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幻相有助於解脫(轉載於畢竟空)
所謂幻或幻相即是說不是實有的相,如天上的彩虹,雖絢麗多彩,卻不可得,因此,大部分人都認同它是幻相。
魔術師的功夫再好,看的人也知道,那隻不過是蒙人的騙術,所演示的只是障眼法,幻相而已。
這些是世間所認同的理則,世間人對幻有實有所持的一種認同,佛法教義中把它稱為世俗諦。而佛法勝義諦中則視一切現象為幻相,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即把世間認同的那些「實有相」皆視為虛幻。
把世人認同的所謂「實有相」視為虛幻,不是佛陀的狂妄,也不是佛陀的無知,也不是佛陀對世間的叛逆,而是由於佛陀具有超人的智慧,發現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由此而得以解脫生死,證入涅槃。
佛陀證悟後曾有不想說法的想法,有經為證:
[佛所自證的深法,感到不容易宣說,而有「我若說法,徒自勞苦」的慨嘆。
傳說梵王為此而請佛說法,律部都有記載。
《相應部》(六·一)說∶「世尊獨處禪思,作如是念∶我所證得甚深之法,
難見難悟,寂靜微妙,超尋思境,深妙智者乃能知之。眾生樂阿賴耶,
喜阿賴耶,欣阿賴耶;眾生以樂阿賴耶、喜阿賴耶、欣阿賴耶故,是理難見,
所謂緣起。倍復難見,所謂一切諸行止滅,諸依舍離,愛盡,離欲,滅,涅槃。」]
阿賴耶a^laya,譯義為窟、宅、依處、藏;在『阿含經』裏,也是愛著的一類。
聯想到四諦中集諦的內容,是∶「(愛),後有愛,貪喜俱行,彼彼喜樂」。
愛、樂、欣、喜、貪、阿賴耶,以不同名字(約義多少不同)而表示同一內容,
這就是生死不已的癥結所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章 「佛法」/第三節 中道正法》
若細讀經文,可以理解佛陀的感慨與無奈,因為眾生樂阿賴耶,喜阿賴耶,
欣阿賴耶;眾生以樂阿賴耶、喜阿賴耶、欣阿賴耶故,是理難見,所謂緣起。
所謂阿賴耶=愛、樂、欣、喜、貪。世間人由於愛、樂、欣、喜、貪,故倍復
難見,所謂一切諸行止滅,諸依舍離,愛盡,離欲,滅,涅槃。又怎麼能見
緣起、證入涅槃呢!
眾生對什麼產生愛、樂、欣、喜、貪?
——身體,認為這個身體是我,或是我所有的;對此產生愛、樂、欣、喜、貪。
——感受,認為這個感受是我,或是我所有的;對此產生愛、樂、欣、喜、貪。
——認識,認為這個認識是我,或是我所有的;對此產生愛、樂、欣、喜、貪。
——意志,認為這個意志是我,或是我所有的;對此產生愛、樂、欣、喜、貪。
——意識,認為這個意識是我,或是我所有的。對此產生愛、樂、欣、喜、貪。
而偏偏不認識這些都是緣起的幻相,或不願意接受這一事實。
對不願意接受事實的人,就不必多費口舌了,然對很想見真相的同修,還是
願意在此作一些探討——
[空]是無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從眾緣生而沒有自性,即沒有常住
性、獨存性、實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為法無我。
此法無我的我,與有情執我的我略略不同。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個
[我]的定義是同的;但有情所執自我,即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
這即不同。從實在、常在、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無我
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這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
三法印,遍通一切,為有情與世間的真理。——《/佛法概論/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
的統一/第一節 三法印/三法印的真實性》
一切法的本性如此,五蘊身心豈可例於一切法外?
——從當下的觀察可以體會到身心的變化不居而沒有常住性;
——從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理解可以體悟識依身住、依感受住、依認識住、
依意志住,體會到身心的相依相緣而沒有獨存性;
——從六根觸六境緣生六識、具生受、想、思,生命的當下就在遷流變化,
可以體會到一切法沒有其實有性。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以經文解釋:凡所有相。不是所謂的"有為』與"無為』,"
起心動念是有為,如如不動是無為。』若作這樣的理解,即錯解經義。
如——如同的意思。
夢幻泡影——夢:可以理解,人一般晚上都會做夢,夢裡真真切切,醒後
才知是夢,世間常說人生如夢,即是說人生不是真實的;幻:最難體悟,
世間人視身體為實有,視感受為實有,視認識為實有,視意志為實有,
惟見聞覺知是從,而起染著,貪愛執取,所以不得解脫。若能體悟當下
所現身心即是緣起的幻相,則去佛不遠;泡:水泡、肥皂泡,剎那生滅,
五蘊身心就如同水泡一般;
影:陽光下的身影,似有還無,實體不可得五蘊身心即是如此。
露、電——晨朝的露水,晶瑩剔透,宛如珍珠,可經不起陽光的照射,
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電:古時沒有人工發電,因此經中所指分明是
雷電,雷電能量無比,若成霹靂,可霹千年古木,能擊殺牲畜人等。
但所經歷只在剎那間完成,便無蹤影。
經以種種譬喻說明五蘊身心非實如幻,這能感受到的真真切切其實
是幻相,我們可以接受嗎?可曾認識否?
應作如是觀——應該作這樣的觀察啊!這裡的[如是]即是[如實]的
意思,只有如實觀察才有如實的體悟,如實體悟就是如實知。
還有一層意思是:觀察者應該以四句偈所揭示的真理法則去作觀察,
才能得到如經所說的結果。如果以世間智作觀察,結果當然不一樣,
結論也就不同了。
經文如是說,佛陀如是說,導師如是說,恩師如是說,已經說得夠明白
了,剩下的是我們是否按照所說的去做,去觀,去體會了。
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在聞法時覺得很認可,很歡喜,但回到生活中又落在
實有感里了,因此而苦惱不已!關鍵在於:
1、理上還沒有悟透。比如說,為什麼說當下身心所現的一切皆是緣起的幻相?因為這
一切現象無常故。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幻。這是需要經常作深入思維的,同時也要在
平時對身心活動(根+塵+觸>受、想、思)多做觀察。
2、不知道如何實踐。導師在論著中說:眾生日坐緣起而不知。
——身體是緣起的幻相,
——感受是緣起的幻相,
——認識是緣起的幻相,
——行為是緣起的幻相,
——意識是緣起的幻相。
你認同嗎?
當下舉一下手,抬一下腿,扭一下脖子,彎一下腰,換一個姿勢,回憶一下過去,計劃
一下明天,乃至早上起床,疊被,穿衣,穿鞋,便廁,洗臉,刷牙,吃飯,行住坐卧,
語默動靜,哪一種身心狀態不是因緣在變化?它們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嗎?
即沒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這空性,經中也稱為
法無我。
那麼說它們是緣起的幻相,能接受嗎,可以體會嗎?有那麼難嗎?只要願意,
隨時可以在身心活動的當下體悟緣起,從緣起中體悟無常無我、法性空寂。
多做這樣的思維與觀察,身心決不會無緣無故地開展活動,一定有當下的因緣,
這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就在一舉一動中找出它們的因緣,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會那樣?把平時所學的三處觀結合實踐慢慢體悟,體悟會越來越深,
真理會越來越清晰,真相會越來越明朗,就在日常生活中洞見緣起,
日常生活就是我們修行的地方,開悟的地方,解脫的地方。
就把這些心得作為新年禮物,與有需要的師兄們分享。若有偏頗處,還望各位超前學友提出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