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授人以漁——英國教育有感

如何授人以漁——英國教育有感

作者:張穎
來源:網路英語文摘

  來英國之前,我對英國的教育有諸多設想。老師怎樣講課?是西裝革履、侃侃而談,還是像電視里那樣,坐在講桌上,講起課來像拉家常般隨意?同學們怎樣學習?那些黃頭髮、藍眼睛的洋學生上課時是否也正襟危坐、頻頻點頭?我知道中英兩國的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但具體差別在哪裡,卻不是光靠我想就能想出來的。從小到大,我在國內接觸到的教育方式只有一種:老師不斷地傳授,我們不斷地記憶。

  直到來到英國,我才切實感受到英國教育與國內教育的不同。簡單概括的話,國內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授人以魚」,只要記住老師所教授的內容就可以了;而英國的教育是「授人以漁」,側重於教會學生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與中國教育相比,英國教育主要有「三怪」:一是「沒教材」,二是「課時少」,三是「上課時老師沒有學生講得多」。初來英國時,由於不了解兩國教育方式的不同,我曾經大呼上當,心想:我懷揣美好夢想,背井離鄉來取「西經」,可這「西經」怎麼如此敷衍了事?一周就那麼幾個課時,連固定的教材都沒有,老師甚至偷懶不講課,都讓學生講。然而,通過之後的學習,我逐漸了解到,這種看似敷衍的安排其實是為了實現英國教育的目標:教會學生如何思考,也就是所謂的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這倒是應了中國那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讓人大開眼界的教育「三怪」沒教材

  在英國的大學裡,學校不給學生指定固定的課本作為教科書,上課時也不需要學生「扛」著沉重的書本前往。開學前各科老師都會給學生髮一份書單,讓學生在假期中閱讀,對新學期所學的科目有個大致的了解。正式上課後,老師會給學生再發一份書單。書單上的書有時多達一二十本,都是老師精挑細選的經典書目。如果把一學期各門課書單上的書壘起來,得有兩人多高。這些書該如何閱讀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可以只讀其中的幾本,也可以挑書中的某些章節閱讀。這種教學方法讓我得到了極大的解脫,我再也不用只對著一本書勾勾劃劃、生吞活剝了。那麼多的參考書目,總有幾本與我的思路相符,書看著順眼,學起來也舒暢。遇到有些內容在一本書上講得不詳盡,或是理解起來有困難,還可以補充閱讀書單上的其他書目。沒有固定的課本,老師自然也不會照本宣科。上課時,老師會發給學生自己設計的講義,講義上的內容展現了老師自己對這門課的理解。在這裡,書籍成了老師教學的工具,而不再是照本宣科的依據。

  英國的書價格很昂貴。一本普通的A5開的小書均價是十幾鎊,而厚重的專業書籍動輒就要四五十鎊。摺合成人民幣,買兩三本書就要上千元。因為書的原價很高,所以即使從學長和學姐手中購買他們用過的書,或者訂購Amazon上的二手書,算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為了省錢,我們幾個住得比較近的學生有時就合買一本書,大家輪流看,學期結束再想辦法賣掉。當然,節省開銷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圖書館借書。但對於書單上的一些經典書籍,圖書館的藏書總是有些供不應求。在圖書館的庫存里,一本書一般有六七冊,但卻常常有幾十個學生同時想看。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成功地從圖書館裡借出書來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對於一些比較受歡迎的書籍,圖書館有嚴格的規定,其中有些只能在圖書館裡看,不外借;還有一些只能借七天,七天之後,如果沒有別人想看這本書,學生還可以續借;如果有別的學生預訂了這本書,就只能還給圖書館,否則就等著交罰金。所以,拿到老師給的書單後一定要提前下手,趕快到圖書館的網頁上預訂,不然很有可能一個學期都借不到要看的書了。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最令人崩潰的一次借書經歷。當時有一本書我看了七天仍沒看完,無奈只能還給圖書館,想續借時發現我被排在了第29位。那就意味著,等我拿到這本書時,已經是七個月之後的事了。吸取了那次借書的教訓之後,我開始使用「車輪借書法」來借書,具體做法如下:從學長或者網上拿到下學期的書單,然後同其他專業的學生一起合作,他幫我預訂我專業的書,我幫他預訂他專業的書。如此一來,由我自己借的話只能看七天的書,就可以延長到14天或21天。經過這麼一番精打細算,我終於勉強解決了看書問題。

  課時少

  英國大學課時較少,一周平均有二十個左右的課時。這比起國內每天從早到晚課不停的情況來,可是輕鬆多了。可這看似很少的課時,卻正是為了配合學生的學習進度。除去閱讀大量的書籍,學校還要求學生完成大量的作業,比如準備論文、分析報告、小組討論、演講等等。如果像國內那樣早八點到晚五點都有課,學生就沒有時間完成作業了。而這些作業的分數最終都要算到學期末的總分里,一項都馬虎不得。在英國學習,完全不像國內上大學那樣,平時過得逍遙,考試前一兩周臨時抱佛腳就可以應付;在這裡學習,整個學期都處於緊張的閱讀和研究狀態中。

   上課時老師沒有學生講得多

  在二十個左右的課時之外,學校還安排了研討課(seminar)。研討課上,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每個小組由4~8個成員組成。研討課要求學生積极參与、主動發言。所以一節研討課的大部分時間往往由學生來講,老師只起指導和鼓勵的作用。這種研討課的理念是讓學生熟悉本專業的研究方法,學會解決實際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些問題。中國學生一般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在國內上課時,都是老師在講台上講課,學生端坐在座位上拚命記;而在英國的研討課上,一般是學生們圍坐在一起,積極熱烈地討論。

   讓人受用終生的Critical Thinking能力

  英國大學所有這些教學設計其實都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可譯做「批判性思考」,是指分析、推理、決策、評估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可以說是西方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雅思和GRE的考試中,很多內容其實都是在考查學生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但西方人如此看重的這一理念對於中國人來說,卻是相對陌生的。國內普遍的觀念是,人的思維能力取決於智商,而智商是先天的,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強。在國內時,我們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灌輸性的教育。老師教給我們100分的內容,我們記住60分就及格,90分就優秀。如果你很努力,完美地再現了那100分的內容,就是所謂「狀元之才」。這種灌輸性的教育不需要學生提問題,老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住什麼,不用質疑,也不能質疑。即使學生提問題,也不會超過這100分的範圍。而critical thinking的核心內容與之恰恰相反,它提倡思維能力和人類的其他活動能力都是可以通過練習來提高的。如果你能夠每天練習,那必然有所成就。

  英國的教育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critical thinking。講座(lecture)的設置將學生領入門,教給學生這一學科的基本概念、發展歷史和研究方法。研討課的設置更是為學生與老師近距離接觸以及同學間互助學習提供了機會。這樣的設置不僅讓學生學到了專業知識,更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一個critical thinker,其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能夠處理複雜多變的事務,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無知,能夠等到有確鑿的證據時才作判斷,並最終得到有理有據的答案。

  在國內學習的時候,我總有這樣的迷茫:自己究竟學到了什麼?一則公式?一個單詞?一個概念?經過在英國的學習,我才體會到,我學到的不是內容,而是方法,學到的是該如何走上一條不斷自我完善之路。

推薦閱讀:

全方位教育----送你十個治癒迷茫的「藥方」
如何看待00後早熟的現象?
【燕平隨筆】養兒家庭的福氣
在濟南大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跨境「雙非兒童」的特殊教育與康復

TAG:教育 | 英國 | 英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