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知青文化

淺談知青文化

翻開歷史的章節,從1968年到1978年,由於文革的特殊歷史原因,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最高指示下,掀起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數千萬城市青年下放到農村的人口大遷徙,於是譜寫了知青戰天鬥地、艱苦奮鬥、深沉悲壯、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為歷史留下一筆寶貴的記錄和財富。尤其,知青之間充滿了血濃於水、兄弟姐妹般的親情和愛心,演繹了無數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真情故事。上山下鄉那段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一片揮之不去的記憶,不管我們今天以如何的眼光去看待它,它都已沉澱在共和國的歷史中,影響了我們的一生,形成了知青文化。

自1968年起,到1978年止,上海市知青總人數為1112952人。我是76屆知青,是其中的一員。記得1966年9月,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就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停課鬧革命的旗幟下,還沒學完拼音字母的我,就停課回家,由奶奶教我背誦老三篇。又在複課鬧革命的口號下,重返校園。我的首輪班主任被戴上帽子靠邊站,由紅衛兵小將佔領講台,拿著油印的小冊子替代課本,教我們學習革命口號:「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1973年2月我進了中學,先戴上紅衛兵標誌後改換為紅衛兵袖章,跟著起鬨寫了不少大字報,貼滿了校園,在聲討大會上我首當其衝。直到1977年6月我中學畢業,在上山下鄉的政策下,不顧父母的勸阻,於1977年7月5日來到了海豐農場元華18大隊,開始了知青的旅程。如今,人生已過半個世紀,這段知青歷史與其等待後人評判,還不如作為文化、生命、精神浩劫年代親歷者的我,自己來寫自已的歷史。

隨著歷史的步伐、時代的旋律,來之於方方面面的文化新詞湧進我的耳目,我從知青文化資源的斑斑點點中,讀懂了知青文化這一片語;我又從親身參加知青活動中體會了知青文化這一辭彙。我曾一度被弘揚知青文化燃燒起往日青春歲月的火把,在七十年代里,我在海豐農場元華18大隊的天地里,以大隊通訊員和團總支宣傳委員的責任,拿起手中的武器,揮筆寫下了知青歷史詩章;我曾一度被引領知青文化感召力下置身於知青文化的浪尖上,近兩年來,我在知青聯誼園網路里暢所欲言,熱衷於知青聯誼活動;如今我沉浸於落後知青文化的說法,在迷惘中探究知青文化,在困惑中淺談知青文化。

什麼是文化?從廣義上說,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文化。什麼是知青?知青是遭受歷史嘲弄的一代青年共同稱呼。什麼是知青文化?知青文化是記錄知青的成長、成熟、成人的歷史經歷,同時反映這一代人的精神風貌。自從知青上山下鄉開始,就有了知青文化。所以知青自身就看重文化、熱衷文化、參與文化、建設文化,並以「網路+報刊+活動」為構架形式體現文化。

如果說上山下鄉時的知青文化是基礎文化,是知識、文明、衛生的普及、宣傳和推廣,那麼,當今的知青文化則是進入了創作階段,是一個嶄新的高層次文化。這些年來許多知青都在競相撰寫回憶錄、自傳、創作小說、影視劇等,生動地體現了知青雄厚的文學創作功底和實力。

我們所說的知青文化,不僅是指上山下鄉十年的知青文化,而且是指伴隨著知青一代完整的人生。它應該經歷「前知青文化」、「後知青文化」、「知青後文化」三大階段,即使是知青這代人過世後,知青文化還會有後來的繼承者繼續研究。

為什麼當今大談知青文化?在我看來,知青文化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極其雄厚的生活積累和人生感悟。從六、七十年代起,知青開始走向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積累,自八、九十年代,知青文化開始也走向社會,尤其葉辛《蹉跎歲月》等作品逐步受到社會重視後,掀起知青文化高潮。返城後的知青,頻頻聚會、聯歡,知青網站、知青報刊、知青文藝團隊如同雨後春筍般地不斷湧現。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大量知青退休,知青文化更是出現了百花齊放、競相鬥艷的局面。一批與共和國同齡的知青是經過上山下鄉艱苦摔打歷練,又經歷改革開放實踐,既熟悉城市,又了解農村,是城鄉聯繫的天然橋樑和紐帶。這一代成熟知青,已成為主流文化、先進文化、主旋律文化的代表者。 由此可見,大批優秀的傷痕文學、傷痕影視、傷痕美術作品等,對全民族的深刻反思和思想解放起到了極其巨大的推進作用。

知青們為追溯那段難忘的歷史,近十多年來,崇明森林公園知青紀念碑上的「青春無悔」、奉賢海灣的上海農墾博物館歷次圍墾的壯舉、大豐上海知青紀念館再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情景等。通過展品,重現當年知青勞動、生活、學習場景,有血有肉無聲地訴說著那段艱難的歲月,極富有歷史沉重感。在熱鬧中回憶,在時尚中懷舊,知青文化為我們點燃起生命的火焰,燃燒起那難忘歲月的火把。

近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使我一直處身於文化氛圍,對文化兩字特別敏感,尤其,我親身經歷過海豐農場生活,更是對知青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記得還在九十年代,為適應時代的需求,我就開始學習計算機。2009年我很時尚地建立起搜狐博客,寫了很多文章,上傳了很多照片。網路空間是知青群體虛擬生存的世界。知青文化的精彩在網路載體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在瀏覽知青文化網路信息時,被「驀然回首」、「深沉反省」、「痛心疾首」、「激情依舊」所感染。從網上文字中可以覺察到知青人生底色上的滄桑烙印,那種吃苦耐勞精神、關注國事習慣、處事平等公正的敏感、對舊體制的愛恨交加等,創立了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共性特徵的知青文化。這兩年多來,我進駐聯誼園這個共享平台,在回顧與憧憬、在訴說與傾聽、在碰撞與互動中,聯結了知青的情結,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2008年一次聚會時,我第一次見到了《大豐上海知青》專刊。2009年一次懷舊旅行時,我第一次向《大豐上海知青紀念館》投稿。2010年我被孫老師邀請時,我第一次參加海豐農場元華30大隊頒發特刊儀式。很有感觸,知青報刊是根據知青人群特點,為知青提供了休閑的文化平台。重視辦好紙質版的知青報刊,有著網路無法替代的功能,就如檔案,紙質檔案有著它相當重要的地位。相對網路媒體和電子雜誌而言,絕大多數知青由於不會上網或忙於生計,更方便閱讀紙質版的知青報刊。

當我們即將走向未來,走向共生,走向草色的深處時。還必須看到知青文化尚處在不成熟和不自覺的階段,當下的知青文化「偏紅」是文革「極左」思想的流毒還沒有肅清,還存在著許多影響知青文化健康發展的錯誤觀點,知青論壇缺乏新思想,略顯保守和人氣不足。有時還不能平和、友好、坦誠、寬鬆地進行多元化的交流和溝通,少數論壇的版主和核心網友不懂得如何尊重不同意見的新進入者。種種現象,暴露出落後知青文化的苗子。

由於歷史原因,知青一代作為共和國的特殊群體,其生活方式、環境命運、精神追求、價值取向使知青文化的血液里殘留著中國文化的糟粕和特殊年代的毒素。知青文化的開展也流露出知青一代作為社會弱勢群體或邊緣群體的典型心態:喜歡誇大自身作用和優點;不喜歡提及自身缺點和不足;介意別人批評,不夠冷靜反思。但是知青一代人的追求與歷代青年的追求進步是一樣的。知青群體大多數的理念是崇尚「理想主義」和留戀「激情歲月」。在對昔日的回憶中重拾青春價值,以贏得自我肯定。所以說知青文化的主流是多層面多維度地展示了知青一代的精神風範。 知青一代作為共和國的特殊群體,其生活方式、環境命運、精神追求、價值取向無可避免地發生著巨大變化,一些知青的歷史遺留問題將成為影響城市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因此,與此相關的新時期知青文化資源的發展與建設尤為重要。

我們應該在現有的起點上,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發揚光大聯誼園的知青文化,並齊心協力辦好特刊,通過我們辛勤的耕耘,留下我們這一代知青真實的足跡和精神財富,讓知青文化這一朵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盛開。托起心中的太陽,在藍天白雲下,以激勵知青群體的人生信念,建立起多層面的知青文化,成為城市進入老年化社會後的一道生機勃勃、拔新領異的綠地,成為緩和城市矛盾的社會植被,以教育後代,共創和諧社會,留下深遠的歷史意義。


推薦閱讀:

知青述事|「青春夢魘」如何成為「青春夢想」
女知青下鄉期間產子送人 一別40年欲尋親
當年的知識青年學到了什麼?
為什麼只有中國改革開放成功了,社會主義國家可不少呢,會不會跟文革有什麼內在聯繫?
一代知青——寫在下鄉40周年後

TAG:文化 | 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