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康熙與蘇麻喇姑的一世情緣

蘇麻喇姑,因近年來眾多清朝影視劇的熱播為大眾所知,劇中大多把她描述為康熙的戀人或知己。其實,康熙與蘇麻喇姑之間的感情遠比影視劇中深厚的多……

康熙大帝的啟蒙老師

《嘯亭雜錄》中《蘇麻喇姑》一條記載說,玄燁幼時,「賴其訓迪,手教國書」。短短八字,意味深長,它所反映的情況,與當時玄燁所處客觀環境,有著密切聯繫。 清初,痘疹在中原北部地區流行,北京尤甚。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史載:「乙未(順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中宮出疹,上(順治帝福臨)避南海子(南苑)。惜薪司日運炭以往。十二月,命惜薪司環公署五十丈,居人凡面光者,無論男女大小,俱逐出。」談遷《北游錄》,《紀聞》下,第413頁。中宮即福臨第二位皇后孝惠章皇后。由於痘疹肆虐京城,避痘南苑的福臨心有餘悸,竟下令將惜薪司(今北京西安門惜薪司衚衕內)附近地方凡未出痘的居民,全部趕走,以免他們染上痘疹,傳給運炭南苑之人,進而威脅自身。在談痘色變的氛圍中,皇室成員紛紛外出避痘,不滿兩周歲的玄燁,當在此時被遷往紫禁城外北長街路東一所宅第(雍正年間改為福佑寺);其長兄牛鈕前已夭折,次兄福全被寄養在大臣家中。偌大的紫禁城,一時已非安全居所。 玄燁晚年曾很傷感地回憶道:「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可見他從小外出避痘,直至福臨病逝前不久,即他六七歲(順治十六七年)出痘痊癒後,才重返皇宮。 尚在襁褓中的皇子,獨居紫禁城外,故照料之人責任重大。玄燁兒時的身邊服待人員,最主要有兩位,一是孝庄親自挑選的乳母瓜爾佳氏,一是保姆朴氏。朴氏原是福臨的乳母,因敬慎有加,深為孝庄滿意,玄燁降生後,孝庄又命她來照料孫兒。瓜爾佳氏與朴氏都是善良、溫厚的女性,她們對玄燁「殫心調護,夙夜殷勤」,撫視周詳,提攜備至。玄燁在她們的乳抱中長大,成為一代英主。 按理說,孝庄也可以讓蘇麻喇姑擔當同朴氏一樣的職任。孝庄嫁與皇太極後,天聰三年(1629年)至崇德三年(1638年)期間,先後生下皇四女固倫雍穆長公主雅圖、皇五女固倫淑慧長公主阿圖,皇七女固倫端憲長公主(名未祥)和皇九子福臨。對於孝庄這四個兒女的照管,蘇麻喇姑肯定是出過力的。她既有照料幼兒的豐富經驗,又聰慧幹練。可是,孝庄卻沒有這樣做,原因何在?玄燁曾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 孩子「學步能言」,大體在兩三歲時。玄燁既然不足兩歲就離開皇宮避痘,孝庄怎能在他身邊言傳身教,隨時糾正其「越軼」之處?在此期間,幼齡玄燁並未進入紫禁城,孝庄也難以每天駕幸孫兒避痘之所。既要對愛孫施行嚴格教育,又受到客觀條件限制,所以,孝庄惟有派遣一位她最信賴,且有能力之人,每日前往玄燁居處,代替她對孫兒施教,而蘇麻喇姑恰堪此任。 孝庄沒有讓蘇麻喇姑像朴氏等人那樣,只在生活起居上照料玄燁,而是託付給她一副更重的擔子,即充當小玄燁的啟蒙老師。為此,年已四旬開外的蘇麻喇姑,每天騎馬奔波於慈寧宮與玄燁避痘所之間,春夏秋冬,風雨無阻。北長街上,無數次留下她的辛勞身影。 蘇麻喇姑輔導玄燁學習滿文,手把手地教他書寫。康熙一朝,諭旨奏報,多書以滿文。玄燁的滿文字體舒展流暢,雍容大度,這是在蘇麻喇姑的精心教誨下,從小習練的結果。儘管蘇麻喇姑本人的文墨字跡早已無存,但可以肯定,她的滿文寫得相當漂亮,玄燁的滿文書法,受到她的較大影響。 依據上引玄燁的回憶可以看出,蘇麻喇姑還稟照孝庄的意圖,對小玄燁進行培養教育,這使他受益終身。玄燁的良好習慣、作風,大部分是在少兒時期養成。例如他曾說:「朕自五齡,即知讀書。」表明正是在避痘期間,由於蘇麻喇姑的循循善誘,他產生了喜讀書,愛鑽研的志趣。可以說,在玄燁的幼年、童年時期,孝庄對他的啟蒙教育,最初是通過蘇麻喇姑而進行,孝庄將玄燁培育為傑出帝王的漫長曆程,開端於蘇麻喇姑的數年教誨。 訓迪玄燁,手教國書,是蘇麻喇姑在此時期的首要職責。此外,關於玄燁的日常起居,飲食調理等方面,蘇麻喇姑也會加以關照,隨時將有關情況奏報孝庄,並將孝庄的旨意帶給朴氏、瓜爾佳氏等人。比起後者,蘇麻喇姑對玄燁生活上的照料可能並不很多,但卻處於一個相對更高的位置,即代表孝庄對朴氏等人進行督促指導,並就照料事宜,同內務府等處人員聯繫、磋商。少兒玄燁身心發育良好,為其後60餘年的治國生涯打下堅實基礎,這和他避痘期間,蘇麻喇姑、朴氏、瓜爾佳氏等人鞠育佑護密不可分,同時也說明孝庄獨具慧眼,知人善任。 礙於蘇麻喇姑的身份,正史中對於上述情況從未提及,但是她曾輔導幼年玄燁學習滿文一事,卻被傳為佳話,直至嘉道時期,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禮親王昭槤將此事書於《嘯亭雜錄》中,為我們留下珍貴的文字記載。

康熙尊稱蘇麻喇姑「額娘」

一份康熙年間內務府官員奏報宮內食用豬肉數額的清單上寫道:「……蘇麻喇額涅格格、愛新之媽媽(媽媽即漢語中奶奶,愛新的身份不詳。),豬肉各三斤……」。清單沒有繕寫時間,但所述人員里,包括皇十七子胤禮和玄燁的乳母瓜爾佳氏。胤禮生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瓜爾佳氏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據此推斷,清單是寫於三十六年三月至三十八年七月之間。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月初二日,議政大臣、領待衛內大臣兼內務府總管馬思喀等,就宮內外各項人員的口糧數額,向玄燁奏報,其中也述及蘇麻喇姑:「……蘇麻喇額涅媽媽、格格等八人,薩滿一人」,「每人每日用稻米」若干。滿文硃批奏摺,馬思喀等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初二日。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三月二十四日、十月二十六日,馬思喀等關於節減宮內菜蔬用項的兩次奏報中,又先後五次提到「蘇麻喇額涅媽媽」。如在奏摺中說:「蘇麻喇額涅媽媽自十月十六日至來年二月三十日過冬之各樣鮮菜二百一十斤,紅蘿蔔十六斤,水蘿蔔八斤,胡蘿蔔八斤,王瓜四十隻,茄子四十隻,鹽四斤。自三月初一至十月十五日,每日食用鮮菜三斤六兩。此外,五月內每日用水蘿蔔六隻;六月至八月,每日用王瓜六隻,茄子六隻;九月至十月十五日,每日用紅蘿蔔三隻,水蘿蔔六隻,胡蘿蔔六隻。欲將此內過冬鮮菜二百一十斤減去十斤,餘二百斤;紅蘿蔔十六斤內減去一斤,餘十五斤;王瓜四十隻內減去五隻,餘三十五隻。其它各項菜蔬仍舊。」滿文硃批奏摺,內務府奏,康熙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 蘇麻喇姑的上述不同稱謂,為進一步考察她在宮中的情況,提供了重要線索。 「額涅格格(eniye gege)」、「額涅媽媽(eniye mama)」,都是滿語。「額涅」,即額娘、母親;「格格」,本意為「姐姐」,是對女子的尊稱,亦用於皇室女兒的稱號,對於蘇麻喇姑所取之意,當是前者;「媽媽」,即奶奶、祖母,也可用來泛稱年長的婦人。蘇麻喇姑的這幾種稱謂,體現出她同孝庄、玄燁及其兒女們之間的關係,即孝庄稱其為「格格」,玄燁稱其為「額涅」,皇子、公主們則稱其為「媽媽」。因為只有「主子們」對蘇麻喇姑如此稱呼,宮內才能仿而效之,作為通稱,並見諸內務府大臣的奏摺。 孝庄稱蘇麻喇姑為「格格」,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是對忠誠老僕的回報。在孝庄培育、保護福臨、玄燁兩位幼齡皇帝的艱難歷程中,曾得到蘇麻喇姑多方面的幫助。蘇麻喇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清皇室,亦即對清朝建國初期的鞏固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孝庄對這位跟隨自己幾乎一生的女子,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二,是由孝庄同蘇麻喇姑的特殊關係所決定。她倆之間,實際上早已超過一般的主僕。蘇麻喇姑與孝庄自小相伴。皇太極去世時,孝庄剛剛三十齣頭,在其後長達四十四年的寡居生活中,她雖然身為國母,位極至尊,但作為正常人,特別是女性,不能沒有一位能夠傾訴衷腸之人,而聰穎伶俐、善解人意的蘇麻喇姑,則無可替代地勝任這一角色,不僅為女主人辦理大小事情,是她的得力助手,並以一顆在情感上同樣欠缺的心靈伴慰著她,是她可以無話不談的知己。如果說前一原因體現出一定的政治色彩,後一原因則更多地包含著孝庄本人對蘇麻喇姑的深情。 「額涅」,當是玄燁幼齡、少年乃至青年時期,對蘇麻喇姑的稱謂。他這樣呼之,其來有自。玄燁是個很重感情的人。他幼年很少得到親生父母愛撫,繼位後,對待兒時曾照顧過自己的人,如乳母、保姆等,格外親近。朴氏和瓜爾佳氏,分別被封為「奉聖夫人」與「保聖夫人」,她們去世後,玄燁都親臨弔唁,多次遣官致祭。瓜爾佳氏的「初次祭文」中寫道:「爾為阿母,堪作表儀。方謂克享遐齡,永綏多福;豈期大耋未屆,一病沉綿。撫視再三,臨喪哀悼……」。表明瓜爾佳氏病重時,玄燁曾幾次親臨探望,後又親至喪次。他不稱逝者為「乳母」(滿語為嬤嬤額涅,meme eniye),而謂「阿母」(滿語為額涅,即母親),反映出他對瓜爾佳氏的真摯感情。可見,清帝對在自己兒時予以照料的婦人,可以直呼為「額涅」(阿母)。蘇麻喇姑同瓜爾佳氏就是其中的兩位,而且可能是康熙年間享此殊榮的僅有二人。 蘇麻喇姑畢竟不是玄燁的乳母,孝庄允許愛孫稱其為額涅(額娘),體現出她的通情達理,也表明她對蘇麻喇姑與孫兒之間的情義,持讚許態度。她在處理家庭成員及後宮人員之間的關係時,能夠從大局出發,照顧到各方面的因素,從而促進了皇室內部及後宮的和諧。這一明智方針,後被玄燁所仿效。 對於玄燁的這種稱呼,蘇麻喇姑倍覺欣慰,也感慨萬端。她的年齡與孝庄接近,但孝庄是玄燁的親祖母,蘇麻喇姑既為侍女,自然要屈居下輩。玄燁呼之為額涅,恰如其分,無僭越之嫌。再者,蘇麻喇姑沒有子女,她對自己輔導、照料多年的玄燁懷有母愛,乃人之常情。她內心深處,十分希望玄燁稱其為額娘,因為從這一稱呼中,她可獲得更多的慰藉與滿足。 「媽媽(即漢語奶奶)」是玄燁的兒女們平時對蘇麻喇姑的稱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皇子們奏報蘇麻喇姑病情的摺子中,都稱她為「蘇麻喇媽媽」,而玄燁的硃批,也隨著皇子們,稱其為媽媽(見下文)。這說明蘇麻喇姑步入高齡,特別是玄燁的下一代長大後,人們對她的稱呼也有所變化,「格格」、「額涅」等漸漸棄而不用,「媽媽」成為當時宮內對她的通稱。概括而言,「額涅格格」、「額涅媽媽」和「媽媽」,是蘇麻喇姑在世時,宮中不同時期對她的稱謂,這實際上是仿照孝庄、玄燁及其兒女們的叫法。儘管有時也兼而並用,但總的趨勢是後者逐步代替前者,最終以「媽媽」相統一。至於「蘇麻喇姑」的稱呼,看來是她去世後才出現,並逐漸取代「媽媽」,成為後人們對她的通稱。 還需指出的是,「額涅格格」與「額涅媽媽」,均為兩種稱謂的混合體,同指一人。這是當時人們稱謂中的一種習慣用法。滿文檔案及其它有關史料中,類似的例子很多,而且有不少是出現在皇室人員之間。如玄燁稱祖母孝庄為「太皇太后聖祖母」;皇子們稱嫡祖母孝惠為「太后祖母」,稱生母或庶母為「妃母」(妃額涅)」,對王公之母呼為「母福晉(額涅福晉)」,等等。有時名號在前,家庭稱謂在後,有時反之,約定俗成,並無一定。 寫於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的宮中用肉數額報單,其人員排列順序,透露出蘇麻喇姑在宮內的微妙地位。 報單上人員順序依次為皇太后、皇上、妃、嬪、貴人、常在、公主、乾清宮宮女,乳母、祭祀薩滿、皇太子、大阿哥……(皇子以長幼序,直到)十七阿哥。其後為翊坤宮公主、永和宮公主、長春宮小格格……。皇室成員(包括各自的服侍人員,如宮女、嬤嬤等)後,緊接著便是「蘇麻喇額涅格格、愛新之媽媽」。再往下,則全部是非皇室成員,即在宮中服役者,如媽媽、太監、待衛、工匠、剃頭人、譯書人,等等。蘇麻喇姑恰恰是被放在皇室成員與非皇室人員之間,即前者之末,後者之首。 報單反映的人們每日所用豬肉數額,也很說明問題。 皇太后所用最多,共計60斤豬一隻,鵝一隻,雞二隻;皇上為次,豬肉25斤(玄燁朱改為20斤),鵝一隻,雞三隻。以下遞減,如皇太子,豬肉24斤八兩;一般成年皇子,豬肉八斤12兩(玄燁朱改為八斤)。所有嬤嬤、媽媽、宮女等,豬肉或為一斤八兩,或更少;太監、工匠等人,又等而減之。蘇麻喇姑為豬肉三斤,比皇室成員少,但居非皇室人員之首。 蘇麻喇姑在宮內的這種特殊境況,在前述康熙四十年馬思喀的兩件奏摺內,進一步得到證實。馬思喀等首先將宮內外菜蔬消費機構及人員分為兩類,即皇室成員的飯房、膳房,及皇室外人員。第一類:寧壽宮之飯房、膳房,妃、福晉之飯房,皇上之飯房、膳房,毓慶宮飯房、膳房,咸安宮飯房、膳房,多羅四貝勒(胤禛)、多羅五貝勒(胤祺)、多羅八貝勒(胤禩)、九阿哥(胤禟)之飯房,等等。 第二類:蘇麻喇額涅媽媽、四位格格們、宮女等,三宮(乾清宮、毓慶宮、咸安宮)宮女、太監喇嘛、太監和尚、修書人、製藥人、刻書工匠、燒玻璃人、茶上人、飯上人、做果子人,譯書人、侍衛、拜唐阿(聽差人)、太監們、阿哥之師傅、奶公、哈哈珠子、拜唐阿、太監……等等。蘇麻喇額涅媽媽仍然居皇室外人員之首,其次是四位格格,她們當是由宮中撫養的宗室之女。馬思喀等隨後又奏報節約菜蔬的詳細方案,引人矚目的是,蘇麻喇姑和四位格格竟被置於皇室成員之列。其所述人員,順序如下: 第一類:太后,端順妃、淑惠妃,色木根母福晉,蘇麻喇額涅媽媽、格格等4人,皇上(包括各主位、公主),皇太子,貝勒、阿哥、福晉。 第二類:各宮及貝勒、阿哥之宮女、媽媽,蘇麻喇額涅媽媽、格格們之宮女,寧壽宮之媽媽,寧壽宮之宮女,端順妃、淑惠妃之宮女,色木根母福晉之宮女,貝勒、公主之嬤嬤、媽媽,貝勒、阿哥之哈哈珠子,等等。 皇宮內等級森嚴,名分事關重大,上下尊卑之間,不容有絲毫混淆。馬思喀先將蘇麻喇姑置於皇室外人員之中,後又歸入皇室成員內,而玄燁並不以為忤,這種特殊現象,當如何解釋?蘇麻喇姑並非清皇室成員,但由於前述各種主客觀原因,實際上,她已不屬於一般服侍皇室之人。她與皇室之間,特別是與孝庄和玄燁之間,有著極密切的關係。這使得她的名分較為特殊,即遊離於皇室人員與非皇室人員之間,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需要,將她置於前者或後者。馬思喀正是這樣做的。作為內務府總管,他悉知蘇麻喇姑的情況,所以在有關事宜上,處理得較為靈活。

以上文字摘自楊珍著,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康熙皇帝一家》,題目為編者所加。

中國數千年帝王家庭中,康熙皇帝一家獨領風騷,備受矚目。本書發掘滿文檔案,揭示這一帝王之家鮮為人知的情況,剖析眾多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耿全面地認識康熙皇帝、更深入地了解清朝歷史。康熙皇帝治家的成敗得失,對於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推薦閱讀:

康熙傳位雍正最大的疑點
康熙的女兒
此人年過七旬,康熙見了他卻嚇得發抖,當即下令凌遲處死
康熙漢滿文私章
天機!清康熙皇帝出離地獄得度附體表法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