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教育的八項原則【陳傑思】

經典教育的八項原則【陳傑思】

(2010儒學國際學術會議(韓國)發言稿)

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經典是歷代聖賢的教導,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精華,經典是為人處世的典範,經典是歷史驗證的義理。經典具有原創性、典範性、權威性,是人類文明的珍品,是經過歷史檢驗證明最有價值、最有教育意義的書籍,載負崇高的精神與智慧,向人們提供可供遵循的行為標準。劉勰說: 「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1)一個民族的道德觀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論製造出來的,也不是某一個偉人主觀想像出來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樣,是億萬年點點滴滴自然形成的,經典正是這些點點滴滴匯聚起來的精華。

民國初年廢除讀經,使中華民族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喪失了文化經典的教育。由於文言文造成的語言障礙,由於傳統文化典籍缺乏功利的吸引力,人們通常不會主動地學習中華文化經典,於是,儒家文化經典只能是塵封起來,遠遠離開了民眾,通過文化經典傳承民族精神、價值觀、道德觀的管道被阻斷。沒有經典教育的民族,是「無教」的民族。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經典教育,就難於培養民族的共同意識,也就喪失了民族的靈魂。在我們教育中,中文學科作為語言工具,但是,「文以載道」,如果沒有經典教育,我們如何能體認「道」?有歷史學科提供事實與材料,但如果沒有經典教育,歷史事實背後的精神又是什麼?如果拋開經典教育,我們的教育就成了沒有精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民族精神何處找尋?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受到時空的限制,我們很難全面地看到,看到了我們也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因此,最有效的辦法,是到傳統文化經典中去尋找。

現代學校教育主要是物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是知識的教育而非德行的教育,是技能的教育而不是智慧的教育,是「器」、「技」、「藝」的教育而非「道」的教育,是「謀食」的教育而非「謀道」的教育。因此,必須在現代學校教育進行的同時,展開經典教育,通過經典教育傳道,培養素質,培養德行,發展智慧。經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朱子說:「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名聲,取禮祿而已也」。(2)在傳統文化經典中,以孔子為代表的歷代聖賢,面對我們,站出來宣講民族精神。我們要以謙虛的態度接受歷代聖賢的教導。經典教育的宗旨即:遵從聖賢教導,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質,繼承傳統美德,振奮民族精神。如果將經典文本當作純粹的知識文本,完全以學習現代各科課程的方式學習經典,則經典教育的目的難於達到。經典教育必須有自己獨有的規律與原則。以下經典教育的八項原則,是通過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的具體實踐而總結出來的,希望對東亞各地的經典教育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誠敬

經典是歷代聖賢智慧的結晶,我們首先要培養對孔子及歷代聖賢的恭敬之心,並以此真誠恭敬之心來面對經典。以真誠恭敬之心來面對經典,我們才會虛心接受經典的教導。如果以傲慢的態度,以批評的方式,以挑剔的眼光,來面對經典,經典就發揮不了「導人向善」的作用。讀經之時要敬拜孔子等歷代聖賢,而讀一般的書則不必同時敬拜作者。讀經要以真誠恭敬的心態面對經典,而讀一般的書則可以用客觀、冷靜的心態面對。

經典是聖人體悟天道的成果,「天地設位,懸日月,布星辰,分陰陽,定四時,列五行,以視聖人,名之曰道。聖人見道,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歷,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3)對四書五經的神聖感來自於對孔子及歷代聖賢的崇敬,來源於對天道的崇敬。現在,在人們面前,四書五經的神聖感消失了。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敬天」的意識消解了,以敬天意識為樞紐的傳統信仰體系瓦解。經典作為傳達天道的典籍,由此而失去神聖的光環。第二,長期的批孔疑孔,使人們喪失了對孔子及歷代聖賢的崇敬之情,感情變得非常淡薄,甚至有的人還有蔑視聖賢的情緒。聖人所立的經典,也就變成了普通的著作。第三,人們單純運用認知的方法去面對經典。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是將研究對象當作客體,不能帶入感情因素,此其一;研究時要充分發揚批判精神與懷疑精神,經典往往成了被置疑的對象,此其二;研究時要以客觀事物作證,如果用現實中大量的醜惡的客觀事實作證,那麼足以推倒經典中的道德理想,此其三。豈不知我們讀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是什麼」的答案,而是為了得到「應當怎樣」的指示。因此,不能單純運用認知的方法對待經典。第四,在學術研究中,研究者總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來面對經典,以顯示自己的知識水平。本來,四書五經是作為儒教經典,在宗教里自然作為聖神之物。現在,儒教已被毀了,儒教經典只能流落到一些儒學研究者的案頭上,研究者極少以神聖的態度對待。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四書五經從神聖的高位上跌落下來,而且是一落千丈。中華民族由此而喪失了自己的經典,喪失了精神價值之源,直至現在,中華民族之魂已散離,不知去向。如果不重新樹立經典的神聖感,就難於將文化經典中的思想轉化為信仰,並付諸踐行。所謂的「國學」熱,就會變成外表熱內心冷,就會變成無聊的商業炒作,就會變成學術權力與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絕不會產生實際的成效。

二、理解

對於文化經典,必須以闡明義理為目的,以訓詁、考據為手段。戴震提出的兩個原則:「由訓詁而推求義理」與「執義理而後能考核」,明確了義理與訓詁的關係。二程認為,「經所以載道也,誦其言辭,解其訓詁,而不及道,乃無用之糟粕耳。」 (4)治經的目的,在於闡明聖賢的微言大義。經文是聖賢用來表達義理的,義理先存在,而後有經文。「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數,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5)解經時可以依據訓詁、考據的成果。錢大昕說:「有文字而後有訓詁,有訓詁而後有義理。訓詁者,義理之所由出也,非別有義理出乎訓詁之外者也。」(6)若以訓詁、考據為首要目的,就會存在漢代古文經學派和清代干嘉學派注經出現的繁瑣化、僵化、教條化的傾向,出現脫離主體修養,脫離現實的傾向,存在著支離破碎的問題,難於形成對儒家思想系統完整的理解。宋代經學注重闡釋文化經典內涵及精神實質,並同主體的修養結合起來,同個人的體悟結合起來,但又存在著過於主觀化,脫離經典原義,脫離現實,空談心性的毛病。現代義理學,應充分吸取漢唐經學、宋明理學、干嘉考據學的成果,以闡明義理為目的,以考據、訓詁為手段。解經必須同現實社會結合起來,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錢大昕說:「經以明倫,虛靈玄妙之論,似精實非精也;經以致用,迂闊深刻之談,似正實非正也。」 (7)大眾讀經之目的,在於領悟義理,可以在前人的注釋之下來理解經典,而不必須進入訓詁、考據這種特殊的專業行為中去。訓詁、考據的歷史任務大體已經完成,少數不明之處,應留待少數專家去完成。

在解讀經典時要避免這種現象:脫離經典原義,蔑視經典,自以為是,以自己的主觀愛好決定對經典的取捨,以自己的主觀意見作為解經的依據。「夫使義理可以舍經而求,將人人垂空得之,奚取乎經學!惟空憑胸臆之無當於義理,然後求之古經,求之古經而遺文垂絕,今古縣隔,然後求之詁訓,詁訓明則古經明,而我心所同然之義理及因之而明。」(8)後人對宋代解經時出現的各種偏差,進行了批評。皮錫瑞說:「宋以後,非獨科舉文字蹈空而已,說經之書,亦多空衍義理,橫發議論,與漢唐註疏全異」(9)錢大昕說:「自晉代尚空虛,宋賢喜頓悟,笑學問為支離,棄註疏為糟粕,談經之家,師心自用,乃以俚俗之言詮說經典,……古訓之不講,其貽害於聖經甚矣。(10)

兒童讀經之時,不需要對經典語句進行抽象的講解,但是還是有最低要求的:一是認知每個漢字的字形,二是知道文言文中的每個漢字的準確讀音,三是明白每個漢字在語句中的字面意義。兒童的語言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可以將兒童的語言學習放在很高的起點上。兒童可以通過日常生活學白話文,通過經典誦讀學文言文。一雅一俗,二者互釋,共同推進。兒童通過讀經典來識字,可以認知每個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而且是將每個漢字放在一個有意義的結構中,放在顯透聖賢智慧的語境中,因而可以相應獲得人生的智慧與高尚的精神。由於對經典的解釋因人不同而可以呈現多樣化,因不同個體體證的深淺不同而出現理解難的深淺不同,許多經典語句傳達的是無可言說的精神,在解釋中出現繁瑣現象,在解釋中甚至會出現各種歧義,對於理解能力和人生經驗有限的兒童來說,以上種種現象會製造出重重迷障。因此,我們需要兒童以童真之心直面經典,自然可以穿過重重迷障。

三、體悟

自清代以來,很多人講傳統文化,只是講傳統文化的事實,對於傳統文化的精神,即中華義理,極為輕視。儒家文化在喪失其內在的精神之後,必定走向衰落。必須注重文化之精神,而文化之精神,則必須通過體悟而獲得。必須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悟經典語句,才能領悟並接受經典語句所飽含的生命精神。一般的讀書活動,需要對書的內容進行理解。讀經則不同,誦讀之時,只需知道每個字的形、音、義即可。至於整句話的深刻含義,則必須在誦讀大量經典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與體悟;並且,必須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社會生活經驗的增加,才會有深刻的理解與體悟。

解經時必須運用體證為主,認知為輔的方法。注重「心解」、「心悟」,不拘於文字的限制,不過多糾纏於經文的繁瑣註解中,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經文的精神內涵。體悟分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面對經典的體悟,一種是生活與工作中體悟經典。體悟必須同主體的修養結合起來,達到「自得」之目的。 「義有至精,理有至奧,能自得之,可謂善學矣。」 (11)在體證經典文本時,要清除雜念,將自己的心靈調整到心如明鏡的空明狀態,進入到靈妙的虛靜狀態。如果經典的精神如果進不了你的心靈,那就說明你的心靈之中有許多雜念再起著阻礙的作用。如果要在一個杯子里注入清水,必須先將杯中的污水倒掉。誦讀經典時,保持心靈的虛靜,專心致志,集中精力,直接面對經典。

對於經典語句,須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領悟。在儒家經典的基礎上,依據時代的需要進行創新。我們不能說,所有的義理都已存在於經文之中,在經文之外,尚有許多義理,需要我們去探尋。章學誠說:「夫道備於六經,義蘊之匿於前者,章句訓詁足以發明之;事變之出於後者,六經不能言,固貴約六經之旨而隨時撰述,以究大道也。」(12)

經典學習還有一個主次的問題:經典教育應當以儒家經典為主,其它諸子的經典為輔;聖賢經典為主,詩文經典為輔;中華經典為主,外國經典為輔。一個人首先要讀儒家經典,確立了基本的價值觀之後,有了分辨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之後,再去讀道家經典、佛家經典。因為,道家經典及佛家經典講的是一些奧妙高深的道理,兒童時期難於理解,或者容易走偏。況且,道家經典及佛家經典的一些觀點同儒家經典是不同甚至是對立的,讓兒童面對不同的觀點,可能會導致他們無所適從,難於形成穩定的心理質量。聖賢經典與詩文經典相比較,聖賢經典是本,詩文經典是末。必須以聖賢經典為重,如果只背誦詩文經典而不誦讀聖賢經典,則是棄本逐末的行為。誦讀聖賢經典,體悟聖賢之道,才能理解並體會詩文經典中所蘊含的義理。否則,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層面,而不能體悟詩文中的精神。中華經典與外國經典表達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觀,但是,中華經典因同中華具體的人文環境與歷史傳統相聯繫,也與中國人的意識與潛意識相應,因此,學習中華經典效率最高。

四、集粹

集粹就是將傳統文化經典的精華,按一定的主題、按一定的邏輯結構集中起來,有綱有目,有線索和要點,這樣才方便學習、理解、體悟與運用。按此原則,本人出版《中華義理經典》、《中華十大義理》二書,集中展示儒家文化精華。我們將儒家義理分解成許多思想主題,每個主題形成一個單元,每個主題之下,匯聚歷代思想家的思想片斷和經典語句,每一段時間的誦讀活動,必須圍繞一個鮮明的主題來展開。唯有這樣,才能讓人們形成一種明確的思想和認識。管仲有「四維」之說,包括禮、義、廉、恥。董仲舒有「五常」之說,包括仁、義、禮、智、信,宋代有「八德」之說,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孫中山先生提出「新八德」,包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認為,儒家的核心價值是十大義理,即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正確區分何為精華﹑何為糟粕的標準應當是:是否符合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義理,是否有利於人的素質提高與精神健康,是否有利於當代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若是將精華作為糟粕,或將糟粕誤以為精華,「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如果只批判傳統文化的糟粕,而不去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只能給民眾造成傳統文化一團漆黑的印象。驅除黑暗的方法是,點燃一盞燈。同理,驅除糟粕的正確方式是,弘揚傳統文化之精華。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文化經典的某些東西劃分為精華,而把文化經典的某些東西劃分為糟粕,這實際上是把文化經典作為純客觀的死的東西。任何文化經典的存在,都離不開活生生的人。文化經典中的許多理念,其本身不能單獨地被判定為精華或糟粕,而關鍵是看人如何去運用。例如,「仁」可運用為仁民愛物,也可能被運用為無原則的「溺愛」或不明智的東郭先生式的愛。「禮」可運用於培養人的良好的行為,也可運用為束縛人的封建枷鎖。

有人常常把文化經典同中國傳統社會混同起來,把中國傳統社會所存在著的一切醜惡,歸咎於文化經典。文化經典之所以有存在的價值,就是因為,文化經典所存在的社會中,存在著或可能存在著與此文化相悖的大量社會醜惡現象,文化經典就具有了矯正與批判的作用。我們可以從「病」與「葯」的關係來說明,「病」也就是社會中存在的一切醜惡現象,「葯」也就是文化經典的優良成分。新文化運動時期,對文化經典發起猛烈攻擊的是政治活動家和文學家,他們面對的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病」的方面。由於他們沒有弄清楚「病」與「葯」的關係,所以,他們在攻擊傳統社會的「病」的同時,錯誤地將文化經典作為致病之源,而不是作為治「病」之「葯」。文化經典被拋棄了,「葯」被拋棄了,「病」非但不會痊癒,反而卻日益嚴重。

五、誦記

通過反覆誦讀,使經典語句進入到大腦中,牢記在心。眾多的經典語句進入到意識庫藏之中,成為人生思考的基本素材,轉化為人格,轉化為動機,成為行為的標準。讀經必須全篇或整段地誦讀、背記,而一般的書籍則只需記住要點就可以了。讀經可以集體誦讀,以相互感染;讀一般的書則只是個人進行。

經典的誦讀要持之以恆,對經典要終生奉讀。能夠背誦僅僅是最低要求。如果背誦之後,就置於一旁,那麼,所背誦的經典,也會從記憶中慢慢消失。在背誦之後,過一年半載,就要重新拿出來重新誦讀。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對經典語句就會有越來越深的體會和理解。讀經要終生多遍反覆地讀,而一般的書籍則在某一時讀一遍就可以了。

兒童13歲以前記憶力強,並處於「語言模仿期」,要利用這種優勢來設計學習。背誦經典是最適合兒童。同時,兒童的心靈處於空靈狀態,意識庫藏處於空白狀態,經典語句不會受到阻礙而能通暢地進入到意識庫藏中,在意識庫藏中也不會受到其它因素的排斥,而且,經典語句在此情況下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大量的經典語句能在意識庫藏聚集起來,形成主導的意識,並以這種主導的意識來對待、衡量、取捨、評判後來進入意識庫藏的信息,對後來進入意識庫藏的信息就會發揮過濾的作用,在其後社會生活中或閱讀中,大量的不良信息就被拒斥,或者即使進入到意識庫藏中,也是處於被動的位置上。當一個人有了一定的成見和無明之後,經典語句進入意識庫藏之時,就會受到各種成見和無明的阻礙,甚至被排擠出來,如果進入到意識庫藏中,也會被各種成見和無明所壓制,或者與各種成見與無明雜處,不能在意識庫藏中形成一種力量。我們要用經典文化去同垃圾文化競爭,如果我們動作遲緩,不在兒童識字之初進行經典教育,當各種廣告語、影視劇台詞、流行歌曲及各種文化垃圾充塞孩子們的大腦以後,我們就很難將經典文化就很難進入學生的心靈中,或者進入心靈中去也會受到垃圾文化的抵制、壓制、歪曲。在一張白紙上,我們可以畫出美麗的圖畫,而如果紙面已經畫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們就無法將一幅美麗的圖畫畫上去了。

背記與理解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並行不悖的,相輔相成的。特別是文化經典,如果要達到深刻的理解,就必須背記。通過背誦,不僅僅使某一經典語句進入到學習者的意識庫藏中,而且整個語境(該經典語句的上下文)也遷移至意識庫藏中。同時,通過對經典的廣泛背誦,也有其它與這一經典語句相關聯的許多經典語句,進入意識庫藏中。當我們對該經典語句進行理解和體證之時,意識庫藏中該經典語句的具體語境就在意識中全盤呈現,與此經典語句相關聯的大量經典語句就會浮現於大腦中,該經典語句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深刻的體證,避免對經典語句有片面的、孤立的認識。經典語句是進行人生思考的基本材料,必須通過背記,將經典語句放進自己的大腦中,大腦才能運用這些材料展開思考,如果我們是把經典語句放在書本上,或者放在計算機中,經典語句是在我的心靈之外,我又如何能運用經典語句進行思考呢?當背記了一定量的經典後,以此為基礎就可以學習、理解、記憶大量的優秀著作。

背誦經典之時,因為經典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必須有一定人生經歷的人才能理解的。因此,我們對兒童只要求理解經典語句的字面意義,並在此前提下進行背記。經典僅僅是閱讀和理解是不夠的,閱讀經典,只會在自己的記憶中留下很淺的印象,在閱讀後的不久,這些經典語句就會從記憶中消失。經典背誦,是將一句句經典語句所載負的意義、精神及意象,納入背誦者的意識庫藏之中,在意識庫藏聚集起來,轉化為無意識,轉化為動機,轉化為人格,轉化為信仰。當人處於一個特定的境遇之中時,相關的經典語句就會在自己的意識中顯現,即出現「反芻」現象。相關的經典語句在此情形之下就會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當誦讀某一句經典語句之時,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同時讓學生背記這句經典語句的某字相當於現代漢語某個字,從而略知古文中的某句話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某句話,這樣誦讀者才會知道某句經典語句的大致含義。認識每一個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為提高中文水平奠定基礎。現代漢語的教學以詞為單位進行,對每個詞都要進行一番解釋,而現代漢語的辭彙量非常大,人們如果對構成辭彙的每個字的含義弄不清楚,對於出現的新辭彙,就難於理解。如果通過讀經,認識常用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以此為基礎,就可以相對容易地理解和識記大量的新辭彙。

誦讀經典之時,心、口、眼、耳同時並用,集中於經典上,可以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經典誦讀可以調整人的心態,克服躁動不安的習性,達到「靜」態。「靜」的狀態是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從生理的角度看,大腦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分工。左半球是理性之腦,主管著言談、書寫、閱讀、計算、推理、排列、分析等行為。右半球是感性之腦,主管著直覺、時空感、想像力、創意、節奏、舞蹈、美術、記憶、情感等行為。在對經典誦讀之時,人的左右腦同時運動,左右腦同時得到鍛煉,學習效率得到提高。有人說,背誦經典太苦,與素質教育中提倡的快樂學習相背。其實,教育不可能完全實現快樂學習,必要的苦是要吃的。在背誦經典中,可以做到苦與樂相結合,我們可以設置各種場景,使用各種輕鬆愉快的方法,變換各種誦讀的方式。

有人說,讓兒童背誦經典語句,就是不能培養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這種論調完全混淆了知識教育與人格成長的區別。在知識教育中,需要培養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而在幼兒的人格成長中,我們有責任向兒童提供最有價值的精神營養。經典語句就是歷代思想家千錘百鍊而形成的,是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而被證明為有價值的,經過現代研究者和教育者認真整理,取其精華,擇其精要,最後才奉獻給兒童。因此,兒童不需要再進行選擇過濾,只需接受即可。袁偉時先生認為,用《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用來教育孩子,會束縛他們獨立人格的形成。我認為,《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書籍,向兒童傳遞最基本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標準,促進兒童人格的形成。如果連人格都沒有了,還談什麼獨立人格?

兒童的心靈處於空靈狀態,經典語句不會受到阻礙而能通暢地進入到意識庫藏中,在意識庫藏中也不會受到其它因素的排斥,而且,經典語句在此情況下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大量的經典語句能在意識庫藏聚集起來,形成主導的意識,並以這種主導的意識來對待、衡量、取捨、評判後來進入意識庫藏的信息。在一張白紙上,我們可以畫出美麗的圖畫,而如果紙面已經畫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們就無法將一幅美麗的圖畫畫上去了。

六、涵養

一個人的道德品性,並不是由政治觀念形成的,也不是由抽象的道德概念塑造的。在天然良知的基礎上,大量的道德經典語句或民間話語存放在心中,進入到人的意識和潛意識之中,互相貫通,並在實踐中得以不斷強化,形成大量的、穩定的良性的心象群,形成一種心理定勢,此即通過涵養而形成品性。特別是在幼年時代,當潛意識還是一片空白的時候,大量誦讀經典語句的進入,就可以產生「童蒙養正」的效果。心理定勢和品性,可以暗中支配人的意識和行為,決定人的行為方向和思考方向。大量經典語句通過記憶放在意識庫中,每當你處於某一境遇之中,相關的經典語句就會從你的意識庫中浮現出來,作為一條條的準則或啟示,指導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經典教育的成效就表現在道德質量與人文素質的提高上,如程子說:「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13)

必須進行雙重啟蒙:一是理性啟蒙,其主題是科學與民主;一是德性啟蒙,其主題是仁愛與和諧。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就開啟了德性啟蒙,同時,理性啟蒙也開始萌發。由於專制主義的發展及政治腐敗,至晚清時,德性啟蒙與理性啟蒙同時陷入困境。新文化運動是片面的運動,只注重理性啟蒙,而不重視德性啟蒙,甚至主張拋棄文化經典,給德性啟蒙以重創。康有為的君主立憲及孫中山的民主共和,均是將孔孟思想作為理性啟蒙的基礎,而新文化運動在倡導理性啟蒙之時,錯誤地將儒家思想樹立為理性啟蒙的對立面。

兒童由於心智發展及人格成長尚不成熟,無法判斷是非對錯,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就如一個嬰兒坐在十字路口上,一邊是正道,一邊是沼澤和水井。作為家長,只能選擇經過千百年的實踐檢驗,證明是最有價值的經典,提供給他,把他引向正道。如果家長放棄引導的責任,兒童可能就會在各種不良書籍和社會歪風邪氣的引導之下,一步步地爬向沼澤,爬向水井。孟子說,當小孩子爬向井邊時,人自然就會產生惻隱之心。如果我們都有孟子所講的惻隱之心,就得趕快行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經典來引導他走上正道。同樣的道理,一個成人也需要經典的引導走上正道,中華民族也需要經典引導走上正道。

七、信仰

信仰即相信經典,並將經典所闡述的思想轉化為自己的信仰。經典的正確性,是經過上千年無數人的生命驗證,也經過歷代大儒和各類社會精英的認證,一個初學者,或者一個平民,尚沒有對經典提出置疑的能力,如果不以堅信的態度對待經典,而是用懷疑的眼光對待經典,他就不能分享經典的智慧。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悟儒家經文,才能領悟並接受儒家經文所飽含的生命精神。培養自我尊崇孔子及歷代聖賢之情,促進自我的內在善性得到充分的呈現,培養自我的道德良知,培養道德行為動機,培育內心信念。

精神價值就存在於經中,「通經明道」,「以字通詞,以詞通道」。讀經的目的就是「讀書明理」,通過讀經而明白義理。宋儒程伊川嘗謂:「經所以載道也,誦其言辭,解其訓詁而不及道,乃無用之糟粕耳,覬足下由經以求道。」(14)離開了經典,精神價值就成為憑空的想像和主觀的見解,喪失共同的原則與標準,流入空蕩之中。梁啟超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談道:「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既做這社會的分子,總要徹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識隔閡。」

八、力行

經典誦讀必須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關注生活,面對現實,鼓勵並正確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在文體活動、勞動、科學活動、社會活動、家庭生活、民俗活動、社會交往中,提供給學生良好的行為規範,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行為能力。當經典語句融入學生的人格和品德之中,就會轉化成學生的行為的動機和行為的有效指導,經典語句在人生道路的每一個路口上,都有細緻而明確的指導。經典語句的精神,通過行為表現出來。

當經典語句進入到自己的心靈中,就潛化為內在的品格與行動準則。每當你處於某一情景之中,與此情景相聯繫的經典語句就會呈現於自己的心靈之中,引導意識的方向,為在此情景中的行為提供了價值取向和行為指南。如果不經過熟讀背誦,沒有大量經典語句儲存於自己的心靈之中,當人處於某種境況之中時,就會不知所措,在此情形之下,人們也不可能臨時去翻閱經典,從經典中去尋找可以解決當前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經典語句在人生道路的每一個路口上,都有細緻而明確的指導。

學習經典,必須以經世致用為目的。清儒李慈銘曰:「遊藝本乎志道,致用原於通經,兩漢之間,儒者治經,皆以經世,若以禹貢治水,春秋折獄,詩三百五篇當諫書,六經之文,無一字不可發於政,見於事。」 (15)我們在現實社會中學到的東西,都是功利性、世俗性、技術性的東西,而理想性的精神與思想則很難在現實生活中呈現出來,經典教育可以在世俗世界之外創造一個理想世界。人必須有兩個世界:一是世俗世界,一是理想世界。一個人往往是用理想世界的精神與價值,來提升世俗世界,轉化世俗世界,使世俗世界不至於在惡欲的牽引下沉淪下去。《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傳統典籍文化中的思想與中國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行為與意識,並不是存在著正比關係。有一種情況是,傳統典籍文化中的思想,是歷史與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反映;另一種情況是,傳統典籍文化中的思想,剛好是歷史和現實中不存在或較少存在,而又迫切需要的行為與意識,或者是,在歷史和現實中存在著與經典思想相反的現象。正如,在封建時代,存在著「吃人」現象,所以孔子儒家才倡導「仁者愛人」的思想,而有人卻將「吃人」現象歸咎於儒家,就是犯了將經典文化等同與現實文化的錯誤。經典的真正價值,就在於社會中存在大量弊端,人性中存在大量的缺點,必須運用經典的智慧與精神來解決。

[參考文獻]

(1)《文心雕龍·宗經篇》

(2)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3)班固《漢書﹒翼奉傳》

(4)《二程文集》 附錄卷上《與方元寀手帖》

(5)程顥、程頤.二程集[M].中華書局.1981.7:615.

(6)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十四﹒經籍篡詁序[M]

(7)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十四?世緯序[M]

(8)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三十九?戴先生震傳[M]

(9)皮錫瑞.經學歷史卷九[M]

(10)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十四﹒經籍篡詁序[M]

(11)程顥、程頤.二程集[M].中華書局.1981.7:1189.

(12)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M]

(13)朱熹《論語》序說

(14)程顥、程頤.《二程全書﹒與方元寀書》

(15)李慈銘《紹興東胡書院通藝堂記》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旨要

在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上,與四大發明同等重要的文明成果,即是十大義理。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的科技成果,十大義理則是中華民族的人文成果。科技與人文,是中華民族騰飛的兩翼。

中華十大義理,即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又可稱之為:中華十大民族精神、中華十常、中華十德、中華十大價值觀、中華十大人生觀、中華十大人文精神。十大義理,是中華民族億萬生命踐行的成果,並且由歷代聖賢表述出來。

先師聖人孔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是十大義理的奠基人。《論語》一書已建立了十大義理的基本框架,歷代聖賢則為之添磚加瓦。管仲有「四維」之說,包括禮、義、廉、恥。董仲舒有「五常」之說,包括仁、義、禮、智、信,宋代有「八德」之說,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孫中山先生提出「新八德」,包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十大義理為核心的中華道統代代相傳,以致永遠。

凡我炎黃子孫,應當有兩個明顯標誌:身體上具有中華血統,心靈上具有中華十大義理。我們要用漢語和十大義理為主的中華文化來鑄造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認同。

如果只批判傳統文化的糟粕,而不去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只能給民眾造成傳統文化一團漆黑的印象。驅除黑暗的方法是,點燃一盞燈。同理,驅除糟粕的正確方式是,弘揚傳統文化之精華。《中華十大義理》一書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匯聚。

一個民族的道德觀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論製造出來的,也不是某一個偉人主觀想像出來的,而是如同地下溶洞一樣,是億萬年點點滴滴自然形成的,本書正是匯聚了中華民族民族精神和道德觀點點滴滴的精華。

民國初年廢除讀經,使中華民族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喪失了文化經典的教育。這一文化專制政策對中華民族的損害,遠遠超過清代文字獄。我們不贊同在讀儒家經典之時,拒絕學習西方文化,也不能贊同在學習西方文化之時排斥儒家文化經典,因為,這兩種方式都是文化專制的表現。中華民族喪失傳統文化經典的滋養,人文精神失落了,傳統道德喪失了,民族精神淪落了,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與災難。

任何一個有悠久文明傳統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而且,要保持民族精神與價值觀代代相傳,就必須推行經典教育。阿拉伯人可以在教堂讀《古蘭經》,西方人可以在教堂讀《新舊約全書》,為什麼中華兒女在教室里讀《四書五經》就不可呢?

弘揚中華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讀經。不僅僅是兒童讀經,而是全民讀經;不僅僅是讀經,而且是尊孔讀經。讀經必尊孔,尊孔必讀經。若讀經之時,對以孔子為首的中華聖賢沒有崇敬之心,就不會虛心接受聖賢的教導,不會將經文轉變為信念。若尊孔之士不讀經,則不知聖賢的教誨,尊孔就成為一種空洞的情緒。如果有人還對尊孔讀經這句口號有所顧慮的話,我願意補充說明三點:當代中國的尊孔讀經與北洋軍閥的尊孔讀經目標不同,現在的目標培育民族精神,傳承傳統道德;在讀經之時並不排斥對於西方文化的學習;讀經時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一面高喊要弘揚中華文化,一面又反對讀經,這是典型的南轅北轍行為!

經典學習還有一個主次的問題:經典教育應當以儒家經典為主,其它諸子的經典為輔;聖賢經典為主,詩文經典為輔;中華經典為主,外國經典為輔。一個人首先要讀儒家經典,確立了基本的價值觀之後,有了分辨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之後,再去讀道家經典、佛家經典。誦讀聖賢經典,體悟聖賢之道,才能理解並體會詩文經典中所蘊含的義理。否則,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層面,而不能體悟詩文中的精神。中華經典與外國經典表達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觀,但是,中華經典因同中華具體的人文環境與歷史傳統相聯繫,也與中國人的意識與潛意識相應,因此,學習中華經典效率最高。

背記與理解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並行不悖的,相輔相成的。特別是文化經典,如果要達到深刻的理解,就必須背記。通過背誦,不僅僅使某一經典語句進入到學習者的意識庫藏中,而且整個語境(該經典語句的上下文)也遷移至意識庫藏中。同時,通過對經典的廣泛背誦,也有其它與這一經典語句相關聯的許多經典語句,進入意識庫藏中。當我們對該經典語句進行理解和體證之時,意識庫藏中該經典語句的具體語境就在意識中全盤呈現,與此經典語句相關聯的大量經典語句就會浮現於大腦中,該經典語句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深刻的體證,避免對經典語句有片面的、孤立的認識。

經典背誦,是將一句句經典語句所載負的意義、精神及意象,納入背誦者的意識庫藏之中,在意識庫藏中聚集起來,在潛意中形成大量的良性心象,形成一種心理定勢,轉化為人格,轉化為信仰,轉化為動機。當人處於一個特定的境遇之中時,相關的經典語句就會在自己的意識中顯現,引導人的思想意識,指導人的行為。

經典誦讀最低限度的要求是,讓學生背記這句經典語句的某字相當於現代漢語某個詞,從而略知古文中的某句話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某句話,這樣誦讀者才會知道某句經典語句的大致含義。

兒童的心靈處於空靈狀態,經典語句不會受到阻礙而能通暢地進入到意識庫藏中,在意識庫藏中也不會受到其它因素的排斥,而且,經典語句在此情況下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大量的經典語句能在意識庫藏聚集起來,形成主導的意識,並以這種主導的意識來對待、衡量、取捨、評判後來進入意識庫藏的信息。在一張白紙上,我們可以畫出美麗的圖畫,而如果紙面已經畫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們就無法將一幅美麗的圖畫畫上去了。

廢除讀經之後的近一個世紀里,中國人民曾有兩次接觸儒家經典的「機會」,這兩次「機會」竟然是出現在將儒家經典妖魔化的兩個時期:一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打倒孔家店」,二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批林批孔」。在這兩個時期,對儒家經典妖魔使用的方法是:1、肢解法:不是將儒家文化經典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而是將儒家文化經典肢解成碎片,然後進行斷章取義地解釋。在那個時代,人們看到的是作為批判材料的儒家文化經典的選讀本,看到的是夾雜在各種批判文章中的儒家經典引文。2、挑刺法:將儒家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隱藏起來,專門去搜集歷代儒家人物的某些偏激的觀點和儒家人物的某些污點,加以大力渲染,推而廣之,以偏概全,以徹底破壞儒家的正面形象。3、歸謬法:將儒家的某些觀點加以誇大,加以引申,成為一種極端的觀點;或者將儒家理論不合適宜地另一條件之下,產生嚴重後果後又歸咎於儒家。例如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一語,孔子是針對某些女子身上存在的缺點而說,但如果將這句話無限誇大,上綱上線,就會將孔子的這句話說成是男尊女卑,歧視婦女。4、嫁禍法:傳統中國社會存在著諸多弊病,有些弊病是由人性中惡的因素導致的,有些弊病是由專制腐敗的社會環境產生的,有些弊病則是由法家、道家、佛家的某些偏頗而導致的,在批孔反儒之時,以上弊病統統算在儒家頭上。5、偷換法:儒家經典是「葯」,社會弊病是「病」,有些弊病正是沒有很好地運用儒家理論而產生的,有些社會弊病正是拋棄了儒家經典之「葯」後才產生的,如果將這些弊病歸罪於儒家,也就是將「葯」偷換成「病」。如「吃人」的禮教之所以產生,正是拋棄了儒家以「仁」為旨的禮教所致;阿Q式的人物之所以產生,國人的劣根性之所以存在,正是十大義理喪失的結果。6、對立法:敵人支持的,我們就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支持,這是文革邏輯!北洋政府倡導尊孔讀經是為了穩定其統治,而我們倡導的尊孔讀經則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不能僅僅因為尊孔讀經被北洋政府提倡過,就要將它打入冷宮,正像不能因為北洋軍閥吃飯,我們現在就不能吃飯了,一定要改吃石頭。在這六種邪法之中,任何神聖的經典都會變得一無是處。

中華民族精神何處找尋?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受到時空的限制,我們很難全面地看到,看到了我們也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因此,最有效的辦法,是到傳統文化經典中去尋找。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經典是歷代聖賢的教導,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精華,經典是為人處世的典範,經典是歷史驗證的義理。在傳統文化經典中,以孔子為代表的歷代聖賢,面對我們,站出來講話。我們要以謙虛的態度接受歷代聖賢的教導。

讀經八法:

恭:經典是歷代聖賢智慧的結晶,我們首先要培養對孔子及歷代聖賢的恭敬之心,並以此恭敬之心來面對經典。以恭敬之心來面對經典,我們才會虛心接受經典的教導。如果以傲慢的態度,以批評的方式,以挑剔的眼光,來面對經典,經典就發揮不了「導人向善」的作用。建議在誦讀經典之時,先向聖人孔子焚香敬拜,有了對聖賢的恭敬之心,再讀經典。讀經之時要敬拜孔子等歷代聖賢,而讀一般的書則不必同時敬拜作者。讀經要以恭、靜、悟、信的心態面對經典,而讀一般的知識類的書則可以用客觀、冷靜的心態面對。

靜:清除雜念,將自己的心靈調整到心如明鏡的空明狀態,進入到靈妙的虛靜狀態。如果經典的精神如果進不了你的心靈,那就說明你的心靈之中有許多雜念再起著阻礙的作用。如果要在一個杯子里注入清水,必須先將杯中的污水倒掉。要專心致志,在誦讀經典時集中精力,直接面對經典,不能分心。所以,每次誦讀都要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之中,使用三十分鐘以上的時間進行誦讀。

誦:讀經可以全篇或整段地誦讀,而其它類型的書籍則只需看或默讀就可以了。讀經可以集體誦讀,以相互感染;讀一般的書則只是個人進行。

記:通過反覆誦讀,使經典語句進入到大腦中,牢記在心。眾多的經典語句進入到意識庫藏之中,成為人生思考的基本素材,轉化為人格,轉化為動機,成為行為的標準。

恆:經典的誦讀要持之以恆,對經典要終生奉讀。能夠背誦僅僅是最低要求。如果背誦之後,就置於一旁,那麼,所背誦的經典,也會從記憶中慢慢消失。在背誦之後,過一年半載,就要重新拿出來重新誦讀。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對經典語句就會有越來越深的體會和理解。讀經要終生多遍反覆地讀,而一般的書籍則在某一時讀一遍就可以了。

悟: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悟經典語句,才能領悟並接受經典語句所飽含的生命精神。一般的讀書活動,需要對書的內容進行理解。讀經則不同,誦讀之時,只需知道每個字的形、音、義即可。至於整句話的深刻含義,則必須在誦讀大量經典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與體悟;並且,必須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社會生活經驗的增加,才會有深刻的理解與體悟。因此,在幼兒讀經時,對每個句子進行長篇大論地講解,並無必要。

信:即相信經典。經典的正確性,是經過數千年無數人的生命驗證,也經過歷代大儒和各類社會精英的認證,一個初學者,或者一個平民,尚沒有對經典提出置疑的能力,如果不以堅信的態度對待經典,而是用懷疑的眼光對待經典,他就不能分享經典的智慧。通過理解、體悟,通過行動與探索,並通過中華文化的各種具體形式,使經典語句負載著的生命精神,直接觸入到學習者的精神世界中,轉化為學習者的健康人格與品德。

行:當經典語句進入到自己的心靈中,就潛化為內在的品格與行動準則。每當你處於某一情景之中,與此情景相聯繫的經典語句就會呈現於自己的心靈之中,引導意識的方向,為在此情景中的行為提供了價值取向和行為指南。如果不經過熟讀背誦,沒有大量經典語句儲存於自己的心靈之中,當人處於某種境況之中時,就會不知所措,在此情形之下,人們也不可能臨時去翻閱經典,從經典中去尋找可以解決當前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經典語句在人生道路的每一個路口上,都有細緻而明確的指導。

在香港慈善家馮燊均先生的捐款資助下,中華義理經典誦讀工程將於2005年1月正式啟動。馮先生出任中華義理經典誦讀工程指導委員會主席,領導並推動誦讀工程。

中華義理經典誦讀工程的宗旨是:遵從聖賢教導,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質,繼承傳統美德,振奮民族精神。

中華義理經典誦讀工程將具有以下十大特點:

1﹑系統全面

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人生哲學、價值觀念、生存智慧應當作為一個整體來講,以上這六個方面對於一個人的素質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只講其中一個方面,都將是片面的。

2﹑選擇典型

經典語句是指中華民族數千年對人最具有教導意義的代表性語句﹐主要選自四書五經,同時還選用董仲舒、程顥、程頤、張載、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歷代大儒的經典語句,同時還從《老子》﹑《莊子》﹑《壇經》等其它文化典籍選取一部分。

3﹑去繁就簡

事過數千年,古代許多名物﹑制度﹑事實,一般人不必花時間去了解,可以略去。否則皓首窮經,難得其精髓。越千年而可以代代傳遞者,唯有義理。

4﹑取其精華

必須以仁愛﹑正義﹑科學﹑民主作為標準,對中華文化作出正確的判斷,正確區分何為精華﹑何為糟粕。若是將精華作為糟粕,或將糟粕誤以為精華,「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5、主題鮮明

我們將中華義理分解成許多思想主題,每個主題形成一個單元,每個主題之下,匯聚中華民族歷史上歷代思想家的思想片斷和經典語句,每一段時間的誦讀活動,必須圍繞一個鮮明的主題來展開。唯有這樣,才能讓人們形成一種明確的思想和認識。

6﹑結構合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必須探索並確立能有效包容中華文化精華的基本概念和邏輯結構,找到知識要點和連接知識要點的線索,我們才能將代表中華文化精華的經典語句,作出合理的安排。每一經典語句都可以在這一結構中找到安置它的恰當位置,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就為學習者提供理解、接受儒家道德文化的快捷方式。

7﹑注重精神

自清代以來,很多人講傳統文化,只是講傳統文化的事實,對於傳統文化的精神,即中華義理,極為輕視。中華文化在喪失其內在的精神之後,必定走向衰落。中華義理經典誦讀工程注重文化之精神,注重文化之靈魂,可以補救以上弊病。

8、誦記理解

通過反覆誦讀,使經典語句進入到大腦中,牢記在心。在不同年齡階段,根據學習者的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要求來選擇學習內容,採用相應的學習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要求學習者要用自己的理性認知能力去理解經典語句的真正含義,理解它的精神實質,同時用心靈去感悟,用生命去體會,不必刻意去辨析每個字的解釋上的細微差別。通過理解、體悟,通過在自己的行為上的體現與探索,並通過中華文化的各種具體形式,使儒家經文經負載著的生命精神,直接觸入到學習者的精神世界中,轉化為學習者的健康人格與品德。

9、學以致信

學習經典語句,並將它們轉化為內在的精神信仰。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悟儒家經文,才能領悟並接受儒家經文所飽含的生命精神。培養學生尊崇孔子及歷代聖賢之情,促進學生的內在善性得到充分的呈現,培養學生的道德良知,培養學生道德行為動機,培養學生的內心信念。

10、知行合一

經典誦讀必須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關注生活,面對現實,鼓勵並正確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在文體活動、勞動、科學活動、社會活動、家庭生活、民俗活動、社會交往中,提供給學生良好的行為規範,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行為能力。當經典語句融入學生的人格和品德之中,就會轉化成學生的行為的動機和行為的有效指導,經典語句在人生道路的每一個路口上,都有細緻而明確的指導。經典語句的精神,通過行為表現出來。

以上是本人對於經典教育的基本認識,藉此機會奉獻給諸位,希望對於當前的各類經典教育活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希望參加中華義理經典誦讀工程的學習的同學,能夠體會並運用本文提出的原則。

(節選自:陳傑思著《中華十大義理》(中華書局2008年版))


推薦閱讀:

[轉帖]頸椎病的預防原則 【家長里短】
六大原則妥當存酒
聚焦「新校園暴力」:無原則溺愛造就暴力學生
心理學:堅持這四個原則,你的人際關係將越來越好
選房買房十大風水原則

TAG:教育 | 經典 | 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