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 一種生活方式!
標籤: LOFT 到底什麼是LOFT風格。有點抽象,不過,大體可以理解成,開放,前衛,甚至鋼筋水泥。- LOFT在牛津詞典上的解釋是「在屋頂之下、存放東西的閣樓」。在二十世紀後期逐漸時髦而且演化成為一種時尚的居住與生活方式,現在所謂LOFT所指稱的是那些「由舊工廠或舊倉庫改造而成的,少有內牆隔斷的高挑開敞空間」,其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辭彙的最初涵義。 -起源: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LOFT這種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美國紐約SOHO區出現。SOHO區全是上了年頭的老建築,而且建築風格幾乎是一個樣子:大方塊狀的幾何體、紅磚外牆、老式防火梯、又黑又舊的水塔……這裡以前是囤積紡織品的倉庫區,所以這些建築根本不是為了審美而設計的,它唯一給人的感受就是高大、寬敞、結實。(貧窮的藝術家)通常的做法是:把建築里大開間或者挑空的部分設計成工作的區域,然後在空間中的某一局部搭建出閣樓用以居住,這就是LOFT的雛形。傢具也許是撿來的,所以得用花布遮住破損的地方,花布是隔壁作坊自製的,所以看上去很獨特;房間中的牆壁很厚很結實,而且面積太大了,釘一些閣板就可以放東西;將所有的牆壁用水泥抹平實在是沒必要,粉刷一下就可以了……因為這些建築設計之初,根本就不考慮採光的問題,而且即使有巨大的窗戶,窗外也沒有風景可言,所以牆壁被塗上燦爛的顏色,巨大誇張明亮的工業照明設備經過改造被繼續使用。為了生活,藝術家們把這些建築的一層臨街的房間改造成商店,出售自己的作品。他們沒有多餘的錢去裝修如此巨大的房間,於是這種工業建築本身的特徵被充分地裸露在外面,與櫥窗和商品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視覺反差,這種視覺矛盾產生了令人好奇的效果。而這些廠房後來也變成了最具個性、最前衛、最受年輕人青睞的地方。 - 在20世紀後期,LOFT這種工業化和後現代主義完美碰撞的藝術,逐漸演化成為了一種時尚的居住與工作方式,並且在全球廣為流傳。如今,LOFT總是與藝術家、前衛、先鋒、798等詞相提並論。 - 要素:LOFT的定義要素主要包括:高大而開敞的空間,上下雙層的複式結構,類似戲劇舞台效果的樓梯和橫樑;流動性,戶型內無障礙;透明性,減少私密程度;開放性,戶型間全方位組合;藝術性,通常是業主自行決定所有風格和格局。 - 評論:LOFT在建築風格上的表現,著名觀念藝術家、觀念攝影家邱志傑如此描繪:「對既定空間的尊重與在經濟限幅內空間的大膽切割、重構相結合;精緻的生活品質要求與廉價裝修結合,而廉價裝修往往要求更精密的設計,這種有著千奇百怪的既定限制和特定目的任務,往往導致設計上的驚人巧思。」 - 「細節方面,各地的LOFT建築大量運用玻璃和鋼質框架外挑結構,導致內外景觀的互相滲透,這除了務實的採光設計,更包含對周邊的相類環境的認同態度,也標誌著生活在其間人的生活狀態本身的非私秘色彩。」 - 「另一方面,此類建築往往樂於暴露,甚至刻意炫耀現澆水泥樑柱結構,或將各類工業殘留物審美化,這正好證明了再利用這些工業建築的入駐者們本身與工業文明的距離感。機器、水泥、管道,對他們來說己經不再意味著緊張和壓抑,不再是單調與冷漠,而是踏破鐵鞋苦苦相尋的個性和酷。」 -居住方式:LOFT的空間有非常大的靈活性,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夢想中的家、夢想中的生活,絲毫不會被已有的機構或構件所制約。人們可以讓空間完全開,也可以對其分割,從而使它蘊涵個性化的審美情趣。從此,粗糙的柱壁,灰暗的水泥地面,裸露的鋼結構已經脫離了舊倉庫的代名詞,一間間其貌不揚的舊式廠房裡,一股新的氣息正在涌動,這就是LOFT生活。 - LOFT象徵先鋒藝術和藝術家的生活和創作,它對花園洋房這樣的傳統居住觀念提出了挑戰,對現代城市有關工作、居住分區的概念提出挑戰,工作和居住不必分離,可以發生在同一個大空間中,廠房和住宅之間出現了部分重疊。LOFT生活方式使居者即使在繁華的都市中,也仍然能感受到身處郊野時那樣不羈的自由。 - 如果說, LOFT的誕生是源於貧困潦倒的藝術家們變廢為寶,那麼今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時尚潮流的LOFT已經完全演變成一種炫耀性消費。
推薦閱讀:
※3.9米層高,做了個「三連躍」的LOFT式戶型
※loft是用來生活的,不是拿來玩兒的
※住藝改造家 | 不向房齡妥協,建築師夫婦讓90年代老房進化成Loft
※住複式或者loft的好處和壞處?
※"小型豪宅"之39㎡設計出100㎡既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