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圖厲害了,關節外科醫生臨床解剖「沒顧慮」!

培育能力的事必須繼續不斷地去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 —— 葉聖陶

本文摘自《臨床人體解剖學圖譜(第7版)》

A、B. 右膝(部分屈曲)

從膝後側面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股二頭肌(1)的圓形肌腱,類似帶狀的髂脛束(4)在它的前面,兩肌腱之間有溝槽。在內側面,兩個肌腱能被感覺到一狹窄的圓形半腱肌(12)就在較寬的半膜肌(11)之後。在前面,髕韌帶(9)使髕骨(8)與脛骨粗隆(13)保持恆定距離,在側面鄰近的股骨髁和脛骨髁邊緣能被觸到。

  1. 股二頭肌

  2. 腓總(腓骨)神經

  3. 腓骨頭

  4. 髂脛束

  5. 腓腸肌外側頭

  6. 股骨踝邊緣

  7. 髕骨

  8. 髕韌帶

  9. 腘窩

  10. 半膜肌

  11. 半腱肌

  12. 脛骨粗隆

  13. 股內側肌

C. 右膝(淺層解剖,外側面觀)

股二頭肌(2)筋膜被去除以顯示腓總(腓骨)神經(3),腓總神經緊鄰股二頭肌肌腱後緣,於比目魚肌(12)和腓長肌(5)間隙中下行並繞過腓骨頸。較小的血管和神經已經被去除。

  1. 髂脛束在脛骨上的肌肉附著點

  2. 股二頭肌

  3. 腓總(腓骨)神經

  4. 覆蓋伸肌的深筋膜

  5. 闊筋膜

  6. 脛骨頭

  7. 髂脛束

  8. 腓腸外側皮神經

  9. 腓腸肌外側頭

  10. 髕骨

  11. 比目魚肌

髂脛束(8)是闊筋膜(6)外側部增厚的部分。在它的上部,是闊筋膜張肌與大部分臀大肌絲纖維的附著點。它位於皮下且與腓骨頸相接觸的解剖學特點使腓總神經(3)成為下肢最易被損傷的神經。

D. 右膝(淺層解剖,內側面觀)

大隱靜脈(3)在髕骨(7)內側緣後約一掌寬處向上行。隱神經(8)在縫匠肌(9)與股薄肌(2)肌腱間位置表淺,其在髕下的靜脈支(4)在脛骨髁的上緣少許向上捲曲。

  1. 股外側皮神經支

  2. 股薄肌

  3. 大隱靜脈

  4. 隱神經髕下支

  5. 脛骨內側踝邊緣的水平面

  6. 腓腸肌內側頭

  7. 髕骨

  8. 隱神經

  9. 縫匠肌

  10. 半腱肌

  11. 股內側肌

A、B. 右腘窩(表層解剖)

  1. 骨二頭肌

  2. 腓總(腓骨)神經

  3. 腓腸肌,外側頭

  4. 腓腸肌,內側頭

  5. 股薄肌

  6. 支配腓腸肌內側頭的神經

  7. 跖肌

  8. 腘動脈

  9. 腓腸肌的腘部血管支

  10. 腘靜脈

  11. 半膜肌

  12. 半腱肌

  13. 小隱靜脈

  14. 腓腸神經

  15. 脛神經

  16. 脛神經,肌支

  17. 腓腸神經,脛神經分支

  18. 腓腸神經,來自腓總神經的分支

C、D. 腘窩(深層解剖)

C. 去除半腱肌、半膜肌及大部分腓腸肌,展示跖肌、腘動脈的深部分支和比目魚肌

D. 去除腘窩的肌肉界面,展示腘動脈及膝關節動脈網及其終末動脈支、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

  1. 大收肌

  2. 脛前動脈

  3. 股二頭肌

  4. 腓總(腓骨)神經

  5. 腓腸肌,外側頭

  6. 腓腸肌,內側頭

  7. 股薄肌

  8. 膝下外側動脈

  9. 膝下內側動脈

  10. 膝中動脈

  11. 跖肌

  12. 跖肌腱

  13. 腘動脈

  14. 腘肌

  15. 脛後動脈

  16. 半膜肌

  17. 半腱肌

  18. 小隱靜脈

  19. 比目魚肌

  20. 膝上外側動脈

  21. 膝上內側動脈

  22. 腓腸神經

  23. 脛神經

A、B、C、D. 左膝關節(韌帶)

膝關節囊及所有環繞的組織被去除,僅留下關節的韌帶,使關節屈曲

  1. 前交叉韌帶

  2. 板股前韌帶

  3. 腓骨頭尖

  4. 股二頭肌肌腱

  5. 上端脛腓關節關節囊

  6. 腓(外)側副韌帶

  7. 股骨外側髁

  8. 脛骨外側髁

  9. 外側半月板

  10. 股骨內側髁

  11. 脛骨內側髁

  12. 內側半月板

  13. 腘肌肌腱

  14. 後交叉韌帶

  15. 板股後韌帶

  16. 脛(內)側副韌帶

腓(外)側副韌帶(A6)是長約5cm的圓形纖維索,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至腓骨頭,在腓骨頭尖前方(C3)的前面,大部分被股二頭肌肌腱(C4)覆蓋。

內側半月板附著於與脛(內)側副韌帶深部。這有助於固定半月板,但也使半月板因脛骨和股骨間的旋轉運動而易於損害和撕裂。

外側半月板(A9)不與腓(外)側副韌帶(A6)相連,但在後面與腘肌相連。

腓(內)側副韌帶呈扁寬束狀,約12cm長,起自股骨內上髁,向下附於脛骨內側髁及其下的脛骨內表面的廣大區域。

交叉韌帶因附著於脛骨面得名。

前交叉韌帶(A1)向後外上方附著於股骨外側髁(C7)的內側。

後交叉韌帶(C14)向前上方內側,附著於股骨內側髁(A10)的外側面。

E. 左膝脛骨平面(上面觀)

  1. 前交叉韌帶

  2. 外側半月板前角

  3. 內側半月板前角

  4. 外側半月板至腘窩的肌肉附著點(外側半月板的肌肉附著點至腘肌)

  5. 腓側副韌帶

  6. 髂脛束

  7. 脛骨外側髁

  8. 外側半月板

  9. 脛骨內側髁

  10. 內側半月板

  11. 髕韌帶(肌腱)

  12. 後交叉韌帶

  13. 外側半月板后角

  14. 內側半月板后角

  15. 半膜肌(肌腱)

  16. 半腱肌(肌腱)

  17. 股二頭肌肌腱

  18. 腘肌肌腱

  19. 脛側副韌帶附著點至內側半月板

  20. 橫韌帶

A、B. 右膝關節

去除股骨下端內半部分展示交叉韌帶的X形交叉;前交叉韌帶(1)向後外側走行,後交叉韌帶(13)向前內側走行。B中的磁共振成像顯示髕下脂墊(3)。

  1. 前交叉韌帶

  2. 股骨

  3. 髕下脂墊(Hoffa體)

  4. 髁間窩

  5. 股骨外側髁

  6. 腓腸肌外側頭

  7. 外側半月板

  8. 髕骨

  9. 髕尖

  10. 髕韌帶(肌腱)

  11. 腘動脈和腘靜脈

  12. 腘肌

  13. 後交叉韌帶

  14. 後板股韌帶

  15. 半膜肌

  16. 比目魚肌

  17. 股四頭肌肌腱

  18. 脛骨

  19. 脛(內)側副韌帶

  20. 脛骨粗隆

  21. 橫(膜間)韌帶

C、D. 左膝(關節鏡觀察)

  1. 股骨外側髁

  2. 脛骨外科髁

  3. 外側半月板

  4. 股骨內側髁

  5. 內側半月板

  6. 後交叉韌帶

  7. 關節囊後面的部分

E. 左膝關節(從外側打開以顯示內部結構)

  1. 前交叉韌帶

  2. 股外側肌腱膜(邊緣切除)

  3. 關節軟骨,脛骨平台

  4. 髕下深囊

  5. 闊筋膜(深筋膜)

  6. 腓側副韌帶

  7. 腓骨頭

  8. 髂脛束(邊緣切除)

  9. 髕下脂墊(Hoffa體)

  10. 外側半月板

  11. 髕骨

  12. 髕骨的關節軟骨

  13. 髕韌帶(肌腱)

  14. 腘肌肌腱,至脛骨外上髁的附著點

  15. 後交叉韌帶

  16. 股四頭肌肌腱

  17. 髕上囊

  18. 髕上脂墊

  19. 脛骨粗隆

F. 左膝關節 (內側面觀,滑液腔和滑膜囊注入染料)

因為樹脂的注入,使關節囊(3)的滑膜腔擴張並延伸至髕上囊(10)、腘肌肌腱周圍的滑囊(2)和半膜肌滑囊(9)。

  1. 膝關節肌

  2. 腘肌肌腱滑囊

  3. 關節囊

  4. 內側半月板

  5. 髕骨

  6. 髕韌帶

  7. 股四頭肌肌腱

  8. 半膜肌

  9. 半膜肌滑囊

  10. 髕上囊

  11. 脛(內)側副韌帶

髕上囊(F10)通常與關節囊相通。腘肌肌腱周圍的滑囊(F2)通常與關節囊相通,半膜肌滑囊(F9)可能與關節囊相通。

G. 前交叉韌帶(前關節鏡前面觀)

A、B、C、D、E. 膝關節(X線片及關節鏡成像)

在A圖中,髕骨(15)與股骨的顯影相重合。股骨髁與脛骨以及周圍半月板的內側髁之間的空隙(7和8,11和12之間)取決於關節面內的透明軟骨的厚度。

在C圖中,在屈膝狀態時,該視圖應與299頁的E圖所示的骨骼相比較,並且,髕骨外側緣(9)在E圖關節鏡下可見。

  1. 腓骨髁

  2. 骺線

  3. 腓腸豆骨

  4. 股骨

  5. 腓骨頭

  6. 髁間窩

  7. 股骨外側髁

  8. 脛骨外側髁

  9. 髕骨外側髁

  10. 股骨外上髁

  11. 股骨內側髁

  12. 脛骨內側髁

  13. 股骨內上髁

  14. 內關節盤

  15. 髕骨

  16. 脛骨

  17. 髁間隆起

  18. 脛骨粗隆

臨床人體解剖學圖譜

主譯 王亞雲 李金蓮 李雲慶

掃描二維碼

查看本書詳情內容

▲40餘年精益求精,500餘個臨床案例

本版圖譜提供了最簡單的視覺引導,可以使讀者輕鬆掌握所有的醫療培訓期間所需的解剖結構,同時滿足其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所需取得的實際解剖知識。全書按照頭頸、脊柱脊髓、上肢、胸部、腹盆部、下肢、淋巴系統、系統總論來編排,增加了多幅新的解剖標本圖和更多的臨床要點。嶄新的版面設計、彩色圖標、附加的簡圖和一些線條圖及改進了的標註系統都使此版圖譜更加完善和理想。例如,兩百餘幅三維圖片和血管造影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加動態的查看身體的方式,更便於讀者理解解剖關係。

眾多的放射與解剖相關的照片和彩色圖,諸如MRI、CT、DSA、影像學、內鏡和手術顯示了如何在臨床上識別這些結構,先前一般只有臨床實踐豐富的醫生才能掌握。擁有2000張相關的臨床照片, 500個臨床操作示例。


推薦閱讀:

每年將近2000萬人死於心臟病,醫生說這10件事最毀心臟!
好大夫——吳醫生
醫生出名:靠技術還是靠炒作?
產科醫生揭秘:為什麼有的人始終生不了男孩兒?
窺探梅奧診所

TAG:醫生 | 關節 | 外科醫生 | 厲害 | 顧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