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買不起房3:香港房價當年暴跌,老百姓啥反應?

各位書友大家好,昨天我們講了糧食足夠吃的問題,今天再來看看大城市有多擠,大城市密度到底有多大,先看近鄰,大家都說日本人口密集,東京圈面積6451平方公里,人口3000萬,每平方公里是4681人,而東京2187平方公里,人口1254萬,每平方公里5736人,而人口密度最高的核心23區,大概每平方公里13000人,在這樣一個區域里,肯定都是建築物,沒有農用地。甚至連大工廠都沒有。那麼中國是什麼密度呢,北京理論面積16410平方公里,比東京大3倍,但五環內只有750平方公里,人口2200萬,五環之內佔了三分之二,1500萬人,於是結論來了,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20000人,也就是說北京主城區的人口密度要比東京大的多,而且最可怕的是,五環的西部和南部,都還有大量的農田。也就是說即使只有750公里,也並未物盡其用。

而根據城區自己的統計,北京宣武區在2006年的時候,就已經有數據顯示,每平方公里的密度是28000人,這些還不包括流動人口。很吃驚吧,但跟上海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上海外環內面積600平方公里,人口大約2000萬,換句話說人口密度超過30000人,2008年的政府統計公報數據,黃浦區人口密度最高達到了4.34萬人,盧灣區、靜安區也都在3.4萬人左右。人口密度之高,基本上已經世界之最了。

如此緊張的人地關係下,我們的土地供給卻嚴重不足,在1999-2008年間,全國僅僅人均供地4平米,還不如一個廁所的面積,這裡面是全國的統計,再加上我們之前說的,土地供給嚴重扭曲,房價奇高的地方,得不到土地,所以可想而知,在北京上海土地已經緊張到了什麼程度。

另外,作者還發散到了堵車的問題,說汽車多很可恥嗎?當然不,汽車多說明城市繁榮,說明工業時代發達,說明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了,但為什麼北京上海堵車堵出了翔呢,說白了就是城市核心區規模太小,把太多的人口都限定在了600-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內,幾百萬輛車不堵才怪。老齊給你翻譯下,就是說城市人口快速增長了,但城市的規模卻沒有增長,土地供給不足,讓北京基本還是被限定在了五環路之內。

這之後,也有人呼籲,比如任志強等,經常說房價高就是土地供給不足,而這一問題也被上面充分認識,也開始提出了加大土地供給,但執行起來好像有點誠心,偏偏往那些不缺土地的三四線城市投入,大城市依然一地難求,造成了中國房地產火寒之毒,一邊房價泡沫頂到了天上,一邊是嚴重的供給大於需求,有人老家的房子掛在中介甚至一年也沒一個看房的,根本賣不掉也租不出去。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就是我們的土地招拍掛制度,我們經常聽說地王現象,然後還有一種土地流拍的情況,為什麼地王很多,土地流拍也很多,說白了就是地方政府在拍賣環節設置底價,也就是說地價只能漲不能跌,一跌就流拍。別看他們嘴上說的是調控,防止房價上漲過快,但該我賺的錢,卻一分都不能少。而開發商高價拿了地,覺得沒利潤了,就囤地不開發,或者開發好了也不賣,寧可到銀行去倒貸款,每年多付出10%的利息,也要等著未來房價漲了再賣。

有人罵了,地方政府最壞了,其實也不然,這都是連環套,由於國土部不放出耕地來用於建設,在北上廣要想蓋房就只能拆老房子,拆老房子需要給拆遷費,你得讓他買的起周邊的房,他才捨得走,所以地方政府拆遷回收土地的時候,就跟買房似的,他把房錢付了肯定得加價賣出去,否自自己就賠了,而土地拍出去一個地王,反過來又刺激了周邊房價的上漲,下一次拆遷就得花更多的錢,得再賣出去一個更貴的地王才行,這也是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拆遷成本以及地價還有房價,三者互為因果,相互刺激往上不斷攀升。所以這你也大概能明白一個道理,聰明的拆遷戶都要房子,只有2B才要錢,因為很快給你的補償,就趕不上周邊房價了。換句話說,正是因為給了你太多的補償,所以周邊必須要漲起來才行。而之前的十年,一直在重複這樣的故事,但凡要錢的全都後悔了。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1.42萬億,土地出讓支出1.23萬億,其中5000億左右用於拆遷補償,大概佔了40%,而拆農民的地,就要便宜的多,補償征地農民支出只有194億,只佔1.6%。而暴力拆遷主要集中於農村地區,那能不能把城市的錢拿到農村補貼農民呢,不能,因為土地性質規劃好了,即使農民同意讓你拆,也拆不了,蓋不了。所以農民只能望眼欲穿等待拆遷補償,但往往等來的卻只是區別對待。而當土地大量流拍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地產開發商並不看好後市了,他們不再願意在政府的成本價上拿地。

下面一個環節,作者講了香港樓市的案例,那麼香港樓市為什麼破滅呢?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這份重要文件,大家只知道他收回了香港,但卻不知道有很多附加條款,其中一條就是專門針對香港的土地供給的,為了防止港英政府在香港回歸前就把土地給賣光了,然後帶著錢跑了,我們很機智的留了個心眼,在附加條款中規定了每年土地的出讓數量,這個數量極其微小,甚至基本等於就是1984年開始到1997年間,香港不再供給土地。把地留下,等香港回歸之後,我們自己賣。在這十幾年中,香港房價漲了10倍。一個中檔私宅,每平尺的價格7000-8000港幣,相當於每平米10萬人民幣了。當時中產階級買一套房需要一輩子的收入,而香港人把收入的74%都用於了供樓。當時香港老百姓苦不堪言,輿論一致呼籲政府平抑房價,痛斥高房價的噩夢。

後來香港回歸,但恰巧趕上了亞洲金融危機,樓價暴跌,但由於供需矛盾,到了1999年很快就反彈起來,就在這個時候,董建華政府提出了八萬五建屋計劃,其實這個是當時港英政府看到房價上漲過快提出來的,但礙於中英聯合聲明,所以他們無能為力,只能留給了之後的董建華政府,也就是每年興建住房85000套,10年內讓全港70%的家庭擁有住房,而具體的做法就是大規模賣地供地,僅1997年香港便拍賣19塊宅用地,後來因為金融危機,房價崩盤才暫緩實施,後來1999年房價恢復後,繼續執行,沒想到沒幾天,房價又崩了。香港房價繼金融危機暴跌之後,2000年開始再度暴跌7成。這次浩劫之中,不少明星都深受其害,比如王菲就4800萬港幣買了一棟豪宅,結果兩年後只能半價出售,這算不錯的,還有一些乾脆破產了。

房價真跌下來了,董建華以為做了件好事,自己可以一戰封神,但卻萬萬沒想到,最後民怨沸騰。過半數香港市民認為董建華經濟政策有重大過失,社會普遍呼籲政府救市,遏制房價下跌。最後政府迫於壓力,停止了之前的的八萬五造屋計劃,轉成了勾地政策,也就是地產商在政府的清單里勾選土地,然後出價,如果低於政府底價那麼就勾地失敗,如果高於政府心理價位,就勾地成功。這就讓香港的土地供給瞬間減少了不少,2008年只有一塊土地被勾出,只夠蓋100-200套住房,而整個政府的清單中,也就夠1萬多套房子的。在2010年前後,香港樓市就基本消化了之前八萬五計劃的大量住房供給,然後樓價就開始拉升,房價再創新高。而輿論180度調轉,又開始抨擊高房價了。所以香港人民確實挺賤的。而我相信,中國大陸的老百姓,恐怕也會如此,別看現在都在抨擊高房價,到時候房價真跌了。估計又該有人出來呼籲政府救市了。而且這種人還不在少。見風使舵,純粹的民粹主義者,確實是挺無恥的。

所以有了香港的樣本,我們能不能調控房價呢?一定能,這並沒什麼難的,但問題是,調控了,房價真跌下來了,可能罵聲更大。所以這是管理層所不願意背的黑鍋,不願意像董建華那樣,明明做了好事,結果卻背上歷史罵名。大家都想維穩,都在小心翼翼呵護著土地,但越是小心翼翼,房價就漲的越快,預期就越強烈。最後的結果是,明明是自己把它催起來的,但看著他這麼漲,自己都害怕。就像蹦極一樣,只有往上的路,沒有往下的路,你越不敢往下跳,就只能不斷的往上走。走著走著發現保險帶落在下面了。於是我們不斷的犯錯,不斷的用一個更大的錯誤來掩蓋之前的錯誤,卻越來越不敢觸及樓市的核心土地問題了。那麼明天我們來講講,這些年我們到底犯過哪些錯誤,又產生了怎樣的錯誤觀念。明天見。

當然也不要忘了我們的【齊俊傑看財經】,學習的知識要結合實戰才會有效果。

推薦閱讀:

中國老百姓能養得起多少官
中國老百姓的夢
【轉載】《咱老百姓的「中國夢」》
為什麼溥儀變成老百姓後,還是有很多女人想跟著他?
陽光照耀的地方

TAG:香港 | 房價 | 老百姓 | 百姓 | 當年 | 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