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持硯歸」端州:包拯在這裡成名
包公樓前的孝肅牌坊,據傳這「孝肅」二字為宋仁宗所賜
西江歷史文化之旅,肇慶是首站,端州就是這首站的末站。歷經十天的長途「奔襲」,我們終於把整個肇慶的歷史文化點,繞著彎兒踩了個遍,現在到了「扎袋口」的時刻了。肇慶的歷史文化「富礦」,確需一個大口袋才能裝得了!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基於高要、鼎湖和端州不可拆分的緊密關係,我們把兩地的部分主題留到了最後,尤其是赫赫有名的端硯文化,作為產地的高要和作為加工之地的端州,實際上僅一江之隔,我們無法從行政的概念出發,生拉硬扯地將它們掰開。
端州,作為肇慶最核心的中心城區,最為大家所耳熟能詳的,要數宋城文化、包公文化和端硯文化了。此外,神秘而富有悲劇性的自梳女,也在彰示著新舊文化交接地帶的肅穆和兩個時代碰撞的沉重。今天,請隨記者先來感觸一番宋城和包公的歷史餘溫吧。
端州的宋城文化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宋徽宗趙佶和包公。從這兩人在開封的輝煌來說,實可謂「五星級」人物,而「五星級」一般都有個「准五星級」的過渡時期。不錯,肇慶就是這二位歷史名人的「准五星級」時期。
清廉公正揚名端州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清官,被民間稱為「包青天」,敬稱包公。包公出生於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慶),揚名於開封。包公於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長官,當時他42歲,第一次擔任州級長官。傳說中的「不持一硯歸」是端州流傳最廣的佳話,後來更衍變為一個美麗的傳說。包公在端州還留下了不少文化遺迹,如包公祠、硯洲島、包公樓、包公井等。包公文化是肇慶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
人們以浮雕的形式重現包公當年擲硯成洲的情形
《宋史·包拯傳》有載「不持硯歸」之說。宋仁宗康定元年,包公到端州做地方官,聽說歷任地方長官借進貢端硯為名,盤剝百姓,硯工苦不堪言。為了弄個究竟,包公約當地開明紳士徐樂天,一起前往白石村,發現這裡的硯工茅棚不堪風雨,硯工衣衫襤褸,藝人邊雕刻邊嘆氣,埋怨官府要硯多、付錢少。
回到衙門,包公派包興去找經辦貢硯的書吏張考文。張考文做了10年書吏,專用端硯孝敬上司,博取主子歡心,這次張考文依舊送端硯給包公,包公明白了。宋元豐王存著《九域志》載「端州歲貢硯
在肇慶,當地人都會向你講述這樣的故事,這種習慣和電視劇里宣揚的角度一致——尤其是強調包拯的清廉和秉公持正,這也是包拯最為人知的一面。
你所不知道的包公
包拯作為宋代名臣,最廣為人稱道、影響最深遠的是他的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為民請命、直言敢諫、不畏權勢、公正廉明,這一點在電視劇《包青天》、《少年包青天》等中有生動的宣揚,然而,電視劇以外的包公,還有鮮為人知的一面。他主政端州3年,政聲斐然:他因地制宜,開創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式農業的雛形;他創建了端州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創辦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學校;他設立了一座龐大的儲糧備荒的穀倉——豐濟倉。有肇慶當地學者這樣評價包公:他為端州成為西江中下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作了貢獻。
客觀地講,這些電視劇某種程度上誤導了民眾,它使人只記住了一個高大的「公安局長」形象,然而,當時的政制和今日不同,現在的公安局長只負責治安領域的工作,但包拯身為一方父母官,斷案治安只是工作內容之一,甚至可以說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按照肇慶當地文化人士劉偉鏗和覃志端的說法,「這3年是包拯清官品格的弘揚與提升,治國思想的實踐與升華的重要時期,他留下的13處遺迹、遺址更顯示了包拯對端州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作出的不朽貢獻。」
據有關專家考證,從包拯治理端州開始,端州作為港口城市的官衙、倉儲、碼頭、堤圍水利設施以至書院才大規模構建。包拯雖然來不及始建學宮、城牆和城濠,但端州宋城的基本格局已由他確定了下來,他下令開渠排瀝水,也使現在七星岩景區的山水布局顯露出雛型。包公井、七星岩題字、硯洲、後瀝水、端州州衙、富民坊、廂軍巡邏營之草場、麥仔園、豐濟倉、城西崧台驛、星岩書院、寶光寺、文昌宮,這13處彌足珍貴的遺迹和遺址顯示了包拯把端州從一個狹小的軍事城堡,建設成一個以定居式農耕經濟和廣府漢族文化為中心的港口城市的光輝業績,也說明端州是他實踐以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為民眾謀利造福作為治理天下之根本要義,表現得最突出的地方。
發掘文化資源任重道遠
包公揚名天下,肇慶也揚名天下,可惜的是,肇慶的揚名更主要的是依賴秀美的山水,而不是包公和宋徽宗。儘管古端州更多的是因文化而揚名,但今日的肇慶,山水才是它的「第一名片」。
重要的不是在這裡爭論肇慶哪方面更出名,而是我們要切實地認識到影視劇和媒體的宣傳導向作用。以開封為例,若論經濟,開封絕對是中國眾多城市中的普通一兵,但作為七朝古都,開封很好地利用了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僅論知名度,它不比深圳、青島這樣的城市差。類似地方的還有湖南的鳳凰,它和肇慶同樣是山水人文兼具,而肇慶的文化資源,無可爭辯地遠富於鳳凰的沈從文。
記者採訪後的另一直接感悟就是:一個地方的對外宣傳,一定要在全方位、立體化的基礎上突出特色,僅有點沒有面的宣傳是徒勞而低效的,或者說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浪費。如果說重視影視劇和媒體的導向作用是形式,那注意對外宣傳的全面性和立體化就是內容了,內容與形式缺一不可。
事實上,不可能每個人都會像我們這個聯合報道組,有機會和心思主動去找包拯的另一面,去找肇慶的另一面。人們只知道包拯當了個「公安局長」,卻不知道他還身兼「行政首長」、「教育局長」、「水利局長」等多種職務!
人們未知的,就是肇慶需要做的,這或許就是肇慶市如此重視此次大型採訪報道的一個背景吧,我們很欣慰地看到這一點。
位於肇慶市羚羊峽下西江中心硯洲島上的包公樓一年四季香火鼎盛,這是包公樓里的大盤香
文化開發:宋代文化,肇慶留香
「肇慶」的得名,與宋徽宗趙佶有直接關係。宋代歷史文化底蘊被源遠流長的西江、綏江河水所沉積,為嶺南所罕見。
肇慶,古稱端州,是趙佶的發跡地。「肇」乃發端,「慶」乃可喜可賀,「肇慶」即「喜事從這裡開始」之意。宋邵聖三年(公元1096年),14歲的趙佶被宋哲宗封為端王,以端州為封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時,將皇位傳給弟弟趙佶,即宋徽宗。趙佶認為他是靠端州這塊風水寶地發跡的,便將端州升格為興慶軍(「軍」為宋代軍事重鎮的名稱),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又升格為興慶府,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再改名為肇慶府,並親筆題寫了「肇慶府」三字作為匾額。
「肇慶」一名沿用至今近900年,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宗教等諸多方面的宋代文化遺址,在當地就有20多處,端州知府包拯的佳話更是飲譽海內外。
包拯,宋代名臣,史稱安徽合肥是包拯出生地,廣東肇慶是其成名地,河南開封是其揚名地。宋仁宗年間的公元1040至公元1042年,包拯主政端州3年,因任職端州政績突出而升遷國都開封,官拜龍圖大學士。
宋代建築文化,不僅是肇慶的文化品牌,也是嶺南的歷史文化品牌。
麗譙樓是古代肇慶府衙的所在地,為古代肇慶的政治中心,建於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是為供奉宋徽宗趙佶親筆御書「肇慶府」而建,故稱御書樓,明代改為麗譙樓。從麗譙樓後到宋城牆披雲樓的數百米圍,就是當年包拯辦公起居的府衙,如今包公府衙已被建為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在醫院的單車棚還可以找到原府衙邊井口被封的包公井。
在肇慶城區,蜿蜒2800多米的宋城牆巍然屹立,青磚壘成的斑駁城牆和鑽出牆縫的頑強小草,向人們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滄桑和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變遷。歷經數個朝代近20次修葺,城牆上可找到宋代以來歷朝歷代的磚,被專家稱為是「廣東第一、全國罕見」的磚的博物館。
端硯,也在宋朝穩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引領中國硯台發展的主流,打造出「周鼎宋硯」的聲威,為中國硯台的發展,樹立起一個光芒至今不減的高峰。
推薦閱讀:
※中國最勵志門衛變成名帥 培養出3名奧運冠軍
※脫俗成名超凡人聖
※林心如20年成名路 《水滸》中扮潘金蓮丫鬟
※下月桃花運最好,功成名就的3大生肖
※被一舉成名後的大導拋下的「寡婦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