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幅國畫圖說中國繪畫史
《人物龍鳳圖》,帛畫,戰國
《龍鳳仕女圖》是隨墓而葬的銘旌。畫上人物是墓主肖像,畫中隨伴墓主的尚有吉祥圖騰之物。所繪墓主是位挽髻貴婦,她長袍細腰,垂地而盤的長衣前後張開。婦人側身而立,上身略微前傾,雙手合掌頗具虔誠之態。在仕女頭頂左上方,一隻矯健振翅的鳳鳥,雙腳前屈後伸,大有意欲騰空之勢,鳳鳥形象幾乎佔據了畫面重要的視覺位置。鳳的前端,一龍扶搖直上,卻不如鳳的姿態顯耀,大概這是關於鳳龍與陰陽象徵的意義。有一種看法把兩物比為夔鳳之爭,夔敗陣而逃,故而形象細小,縮到一旁顯出弱勢。全圖表示著祈神引導、使墓主靈魂升天這一主題。此畫以線為造形手段,服裝襯以捲曲雲紋,袖口用斜線裝飾,領口、腰部、後身及衣腳皆以墨色塊面處理。毛筆用線生澀不暢,粗細不一。形態古拙而簡勁,體現了中國早期繪畫的特徵。
《人物馭龍圖》,帛畫,戰國
這幅帛畫一九七三年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可以說是《人物龍鳳圖》帛畫的姊妹篇,二者從製作的時代到風格技法大體相同。但《人物御龍圖》在繪畫技巧上比前者更趨成熟,畫面中心繪一有鬍鬚的男子,側身直立,身配寶劍,手執韁繩,駕馭著一條巨龍正向天國飛升。龍頭高昂,身平伏呈舟形,翹起的尾上立一隻鷺,圓目長嘴,頂有翰毛,仰首向天。畫中人物上方有一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繪者較好地把握了從細微的局部來烘托主題,畫中龍、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飄帶、輿蓋上的飾物則向右,表現出 種較強的方向性和人御龍出行時的動感。
魏晉南北朝時期《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局部,張僧繇,南朝
張僧繇是南朝梁時代時繪畫成就最大的人。他與顧愷之、陸探微以及唐代的吳道子並稱為「畫家四祖」。張僧繇擅長描寫人物面貌,梁武帝因為思念出外擔任各州的諸皇子們,便命令張僧繇為各個皇子們畫人物像,畫得樣子維妙維肖,見圖就好像見諸皇子們。 張僧繇吸收了天竺等外來藝術之長處,在中國畫中首先採用凹凸暈染法,畫出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傳神逼真。 張僧繇的繪畫真跡,目前已無從得知,唐代梁令瓚臨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還流傳在世。
《女史箴圖》,顧愷之,東晉
《女史箴圖》,中國東晉繪畫作品。作者顧愷之。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348.2厘米。此圖依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節,所畫亦為十二段,現存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態的表現,用筆細勁聯綿,色彩典麗、秀潤。故宮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遜,而多出樊姬、衛女2段,亦有研究價值。
隋唐時期《游春圖》,展子虔,隋
局部
《游春圖》是中國現存最古的一幅山水畫,全圖在設色和用筆上,頗為古意盎然,山石樹木的線條,輕重頓挫,充滿變化。作者運用了濃重的青綠填色,作為全畫的主調。濃重的青綠色調,也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徵。這種色彩的使用,被稱為「青綠法」,開創了中國山水畫一種獨具風格的畫法。《游春圖》以抒情而近似紀實的手法展示了中國的美麗河山,和貴族悠閑舒適的生活。該畫以春遊為主題,畫幅不大,場面卻十分開闊。畫面採用俯視法取景,將遠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攏,使各處景物完整和諧地統一在一幅畫面中,層次分明,具有「咫尺千里」的藝術境界。
《江帆樓閣圖》,李思訓,唐
這件作品並非李思訓真跡,應是古代摹本。但從題材內容、表現技法方面看,都屬於李思訓流派,是研究李派山水的一件重要作品。李思訓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題材上多表現幽居之所。傳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畫遊人在江邊活動,以細筆勾勒山石輪廓,賦重青綠色,富於裝飾性。此畫雖今被認定為宋人手筆,但可以反映他的畫風。清人安岐認為此畫「傅色古艷,筆墨超軼,雖千里希遠不能辨其青綠朱墨,傳經久遠,深透絹背,有入木三分之妙,的系唐畫無疑,宜命為真跡」。安岐是位有眼光的鑒藏家,他的意見值得重視和參考。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唐
此畫為青綠設色,崇山峻岭間一隊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橈道行進,南方一騎者著紅衣(唐明皇)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嬪妃則著胡裝戴帷帽,展示著當時的習俗。畫中山勢突兀,白雲縈繞,山石有勾勒無皴法,設色全為青綠。此圖可能為宋代摹本,但比較接近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畫風,是反映唐代山水畫面貌的重要傳世作品。宋代蘇軾對此圖的藝術手法曾有過一段描寫,從馬的特徵認出騎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步輦圖》,閻立本,唐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閻立本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緻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閻立本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太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伏生授經圖卷》,王維,唐
秦始皇焚書,伏生將《尚書》藏匿於壁中,漢王朝建立後,伏生出遺書二十九篇,教學於齊魯間,伏生所授之經,稱為《今文尚書》。漢文帝曾派遣晁錯前往從學於伏生。《伏生授經圖》傳為唐代王維所作。因伏生授經時年已九十,故畫中伏生是一個白髯老者,他著一頭巾,頭微左側,赤裸肩背,肩上披紗,坐於蒲團上,右手持卷,左手指點,雙目圓睜,大約正講到緊要之處吧。該畫人物姿態自然,好像是照相機隨意拍攝的一個生活場景,沒有做態。從人物到案幾、蒲團等圖都畫的較為工整,線條也具有很高的水平,日本國美術史家大村西崖認為此畫「畫法高雅,真令人彷彿有與輞川山水相接之感」。該圖原為宋內府秘物,《宣和畫譜》著錄,南宋高宗題「王維寫濟南伏生」,鈐「宣和中秘」印。絹本設色長卷,現藏日本國大阪市立美術館。
《搗練圖》局部,張萱,唐
《搗練圖》工筆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係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
《簪花仕女圖》,周昉,唐
《簪花仕女圖》,唐代畫家周昉繪,絹本設色(手卷),重彩,縱46厘米 橫180厘米。用筆樸實,氣韻古雅,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描寫幾位衣著艷麗的最新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遊園的情景,向人們展示了這幾位仕女在幽靜而空曠的庭園中,以白鶴、蝴蝶取樂的閑適生活。「雖然她們逗犬、拈花、戲鶴、撲蝶,侍女持扇相從,看上去悠閑自得,但是透過外表神情,可以發現她們的精神生活卻不無寂寞空虛之感。本卷工筆重彩描繪簪花仕女五人,執扇女侍一人,點綴在人物中間有猧兒狗兩隻,白鶴一隻,畫左以湖石、辛夷花樹一株結束。仕女髮式都梳作高聳雲髻,蓬鬆博髻。前額髮髻上簪步搖首飾花十一至六樹不等,鬤(下部為哀)髻之間各簪牡丹、芍藥、荷花、繡球等花,花時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間都貼金花子。著袒領服,下配石榴紅色或暈纈團花曳地長裙。
《照夜白》,韓干,唐
「照夜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騎,圖中「照夜白」系一木樁上,昂首嘶鳴,四蹄騰驤,似欲掙脫韁索。此圖用筆簡練,線條織細有勁,馬身微加渲染,雄駿神態已表現出來。圖左上題「韓干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後主李煜題字。左邊上方有「彥遠」二字,似為唐代著名美術史家張彥遠的題名;左下有宋米芾題名,並蓋有「天生真賞」朱文印。是流傳有序的名跡。
五代十國
《重屏會棋圖》,周文矩,五代南唐
此圖描繪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景遂,景達,景過會棋情景。頭戴高帽,手持盤盒,居中觀棋者為中主李景,對弈者是齊王景達和江王景過,人物容貌寫實,個性迥異。衣紋細勁曲折,略帶頓挫抖動。四人身後屏風上畫白居易「偶眠」詩意,其間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風。故畫名日「重屏」。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顧閎中,五代南唐
《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畫史上的名作,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分為五段:悉聽琵琶、擊鼓觀舞、欣賞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暫歇、清吹合奏、曲終人散。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後主李煜的猜疑,以聲色為韜晦之所,每每夜宴宏開,與賓客縱情嬉遊。此圖繪寫的就是一次韓府夜宴的全過程。這幅長卷線條準確流暢,工細靈動,充滿表現力。設色工麗雅緻,且富於層次感,神韻獨出。
《寫生珍禽圖》,黃荃,五代西蜀
寫生珍禽圖是黃筌傳世的重要作品。畫家用細密的線條和濃麗的色彩描繪了大自然中的眾多生靈,在尺幅不大的絹素上畫了昆蟲、鳥雀及龜類共24隻,均以細勁的線條畫出輪廓,然後賦以色彩。這些動物造型準確、嚴謹,特徵鮮明。鳥雀或靜立,或展翅,或滑翔,動作各異,生動活潑;昆蟲有大有小,小的雖僅似豆粒,卻刻劃得十分精細,須爪畢現,雙翅呈透明狀,鮮活如生;兩隻烏龜是以側上方俯視的角度進行描繪,前後的透視關係準確精到,顯示了作者嫻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筆墨技巧,令人讚嘆不已。
《雪竹圖》,徐熙,南唐
《雪竹圖》似是最能體現其「落墨」風格的,可惜未加色而不得窺其全豹。此圖縱151.1厘米,橫99.2厘米,絹本,墨筆,藏上海博物館。謝稚柳先生曾著文介紹此圖,他是這樣闡述「落墨」的:「所謂『落墨』,是把枝、葉、蕊、萼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筆來連勾帶染的全部把它描繪了出來,然後在某些部分略略的加一些色彩。」也就是說,一幅畫的形和神,都是用墨筆和墨色來「落定」,著色只是輔助。這體現了徐熙在筆墨上的大膽革新。
《江行初雪卷》,趙幹,南唐
全卷描繪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畫面上天色清寒, 樹木籠霧, 江岸小橋, 一片初白, 寒風蕭瑟, 江水微泛, 一派天寒寂靜之景。江上漁夫不顧天寒地凍捕魚, 而岸上騎驢者卻畏縮不前, 人物神情描繪逼真生動, 漁人和旅人恰成絕妙對比。另外, 畫中樹石筆法老硬, 水紋用筆尖勁流利, 天空用白粉彈作小雪, 表現出雪花的輕盈飛舞。此畫一片天賴,意境高雅幽遠。
《二主調心圖》,石恪,五代末
圖中表現慧可、豐干二位禪宗祖師調心師禪時的景象。慧可為禪宗二祖。畫卷中,雙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畫豐干坐於溫馴如貓的老虎的背上。
《匡廬圖》,荊浩,五代後梁
《匡廬圖》畫的是廬山及附近一帶景色,結構嚴密、氣勢宏大,構圖以「高遠」和「平遠」二法結合,而其深遠、奧妙、飄逸盡得其當。畫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層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畫出,充分發揮了水墨畫的長處,正如他自己所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此畫的確具有非凡神韻和獨特風格。此圖右上端有「荊浩真跡神品」六字,傳為宋高宗筆跡。
《關山行旅圖》,關仝,五代後梁
關仝,又名童或同,長安人,工畫山水,師從荊浩,刻意力學,遂自成一家,時人稱「關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筆簡氣壯,景廣意長,與李成、范寬齊名,在北宋號「三家山水」。《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畫家在落墨時漬染生動,墨韻跌宕起伏,足見關仝山水畫道之精深。
《瀟湘圖》,董源,五代南唐
《瀟湘圖》畫的是江南景色。畫中山巒連綿, 雲霧暗晦,山水樹石都籠罩於空靈朦朧之中, 顯得平淡而幽深, 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 遠處坡下有張網的漁人和船隻。此畫以花青運以水墨, 清淡濕潤, 山石用筆點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顯得渾厚滋潤,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鬱鬱蔥蔥俱得以表現。董源的山水畫對後世的文人畫影響巨大, 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 董源畫法「水墨類王維, 著色如李思訓」,對其評價很高。
北宋《讀碑窠石圖》,李成,北宋
宋初有所謂「三家山水」,這三家是山東營丘人李成、陝西長安人關仝和陝西華原人范寬。從畫面碑側有款題:「王曉人物,李成樹石。」可以看出,《讀碑窠石圖》是李成與人物畫家王曉的合作,畫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寫了幾株歷盡滄桑的老樹和一座古碑。此圖置境幽凄,氣象蕭瑟,古樹枝椏奇勁參差,背景空無一物,杳冥深遠,寓無限悲涼於其中。另外,此畫畫樹石時先勾後染,清淡明潤,饒有韻致。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李成藝術的「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無不與他企圖展示其敏感而豐富的內心世界緊密相關。
《溪山行旅圖》,范寬,北宋
《谿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該作品使用絲質的絹作為畫布,長206.3厘米,寬103.3厘米,以淺淡的色彩作極為精緻的構圖,舉凡山川流水、高山岩石,都能細心勾勒且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至於人物、馬匹亦能夠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因此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如今已有許多印記,該作品已收藏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早春圖》,郭熙,北宋
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後銜接中景扭動的山石,隔著雲霧,兩座山峰在遠景突起,居中矗立,下臨深淵,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左側平坡逶迤,令人覺得既深且遠。郭熙 (1023—約1085),字淳夫。北宋神宗熙寧間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神宗年間,郭熙給宮中畫了許多屏風和壁畫。郭熙擅長畫山水寒林,格調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寬,並勇於革新創造,終自成一家。當時畫院畫家無不師效其畫,有「獨步一時」之譽。
《雙喜圖》,崔白,北宋
崔白特別喜歡畫大畫,《雙喜圖》高193.7厘米、寬103.4厘米,可以想見此畫的氣魄,這與畫史中記載的崔白性情「疏闊」倒也一致。崔白還特別擅長把握畫面的整體氣氛,無論是《雙喜圖》,還是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寒雀圖》,同樣都在一種統一、和諧的畫面氛圍中又含有無數豐富、細膩的變化,讓人可以在畫卷中玩味許久,仍然會不斷有新的東西發現,感到無窮的趣味。
《瑞鶴圖》,趙佶,北宋
《瑞鶴圖》為絹本,設色畫,縱51厘米,橫138.2厘米。圖中描繪彩雲繚繞之汴梁宣德門,是趙佶書畫珍品中難得的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畫後有作者趙佶以瘦金書自題,所述之事與《宋史·儀衛六》載"政和二年延福宮宴輔臣,有群鶴自西北來,盤旋於睿謨殿上,及奏大晟樂而翔鶴屢至,詔制瑞鶴旗"可相互印證。所署"御制御畫並書,天下一人"押款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祥龍石圖》及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五色鸚鵡圖》相一致,故推斷其為趙佶所作無疑。作者趙佶(1082—1135),喜吹彈,擅書畫,聲歌辭賦無所不精。
《墨竹圖》,文同,北宋
文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墨竹圖》此墨竹畫軸,無名款,但鈐有文同二印:靜閑畫室。文同與可。畫懸崖垂竹,主幹麴生,至末端而微仰,寓屈伏中隱有勁拔之生意。枝葉甚密,交相間錯,向背伏仰各具姿態,畫葉之墨色濃淡相依,正如米芾論文同畫竹云:「以墨深為面,淡墨為背,自與可始也。」墨竹於北宋仍屬初興之畫藝,與當時尚工筆寫實之花卉猶有時代性之相關,故未見「介」、「爪」式的撇葉,也未見竹節間的書法連筆。通幅畫法在「畫」、「寫」之間,與元代及此後的文人寫竹相異其趣。
《瀟湘奇觀圖》,米友仁,北宋
《瀟湘奇觀圖》是宋代米友仁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用淋灕水墨畫江上雲山、雲霧變幻的奇境,山峰、江水、樹木並未作具體細緻的描寫,追求的是蒼茫雨霧中自然界的特殊韻致。
南宋《採薇圖》局部,李唐,南宋
這幅《採薇圖》為絹本,淡設色,縱27.5厘米,橫91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畫中描繪的是一個流傳久遠的歷史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國的國君決定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國君去世後,叔齊堅持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堅持不受,說他不能違背父命。為了讓弟弟叔齊從容繼位,伯夷悄然逃走。得知此訊後,叔齊也義無反頤地放棄了王位,隨兄而去。多年後,二人投奔西伯侯姬昌。恰值姬昌去世,他的兒子號稱武王,正在積極準備進兵討伐商紂。二人立刻趕到武王馬前制止。但武王未聽,奪取了政權後,天下改稱為「周」。伯夷、叔齊深以為恥,決心不再吃從周朝土地上收穫的糧食,於是隱居到首陽山(今山西永濟縣境),靠著採掘些野菜度日,最後餓死在山裡。他們這種「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行為得到普遍推崇。李唐以此為題就是對那些苟且偷安、艦顏事敵的北宋臣子們的辛辣諷刺。
《中興四將圖》,劉松年,南宋
此卷所繪南宋將領諸像,比例準確,姿態自然,衣飾線描勁健流美。人物刻畫,或威武或莊重,或深沉或平靜,不同形象各具個性特點。侍者的年齡和相貌各異,但都身姿挺健,表情恭謹而機敏,頗有軍士風範。此卷確是南宋人物肖像畫中的佳作。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題,已擦去。現存清代乾隆帝墨筆楷書重題,依次是「劉鄜王光世」、「韓蘄王世忠」、「張循王俊」、「岳鄂王飛」。張、岳像之間上部有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御題七言律詩一首。幅末「劉松年畫」款被擦去,餘痕可見。拖尾有明人俞貞木於洪武二十二年(公元一三八九年)所題長跋一則。本幅及拖尾有項元汴、項德新父子鈐印十餘方,乾隆八璽鈐全,又嘉慶、宣統印璽。
《踏歌圖》,馬遠,南宋
《踏歌圖》是南宋畫家馬遠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畫,實際卻是風俗畫。它的上半部描繪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現了南宋首都臨安郊區農家「踏歌」的歡樂場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協調地統一在同一畫面里。畫家表現雨後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
《西湖柳艇圖》,夏圭,南宋
畫面柳堤迴環, 可以看到三層。但其疏密、遠近、直曲和穿插、點景的木橋、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豐富、生動而有變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動的白雲, 與煙霧迷朦中的遠方樹林相接,加強了氣候特徵。畫柳枝的筆法勁健, 密而不亂,節奏感甚強,頗得真實之美。岸邊有遊船停泊,水上小舟來往,近處柳梢上露出酒旗,都表現了這南都湖上春光的佳勝。
元
《紅衣羅漢圖》,趙孟頫,元
趙孟頫的人物畫大多出於想像,但也有寫實之作,只是傳世較少,此《紅衣羅漢圖》堪稱代表作之一。圖中身著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於大樹下面的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態安詳堅毅,似在說法。根據作者題記所言,因常與西域僧人往來,「耳目相接」,故能對西域僧人的神態特徵刻畫入微。圖中羅漢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現手段取法唐代閻立本,以鐵線描勾勒,用筆凝重;設色濃麗,以赭石、土黃、石綠與大紅袈裟形成鮮明對比;構圖採用由左向右的開合形式,引人聯想。此圖作於作者五十一歲時,是高度表現了其藝術創造力的一幅傑作。
《富春山居圖》局部,黃公望,元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在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先生的決定下,《富春山居圖》2011年6月在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六君子圖》,倪瓚,元
《六君子圖》寫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 疏密掩映, 姿勢挺拔。圖的上部有遠山地抹。全圖氣象蕭疏, 近乎荒涼, 用筆簡潔疏放。此圖後有黃公望題詩云:「遠望雲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擁披陀, 居然相對六君子, 正直特立無偏頗。」倪瓚生活於元代後期,其時文人繪畫的創作理念和紙本山水畫的「干筆皴擦」筆墨技法已經完善,而《六君子圖》可謂經典之作。
明《廬山高圖》,沈周,明
《廬山高圖》是沈周祝賀老師陳寬70壽辰而創作的巨幅山水。所以畫家描繪江西廬山之高,象徵老師的道德高尚,同時表示對老師的崇高敬意」。《廬山高圖》畫家採用全景式構圖,以高遠法布置畫面,山巒重疊,草木繁茂,結構嚴謹,氣勢雄偉。畫面下段近景一角畫山根坡石,勁松雜樹。中段以廬山瀑布為中心,飛流直下,其中兩崖間斜橫木橋,打破瀑布直線的單調。同時瀑布左側崖壁的石塊紋理具有內向的動勢,與右側位於中心的山岡岸壁,似乎產生一種力的碰撞,從而加強山岡向上的張力。下段兩株高大的勁松,其姿態明顯與中段山岡向上的趨勢相呼應,把觀者的視覺自然引向畫面上段,使近、中、遠景自下而上氣脈相連。上段主峰雄偉,兩邊奇峰兀立,雲霧浮動。主峰給人以崇高雄渾,厚重質樸之感,似乎寓意老師的寬厚博大的人格精神。
《湘君湘夫人圖》,文徵明,明
此圖畫湘君與湘夫人,是根據屈原《楚辭·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創作的。湘君和湘夫人為湘水之神,或云為堯的兩個女兒。作者自稱此圖仿趙孟頫和錢選,其實是他自己的創作。
《步溪圖》,唐寅,明
一人徐步緩行,一人與之相對而立,神態怡然。衣紋洗鍊流暢,衣袖隨風飄舞,生動刻畫了悠閑自在的隱士形象。用筆蒼秀,構圖高遠,畫格既有南宋[院體]畫遺風,又具有元代文人畫秀雅的特色。右上自題詩云:[卜宅臨溪上,開門近步頭。漁樵通互市,耕釣是貽謀。山曉青排闥,波晴綠漾舟。主君朝學海,枕石漱清流。姑蘇侍生唐寅作《步溪圖》並題奉呈黎老大人先生。
《桃源仙境》局部,仇英,明
仇英此畫遠處峰巒起伏,幽深高遠,山間雲蒸霧漫,遠山深處廟台亭閣在雲霧中時隱時現,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橋,奇松虯曲,景緻幽雅。在藝術表現上,畫家勾勒精工,似學宋趙伯駒一派。不論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還是人物的動態和表情都描繪的細緻入微,嚴謹工細。通幅青綠著色,色彩妍麗雅美。顯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現能力。
《疏林遠岫圖》,董其昌,明
此圖為近景畫,坡石錯落,勾勒圓渾。坡上疏林,用筆雖簡而各蘊姿態。中景水面空曠,一山聳峙,在平遠的構圖上頗見險勢。整幅畫簡潔樸拙,蕭散空靈。款云:「年家(侄)袁伯應(袁可立子袁樞)司農上疏歸省尊人大司馬節寰(袁可立)年兄,贈以詩畫,癸酉十月之望。」
《榴實圖》局部,徐渭,明
本幅圖繪折枝石榴,鬱勃而有姿致,結合自題詩,知是借題發揮,緣物抒情,抒寫畫家懷才不遇之慨。畫家所運潑墨寫意法,既痛快淋漓,又富有變化。
清《魚》,八大山人,清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原為明朝王孫,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髮為僧,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黃澥軒轅台》,石濤,清
《黃澥軒轅台》圖,在構圖上不落前人窠臼,往往破空而來,出奇制勝,極富創造性。他尤善用截取法,以特寫的手法傳達深邃的境界。該種方法把風景里最優美的一段截取了寫出來,是對馬遠、夏圭邊角式山水構圖法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松溪石壁圖》,弘仁,清
山水筆法介於倪、黃之間,而自具面目。山石尚簡,用干筆淡墨勾勒,線條爽利,轉折處或圓轉或露稜角,少皴擦而有山石方硬的形體;松樹清姿疏朗。布局精密,結構嚴謹。由於他從黃山、武夷諸名山勝景中汲取營養,重視師法自然,因此,作品格調不同於倪瓚的,少荒涼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直師造化而別開生面,真實地傳達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此圖年款『丙甲』,為順治十三年,弘仁時年四十七歲。
《潑墨溪山圖》,髠殘,清
此作雲山滿紙,章法繁密。作者一反禿筆渴墨之常法,而以濕筆淡墨勾山畫樹,與大面積渾點潑墨融合生髮,再以重墨刻畫橋、屋、人物。用筆鬆動,施墨淋漓,畫面酣暢而又蓊鬱樸厚,洋溢著蓬勃生機。圖配以行草題跋。
《竹石圖》,鄭燮,清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自稱板橋居士,清代畫家、文學家。漢族,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中進士後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賑饑民忤大吏,乞疾歸。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他的詩清新脫俗,樸實潑辣。
《牽馬圖軸》,金農,清
圖寫一老者牽馬度步宦門。 畫家以生拙蒼凝的書法用筆寫畫,干筆焦墨,老筆紛披,墨線古樸生澀,深沉緩重,將牽馬人躊躇的神態,駿馬強健的肌體,描繪得生動準確。清金農牽馬圖軸為金農的言志作品,表達了畫家空懷才能而無法施展抱負的悲涼。圖中人物與雄健的駿馬是畫家的自喻,而人物無奈的神情和駿馬無法馳騁的神態又可以體會畫家的悲苦。這幅畫純以線條為之,觀完人嘆惋。
《設色山中早春圖》,王原祁,清
此畫寫重山復嶺,縱向逶迤,松溪水榭,亭橋山居,錯落其間,層次深遠。構圖平中帶險,筆法秀勁,氣韻蒼潤,色調沉著凝重,不失為晚年之佳作。
《杜牧詩意圖》,鄒一桂,清
鄒一桂(1686年-1772年)清代官員,畫家。字原褒,號小山,晚號二知老人,江蘇無錫人。雍正五年二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官雲南道監察御史、貴州學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禮部侍郎,官至內閣學士。擅畫花卉,學惲壽平畫法,風格清秀。曾作《百花捲》,每種賦詩,一經進呈,皇上亦賜題絕句百篇,一桂複寫一卷,恭錄御制於每種之前,而書己作於後,藏於家。著有《小山畫譜》、《大雅續稿》。
《掛壁飛泉圖》,龔賢,清
此圖為龔賢巨制。繪崇山峻岭間,樹木繁盛,一道飛瀑從山崖間跌落。作者以焦墨層層積染,綿密厚重,風標獨特。構圖威嚴,畫格寂靜、空曠,禪意濃厚,屬龔賢畫作精品。右上角作者自題七言詩一首。
專註於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地域文化的傳播,全力打造一個優秀的文化傳播平台。
地址:濟南市槐蔭區營市西街18號西街工坊B座1F。
乘車路線:公交,117、126、133、20、202、81、9、K157、K56、K90、K98路(於營市西街站下車,沿營市西街路向北50米,西街工坊北區)。自駕,沿經十路直行,直至到達營市西街路,向北50米,進入西街工坊北區。
推薦閱讀:
※圖說中國畫馬史 典藏
※圖說: 不同信號,告訴你缺啥營養素
※戴敦邦 | 圖說楚辭《九章》
※圖說海外移民
※圖說:大閘蟹該怎麼挑 怎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