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戰爭》之 概要
《直奉戰爭》之
概要
直奉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北洋軍閥的直系、奉系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爭奪中央政權的軍閥戰爭,也是英、美、日帝國主義爭奪在華利益的戰爭。
1920年,北洋直系與皖系兩大軍閥為爭奪政權發動的「直皖戰爭」以日本支持的皖系軍閥失敗告終,直系、奉系軍閥共同掌控了北京政權。此後不久,以英、美帝國主義為後台的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和日本帝國主義支持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之間的利益衝突逐漸顯現,並日益嚴重,甚至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從開始的明爭暗鬥相互角力,發展到針鋒相對兵戎相見。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雙方在北京、天津、滄州、廊坊一帶展開混戰。5月,奉軍戰敗。6月,直奉雙方在外國公使的調停下,罷戰言和訂立停戰協議。協議規定:以榆關(今山海關)為界,進入關內的奉軍全部撤回關外;直軍除留一部駐守榆關外,全部撤回原防地。直系完全控制了北京中央政權。
第一次直奉戰爭雖然勝負分明,但兩系之間的矛盾並未消除。戰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更是耿耿於懷,暗中招兵買馬,整訓部隊,強壯軍力,伺機再戰。
1924年9月,奉系張作霖趁「江浙戰爭」爆發之機,借口反對曹錕賄選,再次出兵,向直系宣戰,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吳佩孚組織「討逆軍」迎戰奉軍。雙方在熱河省的遼西、熱南(今承德南部)一帶和河北省榆關(今山海關)及長城沿線一帶激烈交戰,雙方各有勝負。
10月下旬,直系將領馮玉祥突然回師北京,與直系將領胡景翼、孫岳發動「北京政變」(亦稱「首都革命」),監禁北洋政府大總統曹錕,推翻賄選的北京政府。直軍後院起火腹背受敵,軍心渙散,戰鬥力大減。奉軍乘勝追擊,直軍全線崩潰。直軍總司令吳佩孚見大勢已定,再無力回天,遂率部分嫡系部隊浮海南逃。奉軍取得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勝利,重新掌控北洋政府。
推薦閱讀:
※生產了30艘的054 未來還要造更多
※如何評價印度的核武以及軍工水平?
※伊核危機會以戰爭解決嗎?
※甲午的殤思——寫在甲午戰爭兩個甲子之年
※清軍繳獲明朝武器,比200年後的英國武器先進,鴉片戰爭為何沒用
TAG: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