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還是喜悅---《做個喜悅的人》摘抄

刺激還是喜悅---《做個喜悅的人》摘抄人生之所以有問題,只是因為尚在未了解那一樣東西。對許多人而言,他們眼中所謂「人的活動」,無論是宗教的、藝術的、文學的或思想的,都只是一個「追求真理」的過程。多少人終其一生的心力在摸索、追尋,不外就是在找這樣東西,許多人甚至不惜一切的代價要求得「真理」。這種思想以佛法看犯了一個先天上的錯誤,就是在未經求證前已假設了一個終極的究竟「真理」的存在了。佛陀所發現的緣起觀根本就徹底指出人類會有這一種追求絕對「真理」的思想,本身就是愚昧的,有偏差的,不合乎事實的。世上一切的東西皆是因緣所生的,皆只是流轉的一部分。在這不斷流轉的生滅相中,哪一樣東西是「終極」的呢?哪一樣東西又是現象背後的「本質」呢?如果有,那也僅是人們希望有罷了。是 「人」在以為有一個東西是終極的,是一切背後真正的本質。對能深入佛法修行的人而言,這個世界是有「真理」也好,沒「真理」也好;人是有靈魂也好,沒有靈魂也好;修行是有果位也好,沒有果位也好;他的法喜道樂均是不會改變的。因為他的修行從來都不建立在任何假想或假設上,他只是如實地透過身,受,心,法去直觀自己的執著。能見到了執著,放下了執著,他當下就是個喜悅的人了。能日日皆如此,他的生命自然「日日皆是好日」。追求終極的東西是一種人類的行為模式,其中主要的原動力仍是人本身對生命的不安。人老是覺得生命是不夠真實的、危脆的、稍縱即逝的。但若把一些「觀念」由世界中建立起來,如時間、空間、質量、靈魂及「終極真理」等等,這個世界就變得實在多了,有安全感多了,人的生命也就變得真實多了。這就好像房間裡若空無一物,往往就令人感覺枯燥無味而「不安」;若放下一些傢具、沙發及擺設,馬上就讓人覺得親切舒適多了。這個比喻雖有程度上的距離,但在實質上的確是和人生真相頗接近的。佛法並不反對消除不安,但人類在解除人生的不安時,做的往往僅是一些「堆積」的工作,或是在更換其所堆積物。就好像雖然換了新傢具了,暫時覺得很好。可是過了一陣子又覺得索然無味,此時就要添購一些新的東西,讓那一個滿足的程度維持下去。可是畢竟一個房間的空間是很有限的,不可能一直能容納新的東西,而不把舊的東西更換。於是當堆積到了一個飽和點時,人就會把房間來個大翻新,做個傢具的總更換,於是又開始覺得「滿足」了。這就是人生中不少人生活的真相,只是有人更換的是傢具,有人更換的是人生中其他的東西。近代人越來越「開放」,離婚率也越來越高。事實以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只是人類不安的表現罷了。只是過去有較多外在的束縛,使得這個不安無以用更換配偶的方式紓解。而現在束縛較小了,人就會用一切可用的方法去使自己得到像更換一次傢具式的「滿足」。如果這個方法真能使人的不安消除了,則佛法也不見得會反對。但問題就是並沒有。藉著外在因素的更換使自己得到滿足的作法,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持久。因為當事人真正得到的不是喜悅,而是刺激及新鮮感。人如果僅是在不斷地創造刺激及新鮮感,以佛法來看,這不但是不安,不喜於人生的表現,同時也必然是苦惱的。人們總是想盡辦法使自己有更多的選擇,以為有更多選擇而能到更多不同的地方去度假,穿更多不同的衣服,吃更多不同的食物,甚至更換更多的性伴侶,才是人生中的快樂。以佛法看來,事實上卻正是因為一個人老是要這麼多的選擇,才是真正令他不快樂的原因。現代人往往在日常的工作及生活中累積許多壓力及不愉快,於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要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度假。好像若不夠遠,就丟不掉這些不愉快似的。但事實上這些不愉快卻像是「討債鬼」似地,任你跑得再遠也躲不掉。人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作努力,使情況改善,所謂煩惱真是如影隨形一般,任你有更多的「選擇」,皆是沒有用的。因為煩惱有煩惱的因,不在因上下手,而去做一些其他的事,只是逃避罷了!當今整個世界所謂的經濟繁榮, 是建築在不斷消費的概念上的。我們存在的世界不斷地鼓勵人們購買東西,人們也習慣性地不斷購買,不斷地讓「新東西」進入我們的世界。而我們真正所得到的是什麼呢?是滿足,還是繁榮呢?還是一次又一次不一樣但也都一樣的刺激呢?刺激有許多形式。新的傢具、新的汽車、新的房子是刺激,新的朋友、情人或婚姻伴侶也是。新的書籍、電影是刺激,新的思想、哲學也是,對不對?讓我們再仔細體味一下我們的人生吧!仔細地,誠實地,讓我們問問自己:「我們真的是個滿足的,喜悅的人嗎?」這就是佛法的開始了!當一個人徹底地發現自己並不存在在喜悅自在裡,而僅是在不斷地需要被刺激時,那一個深刻的覺醒,就是佛法中講的苦諦(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之首)的覺醒了。他會開始更深刻地去思索人生,了解人生,而不再僅是一個不斷地需要刺激的人了。不斷地藉著「刺激」及「得到什麼」來換取快樂,是世上大多數人的人生觀及「快樂哲學」。以佛法看這卻是一條只有苦的不歸路,不但不能真的令人快樂,反而正因為它才令人不快樂。修行人若不能藉四念處的修行而徹底地看出了自己的「追逐心」,而知道正是因為「這個」自己才如此地苦與不安,則所謂「修行」仍是在這條只有苦的不歸路上。而佛法中的喜悅,也只屬於那些肯「回頭」的人。不然總是在追一樣東西,想成佛,想「開悟」、「證果」,總是在紅塵與白浪中打滾。而畢竟一個追逐是不能靠另一個追逐得到止息的。修行人也只有在見到了自己的追逐心後,能「停」下來,才可得到休息。「做一個喜悅的人!」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初步目標。它也許不是崇高偉大的,但它是落實的,不是空談。各位不要以為喜悅的涵養既然不高遠偉大,就一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實不然。修行人如沒有相當的「洞察力」與「離執力」,想要喜悅也是喜不起來的。洞察力能助人看清自己的執著,而離執力則能讓人在看清後「放下」,得到輕鬆自在。若以前面所說的真理追求者為例,則其人一定要能返觀自照地看出自己一直在追逐一樣自以為有的東西,並堅固地執著於其中,才能逐漸離開這些執著而得到輕鬆。世間的真理追求者是絕不會因得到了一個「真理」而喜悅滿足的。相反地,他必須要「看出」自己一直在很執著地追求,而且是徹底地看出,才能得到滿足。人若沒有生命中的洞察力,真的知道了自己在做什麼,是永遠安不了心的。他得到的永遠只是「刺激」,而不是生命中本有的平和與安詳。他一遍又一遍地在追,在「得到」,在「滿足」;但也一遍又一遍地在「失去」,在「失望」。人往往需要反覆的自我肯定與他人的掌聲。大多數的人也一直以為這正是人生中的意義,值得追求。人能在生命中作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當然是好的。但當一切的重點是放在「自我實現」時,就有了一個缺點:當價值觀的重點是放在一個定點式的「過程」上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所得到的快樂往往不能持久。於是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實現與成就,才可維持滿足。但畢竟這一種價值觀本身就是有缺陷的。人若沒有洞察力而看出這一個詭局,往往會自苦不已。不是懷疑自己的品質與能力,就是追著這一個時代的巨輪奔跑不已。但畢竟這一個追逐巨輪的隊伍是勞累困苦的,因為這個巨輪不肯停下來稍作休息。而它之所以停不下來的原因,又正是因為追逐它的人「不肯」。這就是佛法中的「輪迴」了。您覺得自己是這個勞頓隊伍中的一員嗎?如果是,我請您馬上修四念處,用洞察力去看出這一個心之詭局。若看得出,將來您儘管去開公司,立事業,您終究不會是這勞苦隊伍中的一員。若看不出,還當在身、受、心、法及六根門頭仔細體會,否則終究跳不出這輪迴苦海。您就算天天讀經,拜佛,若沒有看到自己的「追逐心」及「自我實現心」,終究仍是以勞碌換勞碌,與佛法毫無關係。文/網路


推薦閱讀:

一份喜悅 一份銘記
格非:讀《金瓶梅》是一種「秘密的喜悅」
生命喜悅的祈禱
10個人生悟語:笑看花開,寧靜喜悅;靜賞花落,隨緣自在!*
生命的喜悅祈禱文

TAG:摘抄 | 喜悅 | 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