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可講:啟功先生的書法

啟功先生的書法

李可講(2011-01-04 17:27:45)

轉載標籤:雜談啟功先生(1912.7.26-2005.6.30),字元白,也作元伯。滿族人,清世宗雍正的九代孫。啟功先生幼承家學,一生保持了中國文人的精神氣質,書法最具盛名。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秀麗端莊,有法有理,是當代書法的標誌性成就。啟先生年輕時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個畫家,後來書名盛過了畫名。有一個廣泛流傳的故事,說啟先生年輕時畫兒很好,但長輩不讓題字,刺激了啟先生練字的熱情。這個故事不宜以現在的情形理解。現在能夠看到啟先生不到二十歲時候的字,是極其規整漂亮的歐體。那為什麼不能題畫呢?可能是因為那時啟先生掌握了書體規律,而尚少自己用筆的適意,寫字「熟」或能及,「生」略欠之。另有一端,那時候傳統濃厚,社會上多有法眼,要求和欣賞水平較高。可見,寫字任筆而為是一失;而手下只有規律,用啟先生的話說是「兩處寫的同一個字對著太陽都能套上」,機械呆板,沒有個性,也是一失。啟先生是有自己書法理論的書法家。除了系統的論著,如《古代字體論稿》《論書絕句一百首》等,最著名的說法是「透過刀鋒看筆鋒」「半生師筆不師刀」。有人說有清以降碑學一統天下,事實是帖學傳統從來不曾式微。啟先生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經驗,揭示了寫字的秘密。寫字的基礎,啟先生有兩個捅破窗戶紙的有趣發現:漢字並不是橫平豎直的——橫向右上斜,而豎有向背的不同;漢字不是一個中心點,而是四個中心!——這使人想起中國畫的散點透視。這的確更符合寫字的事實、結字的規律。

當然,作為著名書法家,啟先生首先是愛寫字,字寫得好。啟先生有一首《賀新郎癖嗜》,用「心房腦蓋」形容對法帖的珍愛,書法的成就是由多年不計利害、痴迷其中得來的。啟先生的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先生為人隨和,有求即應,有很多書法作品流傳。啟先生在《學書自述》中說:「功學書初臨歐顏石刻。苦不見其筆毫出入之跡。見趙書膽巴碑墨跡影本,劇好之。及觀群書論趙字,多薄之,又復自疑。再師米董,又流於輕率。見唐人墨跡,始悟歐顏石刻如燈前壁上勾人影,不為不肖似,但不見血肉矣。發奮習智永千文墨跡本,偶得形模,離帖一無所似。今漸老矣,向日聞人評似某家而佛然不悅者,今覺皆不可及。強擬之則上類張得天,中近王夢樓,下墮潘靈皋,然未免仍有自誇處。」透過先生謙辭,可見先生學書路徑和心中的書法標準。啟先生學畫,有清晰的師承脈絡。啟先生學書,雖然得宜於早年身邊的傳統文人環境,卻是發奮自學的。啟先生書畫的相通之處,是尊崇傳統,謹守規矩。啟先生到晚年仍然得意的是,馮公度先生評價二十歲啟功的草書:「這是認得草書的人寫的草書。」啟先生認為寫字應當把注意力用在學習中國書法傳統上,個人意趣,是自然而然的,所謂「妙在能合,神在能離。」啟先生留下的法書作品,大致能分三個時期。中年階段,字體較方,筆道略粗而勻稱;老年階段,字型略長,筆畫粗細對比較強,即是大家熟悉的「啟功體」;到了晚年,人書俱老,啟先生九旬以後仍能作書,手略遲緩於心,可以另見啟先生運筆結字的法度。啟先生一生執教,在學問和做人上,對青年人的影響甚於言教。啟先生說自己不曾收過一個書法學生,先生卻是一個書法教育家,先生以說破鄙陋,高屋建瓴的卓見傳播書法傳統。啟先生寫字每一筆畫仔細認真,晚年臨《閣帖》不輟,在為學校或中小學生寫字的時候,一定是楷體字、一定是簡體字,成為一種專門的書法創作。啟先生用他的書法藝術和社會活動,發揚了中國書法在各國文化交流中的獨特藝術價值,普及了書法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的傳統審美文化。


推薦閱讀:

春秋論畫 | 吳道子:書法沒練成,卻成了一代「畫聖」
中國曆代書法名言(一)
王寵書法這麼好,可惜看懂的人太少了 | 法帖
謝安,中國最完美的書法家
(2)肇之書法(明月松間照)

TAG:書法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