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青花瓷器

學習海歸瓷知識——青花瓷器青花瓷器, 海歸, 知識, 學習

 如果說,古代瓷器是中華民族頸上的美麗項鏈,那麼,元代青花瓷器則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當千年來的人們,沉浸在青花瓷器帶來的快樂、幻想和憂愁的時候,尤其是今人被幾萬元、幾十萬元、幾百萬元、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天價」交易價震撼的時候,元代青花瓷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依然困擾著人們。      偉大之源——元代青花瓷器的創燒起源      青花瓷器起源有「唐代說」 「宋代說」「元代說」。考古發掘證實,除宋代青花瓷器尚缺物證支持外,唐代和元代青花瓷器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面前,續寫著青花瓷的輝煌。   半個世紀以來,人們苦苦追索著這傲視世界的青花瓷器之冠的偉大之源。   一個青花瓷碗出土於浙江龍泉縣金沙塔塔基土中,從這隻被描述成宋代塔基的出土物及塔基土層里,很難找到宋代時期的標識及特徵。   令人難解的是,唐代和元代雖燒制出了精美的鑽藍瓷器,同時代的阿拉伯半島也出現了用鈷元素為著色劑的陶瓷。   歷史的真相會是這樣嗎:當中國發明了陶瓷後,通過交流和貿易,經過海路和陸路,把它們向亞洲、非洲、歐洲傳播;而鈷元素在陶瓷中的運用,西亞陶土的發現,並傳饋回來,創造出了美輪美奐的中國青花瓷器?   9世紀的美索不達米亞有了氧化鈷為著色劑的軟陶,當時的唐朝則有藍彩裝飾的唐三彩和自地藍彩瓷器。唐三彩中藍彩很少單獨使用,多和黃、綠諸彩結合裝飾紋飾。自胎藍彩瓷器在河南鞏縣窯址和江蘇揚州等地面世——應主要供外銷之用。這種藍彩裝飾形式沒有在中國流行下去。   13世紀的波斯陶工,在陶器胎體上施藍彩,外罩透明釉,形成波斯的「青花陶」。而元代景德鎮出現了陶瓷史上里程碑似的「青花瓷」:潔白緊密的高嶺土,在1000度以上的高溫下燒製成白瓷胎,鈷元素的艷麗藍彩被罩在堅硬的透明釉層下,煥發出藍寶石般的光芒。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青花瓷器」。而瓷器上的紋飾,滲透著各個時代的人文情懷。   中國人完全不必計較和強求發展青花瓷器的國家必是首先使用青花鈷料的國家,更沒有必要主觀爭取成為收藏元代青花瓷器天下第一的國家,尤其是在遙遠的國度里保存著許多無比精美而我們今天還不曾擁有的元代青花瓷器時,精神上的共享遠比物質上的佔有更有意義,更無愧於先人。   結合實物檢測和文獻,可以肯定在唐代和元代青花瓷器中,都有外來鈷青料的使用。這勢必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當時青花瓷器的起源和發展,尤其是元代的青花瓷器,到底是源自外傳,還是自生,至今莫衷一是。   實物資料的發現和綜合排比,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元代青花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元代青花瓷器是在自我萌生的過程中,受外來影響得以飛速發展的。元代青花瓷器的自我萌生具備了諸多條件:   首先,唐代青花瓷器雖不是嚴格定義的青花瓷器,但影響了瓷器彩繪紋飾的發展,而兩宋時期磁州窯系和吉州窯系瓷器上的彩繪紋飾工藝的形式和內容肯定會對元代青花瓷器產生影響。尤其是吉州窯距景德鎮300公里左右,兩宋時期和元代時期吉州窯燒制的影青瓷器受同期景德鎮窯場的影響,吉州窯燒制的彩繪瓷器自然也會影響到景德鎮地區燒制的青花瓷器。   從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慶元五年(1199年)、嘉定二年(1209年)紀年墓出土的諸多吉州窯瓷器上,已出現了如意開光紋、連續回紋、折枝梅花紋、纏枝蓮花紋,比繪同類紋飾的元代青花瓷器早了近百年。其後,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能見到同樣的如意開光紋飾、連續回紋作為邊飾,折枝梅花紋多為玉壺春瓶、高足杯的主題紋飾,纏枝蓮花紋更是在稍加變化後,成為元代青花瓷器的邊飾和主題紋飾。結合南宋時期江西地區燒制的點彩影青瓷器、浙江地區燒制的點彩龍泉瓷器,充分證明早於元代青花瓷器已有了成熟的釉上彩繪和釉中彩繪瓷器,具備了胎、釉圖案紋飾表現形式、燒制工藝等方面的物質條件。   其次,景德鎮地區應在1279年以前為元人所佔,目前發現最早紀年標識的元代青花瓷器為延祐六年(1319年),距元人入主中原40年。1975年,湖北黃梅縣西池窯廠元延祐六年紀年墓出土的一對青花牡丹紋塔式蓋瓶,青花呈色並不藍艷,紋飾較簡單,工藝卻已成熟。這對普通百姓墓葬的民窯產品,不能代表當時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而且不具伊斯蘭風格。這是否說明,此時青花瓷器窯場還未被阿拉伯匠人控制,而是按照當地民眾需要燒造民用瓷器?如果把罐上紋飾與幾件帶南宋紀年標識的吉州窯瓷器相較,就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淵源。目前,雖不能肯定這是一對由國產鈷料燒制的青花瓷器,但可以肯定這是當時燒造的中低水平青花瓷器。   再次,中國並不只是鈷青料的進口國。許多地方盛產優良鈷青料,鈷青料為銅鐵伴生礦源,而長期使用以鐵元素為主的原料在瓷器上彩繪並用銅元素為主的原料裝飾,可能已獲取了國產鑽料的提揀和使用方法,並運用於瓷器彩繪。 最後,上圖南宋晚期江西燒造的影青瓷碗,重要之處在於碗內用藍灰偏暗的鈷青料在釉下飾有簡單紋飾和文字。此碗既無北宋景青瓷碗底無釉處略內凹的特徵,也不像元代青花瓷和樞府瓷碗的內挖足、足牆寬厚的特徵,而是淺腹、碗口沿唇口有棱。青黃色釉呈半透明狀,釉中有許多細小黑斑。這是典型的南宋時期影青瓷碗。碗內底環繞狀紋飾內,書一不可識文字,內壁對稱書寫「李大甲×」,無論其為帶廣告語的日用瓷碗,還是帶祭語的壙碗,都說明南宋晚期在江西地區出現了燒造青花瓷器的窯場,並有了一定社會需要。這為日後「進口鈷料」的引進與使用、青花瓷器市場的開拓與培育打下了基礎。   任何一件事物自生的過程往往漫長而緩慢,外來影響往往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元代青花瓷器的產生與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各種因素影響,從現存元代青花瓷器分析,西亞地區對元代青花瓷器影響明顯。   科學檢測證實,現存的元代青花瓷器中最美麗、最明艷的一部分鈷青料來源於西亞地區,這至少證明了幾個問題:   其一,鈷青料不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物產,從外觀看不出具體用途,只有經過一定時期的使用才能了解其特性。元廷採購官員不會漫步巴格達街頭偶然發現鈷青料的,只能是早在元朝引進前,西亞鈷青料產地已熟練使用了。這種「早」與9世紀和13世紀西亞地區燒制出以鈷青料為主的陶瓷有著必然聯繫。   其二,元代地域囊括西亞地區,西亞阿拉伯人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控制著對外貿易,管理工匠作坊。鈷青料及其使用方法都有條件通過官方途徑傳入景德鎮窯場。   其三,從元代青花瓷器的器型、紋飾上能找到西亞地區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特徵,雖然定燒的性質有官派與民用之分,但在瓷器的燒制與使用之間顯示兩者有密切關係。   所以,元代青花瓷器應是在中華大地萌生,在外來鈷料和使用工藝的影響下,發展而成的美麗瓷器,其後幾百年 問,不僅在中國傳承發展光大,並影響了許多國家青花瓷的燒制。      耀世華光——元代青花瓷器燒制發展年代分期      元代青花瓷器的發展經歷了萌生期和成熟期,從1279年南宋覆亡至1368年朱明建立的90年間,青花瓷器急速完成了探索而步至完善。   從延祐六年(1318年)青花塔式罐諸多特徵看,此時青花瓷器達到了成熟水準,胎釉結合緊密,胎質較白細,釉層透明,青花紋飾與器型結合自然,青花紋飾層次與所謂「至正型」青花大器紋飾層次風格統一,而紋飾較簡單、青花呈色灰藍、胎釉偏黃等特點被許多人誤認為其應為早期青花瓷器。不可忽視的是,這件塔式罐系民窯產品,同類胎質和青花呈色的青花瓷器在明初期至明晚期的民窯產品中大量存在。許多明初洪武官窯青花瓷器與之相比,只不過是紋飾圖案工細些,胎質略白些,釉層略亮些,而青花呈色區別微小。說明胎釉及青花呈色特徵只是劃分年代的輔助條件。   根據已知的考古資料,將紀年標識的元代青花瓷器排比,不難發現元代延祐六年的青花瓷器已進入成熟期。據此,可將1279年(前至元十六年)至1318年(延祜六年)之間的39年定為元代青花瓷器的萌生期,1318(延祐六年)至1368年(明洪武元年)的50年為元代青花瓷器的成熟期。   西亞地區的元代青花瓷器的性質與傳輸路線,佐證了元代青花瓷器的發展劃分時期。      聖物西傳——現存西亞地區元代青花瓷器的性質與傳輸路線      西亞地區的土耳其和伊朗現存一定數量的元代青花瓷器,它們的性質和傳輸路線,長久以來尚無定論。按照前述分析,西亞地區現存元代青花瓷器,應為元代中後期作為賞賚瓷的性質流向西亞。元代在中亞、西亞有察合台、窩闊台、伊利三大汗國。這批賞賚瓷應為中央政府賞賜渚汗之物。而西亞諸汗國之瓷現僅存土耳其和伊朗,其重要原因應與其後崛起的跛足的帖木兒汗大肆征戰有關。   元代青花瓷器在景德鎮燒成後,陸路經昌江入鄱陽湖,過長江轉京杭大運河北上大都,西行經古絲綢陸路到達西亞。可貴的是,近年新疆霍城縣出土數件元代青花瓷器,最重要的是出土了一件與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一件青花風首壺極為相似的青花鳳首壺。這兩件同一時代、同一窯口、同一器型、同一紋飾的瓷器,說明了兩者內在的複雜關係。其他幾件瓷器同樣說明了上述問題。同時出土的一件青花花卉紋豆與張家口地區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殘器相同,而張家口地區為元之上都,瓷器把三個城市聯繫起來了。   新疆地區多荒漠,即使相當數量的元代青花瓷器殘片遺存也難發現;張家口地區的元代遺址亦為農田,未經大規模考古挖掘;北京新發現的元代青花瓷器殘片多出自近年城市建設工地,流散人民間較多,讓喜愛元代青花瓷器的人們驚喜中伴隨著遺憾。   海路經景德鎮的江河水系人海,從浙江、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等地搭遠航海船沿大陸海岸線,經海南島,穿南中國海,過馬六甲海峽、阿拉伯海抵西亞諸國。這條傳輸元代青花瓷器的海路曾在海南島出水了「西亞型」的元代青花瓷器殘片,而從沿線的越南青花瓷器很容易看出元代青花瓷器的影響。這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海路是元代青花瓷器的重要傳播途徑,同時海路還傳播了燒制工藝、原料選擇等方法。  天菁尤物——元代珍瓷曠世遺存      世人言元瓷,必言元代青花瓷器。早些年元代釉里紅瓷器被奉為至寶,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出山」人物紋大罐「天價」問世,讓元代青花瓷器成為藏界永恆的聖物,遮擋了其他品類元瓷的光芒。   從公開資料看,元代景德鎮窯燒制的瓷器,佔據了當時大部分官用和民用市場,青花瓷器和元代釉里紅瓷器外,還有白胎堆塑彩繪瓷、霽藍釉瓷、霽紅釉瓷、孔雀藍釉瓷、紅綠彩瓷、紫釉瓷等品種。   元代白胎堆塑彩繪描金瓷器,此品數件盤碗,出於內地,輾轉流入上海博物館。白瓷胎上用堆塑法成凸起紋飾,上敷各式彩色後描金。   元代紅綠彩繪瓷器,此類瓷器殘片近年出土甚多,以碗、盤、高足杯常見,偶有瓶罐類,在白胎透明釉上用紅綠西彩直接描紋紋飾以花卉居多,人物紋少見,相當一部分釉下胎體模印有各種紋飾。   藍釉白地與藍釉描金瓷器,系在瓷胎飾凸起紋後,周圍罩霽藍釉,形成藍地白紋的反差效果,器型有梅瓶、大盤,紋飾有龍、花卉果實。藍釉描金是在瓷器通體罩霽藍釉,釉上用金汁描繪紋飾,器型有瓶、碗、盤等,紋飾有花卉等品種。   紅釉瓷器是在瓷器通體施霽紅釉,有先在胎體上模印紋飾後罩霽紅釉,並在霽紅釉下用深色紅釉描繪紋飾,器型有瓶、壺,盤等紋飾有花卉、龍等。   紅彩描金瓷器,需施紅彩處不施釉或將釉層打磨後,將膠調紅粉狀平塗,更有在澀胎處堆塑紋飾燒成後,平塗紅彩,施金彩於紋飾。   景德鎮窯場中出土有孔雀藍釉下青花瓷器。另北京元代地層中出土有立件孔雀藍釉瓷器殘片,並在孔雀藍釉中飾有紫釉和鏤空裝飾,十分少見。   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是初始階段,青花和釉里紅同處一器,呈色純正的情況不多,除江西地區出土的後至元戊寅(1338年)青花釉里紅四神紋罐和保定出土青花釉里紅花卉紋大罐外,同類瓷器十分罕見。      

收藏 分享
推薦閱讀:

青花瓷的由來及其寓意
樂昌青花石據說它是石界的青花瓷
青花瓷背後的歷史信息
瑣談青花瓷藝術
愛上青花瓷

TAG:瓷器 | 青花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