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夫祀之初,始諸飲食、孀豚、英梓而土鼓。」祭祀是人類思維形成的結果 ,是隨著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出現而產生的 ,它代表了人類最初的覺悟 ,是人類脫離蒙、走向文明的一個標誌。而祭壇就成為祭祀的衍生物。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於正陽門外東側。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祈谷壇」,用於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築是祈年殿。「圜丘壇」,專門用於「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築是一巨大的圓形石台,名「圜丘「。兩壇之間以丹陛橋相連。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迴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迹。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這就是說,乾卦代表天象徵圓形,坤卦代表地象徵方形。據此古市人認為天是圓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來像一口大鍋一樣扣在大地之上,這就是古人「天圓地方」說的由來。按照周易這一原理,古代帝王為了更好的與天地感應,獲取天地之神的佑護,於是就將天壇建成圓形。

天壇內的主要建築祭天用的祭壇圜丘是三層圓形平台,檯面中心為一圓形太極石,太極石外面為9塊扇圓形石頭圈圈相圍,圜丘下面的圍牆亦為圓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圓形的,皇穹宇殿內地面亦為圓形,其中心為圓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圍列著火塊扇圓形石頭地面,皇彎宇外面的圍牆為圓形,這就是有名的迴音壁。

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頂部為三層圓形建築,祈年殿內的地面亦為圓形地面,中心為一圓形石塊,其周圍按八卦方位的規律排列扇形石頭;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層圓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圍牆也是圓形,天壇整個外圍圍牆北部亦為圓形。因此圓形是天壇建築的突出特點。

北京天壇祭天建築群是典型的禮制性建築,從其建築的選址、設計理念到建築的布局、造型和色彩都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禮」制思想觀念。其文化象徵意義首先應表現崇拜、審美的雙重文化屬性。因祭祀對象是人們所敬重與糶拜的「天」,故文化意蘊濃厚的祭天建築在空間結構、造型與色彩等方面一定能夠激起人們對「天」的崇拜感。

從建築的形態特徵上形成且大且久的文化屬性,進而加強建築形象的神聖與莊嚴,使觀者激起對「天」的宗教般的崇拜。即無論你在天壇園丘還是在祈年殿觀瞻抒情,內心所湧起的崇高、偉大的壯美感,應是對於浩茫宇宙、天地壯闊、民族偉大的美感,它的神聖感是與天地山川同輝的壯偉與豪邁。

由於崇拜融入審美之中,則無疑加深了祭天建築文化象徵意蘊的深度。其次,為了突出祭天建築形象的神聖、莊嚴,祭天建築群的空間造型,無論是平面還是立面,都採用了中軸線對稱的表現手法。天壇。作為祭祀性禮制建築的祭天建築群,通過建築象徵的表達手段,將禮制建築的「禮」通過一系列建築制度與祭祀儀式後映出儒家的政治倫理觀念,表現出天人之間、君臣之間的等級觀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

北京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澱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係」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中國兩座天壇之一。

北京天壇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覆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徵「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繫。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徵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離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徵天上的星座――恆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制建築,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築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推薦閱讀:

OSU建築史 (4):古羅馬建築
歐洲建築簡史(四):巴洛克
從《梁思成與林徽因》看中國當代文化藝術之頑疾
中國古建築木材為主西方古建築石材為主的原因?
沒有它,你畫的圖都是廢圖!

TAG:建築 | 世界 | 建築史 | 天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