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與對聯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紹興人,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7年起,任北大校長十年有半。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對新舊思想「兼容並包」。「九一八」事變後,奔走呼號,倡導抗日,並與宋慶齡、魯迅等一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抗日戰爭中病逝香港。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後人稱其為「北大之父「,毛澤東譽其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來挽以「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民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蔡元培有良好的舊學功底,一生與對聯結下不解之緣。
作為為數不多的幾位新思想啟蒙者之一,蔡元培不但積極推進新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也不排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他曾積極倡導對聯教育,主張在大、中、小學開設對課教學,並對此提出過精闢的見解。他說:「對課與現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約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聯,學生想出下聯來。不但名詞要對名詞,靜詞要對靜詞,動詞要對動詞;而且,每一種詞裡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這一種功課,不但是作文的開始,也是作詩的基礎。」對聯「是作文的開始,也是作詩的基礎」,蔡元培對對聯作用的評述,成為當時許多學校開設對聯教學的有力支持,對我國現代對聯教學產生過深遠的影響。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考試,陳寅恪以上聯「孫行者」征下聯為語文考題,有人提出異議,陳寅恪解釋說:「對對子有益處,可以考出虛實字,懂得平仄聲,還可以看出讀書之多寡,語藏之貧富,思想之條理。」確實,對聯是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和漢語能力的。
不僅如此,蔡元培還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創作了大量的精典聯語。其所作大多立意平穩,不用僻典,切人貼事,渾然天成。試舉數例,奇聯共賞之。
1912年1月,由魯迅、陳子英、孫德卿等發起創辦的《越鐸日報》在紹興出刊。報館落成之日,蔡元培題寫「春風吹開錦繡谷,晚歲猶存鐵石心」的對聯相賀,同時加橫批:「鐵心綉腸。」上聯說願報紙像春風吹開錦繡谷一樣,文采斐然。錦繡谷,廬山山谷名;南宋庄季裕:「《廬山記》載:『錦繡谷三四月間紅紫匝地,如被錦繡,故以為名。』」下聯說人即使到了晚年,也要鬥志不衰,保存毫不動搖的鐵石心腸。聯語寄語報社同仁既要用文人的錦繡心腸為文辦報,又以矢志不渝的鐵石意志堅持原則,為民請命。
蔡元培舉進士後,供職翰林院,他曾自題一對聯自勉,並懸掛於書室,聯曰:「都無作官意;惟有讀書聲」。這是一副淡薄名利、泰然處世的居家名聯。但可以肯定的是,寫作此聯,蔡先生並不是故作清高,而是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腐朽,願意沉醉在讀書聲中。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期間,曾贈同校語言學教授劉復一聯云:「賞音莫泥驪黃馬;佐斗寧參內外蛇。」上比用的是九方皋相馬的故事,相馬只看看長像,聽聽聲音,不必拘泥它的毛色是黃是黑。下比用《左傳》「內蛇與外蛇斗於鄭南門」的典故,並化用了「佐斗者傷」的成語。典雅工切,不落俗套。當年蔡氏辦學循「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原則,為近代新思想啟蒙先驅,「五四」後,蒿目時艱,卻又遁身出國,此聯可為生平寫照。
蔡元培對北大畢業生寄予厚望,曾贈聯北大畢業生「各勉日新志,共證歲寒心」,並鐫刻在贈送畢業生的銅尺上。上聯「日新」語出《禮記·大學》「日日新,又日新」,意在勉勵畢業生離校後奮鬥不息,不斷求新。下聯「歲寒」出自《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暗示世道紛亂,社會黑暗,更須保持松柏堅貞之節,在艱苦環境中經得起考驗,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棟樑之材。對聯語言質樸,含義深刻,雖是寫給學生的,但「各」、「共」兩字,使人覺得很親切,體現了教育家嚴於律己的高尚品格和平等待人的長者風範。
蔡元培曾為浙江吳興碧浪湖畔的陳其美墓題聯:「佚事足征,可補遊俠貨殖兩傳;前賢不讓,洵是魯連子房一流。」陳其美,辛亥革命志士,追隨孫中山致力於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的事業,後在討袁戰爭中被袁世凱暗殺。上聯贊其輕生重義。「遊俠貨殖兩傳」是《史記》中的兩篇。陳其美參加同盟會後,曾聯絡黨人和商團義士,參與武裝起義,其輕生重義,類古之遊俠。陳其美早年從事典當業和絲綢業,類古之商人。下聯把陳氏比作古時「義不帝秦」的義士魯仲連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張良,頌其謀略之才。聯語高度概括了陳其美的一生,言簡意明,用典自如,妥帖自然。
北大學生郭欽光在「五四」運動中為反動政府殺害,在追悼會上,蔡元培撰送的輓聯十分顯眼:「逝者蔡中郎,誰傳郭有道;何哉漢高祖,不殺曹無傷。」上聯說的是,當時蔡元培因不滿時局辭去了北大校長職務,郭飲光為國捐軀,有誰會把他們寫入史書呢?引用了東漢時蔡邕為郭泰撰寫碑文的故事。下聯是對當時政府的詰問:曹汝霖等賣國求榮為何逍遙法外呢?詩中的漢高祖是指當時的總統。史載漢高祖當年赴鴻門宴後,回去立即殺了泄密的曹無傷。該聯用典恰當,情文並茂,表達了對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對腐敗政府的極大憤慨。
楊開慧的父親、著名教育家楊昌濟生前曾在北大教倫理學,與蔡元培私交甚篤,1920年楊逝世,蔡挽以聯云:「言有物,行有倫,論人格可稱君子;學不厭,誨不倦,惜本校失此良師。」此聯從大處著墨,知人論世,言簡意賅,無一浮詞。「君子」、「良師」之語,從朋友和領導者蔡氏的口中說來,很切身份,又很有說服力。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撰長聯以挽,聯云:「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願吾儕後死者,齊心協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蔡氏為老同盟會員,與中山先生志同道合,革命尚未成功,而孫卻逝世了。蔡無限悲痛,有多少話要講,遂寫此聯,一以挽逝者,二以策後人。上聯用「自由神」三字謚先生,是崇拜,也是評價;下聯以一二件未竟功勖來者,樸實無華,通俗流暢,少許勝多許。顏之推曾引沈約的話說:「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蔡氏此聯,庶乎近之。
陶冷月是現代畫壇一位有爭議的畫家,他的畫「基於國畫而以歐法補充之」,因此,其畫是歐畫還是國畫,時人爭論不休。1926年蔡稱他的畫為「新中國畫」,並書贈「盡美盡善武韶異,此心此理東西同」的對聯,爭論馬上有了定論。此聯是說,同是中國的《武》《韶》二樂,也有差異;不同國度的中國畫與歐畫,其構畫心理卻是相同的。蔡氏既諳文學,又懂藝術。他以區區一幅聯語解決了一個國畫如何學習歐畫的大問題。真是舉重若輕,偉乎高哉!
1926年8月,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在其故鄉江蘇南通病逝。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撰聯以挽。聯曰:「為地方興教養諸業,繼起有人,豈惟孝子慈孫,尤屬望南通後進;以文學名光宣兩朝,日記若在,用裨徵文考獻,當不讓常熟遺篇。」上聯從贊助教育、創辦實業兩方面讚揚張謇。聯中的「孝子」指張謇的獨生兒子張孝若。他曾任首任中國駐智利的全權公使。蔡元培和他的關係在師友之間,據說此聯就是蔡元培應他之請而寫的。下聯著重以張謇的日記與翁同龢的日記相比,肯定其日記在文獻方面的價值。「常熟」指翁同龢。翁是清咸豐年間狀元,遺著有《翁文恭日記》40冊,頗有史料價值。張謇也是狀元身份,也有遺著《張謇日記》,因此蔡元培把他們相提並論。「不讓常熟遺篇」,是指張謇日記的價值而言。不過,蔡元培撰此聯時,張謇的日記尚未刊行,因用「若在」、「當」等相稱。此聯比較客觀地評價了張謇的歷史功績,肯定了其應有的歷史地位。
1927年2月17日,上海各界人士在靜安寺公祭梁啟超,蔡元培獻「保障共和,應與松坡同不朽;宣傳歐化,不因南海讓不仁」的輓聯。上聯指梁策動蔡鍔起兵反袁事,松坡即蔡鍔;下聯用《論語·衛炅公》中「當仁不讓於師」之意,南海即梁的老師康有為,他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沒有梁積極。一個大人物一生可悼念的地方很多,但究竟選擇哪些來寫才最恰當,卻須準確地選擇。蔡氏站在社會發展史的角度,選擇梁氏「保障共和」和「宣傳歐化」兩點來寫,極為準確。
1927年,著名教育家范源濂逝世,蔡氏挽以聯云:「教育專家,猶憶十六年前推誠共事;科學先進,豈惟數百社友痛惜斯人。」范源濂(1876—1927),湖南湘陰人。蔡氏於辛亥革命後,曾一度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與范共事多年,范任教育部次長,後接任總長。此為上聯本事。范氏曾任1915年成立於美國的中國科學社董事,做了大量普及現代科學知識的工作。該社所辦《科學》、《科學畫報》、《科學季刊》,在學界影響甚大,故下聯及之。聯語對范的為人和成就給予很高評價。
1931年11月,著名詩人徐志摩因飛機失事遇難。蔡元培撰寫輓聯:「談論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耳,不必視為畏途。」此聯以「畢生行徑都是詩」寫志摩,再無比此語更貼切者。又,此聯全以白話寫成,直白可愛。蔡氏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提出以美學代替宗教,第一個倡導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他用自己的創作實踐,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魯迅病逝後,蔡元培滿懷對舊社會的無比憎恨和對魯迅的沉痛悼念之情,撰寫一聯:「著作最謹嚴,豈徒中國小說史;遺言猶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蔡掌北大時,曾聘魯迅講中國小說史與文藝理論,兩人在思想認識上,特別是對黑暗社會的看法上,有相同之處,關係十分友好。「中國小說史」,指的是魯迅1920年起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課程的講義《中國小說史略》。「莫作空頭文學家」本是魯迅留下的遺言,魯迅曾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蔡把這句話用到自己的輓聯裡邊,表示了對魯迅見解的充分理解和讚許。上聯概括地寫出了魯迅著作的最大特點,對魯迅先生在文學事業上的功績作了公正評價;下聯號召人們必須化悲痛為力量,才能學好魯迅的戰鬥精神。全聯寥寥數語,從學術著眼,提綱挈領,以簡馭繁,針對性極強,可見作者膽識。
作者: 婁國忠
轉自:http://news.zgkqw.com/zhuanti/system/2011/03/17/010161130.shtml
[瀏覽更多內容、參與本帖討論]
推薦閱讀:
※晚清女性:從蔡元培用「主臣」比喻夫妻到家庭革命
※馬 勇| 蔡元培與林琴南
※蔡元培造就北大之「大」
※被書寫的蔡元培與近代大學精神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