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怎麼熬效果最佳

田七、山楂、丹參配伍防治多種...lq林祖祥

1.先煎後煎分藥性

  貝殼類、礦物類、骨甲類等應先煎。貝殼類有牡蠣粉、蛤粉等;礦物類有石膏粉、龍骨等;骨甲類有鱉甲、龜板等。此類葯應先煎十分鐘後再放入其它藥物。有些藥方要求煎藥時必須後煎的中藥,「後煎」就是將葯煎十分鐘後再放入藥罐,因為有些中藥久煎無效,像鉤藤等。有些芳香帶味葯,久煎減低藥效,如金銀花、連翹、薄荷等。還有些葯久煎可以減輕葯的毒性,如馬錢子等。煎前最好先把藥材用溫水泡四十分鐘,好讓中藥泡透以便將葯的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2.煮葯需用白開水

  現在人們熬藥經常是打開自來水直接用。其實熬藥的水最好是要把燒開的水晾涼後再使用,因為一些地方的自來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殘留,同時自來水中的鈣、鎂離子較多,也容易和藥材中化合物發生反應,影響藥效。

  3.用火用鍋有講究

  有的葯要久煎微火,有的葯要猛火時間短。久煎微火是指滋補藥,猛火時間短是指通便藥、傷風感冒藥。煎藥最好用砂鍋,砂鍋受熱均勻,葯煮開時它的滾動就像浪頭,有撞擊力,再用筷子不斷地攪拌,像洗衣機將衣服的臟物洗掉一樣,這樣才能把葯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來。用高壓鍋煎藥就沒有這些撞擊力和攪拌作用,葯的成分會受影響。

  4.開蓋關蓋要注意

  一些揮發性藥材,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藥效將大打折扣。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藥物,如薄荷、蘇葉、藿香等,且煎煮時間不宜過久。又如一些補益類藥物如人蔘、鹿茸、西洋參等,需要在容器內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來,也應該蓋上蓋子,以防止藥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隨水蒸氣失去了。

  一些重量輕、體積大的藥材,如金錢草、番瀉葉等,如果熬藥容器不夠大,蓋上蓋子易使藥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藥材,煎熬時需經常攪拌,這樣的藥物最好不要蓋著蓋子煮。當然攪拌最好順著一個方向,這樣使藥材均勻受熱,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間隔10分鐘翻動1次。

  5.葯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藥的葯汁多少非常關鍵。煎三次,一次煎180毫升左右為好。如果葯汁多了,藥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如果葯汁少了,藥渣會把葯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費了。當然這裡講的是正常藥方,而不是特殊大方。

  6.假沸的葯多熬一會兒

  一般人印象中藥「咕嘟咕嘟」地沸騰了就是熬好了,但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藥物在溫度沒有達到100℃時就會開始沸騰,如果此時把葯從火上拿下來,藥材中有效成分沒有溶解,藥效會受影響。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於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鐘。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2.煎煮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3.煎藥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鐘,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鐘。滋補類藥物煎煮時間可適當延長。5.特殊葯的煎煮: 先煎藥:一些質地堅硬的藥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後煎煮。後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髮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5 10分鐘投入鍋內。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藥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蔘,西洋參,鹿茸等。

中藥的煎法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鏽鋼為宜,嚴禁用鐵器。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三、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鐘。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葯同煎。2、「後下藥」: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怎麼熬中藥,如何服中藥?

怎麼熬中藥,如何服中藥?(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2)服藥方法也是給葯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藥方法。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葯放入口內,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葯。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葯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於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餵給病人的一種方法。(3)中醫用藥護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葯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後應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葯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推薦閱讀:

超級組和三組式的碰撞,這樣練,效果會更好
[轉]九種水果給准媽帶來神奇效果
2013廚房裝修效果圖 年度人氣廚房設計搜集
服裝裁剪製作六款女士外套的效果圖 款式圖 製版圖
卧室榻榻米裝修效果圖賞析

TAG:中藥 | 怎麼 | 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