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 一場事先張揚的革命
辛亥革命後的中國走勢,宋教仁被刺,是一個轉折。宋案發生不久,從日本趕回國內的孫中山,就力主以武力對付袁世凱。但是,黃興等人卻認為應該等待法律解決,而南方几省的都督,也覺得沒有準備好,希望暫緩。所以,此事就暫時擱置,只有一些激進派,拚命地張羅。國民黨也是,這麼大的事兒,近乎半公開地徵求意見,大動作地張揚。等於早早就告訴了袁世凱,我們要打你了。孫中山長於演說,短於做事,風格一向如此。但是,袁世凱可不是吃素的,在南邊緊鑼密鼓的造反聲中,他不動聲色,暗中調度,密做準備。一邊讓北洋軍秘密做好應戰準備,一邊採用各種方式,爭取各方的支持,在袁世凱的運動下,不僅副總統兼湖北都督黎元洪倒了過去,連一向親國民黨的浙江和四川,也開始傾向袁世凱,而雲南都督蔡鍔,則直接表示對國民黨倒袁的不滿。
儘管北洋系和國民黨之間,漸成水火之勢,但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的由頭,一個宋案,尚在偵辦之中,並未有明確證據,說袁世凱干預了司法過程。第二個,是善後大借款。這個借款,是由國民黨支持的唐紹儀內閣開始張羅的,在財政部長熊希齡手上完成。按革命後的情勢,國庫已空,各省的存款,也被革命黨消耗殆盡。革命後,百廢待興,眾多的民軍遣散需要錢,維持秩序的軍隊要發餉,政府運轉需要經費,前清留下的大筆外債需要償還,不借款,連國民黨佔主體的國會都開不了張。無論西方列強高利貸條件多麼的苛刻,錢是非借不可的。後來,國會中的國民黨議員,實際上也妥協了。所以,兩個由頭,都不大理直氣壯。但是,對於國民黨的激進派來說,這場二次革命,卻非革不可。當年的名記者黃遠生認為國民黨當時有文治派和武斷派兩撥人,文治派顯然壓不住武斷派。武斷派也的確武斷,還沒怎麼著呢,就鬧得滿城風雨,到了1913年5月,已經無人不知國民黨要造反了。
(1913年,孫中山與黃興、戴季陶等人在上海橫濱正金銀行內商討反袁問題)
如果說革命後的國民黨未必有民意的話,那麼,想要再次發動革命,就更失民意了,尤其是民意的體現者紳意。剛剛鬧完一場革命,動蕩雖說不大,但破壞也不小,誰還希望再鬧革命呢?除了戴季陶、何海鳴的這樣文人,即使是屬於國民黨系統的南方民軍,也沒有多少想造反的。國民黨麾下的各省都督,實力最強的李烈鈞,麾下居然有師長寫信給段祺瑞,暗通款曲。而袁世凱這邊,玩權術,挖對方的牆角,則是練油了的手藝。國民黨一想鬧事,這邊人已經派下去了。白花花的大洋一到,什麼牆角挖不動呢。
把動靜鬧出去,但臨要發動了,各省卻猶豫不決了。原來豪氣干雲的孫中山,對此也無可如何。袁世凱先下手為強,接連幾道命令,免了國民黨三都督,江西都督李烈鈞,湖南都督譚延闓和廣東都督胡漢民。三個都督,還都接受了命令,但國民黨卻不得不應戰了。
戰事一開,湖南的譚延闓沒發一槍,放棄抵抗。廣東的民軍悉數投靠袁世凱,胡漢民和副都督陳炯明,都只能走路,逃到香港。只有江西的李烈鈞,潛回江西,策動嫡系林虎部,在湖口發動起義,與前來對敵的北洋軍張敬堯部發生激戰。林虎部雖然只有一旅,但此人是個老行伍,在善戰而且多戰的廣西部隊混過,作戰經驗相當豐富,人也彪悍,部下都能戰之士。此時的張敬堯,雖然也算是一員戰將,但還是按教科書打仗的北洋將領。雙方對陣,一時間居然不分上下,討袁軍還佔上風,但是,當北洋軍的援軍李純和段芝貴先後趕到之後,湖口的討袁軍則漸漸不支。此時,安徽已經落入敵手,而湖北黎元洪則宣布支持袁世凱。敵眾我寡,在海陸軍的輪番進攻下,最終江西這個二次革命的主戰場徹底崩潰。李烈鈞和林虎,先後逃亡日本。
二次革命的第二個作戰地點是南京。這裡,原本是革命後同盟會勢力的大本營,軍隊即使裁撤了大部,但精銳還是留下了不少。但是,由前清巡撫轉過來的江蘇都督程德全,打心眼裡就不想反抗袁世凱。當討袁軍冷遹部在徐州一線失利,旋即託病離開南京,去了上海租界。坐鎮南京指揮的黃興,面對節節敗退的討袁軍,只好走路,而程德全在上海宣稱,原來以他名義宣布的討袁聲明是假託的。南京的二次革命,第一撥動作就這樣失敗了。從徐海一帶退到南京的兩個師的討袁軍,是同盟會的老底子。尤其是下級軍官和士兵,不甘心就這樣被人繳械收編。於是,在何海鳴等人的鼓動下,再次揭起義旗。一個報人,一介文人,全然不懂軍事,也跟這兩個師沒有什麼淵源,做了起義的總指揮。在北洋軍以及老對頭張勳部的絕對優勢兵力圍攻下,居然堅持了半個月之久,給了北洋軍重大殺傷。多少給國民黨人爭回了一點臉面,城破之日,何海鳴逃亡,後來,陷入頹廢,變成了蝴蝶鴛鴦派的作家。張勳所部,原本紀律就差,城破之日,大掠三日,甚至引發外交事件。
其餘安徽討袁軍先敗於前線,隨後後方軍隊嘩變,沒有形成像樣的戰鬥,就潰敗了。而在國民黨勢力很大的上海,進攻製造局的戰鬥,也以失利告終。最晚發動的重慶國民黨人熊克武,在川中其他各方勢力的圍攻下,也堅持不住,也只好走路,餘下的軍隊,被別人整體收編。
總的說來,除了江西的抵抗之外,其他地方的國民黨武力,在北洋軍和其他軍隊的攻擊下,幾乎是剛剛打響戰鬥,戰爭就結束了。國民黨徹底嘗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過去一個戰壕反清的友軍,都站在了對立面上。連一度相約反袁的海軍,也反目成仇,站在北洋軍一邊,拚命地炮轟討袁軍。孫中山、黃興、陳其美、李烈鈞這些辛亥革命的功臣,不旋踵,即不得不再次逃亡。一個前兩個月還是巨人的黨,居然如此不堪一擊,真令人大跌眼鏡。
逃到日本的孫中山,痛定思痛,反思失敗。認為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革命意志消退,黨人不絕對服從他領導的緣故。因此,他毅然決定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所有的國民黨員,都必須重新入黨,打手模,對他表示絕對的效忠。
顯然,孫中山完全沒有自省,反思的路徑,徹底錯了。同盟會變成國民黨之後,的確紀律有些鬆弛。這是一個革命的帶有會黨意味的政黨,轉型為議會黨必然要付出的代價。相比較起來,進步黨也是如此。如果同盟會壓根不打算參加議會選舉,不承認袁世凱接掌政權,繼續開展武裝鬥爭,當然是另一回事,只要同意走議會道路,這樣的轉變就是必然的。國民黨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黨魁孫中山沒有認清形勢,既不知自己黨的實力,也不知民情之所在。在宋案正在調查之中,就放棄法律解決,毅然決定以武裝反袁。顯然,孫中山對於自己的實力和民意,沒有起碼的判斷。辛亥革命如此輕易地成功,讓他覺得自己的力量,尤其是精神力量,可以做到一切想做的事情。既然能推倒清政府,也就可以推倒袁政府。然而,既然決心已下,又不做準備,草率行事,把戰爭當兒戲。不慘敗,沒有天理。孫中山決定成立中華革命黨之後,大多數舊日的黨員,包括黃興,都不肯加入。在後來的歷史上,中華革命黨就成了一個小把戲,在政壇上幾乎沒有份額了。要不是孫中山迷途知返,悄然散掉這個小黨,重返國民黨,那麼連他自己,也許都會被人淡忘了。
推薦閱讀:
※十月革命一百年祭(上)
※計程車革命(15.1.19)
※對比1917年的俄國臨時政府的政策與後來的蘇維埃,蘇維埃的優越性和其必然性在哪裡?
※狐揭秘:革命公墓合葬需夠級別
※《西班牙革命與內戰》第五章 共和國控制區的雙重政權狀態
TAG: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