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
高師《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
[摘要]高師《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應以「課程性質」的準確定位為前提,理解「課程目標」,掌握課程內容的內在邏輯關係,進而優化教學。《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應以節奏及旋律為核心,結合各音樂要素,抓住元素性進行螺旋擴展。簡化--節奏、旋律、和聲的元素性提煉;滲透——挖掘各音樂要素間的關聯點;整體--教學設計建立於整體音樂要素的螺旋式遞進並不斷的在更高層次擴展,是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關鍵詞]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設計;課程
恢復高考以來,作為教育部正式頒布的高師音樂教學指導性文件有:《高等師範學校四年制本科音樂專業教學計劃(試行草案)》(1980)、國家教委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頒布的《高等師範專科二年制音樂教育專業學科課程方案(試行)》(1996)。其中,《視唱練耳》、《樂理》為兩門課程,採用分科教學。
自2001年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出台至2005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的基本樂科課程改革尚未啟動,沿襲下來的《視唱練耳》和《樂理》課程的分科教學與中小學基本樂科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存在較大差異,為了使中小學基本樂科教學與高師基本樂科教學之間進行有效銜接,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的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應跟上現代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步伐,使基礎音樂教育的母機——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教學真正起促進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作用。
從2003年教育部開始籌備、組織到我國各高校和中小學調研,2004年草擬《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2005年5月教育部下發正式文件,規定了樂理課與視唱練耳課整合為《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2006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指導綱要》正式出台。
一、解讀《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學科理念
長期以來高師基本樂科的《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經歷了幾度分分合合的過程。分有分的道理與缺憾,合也有合的優勢與困難。「合」的優勢是提供了音樂基礎理論與音樂基本技能實踐結合的平台,困難的地方是這兩門課有著各自的特點:樂理課以音樂基礎理論學習為主,要求邏輯思維,課程較適合採用直線式的教學設計方式;視唱練耳課以視唱、聽音為主要形式,培養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等音樂基本技能,要求更多的是直覺思維,因此課程較適合採用螺旋式的教學設計方式。《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在內容上雖然有重複可整合的部分,但又因課程的內在邏輯關係不同,存在著內容與形式結合的矛盾和困難。因此,為了實現理念與方法、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指導綱要》,對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科性質給予重新界定:
《樂理與視唱練耳》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具有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相結合的學科特點。該課程傳授有關音樂基本理論和識譜、聽音的基礎知識,發展音樂認知、表現和音樂審美能力,為進一步學習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與理論修養具有重要作用。
「課程性質」的準確定位,有助於對「課程目標」理解,基於以上的課程性質的《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目標如下:
1.學習掌握音樂基本理論知識。能熟練地識讀五線譜及簡譜。
2.通過聽覺訓練,獲得運用聽覺判斷、記憶、分析、聽寫歌曲及器樂曲片斷中基本音樂要素(如音值、音強、音高、音色、調式、調性、和聲、織體等)的能力。
3.通過視唱,準確理解和表達各類音樂術語、表情記號、樂句、分句等。
4.具有運用首調唱名法或固定唱名法進行單聲部音樂作品的視譜即唱能力,並從音樂理論上認識、理解首調唱名法與固定唱名法的內在關係。
5.了解多聲音樂相關知識,培養多聲音樂的感知力。
6.理解音樂風格形成的因素,培養多母音樂文化認同感。
7.了解與本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歷史與文化知識。
「課程目標」包括「內容」與「行為」兩個方面。使《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根據學科特點加以具體化、明確化。《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目標中的內容包括:學習音樂知識,掌握音樂要素,培養音樂表現力,完善音樂文化素養等。與《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目標中的內容相對應的行為有:判斷、記憶、分析、聽寫、識讀、視唱、即唱、表達等。
《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設計應根據課程目標,搭建一個儘可能寬廣的、使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相輔相成的平台。
「課程目標」是指導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用「內容」與「行為」兩個方面來陳述《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目標,是為了便於本課程的測驗和評價,使教師明確教學工作要點,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從課程性質到課程目標是課程從概括向具體的轉化過程,課程內容則是目標的實施的核心部分。這部份含有傳統基本樂科課程內容實施的三個基本途徑:1、視唱;2、聽覺分析;3、音樂基本理論的辨析與討論。概括為:唱、聽、寫。
?視唱(單聲部、二聲部及簡易的多聲部;視譜即唱與看譜唱詞等)
?音樂聽覺分析與聽寫(節奏、旋律、音階、音程、和弦的聽辨、模唱、聽寫;音樂作品基本要素綜合聽覺分析等)
?樂理——音樂基本理論辨析與討論
《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涵蓋了最實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作為基礎課,應如何進行合理、科學的組織,才能使基本樂科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在形式與內容上獲得統一呢?
其一,高師《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應體現教師教育專業特徵,與中小學教學實際及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相一致,理念與方法相統一,用「感知與表現」、「理論與聽覺分析」概括音樂基礎理論和音樂基本技能的兩個基本面。
「感知與表現」、「理論與聽覺分析」的教學理念來源於中小學課程標準。「感知」包含了音樂感受與音樂認知的涵義,「表現」主要通過視唱來體現,用「表現」一詞意在突出這一教學形式的音樂文化意義。因此「感知與表現」這一層面概括了以實踐為主結合理論學習的視唱練耳教學;而「理論與聽覺分析」這一層面,側重於理論知識傳授和總結--樂理,並建立在結合理論基礎上的聽覺體驗,避免以往樂理教學脫離實際的概念式教學;而以往的「聽覺分析」教學環節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得以結合的可能。實際教學中,以節奏與旋律為兩條基本線索,發展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用理論與聽覺分析內化、強化、鞏固、理論升華。用「感知與表現」、「理論與聽覺分析」這兩個層面來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整合,可以優化教學,搭建一個適合樂理與視唱練耳融合的有效平台。
其二,應力求在《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目標中的教學內容部分的表述能夠準確地傳達課程目標的意圖,避免樂理內容與視唱練耳教學拼接,使形式與內容統一。
直線式與螺旋式是兩種建立在不同的心理學原理上的課程內容組織形式。直線式是將課程內容組織建立在學科的邏輯順序上,前後內容基本不重複;螺旋式是將課程內容的組織建立在學生的心理順序上,課程內容在不同階段重複出現,逐漸擴大範圍加深程度。直線式可避免不必要重複,螺旋式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便於學生對學科的理解,直線式要求邏輯思維,螺旋式要求直覺思維。邏輯思維按直線思維,注重構成整體的細節;直覺思維在理解細節前先掌握學科的結構實質。《樂理與視唱練耳》學習應以發展邏輯思維還是直覺思維為首要任務,是《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編製採用哪一種組織方式的依據。根據《樂理與視唱練耳》學科性質,以發展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為核心,應採用螺旋式教學設計方式,才能構建學科邏輯順序與學習心理順序相輔相成的有效平台。中國音樂學院的分級制視唱練耳教學體系,孫從音《基本樂課教程?練耳卷》都有螺旋式課程設計的思想。國外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體系中的AComprehensiveCoursePrefaceByMelPowell,《綜合音樂課程》,《視唱音樂》,《通過音樂作品訓練聽覺》都體現了螺旋式課程設計的思想。因此,要使《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實現真正整合,應借鑒奧爾夫、柯達伊、達爾克羅茲三大教育體系的基本樂科教學方法,採用螺旋式課程組織方式,避免形式與內容的脫節。
基本樂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指導音樂認知和表現――聽、唱、彈、讀、寫。因此優化整合應以實踐為基礎--視唱練耳教學,在此基礎上儘可能的包容傳統的樂理教學。有些必須了解但無法與技能訓練相兼容的理論內容,可在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的培養過程中,採用研究性、自主學習的方式穿插講授予以完善。
二、《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設計理念
(一)課程內容---內在整體性邏輯關係
音樂表現是人類的另一情感語言表達方式,與人們的文字語言的組織形式存在必然的一致性。從語言的共性角度來理解音樂語言,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音樂語言與文字語言一樣,同樣存在單詞、辭彙、語彙、樂句、樂段等基本的內在組織關係,而音的長短和高低是構成音樂語言的兩個基礎核心內容。
1、節奏
(1)節奏關係的基本形態:
①字:一個獨立的長短音符單位。如:或,其不具有節奏型特點。
②詞:在節拍形態特徵下的單片語合構成辭彙,即通常的節奏型。基本拍子類型有二拍子、三拍子,即單拍子。二拍子的辭彙特徵是強和弱循環交替,或或等等,三拍子的辭彙特徵是強、弱、弱的循環交替,如或或等等。以上是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長短組合,它們都以二拍子或三拍子作為一個辭彙單位,形成了有音樂性格特徵的節奏型。
③句:由不同辭彙構成具有節奏特點的節奏句子。如二拍子:
│││‖,它們由辭彙的重複、變化重複、對比等基本方式發展而成。
(2)基於節奏的綜合教學設計理念:音值關係的認知建立於多層次的對照比較
在節奏教學時,注意使拍子、速度、長短關係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採用三位一體的節奏閱讀訓練讀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節奏閱讀也應如唱名一樣,有相應的節奏名,使學習者在閱讀節奏時同時對節拍、節奏、速度有全方位的理解。法國式的節奏名閱讀法,可以有效形成速度、節拍、音值相關聯的各個單詞、辭彙、語彙意義。其基本方法是:
以四分音符為單位拍,一分為二劃分為例,讀「da-a」,讀「da」,讀
「dade」,讀「dafadefe」,讀「dadefe」,讀「dafade」,讀「dafa-efe」等等。一拍以下對應的休止符用「S」表示,讀「S」。
常見的單拍子有2拍子、3拍子,還有復拍子、混合拍子都是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所以必須強調單拍子的學習。在單拍子中加上一定的速度的單詞形成了不同的辭彙,不同的辭彙加起來形成不同的語彙。音樂語言與生活語言是一致的,緊密聯繫的。用法式讀法加上擊拍動作長短的結合就形成理解意義上的單詞。例如單詞,如果把它念成「dada」我們很難辨別是還是,用「dade」來念和擊拍法結合,加上速度就能準確表示以四分音符為單位拍的一分為二的單詞了。而和都可以讀做「dade」,是以二分音符為單位拍、一分為二劃分的單詞,雖然單位拍不同,但節奏劃分的意義是相同的。用法國式讀法一個單詞對應一個節奏意義,包含了速度、單位拍、長短三個方面的內容,對節奏意義有了全面的詮釋。在國外,不同國家的音樂教育體系中,視唱練耳教學的節奏閱讀名有所不同,但共同的一點是都使用了帶有節奏意義的節奏名讀法。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突出節奏原型特徵,並在此基礎上依照螺旋式課程內容組織原則,進行橫向派生與縱向擴展,可實現因材施教,彈性教學。例如:一個節奏原型:,把它創編成一個二聲部,如下:
……
縱向整合為一個聲部,其原型便是四個小節的「」;它可以相互補充成為立體的二、三、四個聲部,而每個聲部又有橫向的不同組合。以上第一個聲部的橫向節奏短句成為:
,
第二個聲部的橫向節奏短句是:
……
以上既有橫向的節奏派生,也有縱向的節奏擴展,其相互補充,充滿內在邏輯聯繫。這樣的教學設計,實現了既從音樂理論上,又從音樂技能學習上綜合立體地理解、表現節奏關係的意圖。同理,上例還可以縱向擴展為三聲部、四聲部或更為複雜的節奏組合練習。練習形式可以有多種,如,口讀、手拍、跺腳、捻指等,練習內容有律動、卡農、模仿、記憶等。
在節奏樂句中,同樣存在著內在邏輯關係,他們是兩種最基本的節奏發展方式。即:重複和對比。進行節奏模仿時,可以把模仿和重複兩個概念聯繫起來,而變化重複則是節奏的派生。進行邊聽邊模仿的練習可以構成兩聲部的節奏卡農。只有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對照比較訓練,才能整體的認識、理解、表現音樂節奏。
2、旋律
(1)構成旋律的基本形態
①字:不依附調性特徵的獨立音高。如:C或G,一般不具有旋律風格意義
②詞:三個音以上的,建立在某一調性特徵上的旋律音程組合,具有旋律風格意義。如:三音組、五音組等。建立於五聲基礎的三音組與音階的組合,帶有中國民族調式旋律風格意義,建立於和弦音型與音階的組合,則帶有西洋大小調式旋律風格意義。
③句:建立在音型、節奏型基礎上的旋律線。
如,五聲基礎的三音組加音階構成的樂句:
或,和弦音型加音階構成的樂句
(2)基於旋律的綜合教學設計理念:建立於以音型為核心的調性(調與調式)對照
在語言學習中,「字」的學習和記憶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孤立的學習和記憶,往往很難取得好的效果,而把「字」的學習置於單詞中時,則更有利於理解和記憶,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習旋律時,通過「詞」學習「字」,並通過「句」突破「詞」,強調突出旋律的內在關聯性,使音樂語言的閱讀和記憶更加理性。「字」、「詞」、「句」的學習還應建立在調、調式、調性特徵的體驗中。首先,通過視唱作品的學習提煉旋律音型(單詞),再將單詞置於縱向的各調對比,同一首樂曲都應使用首調或固定調在不同的調高上進行移調練習。
調的對比,第一個層次可以是一個升降號範圍,共三個調;第二個層次可以是二個升降號範圍,共五個調;第三個層次可以是三個升降號範圍,共七個調。三個升降號調後可以是所有的調。
五聲調式與大小調兩個體系,其組織方式是一樣的,但旋律風格有所不同。
五聲調式體系:
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五種調式,是我國民間傳統音樂、民歌中常見的調式。(以五聲音階為主也有六聲和七聲音階)。一般來說,調式色彩明亮的有宮調式、徵調式;柔和的有角、羽、商調式。
五聲調式的旋律音型特點建立在五聲基礎的三音組與音階的結合上。五聲調式音階的每個音上都可以構成三音組,原型三音組是按照五聲音階的上行和下行順序構成,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有多種變體。如:上行:123235356561612,下行:216165653532321。
三音組一般有以下變體:(1)轉換式:顛倒原型三音組中各音的順序,如原型:123,變體:231,132等等;(2)重複式:重複原型三音組中的一音或數音,如原型:653,變體:6563,6653,6553等等;(3)連環式:兩種或兩種以上三音組的混合,如165321,16532,1653,1653216等等;(4)減音式:省略原型三音組中的某音,如原型:165,變體:15,16,65;(5)增音式:增加原型三音組以外的音,如原型:165,216,653,532等等,變體:1765,2176,6543,5432等等。
大小調體系:
是西方音樂中常用的調式。一般來說,大調具有明亮的色彩,小調具有陰柔色彩。
大小調式的旋律音型常常建立在主、屬、下屬和弦及其與音階的結合上,在主和弦和音階上建立的旋律音型有三音組:135,513等等,五音組:13515,13513等等。音組可以發展為具有調式特徵的旋律音型。認識主、屬、下屬和弦,有利於對以調式為基礎的音級運動形式規律的理解,促進視唱的音高音準把握。
大小調體系的音組也有以下變體:(1)轉換式:顛倒原型三音組中各音的順序,如原型:大調135,小調613變體:大調351,315,513,小調136,361,316等等;(2)重複式:重複原型三音組中的一音或數音,如原型:大調135,小調613變體:大調1513,1135,1335,小調1316,1336,1136等等;(3)連環式:兩種或兩種以上三音組的混合,如大調134561,572351,小調613572,246135等等;(4)減音式:省略原型三音組中的某音,如原型:大調135,小調613變體:大調15,13,35,小調;61,16,13,36等等(5)增音式:增加原型三音組以外的音,一般為音階級進的方式構成。如原型:大調135,461,572,小調613,246,357等等,變體:大調1356,4561,5712,小調6123,2346,3571等等。
在視唱時,牢記旋律音型,可以起到穩定調性不走調的作用。進行旋律聽寫時,捕捉旋律音型,有助於分析旋律發展方式、樂句等的內在關係,通過聽、唱、寫進行技能內化,促使理解、思維、記憶的理論升華。
3、和聲聽覺分析
(1)構成和聲功能關係的基本形態
①字:單個音程、和弦結構,如:C-D;C-E-G,其不具有調性意義。
②詞:和聲語彙――調內音程、和弦的一般連接方式,如:Ⅰ-Ⅴ6-Ⅰ或Ⅶ-Ⅰ,具有調性意義。
③句:建立在語彙基礎上,成為具有和聲色彩特點的功能序進。如:Ⅰ-Ⅴ6-Ⅶ-Ⅰ。
另外,在分析調內帶簡單節拍節奏的和聲音程連接時,音程應視為和弦的簡化形式,並在此基礎上感受和聲色彩感。
(2)基於和聲聽覺分析的綜合教學設計理念:旋律音程、分解和弦的縱向音響構成的和聲色彩體驗
基礎課的普適性教學內容組織原則,決定了我們選擇並介紹最常見的和聲語言組織形式,以使學習者在此基礎上聽辨、分析、掌握和聲語言的一般表達方式。在和聲聽覺分析中,了解音程、和弦的基本連接方式,可以幫助我們預設與生成。基本的連接方式有:和聲連接法(保留一個移動另一個聲部的連接法),旋律連接法(移動二個聲部的連接法,有同向進行、斜向進行、反向進行)。在和聲功能序進中,常見的是和聲連接法與旋律連接法交替運用。所以,進行和聲聽覺分析時,先了解並感知和聲功能及相應的色彩特徵,再分析和聲音程連接的基本方式,在此基礎上最後判斷音名。
和弦是構成大小調旋律音型的元素,因此,構唱、彈唱、移調唱和弦對聽辨旋律和即唱新譜能起明確調式、穩定調感的作用,也是鞏固強化和聲感的有效途徑。如下例,其旋律中隱藏的和聲關係是:
因此,在各調上構唱、彈唱各種Ⅰ與Ⅴ的和弦連接,可以幫助學生感受一般的主、屬功能色彩和常規的連接方式,如Ⅰ-Ⅴ6-Ⅰ,Ⅰ-Ⅴ46-Ⅰ6,Ⅰ46-Ⅴ-Ⅰ6等,以上三種連接均應在三個升降號調內構唱、彈唱,在全方位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聽辨、分析、判斷、記寫各類調性的和聲進行亦可得心應手。
4、樂理
(1)作品要素的綜合聽覺分析理念:
通過對作品要素的綜合聽覺分析,進行樂理學習,是使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學習與音樂基本技能(彈、唱、聽、讀、寫能力)發展相輔相成、有效融合的途徑。
①選擇符合階段性教學內容的音樂作品。
②有針對性地設計彈、唱、聽、讀、寫練習。
③結合階段性樂理教學內容的聽覺分析(輸入)。
④在理解相應樂理教學內容基礎上的唱、彈、讀、寫(輸出)。
(2)基於作品要素的綜合聽覺分析的綜合教學設計理念
集節奏、旋律、和聲、調式調性等音樂要素於一體的音樂作品學習,可有兩大板塊,一是整體的分析、連接、聽辨,二是局部的分析、連接、聽辨。節奏、旋律、和聲、調式調性等音樂要素都可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作品節奏的整體感受和分析,有節拍、速度、節奏型的提煉、律動等等;節奏的局部聽覺分析,可以是某個指定節奏型,某個聲部或某片斷的記譜、節奏模仿等。
作品旋律的整體感受,有調性、句型、音樂發展方式的分析等等;旋律的局部聽覺分析,可以是某個指定音型,某個聲部或某旋律片斷的記譜、模唱等。
作品和聲的整體感受,主要是體驗和分析作品整體的主、屬、下屬和聲色彩及功能進行順序,各類型終止式的分析等;作品和聲的局部聽覺分析,可以深入到某個指定和弦(包括副和弦、轉位和弦)所在位置的辨認,以及彈、唱、寫等。
針對教學需要或學生條件,以節奏或旋律為立足點,結合各種可能結合的音樂要素,抓住元素性進行螺旋擴展(縱向與橫向)。綜上所述,應做到:
簡化--節奏、旋律、和聲的元素性提煉;
滲透--挖掘各音樂要素間的關聯點;
整體--教學設計建立於整體音樂要素的螺旋式遞進並不斷的在更高層次擴展。
(二)課程實施與評價---優化教學的基本途徑
課程實施是把新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核心部分,課程評價可以診斷課程、修正課程,確定達成課程目標程度。因此,重視課程實施過程與結果分析,是優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1、教學方式的優化
在現代教學理念中,同伴教育與自主學習已不再是陌生的概念。樂理學習不應該再使用填鴨式的滿堂灌,而應該是學生的自學與教師講授相結合。如,學生通過自行閱讀樂理知識完成作業,教師根據學生作業中顯示出的音樂理論普遍誤區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討論,再加以總結、加深理解。
2、學習方式的多元化:
提倡研究性學習,鼓勵學生相互交流,互相促進。使用視唱練耳學習軟體,用制譜軟體做聽寫或樂理作業,可以將音響與音樂符號立刻對應起來,非常直觀。還可以使用現代多媒體自製練耳MP3音響等,使學習地點不再局限於教室和琴房,學慣用具不再局限於紙筆和鋼琴。
3、彈性內容:
緊扣階段性教學內容核心,明確教學重點的固定音型,固定節奏型,教學內容可簡可繁,避免面面俱到。以一個點為基本面,重點建立一個概念。如,在以節奏為基本點的教學中,可以滲透旋律,比如旋律音型不變,而不斷的變換拍號、節奏型等。相反,在以音高感為基本點的教學中,可以簡化節奏,使旋律音型有所變化,或使其產生於不同調高中。
4、績效測量與分析:
在傳統的基本樂科教學中,大多採用總結性評價。現代音樂教育更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
面試與筆試:從以往學生考試成績分析中顯示,面試成績與筆試成績的績效呈正相關。換句話說,唱得好就聽得好。音高和音長是兩大板塊,這兩部分分值比的設定應針對學生能力方面的不足來設立,目的是引導教學趨於完善,為下階段的教學鋪平道路。因此要特別重視面試卷的設計。一般來說,學生能力的缺陷部分,應作為面試的主要考核內容。《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指導綱要》中,測試的基本內容為:
(1)筆試:音樂基礎理論知識;聽覺分析與聽寫。
(2)面試:精唱的視唱;視譜即唱;構唱;彈唱。
對音樂能力評價分值比進行了專門陳述:
筆試30%,面試30%,平時作業20%,課堂表現20%。
平時與期末:績效測量與分析工作應起到反饋信息、促進課程整改的作用。教學評價不僅僅報告學生的學習結果,還應對教學過程所得到的信息做出分析、解釋和概括,並對教學提出建議。現代音樂教育提出的增值性評價方法,將學生的成長進步值也考慮其中,是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具體表現。
三、小結語
總之,《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設計應明確理念,掌握方法,做到理念與方法統一、形式與內容統一,使教師的教學充滿挑戰和樂趣,課程改革才能得以順利展開。作為未來的音樂教育人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只有真正感受和理解了音樂語言的內在邏輯關係,音樂能力才可能得以全面發展,從而具備更好的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傳授音樂的素質。
推薦閱讀:
※鋼琴樂理順口溜!學鋼琴必備收藏(一)
※樂理知識
※樂理講座連載(三)
※王樂理:政治學跨國比較研究述論——對現代政治學學科發展的反思
※婷子古箏樂理:原來節拍和音符這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