條砌成,上有兩層須彌座,在第三層須彌的束腰部下飾一周方磚,浮雕佛經故事圖。再上部是仰蓮花座,上邊有磚雕獅子每角3隻,馱著平座,平座上為第一層塔身。兩層塔身,中間以兩層腰檐隔開,塔身轉角處均砌出圓形倚柱,柱頭為鳥翼式斗拱,柱下砌出平面柱礎。兩層塔身南面辟券門,東、西、北三面為假門,門兩側為浮雕力士,四隅四面有浮雕像16尊。第一層為八大金剛,第二層為八大菩薩。塔身以上為七層密檐,均為磚雕斗拱出檐,拱眼是磚雕花卉。所有浮雕造形優美,風格古樸,是一組可貴的金代磚雕藝術品。此塔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曾進行過維修,並在塔前修建了高台和靈官殿。1980年維修了古塔擴基,1982年維修塔前靈官殿。塔於1963年遼列為遼寧首批文物保護單位。此後未入國保。
相關資料:古塔下是高台和靈官殿,為清代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修繕古塔時所建,成為與古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殿內寬敞明亮,當年佛事鼎盛,是僧人焚香默坐,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與古塔相稱的還有塔西的「守性寺」,系光緒34年(1908)由儒、道、釋三教住持合建。該建築為七進式,布局別緻,連接巧妙,禪房、殿宇中的石雕、木雕、磚雕甚多,為清代雕刻藝術之精品的。
圖片資料:博友-知非、風雨行進、遼塔、平平;好友-旅行故事;欣賞點評:風雨行進、遼塔
補充資料:
據了解,目前全國現存體量較大的遼塔約80座,主要分布在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山西等省市區。遼寧地區現存的遼塔,數量居全國第一。 從地域分布看,51座遼塔分布在省內9市(瀋陽、大連、鞍山、錦州、阜新、遼陽、鐵嶺、朝陽、葫蘆島),東起撫順高爾山塔,西至綏中妙峰寺雙塔,南緣復州永豐塔,北抵開原崇壽寺塔。而喀左大城子塔無疑是遼塔中的精品!
當年國家文物古迹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先生看到喀左大城子塔時為其精美絕倫的藝術風格所傾倒,不禁驚呼:「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申報"國保』? 」
通過縣誌及網上資料了解:精嚴禪寺塔塔高34.1米,為八角密檐式磚塔,是一座稀有的磚雕藝術品,據《承德府志》記載,金代承安5年(公元1200年)建利州精嚴禪寺圓蓋和尚塔,銘文為「松漠之北,利州之東,無縫塔祥,八面玲瓏」。故稱此塔為精嚴禪寺塔,第一代住持圓蓋和尚圓寂後葬於塔內。
古塔塔身為等邊八角形,塔基邊長5米,由石條砌成,高出地面6米。古塔下兩層為塔身,空心樓閣式,塔身以上共7層,為空心密檐式。整個塔身灰白相間,每層塔面均為白色,上部疊磚六檐,檐下飾方磚浮雕,轉圈為「二十四孝圖」。浮雕上有蓮花座,座上除了正面外,每面各有3隻磚雕獅子馱著平座。平座上為第一層塔身,南面辟有門額為圓拱狀、內外相通的券門,兩側鑲有石碑,上面分別刻有「萬古」「流芳」字樣。東、南、北三面為假門,門側為面目兇狠、身著鎧甲、手持利刃、威風凜凜的浮雕力士。其餘四面雕有神態惟妙惟肖的八大金剛。第二層塔身守衛四門的為八尊力士,基本與第一層相同。另有八尊慈眉善目、神態各異的菩薩浮雕。塔身以上七層密檐均為磚雕斗拱出檐,斗拱之間是磚雕花卉。塔頂為攢尖式,塔心內部空心到頂。
此塔的突出特點是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有關專家認為此塔應建於遼代,其形制體系為遼寧省境內之唯一。
一、大城子塔維修前圖片
二、大城子塔欣賞點評
(點評文字:風雨行進)
喀左大城子塔為磚築八角空心、七級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維修前殘高約34米。由塔台座、塔基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塔剎六部分構成,維修前,塔剎已殘損。
塔台高一米五左右,以黃砂岩石塊砌成,塔台之上是塔基座,基座共分三層,第一層為四層素麵黃砂岩石條砌築,每層砂岩均有內收,總高約為一米二左右。第二層為石砌兩層小平座。第三層為三道磚砌束腰。塔基石條和磚砌束腰部位,按歷史記載和形制上看,應屬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塔前建靈官殿時所補砌。 這次維修造成此塔基座的幾怪(見下面兩圖):1.束腰上為通壺門,僅有一個蜀柱卻雕在了壺門內部。而遼塔上常見的壺門通常有數個,之間以束腰上的蜀柱相隔;2.平座斗拱上原本應承托勾欄,可喀左大城子塔的勾欄上竟然浮雕伏獅:
須彌座共分四層,第一層破損嚴重,但重要的仍殘存一些精美的磚雕。這些磚雕當是依佛經故事所雕的經變。在須彌座的西面,保存五塊磚雕,由南向北第一塊磚上雕三個人,前一人短衣窄袖,雙手舉供品過頭頂,後面兩人寬袖長袍,作拱手禮拜狀。第二塊磚雕有十人,均作跪狀。第三塊磚雕一釋迦牟尼佛,前後各有一侍者,佛前跪有八人,佛頂上雕有飛龍。另兩塊磚雕,一塊是五人抬一類棺的方物;一塊為佛涅盤像,佛前有八大弟子。參見下圖:
西北面磚雕全部保存,共八塊。由南向北,第一塊是帝後禮佛圖。上方一祥雲,祥去上端坐一佛,雲下一男一女,一跪一立,均作禮佛狀;第二塊是三世佛,三佛均有身光,中間略大,兩側略小;第三塊為瑞獸圖,有瑞獸三個,亦在聽佛講經說法;第四塊為祥雲下坐佛,兩側有舞樂人物;第五塊似菩薩像,背後有祥雲;第六塊似為佛降魔圖;第七塊、第八塊為佛傳法圖。 西南面八塊磚雕也全部保存,內容是佛教東傳的故事內容。 北面八塊磚雕全部保存,內容是佛滅度後,八國分舍利內容。 東北面僅存四塊磚雕,內容是須彌山和佛傳故事。 東面僅存一塊,內容不清。 須彌座第二層是仿木的鋪作,每面有轉角鋪作各一朵,補間鋪作二朵,補間鋪作為雙杪五鋪作。大部分鋪作在維修前已殘損,只有東面和北面保存一朵完整的。 須彌座第三層每面各有三個形態各異的獅子。中間正出,兩側面向中間。 須彌座第四層為磚雕仰蓮,上托塔身。每面八瓣,大部分維修前殘損。 此塔重點為塔身。塔身雙層。具有明顯樓閣式特點。這種雙層閣樓式塔身特點極為少見,河北正定天寧寺凌霄塔與之有相似之處,只不過河北正定天寧寺凌霄塔下面為四層,根據1982年2月凌霄塔塔基下地宮出土的文物,可知正定凌霄塔原名慧光塔,始建於唐代宗(公元762—799年),至宋慶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統五年(l145年)重修,不知正定的凌霄塔和喀左大城子塔誰影響了誰,它們之間是否有技術上的傳承關係。
塔身第一層南面正中設券門,通向塔心室。通過清乾隆四十五年時建的靈官殿後門登上踏道進入塔心室,在券門的兩側各嵌一塊清乾隆四十五年維修的碑記。此處,在清乾隆維修前應為兩浮雕天王,因嵌碑的需要,拆除。
塔身東、西、北三面中間各設一假門,假門為券頂,並雕有門楣、門簪、門框、門檻。門為雙扇,第扇門上各飾三排四行門釘。個別扇當年施工時,可能是施工者心不在焉,未數准,上面一排雕了八個,而下在兩排竟雕七個門釘,也看不出分成兩扇的樣子。從殘存的顏色看,假門當初曾刷紅色。假門兩側各磚雕天王立像,天王身著鎧甲,雙手持鞭或劍,形象威猛。
金剛形象特寫 塔身西南、西北、東北、東南四個隅面第面各浮雕立式菩薩兩個,菩薩腳踏蓮花,身披天衣,頭戴冠飾,衣著繁複,姿態祥和。各菩薩或手持蓮花,或結手印,不盡相同,因保存不夠完整,具體為哪尊菩薩,無法確定。 塔身八角磚雕圓形倚柱,上承闌額和普柏枋,枋上置磚雕鋪作。每面轉角鋪作各一朵,補間鋪作一朵,補間鋪作出四十五度斜拱,鋪作之上為磚雕方椽,椽上瓦檐。大檐之上,又一層鋪作,此層鋪作與下面不同,每面補間鋪作兩朵,為雙杪五鋪作,不出斜拱。鋪作之上,上托第二層塔身。
第二層塔身結構與第一層塔身基本相同。只不過第二層塔身的菩薩與第一層略有不同,第二層塔身的菩薩當初均有身光,身著僧衣,頭無冠飾,頭頂在普柏枋上加飾小蓮花寶蓋,從殘存跡象上看,此塔二層塔身最開始修築時,應無菩薩和金剛,修完之後,再對塔身挖補菩薩,加飾身光和寶蓋等。柱頂闌額與普柏枋之上,亦是一層鋪作大檐,每面設轉角鋪作各一朵,補間鋪作三朵,最中間一朵四鋪作雙60°斜栱單杪計心,其餘兩朵為雙杪五鋪作。鋪作之上仍是方椽,上托瓦檐。大檐之上為密檐,每層密檐均有鋪作承托。每面各有轉角鋪作二朵,三層、四層、五層補間鋪作為一朵,六層、七層補間鋪作為二朵。由於多年風雨侵蝕,六、七層塔頂殘損嚴重。現為新維修的塔頂,至於為何修了八層。未弄清楚。
三、大城子塔的磚雕佛像
大城子塔第二層的浮雕裝飾,券門外依舊為護門金剛(見下圖中上圖),與第一層相同(由於樓閣式塔強調的是每層的券門,券門無論真假,裝飾護門金剛是必須的。在這一點上與傳統遼地密檐式塔強調的是券龕截然不同)。但第二層四隅面的浮雕人物則有些特別:特別之一是浮雕人物的樣貌,面容清瘦,宛若西方的天女(詳見下圖中下圖,為東南隅面),其位格不明;特別之二則是呈站立姿的佛教造像身後的頭光和身光,尤其是頭光,竟然塑在了闌額表面(見下圖),有後世改動之嫌。
傳統遼地塔身佛教人物的頭光和身光,其雕刻手法常為壓地隱起,也有少數剔地起突。可喀左第一層的八大菩薩並無頭光身光(參見下圖),二層這些非壓地隱起和剔地起突做法的頭光身光的確有些來歷不明。
第二層四隅的站姿造像,驚奇的發現在西南隅面的兩尊站姿造像之上方,還各塑有一小型華蓋(見下圖),而其他三個隅面則無。觀此小型華蓋的做法則是在造像上方普拍枋的位置,懸挑一磚,並以此磚為依託,在其上以灰泥堆塑而成,完全不屬於遼代直接於磚上雕刻的做法。同時,普拍枋上堆塑的小型華蓋與闌額表面上塑的頭光上緣相接,說明小型華蓋與頭光身光為同期所塑,都應歸功於清代那次維修。 此外,西南隅面的兩尊站姿造像也不似東南兩尊般面容清秀,看來極有可能是清代在磚雕上剔除了風化的部分,以形成清瘦的模樣。站姿造像的位格極有可能為弟子、羅漢或苦行的僧人。
佛雕像特寫,下圖同
大城子塔修後圖片資料
塔友遼塔拍攝於2014年12月
博友知非攝於2015年7月
好友旅行故事拍攝於2014年5月,下列圖片同
附錄資料:大城子塔的斷代作者:風 雨行進 《遼史.地理志》載「遼中京大定府所屬,原為中京阜俗縣,遼統和二十六年置刺史州,開泰元年升。屬縣一為阜俗縣。唐末,契丹漸熾,役使奚人,遷居琵琶川。統和四年置縣。初隸彰愍宮,更隸中京。後置州。」樓閣式與密檐式結合的塔在遼塔中極為少見。在河北正定天寧寺塔是樓閣式與密檐式結合的典型,其時代為宋金,極有可能該塔是受到利州城塔的影響。 據其形制及歷史記載分析,此塔當為遼代晚期或金代前期所建。據《塔子溝紀略》卷六古迹載,「大城子。降魔寺東去二百里距塔子溝七十里至大城子。昔年初有人煙時,樹木成林,狼虎群聚,蒙古砍伐樹木,柴薪四圍堆積如城,以御狼虎,而人居其中,蒙古名為一客河屯。民人呼為大城子。東北里許舊有土城基址,東西長一百三十五丈,南北長二百丈,方圓幾及四里。土城之西,大城子東,有大小兩塔,塔之西北有廟基一處,古碑一座,首載利州精嚴禪寺,蓋公和尚行狀銘,後書承安五年八月立石,系金章宗時所建。又天成觀前古碑一座,首載利州長壽山,系元順帝至元二十四年所建。是土城舊基即古之利州城也。碑之西又一小塔,上有融庵和尚靈塔字樣,至今民人有呼大城子為小三座塔者」。 對於大城子塔的建塔年代,歷來爭論不一,將此塔始建年代定為金代的,大多依據《塔子溝紀略》上記載的內容。近年來,一些歷史專家認為,遼代利州城地位較為重要,按遼代每州基本都建有佛塔的慣例,利州當年不可能不建塔。建築專家通過該塔的型制,也認為其遼代風格明顯,因此,遂將大城子塔始建年代定為遼代。該塔在2009年維修時,據維修人員介紹,在塔須彌座北面經變磚雕拆除過程中,發現磚雕裡面有墨書題記,儘管有些模糊不清,但「奚王」字樣清晰。據此認為,此奚王當為遼代徒遷此地的奚王。但奚族在金代依然存在,此題記,並不能完全證明此塔就是遼代所建。 筆者通過現場調查分析,該塔的菩薩磚雕並非建塔之初原物,而是後世所補砌。此塔與遼塔從形制上截然不同,從塔身裝飾上也差別較大,一般的遼塔均以佛為主要裝飾題材,然後依次是菩薩、弟子、金剛、飛天等,此塔只裝飾菩薩,無佛像,無遼塔常見的飛天,金剛卻在這裡成了裝飾的主題,不知源於哪部佛教經典,也弄不清體現了哪一宗派的思想內涵。有人說,塔身裝飾是八大菩薩,大概是從數量上來的,其依據並不充分。八大菩薩大多源於密宗,多取自《八大菩薩曼陀羅經》,或《藥師經》,或《七佛八菩薩經》,或《舍利弗陀羅尼經》,雖名號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密宗經典,但此塔卻看不出任何密宗特點,與遼代崇信華嚴,密宗,密顯圓通的佛教思想出入較大。也許,此塔始建於何代,將永久是個謎。安東老王推薦閱讀:中華古塔通覽·寧隴卷
2014.08.09中華古塔通覽·寧隴卷中華古塔通覽·北京卷
2011.11.26中華古塔通覽·北京卷中國北京古塔老照片
2011.12.02中國北京古塔老照片中國上海古塔老照片
2011.12.02中國上海古塔老照片中國甘肅古塔老照片
2011.12.02中國甘肅古塔老照片東北古塔老照片
2011.12.02東北古塔老照片中國安微古塔老照片
2011.12.02中國安微古塔老照片中國江蘇古塔老照片
2011.12.02中國江蘇古塔老照片中國貴州古塔老照片
2011.12.03中國貴州古塔老照片中國廣東古塔老照片
2011.12.03中國廣東古塔老照片中國河南古塔老照片
2011.12.03中國河南古塔老照片北京房山良鄉多寶佛塔(隋遼·國保)
2011.12.04北京房山良鄉多寶佛塔(隋遼·國保)評論這張閱讀(1235)|評論(11)|編輯|刪除|推送|置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