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終南山 都市遊子叩心之旅

[導讀]未生以前,寂然不動,心本至善。既生以後,私妄摻雜,人心浮動,善惡參半。文/和中我國有五嶽、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終南山均不在此列。但終南山以它秀美多姿的自然風光,悠遠深厚的文化積澱,成為名至實歸的中國第一山。有道是「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終南山自古就有隱居修道的傳統,歷代不絕,暢延至今。加上氣侯適宜,民風淳樸,成就者眾,被世人譽為「隱士的天堂」。這裡的隱修之士居住的茅蓬,或建在山坡路旁,或隱蔽在山崖樹叢。茅蓬的主人大多是那些避世而居的道士、僧尼,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在家的清修者。這些隱修者,一般不接見陌生的訪客。只有在熟人的引見、或特殊的因緣下,他們才接待來訪者。

仙山終南 (資料圖 圖源網路)一、初入終南2015年5月1日晚上,我和道友李艷芳抵達西安,在長安友人的護送下,連夜進了終南山,抵達劉老師隱修的茅蓬——大雲山房。剛剛下過一場大雨,茅蓬院子里地面鬆軟,像走在海綿上。天色漆黑,山風凄涼,我們沒能觀賞周邊的環境,只知道這裡地處翠華山與南五台之間,村名西岔村,屬終南山的腹地。次日清晨,我看清了山房和它的周邊環境。山房之東是座寺院,叫龍華寺。在龍華寺南側(右側)有條小徑,走到小徑的盡頭、陡峭山巒的腳下,茂密的樹木和盛開的蘭花掩映著一個籬笆牆圍攏的院子,裡面坐北向南矗立著三間土木房,這便是劉老師居住的茅蓬「大雲山房」。山房的周圍群山環繞,不見黃土,植被覆蓋率近百分之百。山下樹木茂盛,芳草萋萋,泥土芬芳,空氣馨香。籬笆牆門外,有一口泉水窖,掩映在草木中。泉水甘冽清澈,源源不斷,供茅蓬主人常年飲用。這裡遠離紅塵喧鬧,車水馬龍,寂靜中有泉鳥相聞,相聞中愈襯山房之靜。我們在此小住數日,找到回歸大自然的感覺。清晨,滿目的綠色減溫肝火,芳香的空氣降低肺熱,柔潤的鳥鳴用來護腎,我感到和大自然結成一體,感受著大自然的脈動。夜晚,萬物隱形,明月高懸,陽氣漸薄,陰氣愈重,草本又恢復了芬芳。我置身其間,靜聽遠處的聲籟,與天地同息。神易靜、心易收、妄易息。心走的很遠,卻沒有什麼妄念,此時感到一種強大的氣場瀰漫虛空,這種殊勝的法緣不可多得。

山居修行 (資料圖 圖源網路)吃完早飯,劉老師陪我們一趕登南五台。南五台,古稱太乙山,位於西安南約30公里,海拔1688米,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國家森林公園。當日天氣晴朗,陽光遍灑山巒,沿著伴有溪水的山路前行,山路兩旁皆是茂盛的樹木,剛登山不久,便覺身體發熱,開始消耗能量。不經意間,山路左側泉水潺潺,隱約見到一座茅棚,房前一身披袈裟的出家人正在躬身勞作。劉老師告訴我們這是「悉地茅蓬」。茅棚的主人是個常年隱修的尼姑,不見訪客。我們打消了探訪的念頭,繼續前行。在不遠的山坡上,路南側有一茅蓬,大石上刻著「獅樂茅棚」四字。劉老師告訴我們,這裡住著一位和尚和一位道人,堪稱佛道合璧。因為時間原因,我們當天沒有拜訪茅棚的主人。第三天上午,我們特意上獅樂茅蓬,拜見了張道士(和尚沒有在)。

不染凡塵桃李花 (資料圖 圖源網路)二、參訪雲居終南道士這位道長是北京人,面容清瘦,神清氣爽,原在文化部工作,四年前因病進終南山修行。他請我們到茅棚上面的茅亭入座。用柴火燒了一壺開水,為我們沏上中藥養生茶。道長說,修道最容易散漫,稍不留神,被習性牽著走而不自知。他在山上修了三年多,以前經常有西安的朋友來此品茗調琴,師父知後罵他放逸,不夠用功,他便將琴送人,從此再不飲茶。道長說他修行的方法就是擁抱大山林木,傾聽泉響鳥鳴,讓自己全身心融入大自然。道長的話讓我感悟到:香從臭里出,甜向苦中來。君子遵道而行,須當勇猛精進,不可半途而廢,懶惰偷安也。我們繼續攀登,約行至半山腰,舉頭而望,一塊巨型石壁上,書寫著一個約二米高的蒼勁有力的「佛」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有座茅棚就建在這個「佛」字的石壁下,三間土坯房,古樸簡陋,現在已經不多見,我感到退回到三、四十年前,在北京昌平老家見到的景象。劉老師介紹,這裡就是南五台的一座明星茅蓬——明廬。叩開明廬茅蓬的的柴門,主人邱老師接待了我們。為了避開城市的喧鬧,尋找一塊清凈之地,他攜妻子和孩子將西安的家,就近搬到了南五台,至今已經在上山住了十一年。一家人在深山裡誦經禮佛,躬耕勞作,舞文弄墨,教子向善,山泉為飲,柴火燒飯,土炕入眠,樂享生活。末法時代,邱老師頗有感慨。他說過去十年前從山下往山上背一袋米才7元錢,現在要50元。過去的和尚大都沒錢,故能安貧樂道。但現在和尚大都有錢,生活講排場,修行如何不好說了。邱老師說他曾問一和尚,信不信因果?和尚反問他,因果在哪裡呀?看得見嗎?邱老師不知怎麼回答。他無奈地搖了搖頭說,末法時代,連和尚也陷入名聞利養當中,違背了佛陀的本意,世象混亂可見一斑。我不禁感嘆人心不古,大道難逢,僅憑出家人的身份或一身袈裟而斷定是「善知識」,未免流於膚淺而失之偏頗,弄不好還要害人誤己。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道有德,要看他是否具有慈悲心和正知正見,是轉萬物還是被萬物所轉,這是可靠的衡量標準。

道炁長存 (資料圖 圖源網路)在邱老師處停留近一小時,約中午時分,將近山頂時,我先是右腿膝蓋後左右兩側的大筋疼,繼而左膝相同位置亦疼。而艷芳的雙腿也開始疼。到山頂僅看了觀音台、文殊台和靈應台,由於腿疼不能再爬,只好下山返回,趕日落時,回到大雲山房。由於腿疼,原定第二天登翠華山的行程被迫取消。性命之學為人生至大之事,又為天下至難之事,要過色慾關、恩愛關、窮困關、冷熱關、生死關等等「五十關,沒有健康的身體保證,根本無從達成。身體是房子,精神是主人。精神快樂身體才能健康。而主人住在漏雨進風的房子里,身體也不會舒坦。道家講身體健康才能修道,就是這個道理。即便是在俗世當中,健康也是頭等大事,沒有健康其他都無從談起。因此修道首先要去疾,去疾首先要認識自己的病因。我從小好強,追求完美,以致圖虛名,而虛名又助長了慢心,做了幾十年的「假人」,這便是妄心所示現的真相。由此而導致的多種身心疾病,倍受痛苦折磨。這些病去醫院無效,吃藥亦無效,唯誠意正心以修其身,觀己了悟以清其源,並配上我曾一度忽視的命功,才能從根本上治癒。

不以心為形役 (資料圖 圖源網路)我們在劉老師的大雲山房共住了三天,不僅品嘗了頗有特色的農家飯,也走訪了幾家茅蓬。我深切感到居住茅蓬,首先要過生活關。登山路上,我們看到隱修者都在自己的茅蓬周圍開墾了土地,種植蔬菜、瓜果,依靠辛苦勞作而生活。除了能從自然中獲取食物,他們生活所需的油鹽、米面、衣被,則主要來自周邊山民的布施或朋友的援助。終南山下的群眾自古有護法的傳統,終南山的住山者可以常年接受他們的供養,或者是山外親朋好友、居士的供給。即使是這樣,也來之不易。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步行到離山口最近的茅蓬,至少要一個小時。由於交通極其不便,他們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必須從山下背上去。終南山冬天寒冷,夏天潮濕,山上有些地方沒有自來水,要從附近背泉水作為飲用水。好在生活簡陋,是修道人的共性。佛家說色身是個「幻身」,是個假有,但沒有色身無法修道,所以還要藉助這個幻身開啟佛性,證悟涅槃,此所謂借假修真。同時不能執著它,修行人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飲食上滿足溫飽即可。現在城市污染嚴重,從空氣、飲食、蔬菜等等,各種污染源以及轉基因食品威脅著人類的健康,造成各種身心疾病,且後患無窮。終南山的修行人遠離城市污染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種得之於自然的補給和能量也是城市人難以企及的。

上善若水(資料圖圖源網路)三、修行有三要劉老師從一九九三年初,拜禪密雙修的昌定老和尚為師,修習禪密。從一九九九年始,依止青海玉樹的秋英多傑仁波切精修藏密大圓滿。自後又依止數位有成就的佛、道兩家老師,刻苦修學,佛道雙融。從一九九九年出離專修,至今已經十五、六年時間,先後到青海玉樹、雲南達摩祖師洞、終南山等聖地長期閉關。劉老師修法有傳承,精進不已。他曾經在2010年夏季辟穀100天,每天只吃兩個水果,生活、工作、休息完全照常。沒有法上的信念、道上的堅守,內心的純凈,不可能堅持到最後。他常對人說,人生有三個層面,即生存、生活和生命。生存層次,為了衣食住行、娶妻生子等生命的基本需要而努力,大部分人處於此一層面。生活層次,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如琴棋書畫,風花雪月,小部分人處於此層面。生命層次,追求永恆的真理和究竟的解脫,世上只有極少數人獻身於此。在這極少數人中,只有個別人才能成功,正所謂「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修行二十餘年,他沉澱出做人修行的九句話,非常精闢。做人三要:合理,不傷天害理;合情,不傷風敗俗;合法,不違法亂紀。信仰三要:自省,反省過去;自覺,把握當下;自強,創造未來。修行三要:教理不通看經典;修法不明問祖師;取捨不清求戒律。

瞻彼日月(資料圖圖源網路)修道的法門多如牛毛。劉老師早年專修佛法,二零零八年後,走上佛道雙修之路。他認為,性功以佛家為長,命功以道功為勝,佛道雙修,能收相得益彰之效。他還說,佛家的達摩祖師與道家的張三丰祖師,各為佛門道門之領袖,然所證之道是一非二。他將自己的修行過程和特點歸納為二綱八目。二綱:修性功以開智慧;修命功以轉色身。八目:性功四步:修信善之心以入世,修出離之心以出世,修大悲之心即出即入,修本覺之心不出不入。命功四步:煉武功以強筋骨,鍊氣功以通經脈,煉道功以返先天,修禪功以合道體。針對我弱於命功的特點,他特別提到命功修鍊的四個法門,即心腎相交、任督相交、日月相交和天人合一,這攸關治病、養生、返回先天及證道。心腎相交,指的是心火下降,腎水上濟。心火下降於腎,與腎陽共同溫煦腎陰,使腎水不寒;腎水上濟於心,使心火不亢。心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腎藏精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腎藏精,精能生髓,髓上聚於腦養神。精為神之宅,神為精之主,精是神的物質基礎。比如打坐時,上身不動,不動固精。由平常用腦改為調息,意在丹田,摒除思慮,可收頭腦清明之效果。此神所以養也。任督相交。任督二脈以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脊柱往上,到唇下承漿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督脈則是由會陰穴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督脈總督諸陽,任脈總任諸陰。陽氣旺時,人體如天體,督脈上沖,任脈下行,循環往複,無端無始,此即小周天運轉,為內丹術修鍊的「初關」。坎離,日月也。日月相交即坎離相交。人心,先天屬乾,得天理之全,心性合一。性乃純陽,故即心即善。後天真陽陷於坤而成坎,乾變為離,七情生焉,情不正流為欲。後天返先天,自古必師授。神,火也;氣,葯也。必凝神靜氣,邪妄之念乃可漸漸消除,清明之氣漸漸凝結。而此虛無之致,非徒求虛無而已矣,孟子曰:「配義與道,無是則餒」。

靜水流深(資料圖圖源網路)日用倫常必事事合理,以義理之心,生浩然之氣。如內心雜亂無章,妄想叢生,何以收放心?內心無愧疚,無不安,則打坐站樁易靜,能靜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葯生。此乃采坎中之陽,補離中之陰。有道是:「取將坎位心中實,點散離宮腹內陰。」以此先天之氣保任益盛,復還先天本位,而為乾坤。日月合一,即先天陰陽交媾也。非親歷而不知其妙。此葯乃是大葯,是長生不老葯,祛病延年是其小效耳。「配義與道」,明言法必須配上道才能產生效用。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道生法,無道法不立,無法道不行。天人合一:天地,一大宇宙;人心,一小宇宙。未生以前,寂然不動,心本至善。既生以後,私妄摻雜,人心浮動,善惡參半。我們生活的現象界是一個表相世界,它是由背後的實相生髮出來的存有,而終極實相是在你的思想之前就存在的東西,它是一種無條件的合一狀態。表相世界林林總總,多姿多彩,而終極實相則無界分,無分別;既無生也無死,既無你也無非你,既無快樂也無痛苦,終極實相裡面只有徹底的自由和解脫。終極實相即是道之本體,表相世界即是道生萬物,是天之大德的自然展現,即道之用。我們若能了悟實相,並且發現缺少了它,表相世界是無法存在的,就像沒有樹根,樹枝樹葉就無法存活,那麼表相就會徹底翻轉成實相。一旦進入到這個能量層次,能量將當成你,那麼「自我」便會消失,融入到物我一體的宇宙之中,達成如《易經》所說「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進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種道德修養高深之人,內相不出,外相不入,深藏不露,深沉冷靜,從而善於為人應事。

自給自足(資料圖圖源網路)四、悠悠我思生命就是純然的能量活動。人體能量可分為先天能量和後天能量兩種,兩者缺一不可。先天濟後天,後天養先天,共同維持著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兩種能量又以先天能量佔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心腎相交、任督相交、日月相交、天人合一,激活了人體先天和後天能量系統。人是後天中人,因此性命雙修起步是有為法。心腎相交修後天、任督相交跨後天和先天,日月相交修先天,天人合一是修身最後階段,是返回先天的仙佛境界。因此這四部功涵蓋了修道的起步、進階到成就的全過程。其中每一步法都有各自的證候,比如心腎相交,腎水上濟心火,心火下煦腎水。腎水上潮導致口中津液增多。日月相交時,腹部會漸漸出現一股暖流,越來越熱,丹田火熾,兩腎似湯煎。(2011年,劉老師在連續站渾元樁六個月後,玄關打開,真氣從全身毛孔往體內灌注,向心口凝聚,自心如痴如醉,全身發酥發癢,大樂不可言喻,真實體驗到丹經所書的「神氣如夫婦交歡,魂魄似母子相戀"的境界。)以上諸法及一切法,只為修行的方便,以正確的修法才能達到人生的解脫。佛陀將法喻為木筏。過河時,要依憑木筏渡河;登岸以後,即可棄筏。佛所說一切法,只是為初學指示津梁,純於法性以後,既可化有形於無形,執法而不執著於法相,為其名惟法而已。

逍遙遊(資料圖圖源網路)從終南山歸來,我們又回歸到日常生活和工作。道不離日用倫常,功夫在平時。每個人的業力不同,習性各異,性相近,習相遠。首先要認識自己,研究自己,認清自己的本來和實相,合理合法,契己契機,是修身的切入點。也許,你目前的主要障礙是去疾,不去疾修行根本無法上路,你不妨通過禪修、內觀、心理學、命功、葯調等,將重點放在身心的療愈上。也許,你的貪嗔痴嚴重,私慾束縛,煩惱不斷,你不妨將修行重點落實在改過和去除「三毒」上。也許,你的善根深厚,人際關係好,那你起步可以是積功累德等等。無論將修行重點放在那裡,自知是修身的前提。《奧義書》中曾經說過,沒有準備好的人最好遠離真理,自知之明修行才能起步。認清自己的真相,然後你就能去除粗糙和敏感之間的衝突。如果能安住在自己的問題或煩惱之上,它就會在心中充分展現。一旦能隨觀到念頭的根源,「無有疑惑的了知」,身心自然得到徹底的改變。合理合法,契己契機才是關鍵。跟從真理並不代表必須自找苦吃,因為困境自然會給我們機會,也許引爆了無法言傳的悟性,長久以來一直蟄伏的智慧,突然在痛苦的一剎那覺醒。成熟的人會把這種挑戰當做是一種引領和幫助。(編輯:孟淅)2015.9.17於北京
推薦閱讀:

2《問道樓觀》
問道天師府:張金濤道長微訪談預告
修志問道 以啟未來
問道軒轅(上)
【問道玄真】64期預告:《論語》述而篇——仁遠乎哉?

TAG:終南山 | 都市 | 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