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肝氣虛」
2.1 肝歸下焦說<<靈樞·脹論》指出:「五臟六腑,各有畔界。」肝位居脅下,歸屬中焦,已為定訖。然而 ,一旦運用三焦學說,卻又大多將肝歸屬下焦。「肝屬下焦」使肝氣虛被中焦氣虛即胃氣虛 取而代之。由於肝疏泄不及(木不疏土),肝氣虛常常伴脾胃虛之見證,而這些顯而易見的脾 胃氣虛證,每每造成臨床辨證之誤,出現以脾代肝,將末作本的情況。張錫純從《醫學衷中 參西錄》記載了這樣一個病案:曾治有飲食不能化,服健脾暖胃之百劑不效,診其左關太弱 ,知系肝陽不根,投以黃芪一兩,桂枝尖三錢,數劑而愈。從此,病案勿見以脾代肝的確是 忽視肝氣虛的原因之一。2.2 肝無虛證說錢乙認為:「肝無虛證,腎無實證」。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也認為:「東方之木無虛, 不可補,補腎即可以補肝。」這種看法乃偏激之見,但是,直到今天,仍有不少醫家持同樣 的 觀點。究其緣由,大略如下:一是肝為剛臟,性喜條達,體陰而用陽,往往強調其以血為體 以氣為用時,忽視了肝氣的不足。二是肝氣易於鬱結,郁而化火;肝陽易於上亢,故肝多實 病熱病,從而掩蓋了肝的虛證。三是五臟之中 ,惟肝能泄(《內經》曰:五臟藏而不泄), 重視 肝之疏泄功能而忽視了其肝氣虛的一面。四是治療上受「木郁達之」和「肝無補法」的影響 ,忽視了補肝的治療方法。五是補肝不易,對於肝氣虛的治療方葯,至今仍不完善,歷代文 獻只有零星的記載,尚無補益肝氣的代表方劑和藥物,這給 臨床用藥帶來了難度。2.3 歷代對肝氣虛及其治療論述極少,對肝氣虛說法不一,未能形成統一的學術思想。而 後世醫者多有遵從古人的傳統,著重繼承而忽視了發展,束縛了對肝氣虛證治的探討。2.4 現代醫家陳潮祖認為:肝肺外感多於內傷,故不言陽虛而言虛寒。然而,歷代不少醫 家卻認為肝無陽虛,由於「氣虛為陽虛之漸,陽虛為氣虛之甚」。肝陽虛多由肝氣虛發展而 成,肝陽虛多含有肝氣虛之證候,二者關係密切,相輔相成。所以否認肝陽虛導致了對肝氣 虛的忽視。3 重視肝氣虛的意義3.1 有利於豐富和完善中醫基本理論中醫認為「氣者,人之根本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和功能表現。人以五臟為中 心,五臟有五氣,生理上,五臟之生理功能賴五臟之氣,病理上,臟腑的功能失調,也會引 起臟氣失常,陳潮祖教授認為:氣的失常表現為不通、太通、虧損三種基本病理改變。臟腑 功能失調與氣的失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肝氣虛是肝氣失常之一,是肝臟功能失調的一大 病理機制,否認或忽視肝氣虛,臟腑辨證理論是不完善的。五臟當皆有氣虛,惟不言肝臟,這是認識和思維上的局限。五臟屬五行,五行之生克乘侮反 映了五臟間的生理病理關係。這種關係主要靠氣的虛實盈虧來維繫,肝氣虛實是其重要組成 部分,如肝氣有餘則乘脾侮肺,肝氣不足則肺乘脾侮。可見,忽視或者否認肝氣虛,難以全 面理解和闡述五臟間的生克乘侮關係。3.2 重視肝氣虛有利於對疑難重證的診治由於對肝氣虛的忽視和沒忘,直接導致臨床辨證思路對「肝氣虛」的空白。據報道,慢性肝 炎臨床多表現為肢倦乏力,脅脹或痛不適,且有情緒不寧的癥狀,可責之為肝氣虛為患。中 醫認為:久病必虛。慢性肝炎緩慢難愈的根本原因就是正虛,主要是肝氣虛。正虛不能抗邪 外出,邪之久存進一步加重正虛。現代醫學認為:慢性肝炎與人體的免疫功能下降有關,人 體既不能抗禦病毒侵襲又難以清除乙肝病毒和免疫複合物,致使病毒在肝細胞內反覆複製, 肝細胞不斷被破壞,這與中醫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致。中醫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肝氣虛是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機制,故對慢性肝 炎當從肝氣虛角度進行辨證論治,以求治本。3.3 重視肝氣虛符合現代醫學模式醫學模式已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到生物、社會、心理等醫學模式轉換。肝主情志,與性格 、情緒關係密切。肝氣虛的患者個性特徵以內向、情緒不穩定多見,經曰:肝氣虛則恐,實 則怒。可見,調節肝氣虛實與現代心理療法關係密切,重視肝氣虛是符合醫學模式轉換的。 將調節肝氣虛實與心理療法結合起來,也許是提高療效的有效途徑。總之,重視肝氣虛,既能從理論上豐富對肝臟的認識,又能拓展臨證思路。調補肝氣或許是 提高慢性重症肝病診治療效的必由之路,但是補益肝氣的方葯尚不完備(或許是乙肝等肝病 療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尚需繼續探討。
推薦閱讀:
※氣虛、陽虛、火旺、陰虛辨證之分型
※怎樣區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
※10月12日養生堂《虛你補對了嗎》1【氣虛】(6)
※脾肺兩虛,脾肺氣虛證
※氣虛與陽虛,血虛與陰虛有什麼區分?
TAG:氣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