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淺談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編者按:鄧石如是清代傑出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他在書法、篆刻上的不斷實踐創新,使其書法和篆刻都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篆刻上鄧石如創立了影響極大的鄧派,為後世創造了一個更為寬廣的環境,啟迪了大批開宗立派的後學者。對篆刻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將通過鄧石如的生活經歷、篆刻實踐、篆刻思想結合他的篆刻作品對鄧石如的篆刻藝術進一步分析研究。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生於清乾隆八年四月,卒於嘉慶十年十月。因避諱清仁宗遂以字行,改字為頑伯,以石如為名,又因居皖公山下,故號完白、完白山人、完白山民,又取幼年坎柴、釣魚的家鄉地名,自號龍山樵長、鳳水魚長、古浣子、叔華等。眾所周知,鄧石如在藝術上擁有輝煌成就。曹文敏稱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其隸書書法,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推之為「集清人之大成。」王灼曾有詩云:「完白山人云水蹤,一枝偶借佛寮東。昆刀鏤玉蟾肪白,漢簋調脂虎魄紅。書溯冰、斯窮籀、頡,刻兼蛇鳥雜蟲魚。山房鐵硯留予記,更似相尋泊短篷。」他還被公認為清朝第一篆隸名家。他的篆刻在明清流行的「歙派」「浙派」之外,獨樹一幟。

  一、鄧石如篆刻風格的形成

  (一)明末清初,隨著文彭、何震印風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印壇沒有了絕對的權威,篆刻家們自由發揮,標新立異,流派紛呈。丁敬的浙派已經基本形成,但只限於杭州一帶。鄧石如便是在這個時期成長起來的。鄧石如的篆刻初承家學,其父便擅刻石,由於家境窘窮,所以以篆刻來糊口,受地域條件的局限,他只能從當時影響安徽一帶印風的何震、蘇宣、程邃等篆刻家入手學習。因此,鄧石如早期的篆刻所學雜蕪,沒有固定的風格。如:

  「惜抱軒翰墨」一印,線條猛利、生辣雄健,多呈鋸牙,不假修飾,略顯瑣碎,可以明顯看出是仿何震印風而作。(圖1)

  「春江社」印篆法非常精緻,線條完整光潔,章法工穩又不顯呆板,與汪關《春水船》一印,可謂是同出一轍。(圖2)、(圖3)

  除此之外,還有「從來好鏡遍人間」、「夢古」、「金榜之印」,都是摹仿不同人的風格所作。,由此可以看出鄧石如早期的篆刻並沒有明確的追求,尚處於探索學習的階段。

  (二)鄧石如自17歲開始刻印糊口,遊走南北,其風格還沒有確定,但他在鄉中頗具名氣,並且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睞,他此時的創作與實踐為其印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鄧石如40歲以後,印章藝術上出現了轉變性的飛躍,為壽春書院學生刻印時,得遇書法鑒賞名家梁山獻 ,獲得稱譽。梁山獻 將其舉薦到江寧梅鏐家,他遍觀梅鏐所藏金石善拓,篆志臨習,寒暑無間,客梅氏八年,書藝大成。梅鏐曾說:「留六閱月,刀篆既造古人之堂,其摹秦相唐監書,復有一日千里之效」。此後鄧石如遍游各山,尋覓古迹,以書刻自給。到京師,劉墉將鄧石如延為賓客。當時大多數的篆刻家都是由篆刻寫篆書,受浙派「印外求印」的影響,難以表現出篆書的氣度和氣勢。鄧石如在這個時期基本確立了他的篆刻風格,朱文借鑒梁山獻 之法,主要得力於他的篆書和宋元人印;白文借鑒程邃,主要得力於他的隸書和漢印。鄧石如將篆書融會到篆刻當中,參入漢碑額篆,吸收《祀三公山碑》和《禪國山碑》的流動姿態,又將漢印之筆引入到書法中,使其篆書含有隸書的體勢,所以其書法和篆刻都別開生面,既追求了傳統,有進行了創新。故魏稼孫評他的書法篆刻為:「其書由印入,印由書出」。鄧石如在朱文印和白文印上充分展示出了他的造詣:

  (1)鄧石如的朱文印創作有其獨有的風格,因為他的篆書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用之於篆刻,使他的印作有別人難以企及的沉著痛快的筆勢。他的朱文印,講究呼應挪讓、穿插承接,又字字分開、相對獨立,很好的代表了其朱文印的風格。如:

  「一日之跡」印線條十分流暢,「一、日」二字分開距離較大,「之、跡」二字的距離緊密,整體上四個字做到了呼應挪讓。(圖4)

  「家在龍山風水」主要突出印章中單個字的體現,「家、龍、鳳」三個字筆畫較多,但字內筆畫空間叫小。「在、山、水」三個字筆畫較少,字內筆畫間距較大。每個字結構嚴謹,充分展現了他篆書的深厚功底。(圖5)

  「白門倦遊閣外史章」印是鄧石如後期所作,印中六個字穿插承接,線條間緊密連接,流動自然並且非常有力度,使整個印章看起來十分完整。充分說明他的篆刻已經十分成熟。(圖6)

  (2)鄧石如還嘗試方圓結合的印風,並在一定程度上創造性的吸取了漢封泥印的意趣。如:

  「宣城梅氏」印中,「宣、城」二字方筆較多,「梅、氏」二字均用圓筆,字與字之間穿插避讓,使得整個印章並不顯得矛盾。(圖7)

  「完白山人」一印,「完」與「人」字採用的是圓筆,「白」與「山」二字用方筆,四個字穿插開來,使方圓很好的結合了起來。並將「山、人」二字之間的距離加大,將「完、白」二字之間的距離緊密。使整個印章呈現出不同的感覺。(圖8)

  這些印作,表現了他在篆法上方圓兼施、布局互用等方面的思考,體現出了鄧石如朱文印創作的獨特之處。

  (3)鄧石如的白文印主要有兩種類型:小篆白文印和隸書筆意的白文印。他的小篆白文印與他的圓筆朱文印印風相統一。他的隸筆白文印都是藉助其高超的的隸書所作出的樣式。鄧石如的白文印的創作使其篆刻美學觀得以很好的體現,也使他書法上的優勢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如:

  「淫讀古文,甘聞異言」,是鄧石如小篆白文印的代表,用筆飽滿酣暢。小篆結體十分完美。以較為自由的運刀手法表現線條,走刀如筆、轉運輕淺,章法上安排也非常合理。(圖9)   「鄧氏完白」印充分展現了鄧石如隸書在白文篆刻中的運用。表現出他對飽滿和渾厚的追求。(圖10)

  「拈花微笑對酒當歌」印多用直筆並趨於率性,運刀十分的生辣,章法上的布局拙撲。整體看上去展現出簡勁茂朴的風格。(圖11)

  「覺非庵主」一印,參用小篆,每個字都很精緻,用到十分靈活,章法的布置也恰到好處,整體看上去清新秀麗。(圖12)

  鄧石如這種創造精神使篆刻藝術的參考範圍和知識領域得到拓寬,從而為後來趙之謙將北魏書法、漢畫、造像融入篆刻提供了範例。

  二、鄧石如的篆刻思想

  (一)鄧石如篆刻思想形成的外在因素

  眾所周知,篆刻的發展有很長的歷史,隨著朝代的變遷,篆刻也經歷過興盛與衰落,隨著金石學的勃興、碑派審美思想的出現,清代的篆刻成為篆刻史上又一次的高峰。清朝中期,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的文化衝擊著中國的封建傳統文化,西方文化所要求的重視個體、強調自我、解放思想的這些觀點為篆刻家提供了新的視野。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鄧石如經過自己不斷的學習,融古匯今。既繼承了古人的優良傳統,又不為成法所囿,通過不斷的創新,使其書法很好的貫通於篆刻中。可謂是:「出新意於法度,不踐古人」。鄧石如的篆刻啟蒙和興趣得益於家學淵源,後來他又深入研究古法。他的朱文印廣泛臨習宋元人印,而白文印則出自漢印。他自己曾說「刻印白文用漢,朱文必用宋」。

  (二)鄧石如篆刻思想形成的內在因素

  鄧石如篆刻思想的形成首先源於鄧石如一生布衣,出身貧寒,少年時靠采樵、販餅為生。艱苦的生活磨礪出了他的刻苦、堅毅、豪放。他畢生負笈遠遊各行省,飽覽大好河山,在遊覽中陶養了他的廣闊的情懷。鄧石如中年時代教書,生活清貧,這更磨礪了他堅毅、刻苦的性格,使得他擁有廣泛的生活基礎,培養出了高雅的性情。他為自己改字為頑伯,就是為了表示他「人如頑石,一塵不染」。因此,從鄧石如的個性和經歷來看,他對遍游北塞的何震、志在在復國的程邃等人印風的偏愛和效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鄧石如不斷受到名師高人的指點和公卿名士的幫助。對鄧石如產生重要影響的首先是梁巇,梁巇為當時還只是刻印糊口的鄧石如指明了發展方向,將鄧石如引向了藝術道路。36歲時鄧石如遇到程易疇,幫助他定位了風格,在師友們的指導和提示下,鄧石如不斷的求學深造,逐漸使其認清了整個印壇的風貌。他在篆刻眼界上的逐漸提高,使得他愈來愈不能滿意當時諸多印家既有的成就,於是經過長期的反覆探求,他自覺的揚長避短,逐步運用三代以及秦漢的金石文字於篆刻上,建立起了適合自己的篆刻風格。

  再次,當時的浙派已經形成並且流傳開來,但鄧石如絲毫沒有受到浙派的影響。鄧石如首先對明代末期何震、蘇宣、程邃的印風進行學習並進行不斷的實踐,之後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將篆法帶入了篆刻中,創造出了自己的風格,改變了當時浙派只重刀法來強調印章金石味的局面,並逐步形成了以講求筆意,追求線條豐富變化與內在韻律的新風尚。正是在鄧石如不斷的探索、創新中,使鄧石如形成了他的篆刻審美思想,形成了他不同與同時代人的藝術品位。我們從他的篆刻作品中便能體會的出他的美學思想:

  「鐵鉤鎖」邊款云:「兩峰子寫竹用此三字法,古浣子作印亦用此三字。」鐵鉤鎖是指鄧石如篆刻上獨有的方法,包括刀法『使鐵如毫』,章法『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字法『圓轉遒勁』。將鄧石如的「鐵鉤鎖」與「剛健婀娜」聯繫起來,便是線條要像鐵一樣的剛勁堅實,筆法要圓轉遒勁。章法要疏密相生,渾成一體。(圖13)

   「意與古會」這枚章是鄧石如圓筆朱文章的代表作,從整個印看來鄧石如強調了它的整體性,從字法來看它的線條十分有力度並且很流暢,從此不難看出鄧石如篆書基礎,從章法上說鄧石如充分利用了篆書字形的圓勢使「意」、「與「二字進行穿插,使得字與字之間的關係緊密聯繫;又加大「古」、「會」二字,字內的筆畫間的間距,從而造成了這枚章的整體感。這枚印章不僅表現了鄧石如朱文印的特點,更是鄧石如一生書刻的總結,他的書刻實踐活動從這枚印章中得到了印證。鄧石如可以說真正做到了「意與古會」。這枚章體現了鄧石如入古出新、融古求變的篆刻思想。(圖14)

  「兩地青溪」印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十分緊密,但卻加大了字內筆畫之間的距離。使整個印看起來非常的完整。(圖15)

  「丹徒布衣」一印,「丹」與「衣」字看起來筆畫緊收,「徒」與「布」字筆畫相對放開,使四個字造成了錯位。(圖16)

  「逸興遄飛」印一眼看上去就會發現四個字的線條基本上都連接起來,充分展現了他篆書的精妙,使人感覺到氣韻的流暢。(圖17)

  這些印章都充分體現出了鄧石如的篆刻美學觀。他正是以這些觀點為目標,所以他的作品不論在線條上,章法上還是氣韻上都呈現出另一番面貌,也正是由於鄧石如成熟的書法篆刻審美意識才使得他能將書法與篆刻相結合,融會貫通,達到最後的統一,開拓出了篆刻藝術的新局面。

  鄧石如在書法篆刻藝術上的成就首先來源於他不同與別人的生活經歷:貧寒的出身、客游的經歷、朋友的資助,這都使鄧石如養成了獨立的人格,也決定了鄧石如人生藝術的高品位。更重要是他對藝術的不斷追求,通過他師法百家,刻苦鑽研的實踐創新,「以書入印」,將書法篆刻融會貫通,使他取得了前人少見的藝術成就,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鄧石如的篆刻,不僅達到了一流的水準,並開一代之風氣,為後人在藝術上的不斷創新做了典範。鄧氏對後世影響深遠,尤其是對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胡澍、黃士陵、吳昌碩等清朝晚期篆刻家的影響更為深刻。鄧石如在篆刻上的創新為篆刻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把篆刻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推薦閱讀:

書法家王樹華——幾十年孜孜不倦 只為無愧於經典
《當代中國·巴黎藝術展》參展徵集
邱漢橋「北勢南氣」大美情懷與生態美學
藝視角 |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米芾
紅樓語言藝術之「雅俗共賞<<紅樓夢>>」

TAG:藝術 | 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