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祠堂文化

文/張文峰

千百年來,由於異族入侵,戰亂頻繁,客家人遠離中原故土,顛沛流離,一路跋涉往南方遷徙。在漫漫的遷徙長路上,客家先民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客家文化。

為了防禦自保,客家人一般是按姓氏建築圍屋過聚居生活的。每一座圍屋必定有祠堂,祠堂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場所,是客家人居住地最顯著的特徵。一般來說,祠堂越大,顯示這個家族的人口繁衍就越多,人丁興旺,所以祠堂也是客家人姓氏地望的標誌之一。在漫長的客家履痕里,凝成了別具一格的客家祠堂文化。

先說客家祠堂的堂號(也叫堂名)。堂號是一個家族的源流世系,是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誌,是家族興旺繁衍的象徵,也是客家人尋根溯源、崇敬先賢的體現。堂號實際就是原住地的地名,客家人以故土的地名為祠堂的名號,以緬懷先祖,懷念故鄉的體現。如張姓的清河堂,就是淵源於張姓發源於河南省清河縣。清河縣位於冀南平原,那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不但是張姓的發源地,也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千百年前,張姓的客家先祖背井離鄉從中原大地輾轉福建等地,最終在贛南安身立命。為不忘先祖,張姓的客家先民建祠堂就是以清河縣地名作堂名的。像贛南賴姓的潁川堂,趙姓的天水堂,葉姓的南陽堂等等,都是以發源地的地名為祠堂的堂號,其意就不言而喻了。

再說說客家祠堂的建築特色。客家人是過圍屋聚居生活的,像龍南的關西新圍,定南的虎形圍,包括廣東河源的蘇家圍,福建龍岩的土樓,不但留有中原建築的遺風,還獨具客家地域特色。在圍屋的高牆大院里必定有一座祠堂,祠堂是磚木結構,飛檐斗拱,兩根渾圓的柱子立於大門兩側。門楣上方都有文字,兩邊貼對聯,顯示的是客家人耕讀傳家的習俗。祠堂共分三進,上、中、下廳堂,中間辟有天井。上廳是最重要的,象徵著家族權威的重要場所,一般都會供奉先祖的牌位,祭祀等許多重要的宗族活動都是在上廳舉行的。祠堂的門前都會有一口池塘,岸邊楊柳依依,是祠堂最亮麗的風景。為什麼池塘和祠堂會聯繫在一起的呢?據老輩人說,那是為了避邪。依我看來,祠堂門前挖一口池塘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防火,也許這就是我們的客家先民的聰明所在吧。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客家祠堂的習俗也是與眾不同的,除了重大的宗族活動,客家人的一般的紅白喜事都是在祠堂里舉行的。舉行宴會的時候,上廳中廳主要安排男賓客,下廳是則是女賓客和孩子。每一年的大年初一,客家人都會在祠堂宗族聚會。一大早,大紅蠟燭在祠堂燃起,先是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十幾張八仙桌拼成長長的酒席,人們歡聚一堂開懷暢飲。在贛南一些地方,大年初一還會在祠堂放添丁炮。所謂放「添丁炮」,就是頭一年新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到祠堂燃放鞭炮,慶祝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祈禱先祖保佑延續香火,家族人丁興旺。客家人是很敬重先祖的,每月的初一、十五,人們還會給祠堂敬上香火,緬懷先人的豐功偉績。

徜徉在鄉村,最引人注意的是古老的祠堂被修繕一新。人們改變了觀念,先前的祠堂是宗族活動的重要場所,是一個非常莊重的地方。如今的祠堂卻是人們休閑的好去處,古老的祠堂建起了農民文化中心,辦起了農家書屋,繼承了客家先民耕讀傳家的風格,大大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延續千年的客家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編輯/千墨 鄭斌 視覺/醬咕 悟靜 校對/煌靈 艷鋒

原創視頻圖文投稿郵箱:xindili01@163.com

關注今日頭條號新地理或微信公眾號新地理參考,了解更多新發現。

本文為《新地理》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客家俗諺說解:早起三朝當一工
客家天井的「風水」之說
客家名菜——釀豆腐
客家俗諺說解:輕骨頭

TAG:文化 | 客家 | 客家人 | 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