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插圖版)---37盧溝橋事變---青梅煮酒1970
7月8日凌晨5:54,東京日本陸軍參謀總部就接到了中國駐屯軍「關於在盧溝橋與中國軍隊發生摩擦」的電報。10:20,第二封電報再次傳來,「我軍於5:30對中國軍隊進行攻擊,並佔領永定河堤防線,對盧溝橋內的中國軍隊正予以解除武裝中。」消息迅速傳開,東京的那些軍政要員馬上意識到,前面又和中國人幹上了。 對於前方事變的處理,日本內閣和軍部迅速形成了兩大截然不同的陣營。「不擴大派」以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戰爭指導課課長河邊虎四郎、陸軍省軍務課長柴山兼四郎為代表。他們認為對日本威脅最大的是北面虎視眈眈的蘇聯。目前日本兵力不足,一旦發動全面對華戰爭很可能就是長期的持久戰,日本將陷入無法自拔的戰爭泥潭。他們提出,目前日本正在實施「滿洲國」的建設,不要因為插手中國而弄得支離破碎。在沒有動員15個師團、籌備55億日元戰爭經費、限定作戰時間不超過半年的情況下,全面出兵中國並非上策,風險極大。後來的歷史證明,石原莞爾作為戰略家當之無愧。 但是相對於滿地都是的「擴大派」而言,他們的聲音顯然太微弱。贊成擴大的人員包括陸軍大臣杉山元,陸軍省次官梅津美治郎,參謀本部作戰課課長武藤章,陸軍省軍事課課長田中新一等人,包括石原的黃金搭檔、時任第五師團師團長的板垣征四郎在內的大部分軍中將領幾乎全都是「擴大派」。在大部分日本軍人的眼裡,中國是個不堪一擊的國家,只需動用三四個師團的兵力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全征服中國。田中新一表示,「如果不拿下上海的話那根本不叫擴大」。參謀本部中國課課長永津佐比重中佐甚至叫囂,只要將軍艦開到塘沽附近,即使日軍沒有登陸,「北平也好,天津也好,都會立即投降。」 對於來自北邊蘇聯的威脅,「擴大派」提出:蘇聯剛剛經歷了血淋淋的大清洗,能打仗的中高級軍官基本上都被斯大林給幹掉了,幾乎已經是一盤散沙的蘇聯目前肯定無力介入。英國、法國的注意力都在歐洲大陸迅速崛起的德國身上,也根本無暇顧及發生在中國的事情。至於美國,羅斯福總統剛剛再次當選總統,國內無處不在的孤立主義對羅斯福關注歐洲的事務都大加指責,更不會准許他去干預中國的戰事。「盧溝橋事變」正是日本全面對華開戰「千載難逢的良機」。杉山元在覲見天皇的時候甚至向裕仁承諾,「中國的事情只需要一個月左右就可以解決」。 最激動的當屬一貫的侵華急先鋒關東軍,這幫傢伙幾乎清一色的「擴大派」。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參謀長東條英機,朝鮮總督南次郎,朝鮮軍司令官小磯國昭紛紛要求儘快做出決斷。國內還沒做出結論,關東軍的電報已經同時到了東京和北平,「鑒於目前華北的嚴峻局勢,已以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主力及空軍一部做好隨時出擊作戰的準備」。那個之前在上海和綏遠都惹出不少事端的田中隆吉已經像兔子一樣跑到了天津,提出中國駐屯軍要和關東軍聯合起來,「立即對中國華北地區發起全面作戰」。盧溝橋前線還來了一位猛人,這個人在後邊的正戲裡我們還要無數次提到他,他就是「昭和三大參謀」之一的戰爭狂人辻政信。辻政信甚至懶得和那些大人物費口舌,直接跑到前線找到了第1聯隊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關東軍就是你們的堅強後盾,徹底地擴大下去吧」。 當時陸軍參謀總長是皇室的載仁親王,這傢伙基本是個聾子耳朵擺設,參謀次長今井清中將也在生病療養中,不能理事。參謀本部實際上是第一部也就是作戰部長石原莞爾在當家。7月8日晚上18:42,頭腦清醒的石原莞爾排除千難萬苦以參謀本部「臨命第400號」向前線中國駐屯軍發出指示:「為了防止事態擴大,應避免進一步行使武力。」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此言不虛。石原的命令立即遭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強烈反對。參謀本部的軍官根本不管石原的命令立即擬定了一份增兵計劃:從關東軍抽調兩個旅團、從駐朝鮮軍抽調一個師團、從日本國內派出三個師團緊急支援中國華北地區的作戰。 說米內光政、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三駕馬車」反對對美開戰那不假,但是絕對不能因此就說他們是和平愛好者。他們清楚跟美國打那基本屬於找死,但是對於中國這樣的弱國還是必須要打的。不甘落後的海軍軍令部也立即下達了預備作戰命令: 一、在台灣海峽演習的第三艦隊馬上返回原基地; 二、加強警備,以備事件擴大,禁止隨意行動; 三、準備好機動兵力,隨時準備緊急出動對華作戰。 7月8日深夜,「擴大派」主力、陸軍大臣杉山元再次頒布緊急命令,「京都以西各師團,原定7月10日複員的步兵聯隊兩年兵延期複員」。此舉一下子又臨時增加了可以調動4萬兵力。 當日深夜,中日雙方在永定河鐵路橋和龍王廟附近再次展開搏殺,均有較大傷亡。 7月8日上午,在那座以避暑著名的風景名勝廬山上,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接到了第29軍軍長宋哲元關於「盧溝橋事變」的電報。看完電報的蔣介石第一個反應是,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可能真的就要來了。 作為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他馬上複電宋哲元:「宛平城固守勿退,並須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此間已準備隨時增援。」 蔣介石隨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隨後他發出了一系列調兵的電令:開封以西的一個師開赴黃河以北,再準備兩個師隨時調用;第26路軍抽調兩個師向石家莊和保定集中;第40軍和第84師同時開赴石家莊;正在廬山參加暑期訓練團的所有將領立即結束培訓下山歸隊,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蔣先生還想看看那些平時專門和他作對的地方軍閥們是什麼想法,他向這些大腕們發出了一致抗戰的號召,還邀請他們同上廬山共商國是。 出乎預料的是,那些一貫喜歡和他唱對台戲的各路諸侯在民族大義面前卻一反常態。一貫與蔣介石面不和心也不和的汪精衛也表示贊同,「目前中國的局勢已到最後關頭,只有開戰以求存,絕無苟安之可能」。接著蔣介石就收到了最讓他頭疼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電報:「中央既已決心抗戰,我輩誓當擁護到底。」李宗仁還提出白崇禧將馬上趕赴廬山聽命於蔣委員長調遣。隨後,山西的閻錫山,寧夏的馬鴻逵等來電紛紛表示全力擁護國民政府抗日。四川的劉湘和潘文華表示:「此國難當前,正我輩捍衛國家報效領袖之時,我們已通電全省,主張於委座整個計劃之下,同心同德,共同御倭。」劉湘還說,為了抵禦日寇的侵略,巴蜀之地在兩年之內可以選派出500萬鐵血男兒奔赴前線!不管是不是真能,表態表的確實不錯。 又一支中國軍隊也發來了請戰電報,表示願意在國民政府「領導之下,為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迫切陳詞,不勝屏營待命」。 這封電報的署名人多達七個,個個鼎鼎大名、如雷貫耳。他們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賀龍、林彪、劉伯承、徐向前。 或許是看到當時在華北的兵力尚未達到全面開戰的規模,日方態度突然來了個180度大轉彎,提出「和平解決」盧溝橋出現的危機。7月9日凌晨3:00,雙方談判代表在盧溝橋前線達成初步協議:一、雙方停戰;二、日軍撤出丰台,中國軍隊撤至永定河西岸;三、宛平城中內防務由中國保安隊接任。 可是馬上就有新情況發生。就當中國保安隊準備進城接防時,再次遭到了日軍的阻擊。此時的日軍第二大隊已經按照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的命令向宛平進發。7月10日上午在秦德純家中進行的談判再次無果而終。之後由第38師師長張自忠與日軍的談判也同樣不歡而散。 在東京,陸軍中的擴大派已經制定了進一步向中國增兵的具體方案。這令不擴大派的首腦石原莞爾煩惱無比。石原知道增兵的結果就是戰事的無限制擴大,他希望盧溝橋的糾紛能夠「不動員國內的師團就地解決」。可是石原也清楚,憑藉目前中國駐屯軍僅僅一個旅團的兵力,即使加上那些不會打仗只會趁火打劫的偽軍,也不足與對付第29軍的十萬之眾,前線的危機使得石原無奈地同意向中國派兵。 7月11日上午11:30,剛剛上任一個多月的近衛文麿召開了內閣五相會議。在陸軍大臣杉山元的提議下,會議通過了向中國增兵的決定,只有海軍大臣米內光政一個人表示了擔憂。 在隨後在下午14:00召開的內閣擴大會議上,全體閣員一致支持杉山元陸軍大臣的提議,議定「舉國一致來處理事件」,並決定「本事件今後稱為事變,出兵改為派兵」。會議結束後,首相近衛和參謀總長載仁親王覲見了天皇,天皇批准了向中國派兵的方案。 7月11日晚上18:35,參謀總長載仁親王下達了「臨參命第56號」。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極其附屬部隊、四個飛機中隊奉命急速開赴華北。21:30,「臨參命57號」下達,朝鮮軍第20師團「務需迅速到達華北」。同時在傍晚時分,日本公開發表了《關於向華北派兵的政府聲明》。看到這一切的石原莞爾明白:日本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7月14日,近衛文麿在一次講話中告誡日本民眾要做好「最壞打算」,並宣布「從種種跡象說明,我們為友好解決華北事件所做的種種努力看來都失敗了。我們在北平、天津和附近地區的同胞們生命和財產均處於危險之中」。坐在一邊的陸軍大臣杉山元立即補充道,「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就在於南京政府多年來全力開展的反日運動和反日教育」。關東軍的發言人則在隨後的發言中加入了更加強硬的威脅語言,「如果中國膽敢出現進一步的挑釁行為,關東軍將採取最強硬的手段來對付他們」。 後方都在磨刀霍霍,前線卻並未顯出應有的緊張。雙方的談判仍在進行。7月11日,日本決定由香月清司接替已經病入膏肓的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也就是在這一天,被蔣介石催促了無數次的宋哲元終於離開山東老家回到了危機四伏的華北。 此時的宋哲元可以說是思緒萬千。宋哲元最看重的當然是他手上的既得利益。如果戰爭打起來,他苦心經營的平津地區最後結果不是被日本人佔領,就是被蔣介石的中央軍佔據。作為中國人,他不願意把地盤交給日本人當漢奸,但是也不願意讓蔣介石來。作為馮玉祥西北軍的老部下,他並非蔣介石的嫡系,能混到現在這地位也實在是不容易呀。 作為華北的最高軍政長官,宋哲元並沒有按照蔣介石的指示直接到北平或是到剛剛開辦了前線指揮部的保定,而是劍走偏鋒地去了天津。在7月11日當晚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第29軍內部分歧較大。37師師長馮治安堅決主張抗戰,38事師長張自忠卻主張和平解決,——在這之後留下來負責與日本人談判的張自忠因此被國人視為大漢奸也正因為此,後來憑藉無數次死戰最後獻出生命才洗清了罪名。其實張自忠和宋哲元一樣不願意丟掉好不容易才到手的地盤。宋哲元當即支持張自忠作出了向日本人讓步的決定:以妥協換和平。 7月19日宋哲元抵北平後,立即對外做出「解除北平戒嚴,釋放逮捕的所有日本人,嚴禁與日軍摩擦」的命令,並下令拆除城內的防禦工事,打開關閉數日的城門,繼續與華北日軍進行談判。宋哲元同時向南京政府發出電報:暫緩增援部隊北上,不要因此而刺激了日本人。還假惺惺地表示,「河北人民很苦,如果中央軍來了,最好不要住民房」。同時宋哲元私下對日軍表示,「對日絕不抵抗,對南京進行抗爭」。幻想以此討好日本換來屈辱的和平。 就在宋哲元猶豫不決的時候,日本增援兵力正在源源不斷都開赴平津地區。到7月16日,關東軍第1、11兩個獨立混成旅團已經到達,朝鮮軍的一個師團也已逼近平津地區,航空兵團已經全部集結到長城一線隨時可以出擊。得知上述情報的何應欽再次急電宋哲元,告知他日軍正在集結,試圖全面包圍在京津地區的第29軍。宋哲元對此信息將信將疑。為了進一步向日軍示好,他還致電中國各界救亡團體,謝絕熱情國民對第29軍的慰勞:「遇此類小衝突,即勞海內外同胞相助,各方盛意雖甚殷感,捐款則不敢接受。」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召集的各路軍閥首領和社會名流已經群聚廬山。也就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十天之後的這一天,蔣介石發表了歷史上著名的「廬山談話」。——這篇談話幾乎被後來所有的抗戰著作所引用。在這個談話中,無處不瀰漫著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古老民族被逼無奈奮起反擊外敵的堅強之心。談話最後指出: 「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但我們的態度只是應戰,而不是求戰。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敵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就在蔣介石發表談話的同時,7月17日上午11:00,陸軍參謀本部下達了《關於華北作戰的協定》。協定指出,「討伐華北的中國軍隊,作戰盡量控制在華北,然而由於情況的變化,也可能轉為全面對華作戰」。同時決定在20日前再由國內向華北派遣三個師團的兵力。待兵力集中後,「一舉擊潰中國軍隊,佔領保定、獨流鎮以北地區」。參謀本部誇下海口:兩個月內殲滅第29軍,三到四個月以全面戰爭消滅中國南京政權。 就在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的當晚,張自忠代表宋哲元向日方再次提出了妥協方案。第二天,宋哲元在張自忠的陪同下親自向香月清司當面道歉。就在此時,盧溝橋前線再次傳來雙方發生衝突的消息。日軍隨後聲明20日之後將「採取自由行動」。張自忠因此找到中國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答應了日方提出的「徹底彈壓共產黨、罷免不適宜官員、第37師全面撤出北平」等無理要求。 宋哲元還向日本人承諾,他有能力阻止蔣介石的中央軍北上,至少能夠確保中央軍停留在保定之南。日本人的緩兵之計已經得逞,到7月16日晚間,日軍在北平和天津地區集結兵力有:原華北駐屯軍河邊正三步兵旅團;關東軍第11獨立旅團由熱河兵出古北口,已開進北平北郊;由東條英機統率的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獨立混成第1旅團也由熱河向北平推進,並攻佔北平沙河鎮;日本駐朝鮮駐屯軍第20師團由師團長川岸文三郎率領已進入山海關,向北平以南地區進犯;由板垣征四郎統率的第5師團自日本國內走海路運抵華北,在海軍的配合下在塘沽登陸後直趨天津,陸續集結在平津地區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在這一區域的各種作戰飛機也達到了222架。 7月23日,多次得到蔣介石電令告知日軍大量集結的宋哲元終於知道再大的妥協也無法避免戰爭,等他試圖作出戰鬥部署時為時已晚。即使到了這個時候,宋哲元還想做最後的努力,再次請求蔣介石將援兵稍往後退,緩解一下緊張的氣氛。——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呀。7月25日,日軍一個中隊以維修電線為名與廊坊中國守軍第38師113旅226團發生衝突,之後爆發激戰。激戰至26日中午,廊坊車站被日軍佔領,天津和北平的鐵路交通被切斷。 香月清司以此為借口立即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第37師必須於28日中午12:00之前全部撤出北平。與此同時,駐屯軍第二聯隊二大隊約500名日軍開車直奔北平。在廣安門與中國守軍132師一部發生激戰,戰鬥持續了三個多小時。一部日軍沖入城內,一部被堵在城外。 「廣安門事件」使得宋哲元徹底陷入絕望,戰爭已經近在眼前。他緊急致電南京政府「平津局勢實堪危慮」,請求「速派大軍日夜兼程北進,以接平津之圍」。——早他媽幹嗎去了?蔣介石立即複電,令第29軍死守北平勿退,同時要求宋哲元立即離開北平到保定指揮即將爆發的大戰。蔣介石特彆強調,中央政府將全力給予支援。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日軍第20師團、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共萬餘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北平四郊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 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南苑隨即失守,中國守軍傷亡2000餘人,殘餘官兵向北平方向撤走。隨后豐台、清河、沙河相繼淪陷。
二十九軍高級將領合影。前排左起:張維藩、張自忠、宋哲元、劉汝明、石友三,後排左起:鄭大章、馮治安、趙登禹、佟麟閣1937年春 兩位高級將領陣亡,舉國致哀。南京國民政府隨後發布褒恤令,追認佟麟閣、趙登禹為陸軍上將。 7月28日夜,宋哲元、秦德純、馮治安等人倉皇撤離北平前往保定。北平陷落。 7月30日,年近七旬的漢奸江朝宗組織的「北賓士安維持會」宣告成立。8月19日,江又當上了偽北平市市長。 天津守軍已經得到了北平失守的消息。7月29日凌晨1:00,駐守天津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天津公安局局長李文田的率領下,主動向日軍發起了進攻,在攻擊天津火車站、飛機場、海光寺等處日軍的戰鬥中斬獲頗眾。但遭日機猛烈轟炸傷亡亦大,遂奉命撤退。當日傍晚天津失守。 就在第38師發動攻擊的差不多時間,冀東保安隊第1總隊隊長張慶余和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忽然良心發現,在通縣發動起義,反水抗日,擊斃通縣特務機關長細木繁中佐等數十人,活捉大漢奸殷汝耕。當他們撤到北平城下時才得知29軍已經撤離,遂決定向保定方向追趕。這支隊伍在北平西郊與日軍遭遇發生激戰,損失巨大,大漢奸殷汝耕在混亂中趁機逃跑。 在盧溝橋事變發生22天之後,北平、天津均落入日軍之手。 在長城抗戰中有過出色表現卻因為消極對敵痛失平津的第29軍剎那間又變成了國人的聲討對象。退守保定、羞愧難當的宋哲元給南京政府發電報自請處分。蔣介石大度地承擔了所有責任:「余身為全國軍事長官,所有平津軍事失敗問題,不關宋事,願由余一人負之。余自信盡全力負全責定能挽救今日之危局。」蔣介石還致電勉勵第29軍將士,「平津得失不足為慮,務望兄等鼓勵全軍再接再厲,期達殲滅倭寇之目的」。 在日本,那個「第一戰略家」還在努力。石原認為若再增遣國內的師團加入中國戰場,那就是一場全面的戰爭,是一場「非常長久的持久戰」。在當前的局面下,中國和日本還留有通過外交談判轉變局勢的可能性。石原提出,當時出於防範北方蘇聯威脅的考慮,能夠用於中國戰場的兵力只有11個師團,用這樣的兵力解決中國問題是根本不可能的。儘管反對聲巨大,但是日本天皇和政府內閣還是認同了石原的觀點。希望戰爭在中國的華北以永定河、滹沱河與綏遠一線形成一個戰略緩衝區,將中國的戰事暫時停下來。日本甚至已經開始尋找與中國政府直接對話的可能性。 但是一切已經晚了。1937年7月31日,蔣介石代表南京政府發出了《告抗戰全體將士書》,提出了五點具體要求: 一、要有犧牲到底的決心。 二、要相信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三、要運用智能自動抗戰。 四、要軍民團結一致親愛精誠。 五、要堅守陣地有進無退。 最後蔣介石指出:「我們自『九一八』失去了東北四省之後,民眾遭受了苦痛,國家失去了土地,我們何嘗一時一刻忘記這種奇恥大辱?這幾年的忍耐,罵了不還口,打了不還手,我們為的到底是什麼?實在為的是安定內部,達成統一,充實國力,到最後關頭來抗戰雪恥。現在既然和平絕望,只有抗戰到底,那就必須全國一致,不惜犧牲來與倭寇死拼。」之後蔣介石做出了最後的號召:「將士們,現在時機到了。我們要大家齊心努力殺賊,有進無退,來驅除萬惡的倭寇,復興我們的民族!」 不知道作為昭和三大參謀之首的石原莞爾看到蔣介石這篇通告時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 二戰日本敗降之後,幾個還苟存於世的日本軍官對於「盧溝橋事變」以及之後發生的全面侵華戰爭曾發出過不少的慨嘆: 昭和三大參謀之二的辻政信:「為什麼要去進攻一個比日本還落後得多的巨大國家?目的是什麼?」 昭和三大參謀之三的瀨島龍三:「其實不但不應該擴大盧溝橋事變,而且當時就應該放棄根據《辛丑條約》得到的日本在平津地區駐兵的權利。」 日本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塘沽協定》是從滿洲事變到大東亞戰爭的長期對外戰爭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如果那時候就停止了那種積極的對外政策就好了。不,就應該停止!」 早知後來,何必當初?!
推薦閱讀:
※戰爭論
※【史上談兵】北平一夜禁娼:開國元勛親自指導戰爭
※為什麼日本發動南京大屠殺?
※數據分析影響戰爭的勝負,看看林大元帥遼瀋一戰的數據分析
※血染的風采——細數共和國六次偉大的戰爭 -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