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集—影響中國書法發展的二十位歷史人物之米芾
墨香集影響中國書法發展的二十位歷史人物
清任伯年繪《米顛拜石圖》11、風檣陣馬放筆一戲——北宋大書法家米芾在「宋四家」中,米芾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純粹學者藝術家。在學術研究、書畫創作、書畫鑒定、收藏等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學術方面,他有《書史》、《海岳名言》、《寶章待訪錄》等著作傳世,是書法研究的專業必讀書。在鑒賞方面,歷史上有不少名帖,都經他鑒定題跋。他的畫,在歷史上有著名的「米點」、「米家山水」,是中國山水畫法的一種樣式。至於他的行書、草書都是出於「二王」,而變化生姿。他用筆非常靈活多變,自稱「刷字」,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八面出鋒,用筆沉著痛快,氣勢超邁飄逸,筆勢跳躍,點線俊美,神氣完足,把「二王」行草書寫出了一種新境界,是書法史上受到追多追捧、粉絲最多的書法家。米芾在書法上的成就,得力於對他長期對經典的忠實研究。他曾說:自己是「壯年未能成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他對自己書法相當自負。《宋史》載:「米元章初見徽宗,命書《周官》篇於御屏。書畢,擲筆於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
清風
米芾書法《蜀素帖》
米芾行書《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墨跡絹本,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蜀素」是北宋時四川造的質地精良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寶,此卷相傳為邵氏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蜀素帖》經宋代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請,結伴遊覽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書寫,米芾才膽過人,當仁不讓,一口氣寫了自作的八首詩。卷中數詩均是當時記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蜀素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後面愈飛動洒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布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布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恆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
米芾書法《虹縣詩卷》
米芾《虹縣詩帖》真跡米芾行書欣賞《虹縣詩卷》紙本;縱31.2厘米橫487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書法圖片12張。此卷為米芾途經風光明媚的虹縣(今安徽泗縣)時,揮毫寫就的自作詩。米芾的大字行書傳世極少,而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貴。紙本墨跡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米芾的大字行書傳世極少,而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貴。米芾嘗自稱其書為「刷字」,這一點在他的大字中表現得比較明顯。釋文:虹縣舊題雲。快霽一天清淑氣,健帆千里碧榆風。滿舡書畫同明月,十日陏花窈窕中。再題。碧榆綠柳舊遊中,華髮蒼顏末退翁。天使殘年司筆研,聖知小學是家風。長安又到人徒老,吾道何時定復東。題柱扁舟真老矣,競無事業奏膚公。
米芾書法《多景樓詩冊》
米芾《行書多景樓詩冊》,紙本,(各)縱31.2厘米,橫538.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此冊米芾行書十一開,無款印。所書從頭至末,風檣陣馬,沉著通快,一氣呵成。崇寧元年(1102),同朝何執中跋為米芾所作。台北葉公超亦有一本,兩者皆疑為摹本。釋文:華胥兜率夢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樓。冉冉明廷萬靈入,迢迢溟海六鰲愁。指分坱圠方輿露,頂矗昭回列緯浮。衲子來時多泛缽,漢星歸未覺經牛。雲移怒翼搏千里,氣霽剛風御九秋。康樂平生追壯觀,未知席上極滄洲。多景樓。禪師有建樓之意。故書。
米芾書法《珊瑚貼》
《珊瑚帖》是宋代書法家米芾晚年的著名墨跡。該作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態更為奇異超邁,隨意而書,神韻自然,神采更趨飛揚,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筆豪放穩健,結字寬綽疏朗。其書體瀟洒奔放,又合於法度。前人對米芾《珊瑚帖》早有定論:元代虞集評其「神氣飛揚,筋骨雄毅」,施光遠稱其「當為米書中銘心絕品,天下第一帖」。《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珊瑚帖》,又名《珊瑚筆架圖》。《復官帖》附於《珊瑚帖》之後,故合名《珊瑚復官二帖》。《珊瑚帖》為紙本墨跡,縱26.6厘米,橫47.1厘米。《珊瑚帖》的書寫材料很特殊,竹紙,淺黃色,紙上竹纖維較多。據說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用竹紙書寫的作品。該帖釋文為:「收張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題。閻二物,樂老處元直取得。又收景溫問禮圖,亦六朝畫。珊瑚一枝(畫珊瑚筆架一座,旁書「金坐」二字)。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相家。當日蒙恩預名表,愧無五色筆頭花。」《珊瑚帖》流傳有緒,曾經南宋內府,元代郭天錫、季宗元、施光遠、肖季馨,清代梁清標、王鴻緒、安岐、裴伯謙等遞藏,後歸張伯駒。1956年,張伯駒將該作捐獻給文化部文物局。關於《珊瑚帖》的記述,在《墨緣匯觀》、《平生壯觀》、《雲煙過眼錄》、《大觀錄》、《壯陶閣書畫錄》等書中均可查到。釋文:《珊瑚帖》——收張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題;閻二物,樂老處元直取得。又收景溫問禮圖,亦六朝畫。珊瑚一枝(畫珊瑚筆架一座,旁書金坐二字)。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相家。當日蒙恩預名表,愧無五色筆頭花。《復官帖》——一年復官,不知是自申明,或是有司自檢舉告示下。若須自明,託做一狀子,告詞與公同。芾至今不見沖替文字,不知犯由,狀上只言准告降一官,今已一年。七月十三授告。或聞復官以指揮日為始,則是五月初指揮,告到潤乃七月也。
米芾 研山銘 米芾《研山銘》,澄心堂紙本手卷,行書,卷縱36厘米,橫136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行書大字三十九個。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研山銘帖》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頓雄快,跌宕多姿,結字自由放達,不受前人法則的制約,抒發天趣,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見珍品。《研山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的三十九字:「五色水,浮崑崙。潭在定,出黑雲。掛龍怪,爍點痕。極變化,闔道門。寶晉山前軒書」。第二部分為手繪研山圖,篆書提款:「寶晉齋研山圖,不假雕飾,渾然天成」。研山是一塊山形硯台,在研山奇石圖的各部位用隸書標明:「華蓋峰」「月岩」、「方壇」、「翠嵐"、「玉筍」、「上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嘗神遊於其間」、「龍池遇天欲雨則津潤」、「滴水小許在池內經旬不竭」。第三部分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書題跋:「右研山銘,先臣米芾真跡,臣米友仁鑒定恭跋」。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題跋:「鳥跡雀形,字意極古,變態萬狀,筆底有神,黃華老人王庭筠"。清代陳浩跋:「研山銘為李後主舊物,米老平生好石,獲此一奇而銘,以傳之。宜其書跡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極宗仰米書,而微嫌其不淡然。米書之妙,在得勢如天馬行空,不可控勒,故獨能雄視千古,正不必徒從淡求之。落此卷則樸拙踈瘦,豈其得意時心手兩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見之,當別說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陳浩題」。周於禮跋:「研山銘,驕驕沉雄,米老本色,如是如是。亦園周於禮題」。日本前首相犬養毅題引首「鳶飛魚躍,木堂老人毅」。米芾:研山銘帖此手卷流傳有序,曾經入北宋、南宋宮廷。南宋理宗時,被右丞相賈似道收藏。遞傳到元代,被元代最負盛名的書畫鑒藏家柯九思收藏。清代雍正年間,被書畫鑒賞家、四川成都知府於騰收藏。及至近代,令人慨嘆,竟流落日本。鈐印有:內府書印(三次)、宣和、雙龍圓印,賈似道,玉堂柯氏九思私印等二十多方。2002年年3月,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從從日本徵集到《研山銘》。國家文物局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組織專家依法對《研山銘》進行了鑒定、評估。專家們一致認為此件確屬米芾真跡,並建議文物部門與拍賣公司協商,由國家優先購買。2002年12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拍賣會上以2999萬元出資收購,每字摺合人民幣76.9萬元。它成交價超過了不久前拍賣的北宋徽宗《寫生珍禽圖》的2350萬元成交價,創下中國藝術品拍賣新的世界紀錄。拍賣結果後,《研山銘》交由故宮博物館收藏。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啟功先生,曾經說「我此生見不到米芾的《研山銘》,將死不瞑目!」啟功先生早在1986年出版的《書法概論》中就說:「《研山銘帖》是米芾真跡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書成就最高。此帖下筆揮灑縱橫,跌宕多姿,不受前人羈勒,抒發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跡中,應推為上品。」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沈鵬告訴記者,《研山銘》字字珠璣、筆筆難書,他最為推崇「下震霆」的「震」字一撇:陡然一筆細如蠶絲又穩如磐石,險絕筆法登峰造極。「有人說是敗筆,我看恰是妙在巔毫。正如打乒乓的擦邊球,又像足球彈在門框上再進網,妙不可言!就像孔子論人生最高境界———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米芾 《拜中嶽命作》紙本 行書 縱29.3厘米 橫101.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米芾《拜中嶽命作》,紙本,行書,縱29.3厘米,橫101.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拜中嶽命作。芾。雲水心常結,風塵面久盧。重尋釣鰲客,初入選仙圖。鼠雀真官耗,龍蛇與眾俱。卻懷閑祿厚,不敢著潛夫。常貧須漫仕,閑祿是身榮。不託先生第,終成俗吏名。重緘議法口,靜洗看山睛。夷惠中何有,圖書老此生。米芾狂傲不羈、蕭散奇特的性格,使得他「所至人聚觀之、「不與人同巾器,所為譎異,時有可傳笑者。」(《宋史》)他擔任雍丘縣令任內,因為催租事件,與上級監司發生衝突,米芾憤而辭官,自我流放到嵩山中嶽廟(河南登封)擔任廟監。在《拜中嶽命作》中,米芾也透過詩文用典,來宣洩他心中積壓的怨憤,充份反映了他狂傲不馴的個性。《拜中嶽命作》兩首,是諷喻意味十分濃厚的詩。米芾雖然內心嚮往與雲水為伴、悠遊自得的生活,(雲水心常結,風塵面久盧。)但是自身卻處於龍蛇混雜的官場,身不由已。他在詩里用了一些典故,如「釣鰲客」,引自唐朝詩人李白與當時宰相的對話。李白曾經自封為「海上釣鰲客」,宰相問他:「釣巨鱉,以何物為釣線?以何物為餌?」。李白回答:「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以天下無義氣丈夫為餌」。透過這樣的用典,米芾不僅得以聲明自己具有遠大的抱負,同時也巧妙地譏諷那些讒言陷害他的人。「鼠雀真官耗,龍蛇與眾俱。」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又能如何呢?中嶽廟監的職位實在是個閑差,因此在三年任內(1094-1097),他多在江南一帶遊歷,生活頗為愜意。雖然「閑祿是身榮」,但「終成俗吏名」,無奈啊,無奈!但又有什麼辦法呢?且讓我暫時拋開那罷官的不快,如果能在法帖名跡、子史典藉中了此一生(圖書老此生),那又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米芾《竹前槐後詩帖》,亦稱《致希聲吾英友尺牘》、《非才當劇帖》。行書。紙本。信札及七絕詩各一。約書於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縱29.5厘米,橫31.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芾非才當劇。咫尺音敬缺然。比想慶侍。為道增勝。小詩因以奉寄。希聲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後午陰[環]繁。壺領華胥屢往還。雅興欲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閑。
任熊 庚戌(1850年)作 米顛拜石圖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書法 風格特點米芾平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元豐五年(1082年)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這先人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生性不羈的米芾並不滿足於王獻之的字,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札」。儘管如此,此時的米芾書法並沒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雖然寫於一個半月之內,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元祐六年(1091年)後,米芾卜居海岳庵時,又學過羊欣書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後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大概在五十歲以後。在定型的書法作品,由於米芾過於不羈,一味好「勢」,即使小楷如《向太后輓詞》也是如此。這「勢」固是優點,但同時又成了他的缺陷。「終隨一偏之失」,黃庭堅之評價褒貶分明,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宋人黃長睿評其書法,「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當時所謂「正」,並無確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隸,倒也恰當。米芾篆隸,的確不甚工,草書也寫得平平。他後來對唐人的草書持否定態度,又囿於對晉草的見識,成績平平自然在所難免。米芾以書法,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第一。證之其書法,二十四歲的臨桂龍隱岩題銘摩崖,略存氣勢,全無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歲時的《步輦圖》題跋,亦使人深感天資實遜學力。三十歲時在長沙為官,曾見嶽麓寺碑,次年又到廬山訪東林寺碑,且都題了名。元祐二年(1087年)還用張萱畫六幅、徐浩書二帖與石夷庚換李邕的《多熱要葛粉帖》。書寫技法米芾作書十分認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不假思索一揮而就。米芾自己說:「余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明範明泰《米襄陽外記》)。一首詩,寫了三四次,還只有一兩字自己滿意,其中的甘苦非個中行家裡手不能道,也可見他創作態度的嚴謹。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顏之行書;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並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沈傳師的行書面目或與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學段季展,「獨有四面」、「刷字」也許來源於此;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結體也最為生動,合米芾的脾胃,曾贊其字,「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學米芾者,即使近水樓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艱狂」。宋、元以來,論米芾法書,大概可區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是褒而不貶,推崇甚高;一種是有褒有貶,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種態度的,可以蘇軾為代表。強調要在氣質、意趣等方面嚴格分辨二者的區別」(阮璞《蘇軾的文人畫觀論辨》)。他所謂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等,都是以傳統的造詣、功力、格法標準來要求繪畫的。簡單地說,就是舊的傳統,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畫之祖的米芾卻不屑於這樣的調和,米芾的成功在於通過某種墨戲的態度和母題選擇達到了他認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識到改變傳統的繪畫程式和技術標準來達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米芾自稱「刷字」,明裡自謙而實點到精要之處,「刷字」,體現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心盡勢儘力。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從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刷」這一個字正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出來。
陳洪綬《米顛拜石圖》米芾之顛在北宋藝壇,米芾(又名米南宮)此人名氣很大。他位列北宋書壇四大家,又是「米氏雲山」繪畫的開創者,不過,世人對其感興趣,還因為他是一個顛狂不羈的痴人。米芾的求仕之路與眾不同,他生於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世代武官出身,他父親米佐不喜棍棒好讀書,可惜沒當上官,其母閻氏被選入皇宮,當了宋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大概她奶水特別好,後被封為丹陽縣太君。米芾自幼隨娘在宮中長大,也因高皇后這層關係,米芾後來派到地方上當了公務員,可米芾對當官並沒興趣,整日痴迷古帖字畫,還對奇石大感興趣。米芾有次去見上司,見旁有塊怪石,造型嶙峋峻峭,米芾見之大喜,趕緊下跪,呼石為兄,把上司冷落在一邊。米芾在官場上最討厭逢迎,舉止頡頏,不與世俯仰,因與物迕,故時人號之「米顛」。他因整日迷戀字畫,地方官是當不下去了,幸虧有高皇后這個後台,他先任校書郎,後來又當了書畫學博士,有機會與愛好書畫的皇帝談論書畫,當上了禮部員外郎。在北宋的文人中,米芾處世獨特,他自述:「功名皆一戲,未覓負平生」,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花在迷石、寫字與繪畫上。他整日埋首古帖中去集字,「全無富貴願,獨好古人筆札」,他先學顏(真卿)字,後學柳(公權)字,再學歐(陽詢)體,又學禇(遂良)體。他的老友蘇軾說晉人書法了得,米芾又從王羲之、王獻之、鍾繇、羊欣的書法中汲取精華,他一生寫過麻箋逾十萬,其子米友仁說父親連大年初一也在練字。米芾對自己練字要求極高,必須「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他寫《海岱詩》,寫了三四遍,只有一兩個字自己還算滿意,如此苦練,終於創造了「米體」書法。蘇軾為之贊道:「米書超逸入神」。我曾經買過好幾本米芾的字帖,也在博物館與碑林上細細品味他的字,他現存有《方圓庵記》《苕溪詩帖》《蜀素帖》《拜中嶽命詩》《多景樓詩》,皆在字裡行間,顯示出雄健清新、圓潤遒勁的風格。在字的結構上,厚重而爽利,險絕而沉穩,通篇看來,顯示了欹縱變幻而顧盼生情的藝術特點。米芾一生只活了56歲,甚為可惜。他在政治上的作為比不上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但作為一個書畫大家,他是當之無愧的。他除了書法上的造詣,米芾在繪畫上也標新立異,他與其子米友仁開創了「米氏雲山」畫技,將驟息萬變的煙雲霧景表現得惟妙惟肖而又淋漓盡致,成為中國水墨山水的鼻祖。米芾之顛,還有幾件小事可記,一是他好穿奇冠異服,世稱「偉岸不羈,口無俗語,束帶一古君子」,清高離奇得讓人吃驚。二是他有「潔癖」,因其收藏書畫甚豐,無論是高官還是朋友要看其藏品,米芾不讓對方動手,自己先洗手,然後翻開讓對方欣賞。有好友勸他這樣做會得罪人,他宣稱「要官可忤,不可改心。」三是米芾口無遮攔,胸無城府,有一次索性與皇帝耍賴,把一塊皇家名硯佔為己有。其「顛狂」之態在文人中頗為奇特罕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