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看百家講壇:朱鍾華講《書法檔案》筆記
20150502看百家講壇《書法檔案》浙江大學於鍾華博士第一集 皇帝書法班的失敗
李世民,貞觀元年,敕,五品以上官員子弟有愛書法並有天性者可學。弘文館,前後辦3期,每期招20多人。老師:虞世南、歐陽詢。後來是褚遂良。各種史書無這60多個人書法成就的記錄。為什麼失敗呢?原因只有一個,或許沒把真正書法的招數傳授給這些人。秘笈對外不講。各個國家都有內傳的東西,是不講的。比如,學習可口可樂的配方是絕對學不到的。現代教育過以後,而把中國傳統獨特技能的教育方式切掉了。用公共教育平台去衡量古代秘笈的教育方式,認為是迷信,認為古代不合理,這是錯誤的。古代筆法授受史。是脈絡。少數內傳精英教育。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宗法觀念。在書法上的體現。中國古代秘笈的傳承是傳承有序的。觀念要改正過來。其中的關係,傳承是兒子、侄子、外甥、入室弟子。是內傳的,外人是不容易的,至少是門人,必須入室弟子,如同孩子,不然,是不傳的。
王羲之---兒子王獻之(郗超、謝胐)---外甥羊欣---羲之五世孫王僧虔---蕭子云(阮研、孔琳之)---羲之七世孫智永---外甥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李北海)---虞世南外甥陸柬之---兒子陸彥遠---外甥張旭---弟子顏真卿(李白、徐浩)---柳公權(懷素、鄔彤、韋玩)
要對弟子進行各方面的考核,如道德、品性、智商等。以保證不傳入品行不端者,也保證此技發揚廣大。顏真卿記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大師兄是裴儆。內傳人很少,基本上是一對一的。外傳只傳公共的知識。
第一要尋找晉唐失傳的秘笈,蘇東坡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戰亂,人物凋零,文彩風流掃地盡矣。"宋三家並趙董在尋找古法。以臨摹為辦法。老子言,不能根據鞋印來學習走路。見於《莊子》"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六經的確是先王說的話,但關鍵不在於說的是什麼,要知道為什麼這樣說這些話。只埋頭學習書法認為沒有秘笈,也是如此。關鍵是要找到失傳的筆法。
第二集,懷素學書的訣竅
書法學習離不開臨帖。黃庭堅:"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分兩個方面。"不盡臨摹"太重要了。高手自有竅門。懷素:"學無師授,如不由戶出。」須拜師。拜鄔彤(張旭門生)。名師,還需懂教學法。明師才好。既知口訣,又有師授。口訣,語言文字傳承。手授,能夠有一個人物解說寫給你看。
第三集,蘇東坡,執筆無定法
王羲之拔獻之毛筆故事。人對蘇東坡執筆有非議,故蘇東坡翻案,認為不可能。知書不在筆牢。「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同時代陳師道《談叢》:「東坡作書,以手抵案,使腕不動為法。」即當時人寫字懸臂。蘇不同於常人的執筆方式,可能與之相背,即黃庭堅說其」腕著而筆卧」。可能:他自己認為其執筆為其獨特風格所有。其言黃書如枯藤掛死蛇,書法要有生命力,要鮮活。
執筆:一,執筆姿勢和書法風格密切相關;二、蘇東坡單鉤卧筆(相當於現代執鋼筆的姿勢)是古法;(沙孟海《古代書法執筆初探》:見於古畫,晉唐人執筆是斜執筆。啟功補充:古人無高桌,席地座,左手執卷,右手執筆,用三指執,如今天鋼筆寫字的樣子)(蘇東坡之前是三指斜執筆)三,執筆與坐具家居環境相關;四,五指與三指有優劣高下之分,三指高級,靈活,吻合視覺要求,可六面行動,前後左右提按。不能上牆的作品,與寫時的觀看有差異。執筆是為保障書寫效果。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李倜,與趙孟頫同時代。他一直研究王羲之,發現晉人書寫環境與元人不同,寫得好與家居環境有很大關係。把房間改造,「擬晉山房」,按晉人方法來寫。他好朋友、下屬張昕跋其書言:「余昔侍李學士,見其作書多喜矮桌,執筆甚高,臨帖亦然。」他考慮的是書寫效果是第一位,環境為之服務。執筆有無定法?蘇東坡言是無奈之舉。有一定的要求。孫過庭書譜中有言,執,長短深淺。執筆原則,寬鬆靈活。
第四集 硬筆的啟示
為什麼硬筆不用直起來書寫。剌紙。筆管的直和斜,和軟和硬有關係。軟的,可以直著寫。如果硬的,只能是斜著側管書寫。晉唐的書寫者,是斜執筆。書法一千年衰落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今天的毛筆只能直著書寫?蘇東坡用的毛筆,和宋代當時包括我們今天使用的毛筆是不一樣的。蘇用的是安徽宣城「諸葛家」的。宋人葉夢得有記載,諸葛高一姓,制筆始於唐,其筆為珍玩,當時人不用,蘇東坡善用。熙寧以後,毛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為「無心散卓筆」。晉唐的毛筆與今天大不同。明方以智《通雅》記錄古代毛筆的製作情況,有柱有被有心有副。潘天壽《毛筆的製造》,筆心用軟而有彈性的毛製成----唐 「雞距筆」類似於勾線筆。宋代以後,此一千年時間,毛筆無太大變化,均為「無心散卓筆」,無心無柱。故只能是直著書寫。蘇東坡用無心散卓筆不能用。古法與今法的區別在宋元。毛筆工具的轉換。各種筆集中起來,使用,發現,筆尖有斜面。作為工具性是保證快速流暢書寫。筆要有斜面或圓珠。為什麼上千年用毛筆,而未變革。是原因毛筆能夠流暢使用。毛筆不方便書寫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尖圓齊健,齊是忽視的地方,實際上很重要。「棱側」是重要的筆法。是類似於鋼筆的斜面寫法。這是王羲之的核心筆法。
第五集 顏真卿的得法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其次識法,口傳手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張懷瓘《用筆十法》。要重點研究,其中有一條,遲澀,飛動。遲澀飛動,謂勒鋒磔筆,字須飛動,無凝滯之勢,是得法。現代人解釋,寫字不能一划而過,不能滑。還有注釋遲澀,是毛筆頂著紙面要有摩擦力。琢磨張自己的注釋,不是以上方法。古代外國哲學家,講課兩種,一種是「顯白朮」,一種是「隱微術」,前者是講給老百姓的。後者是講給圈內人聽的。破解隱微是不能用常見的思維。書譜是顯白,書訣是隱微。遲澀和飛動是兩個並列的詞。一般人認識是重點在前面。我把他變成遞進關係,即使,遲澀的的筆畫也要寫得很飛動,更何況是其他的筆畫呢,更應該寫得更飛動。飛動才是他的命題所在,核心的要求是飛動。關鍵在無凝滯之勢。「勒鋒磔筆」即使是橫畫和捺畫也要寫得很飛動。磔的本義是一種刑法。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又在題其他書中有語: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後代人作書,皆信筆耳。又言,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提得筆起,是核心技術之一。董所講,這是書家密訣。
德國一教授說,王羲之的字,筆畫和空間都是經過嚴格的訓練和考量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是什麼,體現在每個漢字之外都有一個想像的字,由此出發,發射出去的筆畫,都形成了一個字。見喪亂帖中的毒字。要把這個點放在右手所在的地方。說明手在那個點上是基本上不移動的,這是王羲之的書寫方式。勒和磔都是逆勢。由此明白,書寫時連感覺遲澀的筆畫橫畫和捺畫都要寫得飛動起來,更何況其他筆畫呢?包含兩大重要的秘密:一是定點書寫方式,就是寫字時,手基本上是定點不動的。二是在書寫中毛筆不是頂牢書寫的,恰恰是起來的。
第六集褚遂良的神用筆中國古代的書法家都是各行各業頂尖的人物。「如印印泥」出自褚遂良。褚道德品質高。不忍心其去世,希望其成神。《聊齋志異》中第十二篇有《褚遂良》。顏真卿問「神用筆」。張旭講故事,其書法得自老舅陸彥遠(其父為陸柬之,與褚同是虞世南的弟子)。褚言於其曰:「用筆當如印印泥」。「用筆當如錐畫沙」。書法與自然科學不同,不能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文科學的研究,要還原原生態的情境中。是濕些沙地。一是不錐得太深,要「提起來」。二是在寫的過程之中,手要穩定在一個平面上。方可划出「勁險之狀,明利媚好」。黃賓虹解釋,「如錐畫沙,言其平也」,即「平動」。錐子有尖,毛筆有尖,道理相通。姜白石《續書譜》:用筆如錐畫沙---錐畫沙者,欲其勻而藏鋒,---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藏於筆鋒於畫中,則左右皆無病也。於鍾華言是「輕功筆法」。「神氣活現」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神用筆」:一是這種用筆使書法作品有神采和神韻。二是這種用筆是通神的。許慎:書者如也,「如」是到什麼什麼地方去。晉唐書論者是「如」什麼什麼。書法要和世間萬物,天地之間所有的東西,與生活世界要能夠相互打通。書法與寫字兩回事。我們的生活經歷,我們的情感,我們的看山看水看一切所得的東西,通過書法,能夠通過筆墨抒發出來。錐畫沙與生活經驗打通,這就是神用筆。神就是通的意思,正是神通。要與天地間的大美相吻合。書法是要表現真實的生活經驗,要和你的生活經驗徹底打通,這樣你就會理解神用筆,一旦掌握就可以神乎其跡地書寫了。
第七集王羲之的偉大
中國人推崇一個人是需要紮實的理由的。王羲之可不只是單單字寫得好。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無人能比。人文領域,只有書法大家一說誰最偉大,大家一定會說:王羲之。但你知道王羲之偉大在什麼地方。當然,有幾個皇帝把他捧起來的。以前說他的功績:一是把隸書變為楷書、行書,有創新,變成了新體。(開創的人多了。)二是為篆隸引進了運動的機制。在線條的揮動中,更多地增加了反映出流動時間的審美價值。變得飛動了。(各種竹簡的線條很飛動。)三是對草書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王羲之之前草對為張芝。)實際上三條是站不住的。見括弧內內容。褒揚起的是反作用,使大家看不到真相,影響了書法的學習。核心的是:至遲是在秦朝的時候,對書法藍圖有頂層設計,由王羲之來完成了書法的頂層設計目標,從而使書法成為一門藝術,而且是獨特的藝術。這才是他的真正貢獻處與偉大處。秦統一文字。之前,有甲骨文、金文(鐘鼎文)、石鼓文,都是叫「文」,秦統一後,叫「書」。此時開始對書法進行頂層設計。此前是指向文字,是意義。項層設計就是要實現天人合一為代表的智慧中國特點的道的智慧要注入落實到書寫過程中。不但是寫字已,是一種載道的藝術與行為。把記錄語義變成了藝術。王羲之之前最著名是鍾繇,書寫的是真書(楷書)。鐘的書寫要做的工作把毛筆四個性能(尖圓齊健),完成的是尖與圓的功能。就從隸書到了真書的飛躍。毛筆襄括了圓珠筆與鋼筆的優勢。鍾完成的是圓珠筆功能。鋼筆的功能是斜面,即齊和健。王羲之來實現了這個目標。王羲之發掘了毛筆的方筆性能。這對於書法的發展的幫助是什麼能。毛筆打開後竟然刷子一樣,方筆轉向有很大的技術難度。技術難度羲之要高於鍾。飄帶一轉,於是毛筆的性能,毛筆叫天,手腕運動叫自然,兩者合而為,天人合一,就我們要尋找的真書和行書。篆書不行,如嶧山碑,手控制毛筆一絲一毫都不敢大意。隸書,有標誌性的波畫,相對於篆書,毛筆性能有些發揮,但很單一,不能充分發揮出性能。只能充分發揮其性能,才能夠稱之為毛筆。到羲之,毛筆性能與手的運動性能發揮,完成了天人合一,完成了書藝載道,才完成了真正的書。從而稱之為真書。(此時不是楷書,楷書是後人的稱呼。另一個重要的內容,書法要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也是王羲之做到的。三個元素:一是形式元素。空白也變成了元素,被激活,有意識注意到空白的存在。空白精心設計的。此前只意識到黑。是形式關係,部件組合得很奇妙。三是形式質量。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形式質量高,都是說王羲之書法。見於喪亂帖「首」「之」字中的空白外國人都發現極其美麗。而李柏文帖空白很亂,未予特別的設計。羲之書法部件間的組合優美而令人嘆為觀止。要強調的是,王對白的重視、激活與提升,太了不起了。「留白」。只要黑線做的好了,白自然就出來了,而且非常好,是中國式的空間,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從此,可與其他藝術進行了對話。書法的空間的處理方式,影響了其他門類中國的藝術,塑造了中國特色的藝術。
第八集 《蘭亭序》之謎
為什麼引人注意。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公元353年。寫出序言後成為傳家之寶。傳給大令。傳到隋朝時,傳到七世孫智永處。傳給得意門生辯才法師,此時已進入唐朝。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鐵杆粉絲。智騙得蘭亭序。有專人摹搨。現在看到許多王羲之的真跡就是那時摹搨的。後蘭亭序陪葬昭陵。現世上無一件王羲之的真跡。存在的作品:一類是墨跡本,另一類是刻本。刻本一是集字,二是法帖,用木板刻下來,稱為刻帖,特別是閣帖。墨跡本有兩類,一是臨本,二是雙勾摹搨本。
真正的蘭亭序到哪裡去了?歷史是昭陵被打開過。見五代史溫韜傳。溫韜打開昭陵,取鐘王書,列清單,未見蘭亭序。後人推測,李治並沒有把蘭亭陪葬,送武則天,武死後,入乾陵。溫韜唯未敢挖乾陵。蘭亭序的真假之謎,到底有沒有。郭沫若認為無,1965年發表文章。高二適善章草,寫文證真,由其老師章士釗呈毛主席後發表。遂引起蘭亭全國性爭論。因比方均拿不出駁倒對方的證據,遂無結論。蘭序好在何處,一是用筆精,二是結構美,美到了極致。三是章法妙。用筆,即每一個字筆畫起筆處細如髮絲,亦有彈性,不飄浮,不纖弱。表明控筆能力和毛筆的協調能力不是一般的高。羲之精緻到了已經到了已經開始粗糙的地步了。過度的精緻是工藝品,不是藝術品。藝術品有粗糙才能對比出精緻。有破筆的地方等才顯現出美。結構美,以「和」字美為例。章法美,超出常人認知的範圍,上下左右有關係,有照應。隨機應變的能力非常強。第一行,永末筆長而重,向右下方運動的趨勢,和字的長橫非常長,向左但伸出很長,和永字一右一左,九向兩邊盪開筆勢,年字豎畫粗壯,歲字戈鉤拉得很長,在字撇很長。就是這樣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左右開弓,上下對齊,在動蕩中趨中齊。看「引以」兩個字,左右兩邊拉得開,兩字間空白融為一體。在古人看來。空白是流動的.左右兩行也有關係。如所以游目一行,以字孤單,最怕孤軍深入,但到下一行「夫人」兩字變得筆畫細,兩捺筆同時伸向「以」字。與周圍比較,三字跨行融入到了一起,說明隨機應變的能力非常強。此三點說明書法之所以稱為藝術的原因所在。這是天下第一行書不是一般能力能夠達到的。
第九集永--書法的黑匣子
永,乃長遠不斷之水。歷代皇帝用永字的年號極其多。東漢至魏晉,從隸書到真書到行的演變過程,中間的章草和草書。最遲秦朝時對書法有了頂層設計,具體書寫有天人合一的觀念,發揮毛筆的性能,通過手的運動,要能夠融合進去,合而為一,進行書寫。隸書不夠充分,真書的出現,完成了文字書寫的藝術。這個時期,真書和行書,正是「永」字使用最頻繁,會不會有關聯呢?經過長期的不斷書寫、思考,在某一個點上獲得突破,集中在某一個字上,想到改善,很有可能使用頻率最多的字,永字被大量使用,突然間領悟到,就點出了新的天地。
包含的秘密有三個,一是真書筆畫的奧秘。二是漢字間架結構的奧秘。三是真書行書書寫方式的奧秘。一、真書筆畫的奧秘:一是筆畫是漢字區別於西文字母的根本之處。漢字都有起筆與收筆,都有肩膀在。演變過程看,隸變,後形成今文字,重要的變化,在於解散線條,出現筆畫。今文字中,同樣是筆畫,一個叫隸書的筆畫,一個叫真書筆畫。兩者區別在於,真書起筆點與收筆點也不一樣。筆畫的形狀,各筆畫形狀是不同的,誰規定的,這就涉及到永字八法。這是構成楷書永的八個筆畫,各有別名。傳統認為寫好永字是寫好其他字的基礎。第一,點,側,試看隸書,與真書第一毛的區別。隸是短橫,楷是點,是外形的區別。寫字最省事是點。順手就可以點個點。一般,拿毛筆小臂自然是斜的,順手一落就是一個點。如鳥之翻然側下。筆落下,不抬向右拉就是一橫,改而向下是豎,等,幾個筆畫都是順手一落,側下而成的筆畫。點是萬法之源。道理即在於此。側出了天地,定出了乾坤。(此處大開人智慧)第二點。隸書永字豎下沒鉤。為什麼。表明楷書在書寫過程中筆畫之間是連續貫的。(注意,通行書處)是為了速度,絕對的快速,筆畫間是需要連貫的。帶出來了鉤。絕對的快速是一種不慌不忙的自由。最終的目的是獲得一種自由,如何獲得呢,是中國人的智慧。自由不是無拘束的。在於成己成物。真書自由獲得了一種真正的發展,隸書尚不自由。到楷書是人的運動的方式也介入合成了一個筆畫。到楷書人和筆的性能都發揮出來了。側。三個意義,一是展示了手的自然運動。二是發揮了毛筆的性能,三是使筆畫有了藝術美。怎樣才算得法。漢字是定點書寫。指人的手在書寫過程中不要增加無謂的動作,毛筆的筆鋒不要做任何多餘的調整。側和以上說的定點書寫合起來,就得到了一種真書和行書的書寫方式,我起名叫「定點側落」書寫方式,是王羲之發現有漢字的真書和行書的書寫方式。是中國書法的不傳之秘。到唐朝末期丟掉了。找不到這個黑匣子的鑰匙了。今法折很複雜,有五個動作。古法,定點側落,直接寫,沒有那麼啰嗦。這是古法的方式。
書寫的方式,只要知道了,結構方式不講也罷。結構趨向於一個點,就是順手書寫。定點在那裡,手腕運動最大化。篆書到隸書到真書的結構演變過程中,趨向於順手書寫。定點那裡,手腕運動最大化,這樣寫的結構就是最好的。結構不在於規定一定的形狀,而是在於手在運動過程中,如何運動的最充分,掌握住這種書寫方式,結構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第十集結構大師--歐陽詢
有一種書寫方式可以使我們寫漢字事半功倍。有一個方面左右著漢字的美醜。有一個大師級人物--歐陽詢。歐陽詢兒子歐陽通,人稱大小歐陽。歐陽詢學問好,編大型類書《藝文類聚》。不管寫楷書還是行書,都有結構意識,對結構深有研究,被稱《結構三十六法》。結構意識,寫字時,有意識組織結構,從而使漢字結構很巧妙,有讓人意識不到的東西,被稱殊妙。三招,一是錯位,三是鑲嵌,三是量白,以《卜商帖》為例來看。讀字言點之右。二是鑲嵌,見錯字。歐陽詢看索靖碑三天三夜,如果想讓自己的書法作品被人百看不厭,前提是對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的一流作品也能夠看懂看明白百看不厭這時候才有可能。量白。量尺。空白。字內留出的空白如同截尺截出來似的整齊。笪重光《書笩》:畫能如金刀之割凈,白始如玉尺之量齊。如於字。中間似被劈開。王羲之的留白,歐陽詢繼承下來。此可見蘭亭序中末第三字之於字。
歐陽結構大師的第二個因素:對結構的深入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的規則、法則。三十六法是根基。有四方面:一是結,二是構,三是空白,四是連續和章法。重點講結和構。大有玄妙所在。請循一個思路,循名責實。結:兩個筆畫相交叫結。寫外向性的字,要寫得大一些。構:就是指支撐一個房屋的框架結構。就是幾個筆畫圍攏起來的空間。封閉類的字應寫得小一些。漢字一切的招式都是從結和構的視覺關係來的。結和構代表不同的性格。結是外伸,感覺是外向型性格,構是封閉型性格,比較內向,不願意與外界多接觸。書法包含著很多的智慧。自然,不要去改變他的性格。不可能將外向型改成內向型性格。外向「木」內向「目」(於是有選擇的,的妙處)內向與外向結合的字,如「相」。外向構件大,內向的就小,自然。結構中也包含中國人做事的原理,即自然。此乃大原則,知之自然就會處理了。三十六法就是從這原理中走出來的。就是在結構本身。漢字元合結和構的規律和性格(引乃大妙處)。(真乃愈講愈妙!)
第十一集書法中的連讀
書法中的連讀是什麼樣的?連讀,英語中有。其他語種中也有。漢語中也有連讀的情況。如「不要」兩個字的連讀,「不用」等。中國書法中連讀是一個重要的技法。如喪亂帖,羲之頓首。是四個字連讀只能看成是一個符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已經在一起了。毛筆寫信,情感自在其中。尺牘書疏,千裡面目也。通過書信,可以看到面目情感。中國古代一流的書法作品,是清一色的書信手札手稿。很少有正兒八經抄別人的東西。現在寫字手跟不上語言。而古代不是這樣。羲之的技法,連讀,不使得書法和語言可以合二為一了,想到什麼手都可以寫出來。古代共同交流的工具是統一了文字。語言不同步,有方言,但文字相同。我們用的是象形會意的文字。西方是一說就大致明白意思了。古代中國大多數人是不認字的。人在意的不是說得好不好,在意是會不會寫。書法凝結在文化中。中國書法中有一個頂層設計。分前後兩期。前稱文,如甲骨文,後叫書,如篆書、隸書。從篆書開始進入書法的書寫狀態了。與此前的文是不同的。尤其是到行書、草書後,完成了書法的狀態。用篆書不可能同步。到楷書好一些,到行書把同步完成了。到草書語言與書寫完全同步了,漢字的連讀,到行書就可以實現了,可以和語言同步。張懷瓘,用筆十法,第一是偃仰相背,兩字合成一個來書寫。書寫連為一體的必須是一個固定的片語。羲之是一個固定的組。頓首也是這個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寫的時候,要非常順手。兩個字合體後要有一個前提,不能被人誤解為其他的字或錯字。古人一個於書法的不傳之秘,即真草偏枯。張懷瓘有解釋,謂兩字成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謂之偏枯,須求映帶,字勢雄媚。兩個字也可以變成三個字,不能楷書突然變成行草書。要有映帶,要有勢。二謝帖,患者,成了三字。心還與者字相連,拆開又像連著。還有孫過庭真乃二字璉成夫八乃。在書寫中出現幾次,可使作品生輝不少。讀書要能夠舉一反三。合、拆是兩種辦法,字與字之間組合的方式。泛化、拉長,這正是大草與小草的區別之處。拆:懷素自敘,概字。張旭古詩四帖哲字。合:兩個可以合一個,多個也可以合一個,懷素以尚書三字合得分不開。指合後拆不開的情況。吳宗濟,《書話同緣試論草書書法與語調規則的關係》,書法與說話是同源的。書法視覺效果的豐富性,來源於語言,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代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是從內心自然流淌出來。
第十二集黃庭堅---書法的轉折點、
黃對書法的發展起的是反作用,他對學問文章道德都是第一的。江西修水人。從黃開始中國書法的晉唐古法徹底終結。此為分水嶺。他起的一點不好的作用。大家都在找晉唐古法。黃不找,按自己的試為玩,是今法,相形見絀,弊端很多。
一是,書法使用的工具區別。蘇東坡用的是古法毛筆,沿襲唐制。並稱為四美即北苑茶、內庫酒、教坊樂、諸葛筆。黃喜歡用的是無心散卓筆即今天的毛筆。被蘇誇的極好的毛筆,他是不用的。二是筆法。蘇用晉唐古法。第一執筆,蘇三指斜執筆,用定點側落的書寫方式。以手抵案,使腕不動為法。黃用提筆去紙數寸,欲左右皆能如意。即五字執筆法,雙鉤懸腕而書。即今法,現代人還在使用。第二蘇古法,黃今法。三是,對於書法的觀看方式大不相同。蘇是中醫看病。望聞問切。書法看的內容,王僧虔羲之後代五世孫,《論書》: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張懷瓘「神知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此亦晉唐之法。黃,宋元以來看法,看形質而已,高下不同。看蘭亭,有墨跡與石刻定武蘭亭。蘇重視墨跡。跋摹本蘭亭後:「又嘗見一本,比此微加楷,疑引起草也,然放曠自得,不及此本遠矣。」看活氣看神采。黃貶之:跋唐本蘭亭,「雖姿媚不及定州石刻清勁,然自有勝處。」看的是形質,同是師徒,一古一今,高下立決。二蘭亭區別,摹本非常靈活,細如髮絲,清楚,可看出筆法;石刻,筆畫細微處已模糊一片。前者有活氣,而後者板。米芾言石刻不可學,失真。黃偏喜歡後者,這很可怕。負面影響,開始看形質,後世的習書者,過於重視點畫的質量。尤其強調力感,把神採氣韻丟了。對著一個不好的拓片,不知筆法,無從下筆,只好描摹外形,把外形當成了全部。今仍以臨象為重。根據腳印學走路,能學好嗎?當時研究羲之的,叫薛紹彭,「古刻不石殘,鋒芒久自滅,如出撅筆端。」「今石漫滅不類其出也。」蘇文、觀點被趙佶禁,而黃趙構學之,重之。於是,黃書法與觀念迅速傳播開來。
書法,唐末戰亂,古法失傳。黃,宋元今法佔據書壇。書法檔案結矣。
推薦閱讀:
※普洱【名山檔案】邦崴
※塵封檔案:蔣介石最喜愛的十二幅古畫(組圖)
※大洪水絕密檔案(3)
※國寶檔案——中國傳世玉器全集(33)
※資料:鄧超個人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