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和泰戈爾的世紀對話 ——《泰戈爾談人生》白開元譯
07-15
愛因斯坦和泰戈爾的世紀對話 ——《泰戈爾談人生》白開元譯關鍵詞:人生 真實 愛因斯坦 泰戈爾 神明 ┊ 文字 ┊ 推薦: ┊ 來源:有意思吧 ┊ 收藏 愛因斯坦:您相信神明和世界是分離的嗎?泰戈爾:我認為是不分離的。人類無數的個體存在,與大千世界渾然一體。沒有一樣東西,不和人類交融,這就說明,大千世界的真實,就是人類的真實。我曾引用一個科學事實來詮釋我的看法——物質由質子與電子構成,二者之間有間隙,但物體依然是堅實的。同樣,人類是由個體組成的,可他們之間有著彼此關聯的人際關係,它使人類世界呈現為充滿活力的整體。同樣的方式,把整個大千世界和我們聯繫在一起,這是一個人類的大千世界。我這種觀點,是通過對藝術、文學和的感悟逐漸形成。愛:關於大千世界的本性,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作為一個整體,世界依賴於人來。二,作為一個真實,世界是不依賴人類要素的。泰:當我們的大千世界與人類和諧相處時,我們認定,「永恆者(大神梵天)」,是一個真實,我們感到它就是「美」。愛:這純粹是人類對大千世界的認識。泰:不可能有別的認識。這個世界是人類的世界——關於它的科學觀點,也就是有科學眼光的人的觀點。某種理性和欣賞的標準賦予了它真實性,那就是「永恆之人」的標準,他的經驗,是通過我們的經驗獲得的。愛:這是對人類存在的認識。泰:是的,是一個恆久的存在。我們必須通過我們的激情和活動來認識它。我們認識的「至上者」,透過我們的「有限」,就不再有他的「有限」了。科學關乎那些不局限於個體的東西;它是超乎個體的、真實的人類世界。終將認識到這些真實,並把它們與我們的深層需求聯繫起來;我們個人對真實的感悟,贏得了普遍意義。宗教尋求真實的價值,而我們通過與美和諧相處,認知座位至美的真實。愛:嗯,真實,還有「美」,難道不與人分開嗎?泰:分不開!愛:我樂意接受的,是您對「美」的看法,而不是對真實的看法。泰:為何不接受呢?真實是由人感悟的。愛:我無從證明我的想法是對的,可這是我信奉的宗教。泰:「美」在追尋完美和諧的理想之中,完美和諧在萬物中;而真實在所有心靈的完美理解之中。通過我們自己的挫折、錯誤,通過我們積累的經驗,通過我們閃光的感悟,我們漸漸接近真實——若不這樣,我們怎能認識真實呢?愛:我無法從科學的角度證明被想像為與人類存在分離的真實;不過對此堅信不疑。我相信,比如,幾何中的勾股定理大致是真實的,與人類存在是分離的。總之,如果有一種遊離於人類的本真,那也一定有與之聯結的實實在在的紐帶;同樣,對前者的否定,也會導致對後者存在的否定。泰:與萬物維繫的真實,本質上肯定是屬於人類的,否則,我們感知的任何實實在在的東西,不可能被稱為實物——至少,科學中被描述的真實;初碼應用邏輯推理觸及的真實,換句話說,初碼思緒觸及的真實,是屬於人類的。按照印度的哲學,「梵天」,是絕對真實的,「梵天」是不可能被離群索居的人在心裡想像到的,也不可能用文字描述他,「梵天」只能被完全的融入他的無限之中的個人所感知。但這樣的真實,不可能屬於科學。我們討論的真實的紫菀,是一種表象——也就是說,它真實地閃現在人們的腦際,所以,它是屬於人類的,也許,它可以被稱為「幻想」。愛:那麼根據您的觀點,也許就是印度的觀點,它不是個人的「幻象」,總體上它是人類的「幻象」。泰:在科學領域,我們不斷消除我們的個人思想的局限性,漸漸理解的真實,就在「無處不在者」的心中。愛:我們的問題是,真實和我們的意識是否是分離的?泰:我們所說的真實,在現實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充分和諧之中,兩者均屬於「至上者」。愛: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從我們使用的物品,我們也切實感到人分離的真實性。我們是合乎情理地結合感官的經驗,得出這個結論的。比如說,如果沒有人在這間屋子裡,可那張桌子照樣的在原來的位置。泰:是的,它在個人的感知之外,但它不在「無處不在者」的感知之外。我擦覺到的桌子,當然是可以被我擁有的同一種知覺所擦覺到的。愛:關於與人類分離的真實存在,我們自然而然產生的觀點,是無從解釋或證明的,但這是一種信念,任何人——甚至元初的人,沒有不抱這種信念的。我們把一種超人的客觀,當做真實;這對我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樣的真實,與我們存在,與我們的經驗,與我們的思想,是分開的——儘管我們說不清楚,它是什麼意思。泰:科學已經證明,作為堅實的物體,桌子是個表象,所以,假如人心是虛無的話,人心擦覺到的像一張桌子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同時,必須承認的事實是,桌子的基本物理真實,不過是包含電能的無數分散的旋轉中心的聚集體而已,它也是屬於人心的。 在對真實的理解方面,「無處不在者的思想」和分散於個人的同樣的思想之間,有一種恆久的對立。兩者持續不斷的調和過程,有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哲學,我們的倫理承載。早任何情形下,假如有與人絕對無關的真實,那麼,對我們來說,它就是絕對的空虛。 想想這樣一種心靈是不難的,對它來說,一樣樣東西僅出現在時光里,而不是在空間里,就像歌曲中一個個音符,對於這樣的心靈來說,它對真實的理解,類似於歌曲的真實,其間,勾股定理沒有任何意義。一張紙的真實,與文學的真實,相差十萬八千里。對於啃吃紙的蛾子的心靈來說,文學絕對是空虛,然而對人的心靈來說,文學有著比紙大得多的真實價值。同樣,假如某些真實,在感覺上,在理性上,與人心沒有聯繫,那麼,只要我們人存在,它們就只能是虛無了。愛:看來,我信教的程度要比您更深一些。(人神分離)泰:我的宗教在「至高無上者」的調和中間,在「無處不在者」的精神之中,在我個人的存在之中。這是我《希伯特演講》的主題,這邊書的書名叫《人的宗教》。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及鏈接,商業媒體使用請聯繫編輯(QQ 979502441)。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二十一世紀》網路版
※為什麼它是21世紀孩子的必備技能?
※一場「大有來頭」的十七世紀單色釉展
※馬查里亞:「中國世紀」從2012年就已開始
※世紀劫案!高智商黑幫猛攻金庫,激烈交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