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應試教育的日本人為什麼拿那麼多諾貝爾獎?
一直以來,日本的大部分科研人員是屬於各大企業的在職員工。企業雖然會因為鼓勵研究而給他們增加獎金機制,但這些研究人員沒有自主研究權,在研究專利上也與企業有著扯不清的關係。現今,日本特許法(專利法)第35條特別規定了發明者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以平衡研究人員與投資方的利害關係,也為日本的科研環境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支持。近幾個月,日本文部省開始發出將針對人工智慧領域進行人才培養與項目研究的計劃,促進各企業實施科學研發項目也是接下來的重要課題。大學才是研究者的基礎教育 今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兩位日本研究者由於他們的出身而在日本引起熱議。《每日新聞》對此給予評論,雖然越來越多的日本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在舊時的帝國大學(舊時日本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的總稱)取得博士學位的,但若他們沒有在大學本科時接受紮實的學科基礎教育、培養堅持不懈的學問探究精神,是絕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的。 獲得生理醫學獎的大村智是日本北里大學的特別榮譽教授,畢業於山梨縣立大學,曾執教於墨田工業高中夜間部;物理學獎獲得者梶田隆章雖為東京大學的教授,但他的母校卻是埼玉大學。他們都非名校出身,特別是大村智。他出身於農民家庭,身為家裡的老大,也許本該留在家鄉守著父母的小農場,但他抓住了父親給他的學習機會,考入山梨大學。畢業後,大村智又讀了夜大的研究生,一邊尋找企業贊助研究經費,一邊展開科學研究。
▲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大村智 對此,日本社會也展開了對大學職能的進一步議論,更多人認為大學是發現個人潛能,為有能力者儲備經驗以等待機會的地方。現在,日本的大學繼續堅持為想要學習的人提供學習場所,專註於培養學生們的專業基礎知識。儘管有些父母想要送孩子去好的大學,但越來越貴的學費與獎學金補貼的減少讓無法集中精力學習的學生們感到巨大的壓力。老師們為了挖掘學生身上的可能性,制定一系列嚴格的學習目標,學生們只有嚴格遵守課表時間上課,甚至花更多時間去學習才行,想要輕鬆取得學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日本大學學費逐年增長 但歸根到底,老師也只是一個「敲門磚」的作用,只是通過反覆練習與課堂討論是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梶田隆章的父母在得知兒子獲獎後接受了日本報知新聞社的採訪,兩位老人表示「至今都不敢相信那孩子得了諾貝爾獎」。也許梶田就是這樣一個天生的研究者,他自己會安排好所有的學習計劃,父母從不給他設置學習目標、規定練習題的數量與學習時間。在他的少年時代幾乎沒有出現過「隆章,該回家看書了」這樣的情景。金磚四國或將成為下一輪諾貝爾獎的霸主 近年來,日本人在諾貝爾獎角逐上的發力,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國籍的人去爭奪諾貝爾獎的可能性。今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大村智,20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都有著與國際科研機構合作的工作經歷。雖然從諾貝爾獎得主的名單看來,美國依然佔據著科技大國的位置,但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卻是來自日本、中國、巴西、俄羅斯、南非等世界各國。 「人才招攬」「學術交流」成為更多國家進行科研項目時關注的重點。以前,在非洲、亞洲和南美等經濟、政治和社會基礎設施不發達的國家,建設和維持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都困難,更不用說贏得諾貝爾獎。但現今,發展中國家正在穩步提升,從在高精尖領域完全依賴於國際合作,轉變到輸出高精尖人才,與科技大國進行國際合作交流。一切轉變都讓這些國家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可能。有美國科學家指出,尤其是金磚四國,若在未來十幾年內持續保持經濟穩步發展,在研究領域與更多世界先進國家進行合作,也可能迎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爆發期。
推薦閱讀:
※薛永武:打破應試教育瓶頸促進人才開發
※圍棋中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如何相輔相成?
※應試製度
※從應試力到思想力
※應試教育的原罪與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