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作文部分)斷想
讀《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作文部分)斷想
一、踏踏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文
讀葉老的文章,最直接的感覺是說實話,不做作。葉老一貫倡導「寫文章就是說話」(《談文章的修改》),他贊同把「作文」叫做「寫話」的提法,並且認為「話怎麼說,文章就怎麼寫」(見《寫話》);他還主張「寫完一篇東西」「把稿子念幾遍」「對修改大有好處」,因為「用念的辦法——也就是用說話的辦法來檢驗寫成的稿子,最為方便而且有效」 (《把稿子念幾遍》)。他的文集中多次提到這一點兒,他的文學作品和學術論文的全部,就充分地證明了他的這一主張,我們並沒有因為感覺葉老的文字樸實得像說大白話而否定他作品的文學價值和學術價值。對照現今的文學界和學術界,我為今天的很多「寫家」們感到羞赧和汗顏。他們惟恐別人一眼看穿他們的淺薄,專門拐彎抹角地拿大帽子和前衛的名詞來嚇唬人,動輒來一個理念,搬一堆時尚和西化的名詞如冰雹般劈頭砸下,一個小小的經驗,一粉飾就成了所謂的「模式」到處侵略,還美其名曰「推廣」;一個不大不小的理論框架構建出來,非要起個頗有氣勢名字,叫做「什麼什麼工程」;本來沒有距離,非要叫個「零距離」什麼的,讓人感覺很專業、很高深。很多人總喜歡擺出一副學者的架勢和高深莫測的姿態來發言,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顯得有水平,於是現在有很多文章搬弄名詞非要到讓人難懂的地步才肯罷休,我不明白,作者是不是成心不想讓讀者明白他的心思和主張。我倒很贊同葉老在《寫話》中說的:「實際上隨你怎樣高深的意思都可以用話說出來,只要你想得清楚,說得明白。所以寫話跟意思的淺近高深沒有關係,好比寫文言跟意思的淺近高深沒有關係一樣。」 細細想來,拿大帽子、新名詞嚇人,不僅僅反映了一個人的做文問題,還牽涉到他的品行道德和學術態度,我們不能靠這東西掩蓋自己的淺薄,要自覺抵制當今社會浮躁的學風和功利化的文風,踏踏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文,用行動捍衛學術和真理的神聖,抗拒學術腐敗和庸俗的文風,其實這也就等於在文化領域為抵制當今社會的庸俗世風做貢獻,這是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所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從寫作的每一個環節上培養學生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是解決作文諸多問題的關鍵。葉老非常重視寫作的每一個環節的習慣養成,寫前的準備功夫,臨寫作時的安排功夫,寫什麼和怎麼寫,以及作文的修改等等,葉老在文集中都有透徹的論述。
談到寫之前的準備功夫,葉老有一篇《拿起筆來之前》專文論及。他認為,寫作的難易決定因素「在動筆以前的準備功夫怎麼樣。準備功夫夠了,要寫就寫,自然合拍,無所謂難。準備工夫一點兒也沒有,或者有一點兒,可是太不到家了,拿起筆來樣樣都得從頭做起,那當然很難了。」他認為三方面的準備工夫要做:一、在生活中養成精密觀察和仔細認識的習慣,這對寫記敘文章有好處。二、在生活中養成推理下判斷都有條理的習慣,這是為論說文提供條件。三、要養成正確的語言習慣。葉老還反覆強調「不為寫文章,這些習慣本來也得養成」,這些真知灼見,正擊中了我們學生寫作弊病的要害。現在的大多數學生,平時對蓬蓬勃勃的身邊生活不去留心,身在其中卻滿足於淺嘗輒止,甚至置若罔聞,百無聊賴;臨到寫作時抱怨沒東西可寫,不知道寫什麼。其實,我們老師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整天泡在教育教學中,上面布置任務寫一篇教學總結或教育論文,就皺眉嘆息,說找不到東西、材料云云。不妨想一想,我們觀察情況浮光掠影,做事馬馬虎虎,過後又不及時總結反思,如何對生活留下深刻印象?臨到寫作時又如何不絞盡腦汁、搜索枯腸而一無所有?這準備的工夫,我們做教師的認識到位了,才能引導學生去扎紮實實地做。在生活中養成正確的語言習慣,這一點更是為我們老師所忽視。試想,學生口頭表達結結巴巴,前言不搭後語,很難設想這樣的學生能寫出準確、流暢的文字來;相反,那些寫作好的學生,多數口頭表達不會差。葉老反覆強調「寫文章就是說話,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語言,文字,三樣其實是一樣。」這實在是很有見地的,沒有想清楚就寫,必然東一言西一語,偏離中心;沒有想清楚就說,也必然是結結巴巴。所以,學生說話的常規鍛煉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了,要從說話入手,長期錘鍊學生口頭功夫,提醒他們時時處處約束自己,注意養成正確的語言習慣,如此下去,於作文必然大有促進。
「想清楚才能寫清楚」是葉老談臨寫作時的安排習慣中最重要的觀點。「想清楚然後寫,這是個好習慣 」。「不想就寫,那是沒有的事。沒想清楚就寫,卻是常有的事。自以為想清楚了,其實沒想清楚,也是常有的事」,「邊寫邊想,邊想邊寫。這樣地想,本該是動筆以前的事,現在卻就拿來寫在紙上了」,這樣的壞習慣,現在不是仍在繼續戕害著很多學生的寫作嗎?所以,我們老師要重視對學生「想清楚然後寫」的習慣培養
「寫文章就是說話,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語言,文字,三樣其實是一樣。若說寫文章不妨馬虎,那就等於說想心思不妨馬虎」(《談文章的修改》,下段引文出處同),「修改文章不是什麼雕蟲小技,其實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確,更完美」。我們普遍不重視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養成(我本人也常如此),以自己的批改代替學生修改的做法至今仍大行其道,教師這樣做的原因當然很多,但是,這樣長期下去,後果還是要我們自負的。如果明白了葉老上述學會修改之於學會寫作的重要意義,我們就會主動設法去改變這一錯誤做法。
總之,作文教學要把習慣培養放在首位, 「實際生活充實了,種種習慣養成了,寫文章就會像活水那樣自然地流了」,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功夫在詩外」。我們要站在培養「人」的高度去培養「文」,寫作教學的思路才能走出當今窄仄的技術主義的陰暗小巷,走向明媚廣闊的天地。
(作者:侯晨雨)
推薦閱讀:
※論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
※【寫法】未知鉛華,如何洗凈——那些曾經美好的「花腔」文字
※[轉載]探尋語文教育之路
※(2)【原創】語文教育路在何方?
※2004年語文教育研究動態綜述(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