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精粹--中國繪畫之人文篇

  人面魚紋圖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繪 西安半坡博物館藏   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這件人面魚紋彩陶盆,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繪畫藝術的代表作之一。人面魚紋繪於盆的內壁,人面呈圓形,人面上繪三角形的鼻子,圓大的雙眼,嘴上銜一條魚,頭上頂著錐狀物,似帽子,又似髮髻。人物五官雖只用簡單的墨線鉤勒,但總的形態頗為生動逼真,具有濃厚的意趣與藝術魅力。   

  舞蹈紋圖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繪陶盆 高12.7厘米門徑28.5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1973年,在清理青海大通縣孫家寨一座馬家窯型墓葬時,考古學家發現了這隻繪有舞蹈紋飾的陶盆,而在此以前還未發現一幅完整描繪人類活動的陶器紋飾。陶盆內壁的上部,均勻地畫著三組舞蹈者,每組五人,皆頭垂髮辮,腰系獸皮,正並列攜手共舞。舞蹈者腳下是四條平行的帶紋,三組舞蹈者之間亦用弧線帶紋相隔。整個畫面呈現歡快和諧的氣氛。陶盆裝飾意味獨特,人物只用線鉤勒,但筆法流暢,具有爽朗而簡樸的風格。它表明了原始先民已經能夠把智慧和情感熔鑄於美的形式之中了。  

  升天圖·軟侯妻墓 佚名 帛畫設色 縱205厘米上 橫92厘米 下橫47.7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帛畫197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用三幅棕色細絹拼合成「下」形,頂系有絲帶,在四角綴有青黑色的麻絛帶。出土時畫面向下,覆蓋於內棺上。根據記載,這種形式的帛畫在當時稱為「非衣」,是出殯時張舉的銘旌。帛畫的構圖分為天上、人間、冥府三部分。天上部分取「下」形的橫幅面來表現繪有金鳥、蟾蜍、蠍龍、翼龍和天堂的守門神「帝閽」等;人間部分則描繪了年邁的婦人即墓主人拄杖而立,有三個侍女陪同,在眾家人的祭奠中,正告別人間,緩緩升天;冥府部分則繪有巨人站在鯨鯢之上托舉著大地。整個畫面通過兩條穿璧的游龍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豐富的神話內容和瑰麗的浪漫色彩。帛畫的線條精細勁健,施以硃砂、石青、石綠、白粉等礦物顏料,濃淡相宜,鮮明富麗。  

  升天圖·軟侯子墓 佚 名 帛畫設色 縱233厘米上橫141厘米下橫50厘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帛畫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其形式、內容基本同於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但其表現手法較為粗率,內容細節上也多有差異,如上部也是畫天上景象,但僅有一日,扶桑間繪滿天星斗。天門下移至帛畫中部。墓主人為男性,戴冠佩:身著紅袍。交龍形象為四龍穿璧,青龍、黃龍各二。而下部冥的巨人則雙手擎龍。   

  

  門衛圖 佚名 壁畫 縱105厘米 橫50厘米 遼寧金縣營城子東漢墓   這是墓室入口兩側壁上所繪的兩個門衛。一文一武,隔門相望。左邊為武者,手持長刀,鬚髮上沖,顯得威武有力。右者為一持杖文者,含斂自收,面容沉靜。畫中線條洗鍊洒脫、簡括縱放。一文一武,含一動一靜之勢,相互映襯,對比鮮明。  

  寧懋石線畫 佚名 拓片石刻線畫 縱97厘米 橫182厘米 (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這一石室為懸山式建築,由八塊石板構成。1931年於河南洛陽市郊翟泉鎮北邙山半坡出土。石室線畫共八幅,刻有孝子人物傳、墓主的生活起居、出行遊樂的場面。這裡畫的是三組寧懋青年、中年、老年三個時期的畫像,是至今所知的北魏畫像的惟一遺存。據記載,寧懋祖籍山東濟陰,其五世祖為避秦末之亂遷居西涼。寧懋35歲時「獲起部曹參事郎」。參與宮室建築,卒年45歲。畫像順序由右側開始。每像都有一個侍姬為陪襯。全畫線描勻細挺拔,衣紋簡潔,有刀鋒之勁利,表現了畫工和刻工嫻熟的技巧。   

  

  

  職貢圖 蕭繹長卷絹本設色 縱26.7厘米橫402.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蕭繹(508—554),南朝梁畫家。即梁元帝,字世誠,小名七符,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武帝蕭衍第七子。生眇擅書畫,冠絕一時,南朝陳姚最評之日:「學窮性表,心師造化,足使荀最、衛協閣筆,袁倩、陸探微韜翰。」傳世作品有《職貢圖》,已殘缺。此圖又名《番客入朝圖》或《王會圖》,展現南北朝時期國家間友好往來的繁盛場面。現存此圖為殘卷,描繪十二位使者朝貢時的形象,依次為滑國、波斯、百濟、龜茲、倭國、狼牙修、鄧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自題、末國的使者。畫中人物線條簡練遒勁,以高古遊絲描為主,間施蘭葉描手法。人物形象承襲著魏晉以來富有裝飾而謹嚴的風格,但略欠生動。  

  

  步輦圖 閻立本 卷絹本設色 縱38.5厘米 橫129.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李世民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祿東贊的情景。圖中李世民威嚴而平和,端坐在宮女抬著的步輦之上,另有幾位宮女為太宗撐傘、張扇。畫面左邊站立三人:紅衣虯髯者為宮中的禮賓官員,其後身著藏服者為吐蕃使者祿東贊,最後著白袍者為內官。作者不僅再現了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更鮮明刻畫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氣質、儀態和相互關係,並具有肖像畫特徵。人物表現技巧已相當成熟,衣紋圓轉流暢,五官勾畫精細。色彩渲染濃重淳凈,在人物造型、用線用色上都帶有南北朝晚期和隋代繪畫的韻味。   

  

  調琴啜茗圖 周肪 卷絹本沒色 縱28厘米 橫75.3厘米 (美)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共畫五人,中間三人為宮中貴婦,一人於石上調琴,另兩位一邊啜茗,一邊側耳靜聽琴聲。兩側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執茶杯。人物神態嫻靜端莊。人物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體,富有變化。從「以豐肌為美」、「曲眉豐頰」、「雍容自若」的人物造型特徵來看,與唐代對女性審美的趣味相一致。此圖雖可能為宋人的摹本,但也不失為一幅體現了唐代畫風,尤其是周防仕女人物畫風格的重要作品。   

  

  各國供養人 佚名 壁畫 縱95厘米 橫80厘米 甘肅敦煌莫高窟103窟   此圖是《維摩詰圖》部分。描繪維摩詰與文殊師利辨法之時,各國供養人皆往探視、恭敬禮佛的神情。供養人中有「昆倉奴」、「婆羅門」、西域胡人等。他們態度虔誠,神情肅然,手持供奉之物,正緩步向前,似要奉獻給佛祖的代表。此圖屬吳道子一派畫風,作者刻意追求線的造型功能,淡墨起稿,黑墨定型,濃墨提神。線條的粗細虛實,運筆的輕重緩急、披離點染,全都浸透在人物的皮肉筋骨之中。所畫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超出縑素」之感。   

  男侍從圖 楊訾楊瑾 壁畫 縱157厘米 橫138堙米 陝西唐李重潤墓   此圖畫七位身材高大的內侍,他們雙手持笏,舉在胸前,每人身穿圓領口長袍,腰間扎黑色皮腰帶,腳穿黑色靴,分兩排站立,神態各具特徵。人物造型準確,線條富有輕重緩急的變化。設色富有節奏感,對比鮮明,突出了人物特徵及裝飾效果。   

  賓客圖 佚名 壁畫 縱187厘米 橫342厘米 陝西唐李賢墓   李賢墓墓道東西壁各繪一幅禮賓圖,這裡是東壁的一幅。畫中以臚寺官員為前導,據袍服顏色推斷為四或五品官,正引導三位外國或國內少數民族賓官。畫面禮賓官與使節位置,主次分明,安排得當。根據人物官品、國別、民族特徵而隨類賦彩。圖中人物形象寫實,氣氛嚴肅和諧。用線流暢精鍊,著色濃淡相宜,人物特徵顯著,神采飛動。此壁畫表現了各國、各族的友好往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這幅具有確切年代的原作,比今傳為閻立本作的《職貢圖》摹本更為可信。   

  

  樂舞圖 佚名 壁畫 縱142、148堙米 橫141、137厘米 陝西省西安市蘇思晟墓   蘇思晟壁畫墓,在西安市東郊經五路,成於唐天寶四年(745),1952年發掘。蘇思晃,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內侍省內侍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食邑三百戶,後進爵縣伯,食邑七百戶。墓內壁畫有「四神」、男侍、侍女、「胡騰舞圖」等。此選二幅來自「胡騰舞圖」,為舞者兩側的樂隊。上圖為右側五人,前排三人跽坐,分持豎笛、七弦琴和箜篌,後排二立者,一吹排簫,一為樂隊指揮下圖為左側六人,前排三人分持琵琶、笙和鈸,後排三人,一指揮,一橫笛,一擊拍板。人物形象寫實生動,神情刻畫入微,線條奔放流動,是一幅盛唐風俗畫的精品。   

  舞樂圖 佚名 壁畫 尺寸不詳 甘肅安西榆林石窟25窟   此舞樂圖為該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圖》的局部。圖中樂隊於殿兩旁一字排開,席地而坐,各人手中拿著樂器,有腰鼓、排簫、拍板、橫笛、豎笛、海螺、篳茸、笙及琵琶等。中間一舞伎將腰鼓系在胸前,雙臂外展,撒開十指,抬左腿作擊鼓跳躍之姿,身上飄帶隨風起舞, 迴轉飄動。鳥身人面的迦陵頻伽鳥撥奏五弦,在一旁助樂應和。舞樂相互呼應,氣氛熱烈而莊嚴,聲調華麗絢爛,線條圓潤流暢,構圖豐滿典雅,反映了作者高超的畫技。   

  胡角橫吹圖 佚名 壁畫 縱135厘米 橫160厘米 山西太原王郭村婁壑墓   婁顴墓壁畫,是南北朝時期中原繪畫藝術的卓越代表。在此圖四個吹奏者中,背向兩人,服色較深,體形較大。正側向兩人,服色較淡,體形略小。這幾個人相互間距離很近,但由於服色、體形的差異而顯得層次分明,這種表現遠近深淺的手法在當時十分獨特。  

  伎樂天 佚名 壁畫 縱125厘米 橫57厘米 甘肅敦煌莫高窟249窟   伎樂天,是佛及菩薩的侍從,其主要職能是「娛佛」。敦煌早期的壁畫中有大量的伎樂天人。一般為半裸束裙、披巾戴冠,形如菩薩。多畫在洞窟上部的天宮樓閣里。此圖中兩個伎樂天繪於龕沿轉角與佛像背光之間的幾何形中,一人吹笛,一人起舞,衣飾飄搖,色彩明麗,雖仍未擺脫早期飛天略顯沉重下墜的「U」形體態,但已具有空靈自由的神韻。此圖是西魏壁畫飛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彌勒說法圖 佚名 壁畫 縱104厘米 橫261厘米 (德)柏林印度美術館藏   此圖出自克孜爾馬牙窟(第205窟)。原位於前室窟門上方的弦月窗之上。畫面中央端坐著正在說法的彌勒佛,白凈上身,纓絡華麗,雙目微啟,白毫眉心,左手持凈瓶,右手施手印。與其左右八信徒一樣,頭戴三圓王冠,與頭光、身光、半圓構圖層層呵應,共同造成向心內聚的節奏感。有學者認為此畫具有印度--伊朗風格第二盛期的特色。用大量深藍與金箔來強調色彩對比尤為引人注目。如今顏色雖已剝落,仍可從彌勒頸部和光圈中見其一斑。   

  

  番王禮佛圖 趙光輔 卷絹本設色 縱28.6厘米 橫103.5厘米 (美)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趙光輔,活動於960至975年左右。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宋太祖朝為圖畫院學生,擅畫佛像、人物、番馬。據史料記載:「華原趙光輔,工畫番馬,故天下稱趙評事……然後知光輔不獨工於馬也。」《番王禮佛圖》傳為他所畫。 此圖畫中國周邊少數民族酋長、番王朝拜佛祖的形象。佛祖高坐蓮台,諸番王作禮拜、貢獻之狀,服飾皆異域裝束。畫面氣勢宏大,人物安排疏密有致,表情各異,生動自然,是宋代人物畫的一幅傑作。  

  

  紡車圖 王居正 卷絹本設色 縱26.1厘米 橫69.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居正,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乳名「憨哥」,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王拙子,丹青有父風。工仕女,師法周防,得閑冶之態。凡欲下筆,則澄思靜慮,力求形似。傳世作品有《紡車圖》《璇閨調鸚圖》等。 此圖是北宋前期遺存不多的風俗畫代表作之一,表現了農村婦女紡紗的情景。作者布局巧妙,他把中心地位讓給了二條飄搖著的細線,環繞這線,安排人物。右邊一村婦坐在小凳上,懷抱嬰兒哺乳。身旁置放一架紡車,左手正搖紡輪。村婦由於身兼二事,只能身向前俯,並微微拔腰,似坐非坐,以利於搖車。作者在處理這一形象時表現出了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前面一老媼,雙手引著兩個線團,面朝村婦,表情慈祥。村婦身後有一兒童,席地而坐,手中拿著木杆,牽著一隻蟾蜍,似乎無憂無慮,使恬靜中融入了活潑,把生活的場面烘托得更生動,更細膩,更真實。線條多有「戰筆」,布置緊密,設色具有韻律感,但整體氣度稍覺柔弱。  

  浴嬰圖 佚名 團扇絹本設色 縱35.8厘米 橫35.9厘米 (美)弗利爾美術館藏   此圖展示了古人生活中的一個細節,即為嬰兒洗澡。畫面氣氛溫馨、親切,女3人的慈祥、嬰孩的天真,都充滿濃郁的人情味。圖外有「周文矩」款字,系後添。此圖當為宋人作品。   

  村醫圖(部分) 李唐 立軸絹本淡設色 縱68.8厘米 橫58.7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一幅風俗人物畫,描述走方郎中(村醫)為村民治病的情形。圖中樹蔭下,病人袒露著上身,雙臂被老農女3和一個少年緊緊地抓著,身邊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雙目圓瞪、張著大嘴,聲嘶力竭地叫喊著,一條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這時的他只能聽憑背上的瘡傷被艾火熏灼。《村醫圖》的藝術表現手法比較纖巧清秀,人物描繪用筆細勁精緻,毛髮暈染一絲苟,造型特徵準確,各有特點,顯示出作者有著對生活深入地觀察和豐富的體驗。作品通過對灸艾治療這一緊張情節的樸實無華的具體描繪,反映了當時農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見大的寓意。不難看出,作者對當時下層勞動人民是寄予很大同情的。  

  雜技戲孩圖 蘇漢臣 團扇絹本設色 縱20.4厘米 橫20.4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圖中雜技藝人正施展絕技,口中唱詞,手中擊節敲鼓,兩個小兒不覺被深深吸引住。人物情態刻畫得真實自然,表現出畫家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遊刃有餘的藝術表現力。  

  荷亭兒戲圖 佚名 團扇絹本設色 縱23.9厘米 橫25.8厘米 (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描繪夏日庭院中七個孩子正在嬉戲,他們手執紅杖、小鼓、樹枝,喧鬧打鬥。涼亭中,一位婦人一邊撫拍著榻上的幼兒,一邊似乎正在回頭叫孩子們不要打鬧。神態寫實逼真。婦女的裝束反映了南宋的衣飾樣式。涼亭內外的結構、布置,刻畫得很詳細。舊傳為五代王齊翰作,但從風格看,應為南宋作品。   

  蕉蔭擊球圖 佚名 團扇絹本沒色 縱25厘米 橫24.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庭院芭蕉青翠,湖石奇立,兩個小兒正在玩槌球遊戲,他們的母親和姐姐在一旁觀看。畫中四個人的視線都集中到左下角的球體上,在構圖上產生一種均衡感,也體現了作者很善於捕捉生活中人物剎那間的動作和情態。畫面清新秀麗,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百子嬉春圖 佚名 團扇絹本設色 縱28.7厘米 橫31.2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極細膩的筆法刻畫百子嬉戲遊樂的場面。以細膩的筆法,繪盡百子的各種情態。亭台之下的兒童動態十足,他們或舞獅追逐,或鬥草爭鞠,或玩木偶,或上樹,或泛舟;而亭台之上的兒童則較收斂成熟,或品評詩畫,或對弈下棋,或撫弄琴弦,或圍坐議享,畫面人物雜而不亂,繁而不冗。設色和諧明麗。  

  小庭嬰戲圖 佚名 冊頁絹本設色 縱26厘米 橫25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是四小兒在庭院之中爭搶打鬧的一幕。小兒的神情舉止天真活潑,表現了愉悅的氣氛。筆法柔潤細緻,以粉白沿勾線渲染,使畫面富有一種明麗安逸的效果。  

  

  

  

  蠶織圖 佚名 長卷絹本設色 縱27.5厘米 橫513厘米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此圖所繪內容為江浙一帶的蠶織戶自「臘月浴蠶」開始,到「下機入箱」為止的養蠶、織帛的生產過程。該卷由二十四個場面組成,用長房貫穿,每個場面下有楷書小字,註明內容。全卷共繪七十四人,翁媼長幼,皆服宋裝。圖中人物的神態舉止,惟妙惟肖;桑樹、戶牖、幾席、蠶具、織具,均極逼真。畫面布局以一長廊式的連房展開,相互聯繫貫穿。在各處綴以勞動中的人物,從而取得了既和諧統一,又對比變化的藝術效果。此圖所用線條清勁簡練,人物造型準確,界畫工整,色彩淡雅,是一件洋溢著濃郁勞動生活氣息的寫實佳作。 根據此卷跋語和歷史文獻考證,這幅長卷是南宋高宗時期,翰林圖畫院依據《耕織圖》摹畫其中蠶織部分而成。小字注是宋高宗吳皇后所書。   

  文姬歸漢圖 佚名 冊頁絹本設色 縱24.4厘米 橫22.2厘米 (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漢末蔡文姬被匈奴人擄去,後由曹操派人接回中原,這一歷史事件成為眾多詩人和畫家的創作素材,而且多帶悲傷的情調。此圖卻不大相同,文姬與丈夫左賢王各騎一馬,懷中各抱一個孩子,正在行進之中。文姬面容飽滿,神情安詳,左賢王則回首顧盼,面露微笑。夫妻之情溢於言表。兩匹馬慢跑前行的動態,為整個畫面增添了歡樂、愉快的氣氛。線描細柔,設色清麗,形象刻畫真切感人,是南宋人物畫中的優秀之作,此圖為原《文姬歸漢圖》冊頁中僅存的一頁。   

  大儺圖 立軸絹本設色 縱67.4厘米 橫59.2厘米   這是幅描寫民間驅除厲疫習俗的風俗畫。「儺」的含義是借祭神來驅除厲疫。此圖中的人物有的戴假面具,有的拿法器,有的擊鼓,手舞足蹈,表現了人們驅除厲疫的傳統形式。整幅圖中的人物姿態各異,衣紋細緻,構圖新奇。   

  憩寂圖 佚名 冊頁絹本墨筆 縱22.8厘米 橫23.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繪一僧袒腹、結跏趺坐於松根之上,面前雜設紙筆,狀似凝思。人物形象注意神態刻畫,衣紋用挺拔剛勁的折蘆描,遠山以水墨漬染。全圖的風格與梁楷畫跡極相似。   

  出行圖 佚名 壁畫 縱160厘米橫255厘米 河北宣化縣遼張世卿墓   此圖中四位侍者各持馬鞭、華傘、風帽、衣物、茶水碗具等,正在等候主人上馬出行,似要去野外踏青賞景。人物刻畫生動,以青綠及朱紅二色為主進行局部渲染,形成清麗活潑的風格,線描似不經意,人物卻神形足備。  

  回鶻王子供養像 佚名 壁畫 尺寸不詳 甘肅敦煌莫高窟409窟   回鶻王子禮佛圖,其榜題字跡模糊,故身分不明,但和對面壁上的婦人供養像以及新疆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里的回鶻高昌時期的回鶻貴族供養像的服飾是一致的。回鶻王子像面形渾圓,細眼小嘴,戴頂雲縷冠,穿團龍錦袍,手執香爐作禮佛狀。前有一小王子,捧盤侍奉供物。後隨侍衛八人,分別持著傘、遮暈扇、執鐵笊籬、寶劍、弓箭,完全是回鶻貴族王子出行的排場。畫像基本承襲唐風,人物布局是傳統的主大仆小,排列有序。線條雖多已退蝕剝落,其色彩仍清晰耀目。回鶻王的團龍袍雖已變為黑色,其團龍紋飾卻愈加突出,侍衛服飾以青、綠二色為主,從而形成一個靜穆莊重的調子。背景為一片藍天青空,把供養人像烘托得更為鮮亮。   

  元世祖像 佚名 冊頁絹本 沒色 尺寸不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所繪為元世祖忽必烈,頭戴銀鼠暖帽,身著白衣的半身像。豐頤,蓄鬚,重髯,神態肅穆,已是老年的容顏。畫家用淡色暈染臉部不同的部位,以線條勾出耳、鼻、眼及眼角的魚尾紋。用筆細謹傳神,毫不呆板。帝王的肖像畫大都不具畫家的名款,故無從考證畫像的作者,但無疑是出自服務於宮廷的肖像畫家之手,代表了元代肖像畫的創作水平。  

  貨郎圖·春景(部分) 呂文英 立軸絹本設色 縱161.2厘米 橫91.8厘米 (日)東京藝術大學資料館藏   呂文英(142l~1505)括蒼(今浙江麗水)人。擅畫人物,亦寫山水,為明代浙派名家之一。孝宗弘治間(1481—1505)與呂紀同以指揮知直仁智殿。文英以人物、呂紀以翎毛而受寵,人呼文英為「小呂」,呂紀為「大呂」。傳世作品有《江村風雨圖》《貨郎圖》等以貨郎為畫題在宋以後的風俗畫中十分流行。此圖分春夏秋冬四幅,四幅作品都以雕欄玉砌、花木映襯的庭院為場景,表現賣貨郎以各種小商品逗誘孩童的快樂情景。四幅作品在構圖、人物描繪和場景處理上大致相似,只是用不同的花木表現季節的變化。例如春景中,以牡丹、桃、檜柏來體現春意;夏景中以蜀葵、椿、柳等作為季節標識。無款,各幅畫面中央上都有「欽賜呂英圖書」的朱印,結合場景特徵來看,此圖可能是呂文英受命為宮廷貴族們賀喜而畫的。  

  

  貨郎圖·秋景·冬景 呂文英 立軸絹本設色 縱163.2厘米 橫91.5厘米(日)根津美術館藏   

  吹簫女仙圖 張路 立軸絹本墨筆 縱141.3厘米 橫91.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一仙女席地盤膝坐在松陰底下,旁邊竹編花籃里放有一隻大壽桃。微風吹拂,女仙面對洶湧波濤,正在悠閑自在地吹簫。此圖用筆粗簡勁挺,仕女形象刻畫細緻生動,嫻靜洒脫,人物結構準確而合乎比例。在畫法上,師承吳偉,筆墨卻愈加雄健。畫面雖無瓊樓玉宇,卻仍然令人感到清幽美妙。   

  

  

  

  流民圖 周臣 長捲紙本水墨 縱31.9厘米 橫244.5厘米 (美)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原共繪流離失所的難民二十四人。這種描繪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物的繪畫在古代是極其罕見的。作者如實描寫,不加任何修飾,對筆下人物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其技法形式與其描繪的對象是統一的。此圖原為冊頁,後一分為二並各裝裱成手卷。前半部藏於美國火奴魯魯藝術學院。此為後半部分,藏於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即圖中所繪之十二人。人物寫實生動,對於形形色色的流民,各盡其態。作者似信手寫來,略不經意,但卻真切感人。其自跋說明了創作的時代背景及作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明宣宗坐像 立軸絹本設色 縱210厘米 橫171.8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非常優秀的人物肖像畫。畫的主角為明宣宗朱瞻基,手扶玉帶,坐於龍椅之上。人物用線如金勾鐵畫,折曲有力;注重面目渲染,突出了寫實效果。龍袍勾畫精細,愈加襯出人物不凡的氣概。龍座、地毯的花紋、飾件刻畫極其細緻,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形成很強的裝飾效果,很好地將暈染有致的人物形象襯托出來。為典型的宣德畫院風格, 當為宮廷畫家所作。  

  吹簫引鳳圖 仇英 冊頁 絹本 設色 縱41.1厘米 橫33.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為《吹簫引鳳》,則描繪秦穆公之女弄玉在鳳樓上吹簫引來鳳凰的故事。  

  

  

  

  幽居樂事圖 陸治 冊頁 絹本 設色 縱29.2厘米 橫51.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陸治(1496-1576),明代畫家。字叔平,號包山,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擅畫山水、花卉。畫山水學習宋人筆法而出以新意, 自成一家。《幽居樂事圖》冊,共十頁,畫小村幽居行樂情景。全冊筆墨疏簡清逸,線條勁挺,構圖多樣,有馬、夏筆意。此選印四頁,之一《晚雅》、之二《漁父》、之三《放鴨》、之四《踏雪》。每幅皆有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靜中有動,意趣橫生,屬畫家晚年的代表作。   

  達摩面壁圖(部分) 宋旭 立軸紙本設色 縱121.3厘米 橫32.2厘米 旅順博物館藏   宋旭(1525—約1606),字初吻、號石門,僧名祖玄,又號天池發僧、景西居士,浙江嘉興人。擅詩工書,學畫於沈周。山水頗有氣勢。兼長人物。傳世人物畫作品有《達摩面壁圖》。此圖繪菩提達摩面壁打坐、苦行修鍊的情形。達摩面部的刻畫,堅忍虔誠; 山澗周圍,野草叢生;一泓流水從其身邊流過。作者以幽靜的環境來襯托出達摩的性格。此畫人物不重線條勾畫,以大面積色塊渲染出人物的姿態,以艷麗奪目的表象反襯出人物清心禪定的內心,突出了佛門所說的「五蘊皆空」的無礙境界。作此畫時作者已八十六歲。  

  

  山水花卉人物圖 徐渭 冊頁紙本水墨 縱26.9厘米 橫38.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青藤道人、天池山人,浙江紹興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中年開始學畫,用筆瀟洒,天趣抒發。尤擅長花鳥,是明代中期文人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傑出代表,並對以後大寫意花卉的發展影響巨大。傳世人物畫作品有《人物圖》《山水花卉人物圖》等。該圖冊共十八頁,其中畫十五頁,分別作寫意山水、人物及花卉。筆墨簡括豪放,隨意自然。此選其二頁:之一為樹蔭之下,墨筆畫寒山、拾得正酣然大睡;之二為一小兒正在放風箏,可窺其趣。  

  

  人物山水圖 尤求 冊頁 紙本 設色 墨筆 縱25.8厘米 橫21.9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尤求,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字子求,號鳳丘,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後居太倉。工畫白描人物,尤精仕女,純出仇氏一派。亦能山水,細秀、圓渾兼之。此圖冊所選山水寫江南景色。圖中山巒莪蔚,雲霧瀰漫,蒼翠密林間或露殿脊,或藏茅屋。板橋水榭,堤岸輕舟,高人逸士,悠閑自在。其筆墨或工整、或粗放、或乾枯、或滋潤,設色或清綠,或淺絳,濃而不俗,淡而不薄。由此可見作者多方面的才能和寧靜曠遠的胸懷。  

  觀音圖(部分) 丁雲鵬 立軸紙本設色 縱97.2厘米 橫33.1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天地開闊,中以淺色工筆畫白衣大士端坐岩石之上,雙目下垂作沉思狀,身旁凈瓶插花青新竹數枝。遊絲描筆致精細而無損其生動,構圖簡潔而不失之空泛,如行雲流水,師法李公麟,是畫家中年時的作品  

  樹下人物圖 丁雲鵬 立軸 紙本 設色 縱146厘米 橫75.5厘米 (日)私人藏   圖中黃衣童子執扇炊茶,青衣居士閑數念珠。石布青苔,地生茵草,湖石清涼,碧樹成蔭。樹石巧妙地環繞成回字型構圖,以其深濃繁細烘托淡雅洗鍊的人物,使後者成為觀者矚目的中心。全幅造型、用筆謹勁細秀,設色典麗清雅。  

  

  羅漢圖(部分) 吳彬 長卷絹本設色 縱42厘米 橫282.3厘米 (日)私人藏   吳彬以山水、人物見長,而人物畫中,尤以羅漢圖成就最高。他的羅漢圖不囿古法,每出新奇,形成獨自的風格特點。此畫構圖不落俗套,富有情趣,人物造型怪誕而不失法度,線條疏密有致,用色艷而不俗,可視為吳彬羅漢圖中的典型作品。   

  

  葛一龍像 曾鯨 捲紙本設色 縱32.5厘米 橫77.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曾鯨(1566—1650),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南京。擅畫人像,注重墨骨,烘染數十層,然後著色,與全用粉彩渲染者不同,受西洋畫的影響。人物神情逼真,有鏡中取影之效果。其畫法風行一時,弟子甚眾,時稱「波臣派」。傳世作品有《葛一龍像》、《張卿子像》等。葛一龍,號震甫,江蘇吳縣人,是與曾鯨同時代的文人。此圖設色畫葛一龍席地倚書斜坐,頭戴巾帽,身著白衫,密髯豐頰,兩眼遠視,容貌清俊秀潔。畫法工細,筆筆經意。面部先用細線鉤勒,再敷色暈染,高下凹凸處自然成形。衣紋用遊絲描,筆筒足,書匣、足履及儒巾的色彩互相呼應,和諧統一。此圖有米萬鍾、范景文、周之綱、王思任四家題贊,後另有俞彥、宋獻二家題贊。   

  張卿子像(部分) 曾鯨 立軸絹本設色 縱111.4厘米 橫36.2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圖畫詩人兼醫家張卿子肖像。張卿子原名遂辰,字相期,號西農,祖籍江西,隨父遷居浙江杭州。工詩文,董其昌、陳繼儒稱許為「奇才」。他又是位名醫,後人把他編輯的傷寒論稱之為《張卿子傷寒論》。圖中張卿予身穿淡青色長袍,烏巾朱履,指甲修長,悠然捻須。儀錶端雅,意態安詳,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藝術效果,不愧是傳神高手的精心佳作。畫像面部,先用淡墨多層烘染,神形畢現後,再行敷彩,色調柔美;接著在耳朵等部位用較濃的赭色筆勾提,達到筆墨色渾然一體,艷而不俗,形神兼備的效果。此畫作於曾鯨五十九歲時。全圖裱邊四周有清乾隆年間梁詩正、厲顎、丁敬、杭世駿等許多名人題詠。  

  徐光啟像 佚名 立軸紙本設色 縱56.5厘米 橫30.7厘米 (美)私人藏   此圖以精湛的技藝刻畫了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形象。其畫風體現了以淡墨勾出部位,全用粉彩渲染的「江南傳派」特徵。圖中先以墨線按肌骨、五官結構輕勾輪廓,然後用粉彩層層渲染,直至形具神生,盡精入微地表現出徐光啟敏銳善思、老成睿智的個性氣質。圖上無作者款印,從所繪人物活動的年代來看,此圖當作於明代晚期。  

  

  疏泉洗研圖  弘仁 卷 紙本 設色 縱19.7厘米 橫69.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弘仁(1610—1664), 明末清初畫家。本姓江,名韜,字六奇,一作名舫,字鷗盟,歙縣(今屬安徽)人。明末諸生,清順治四年(1647)從古航法師為僧,居建陽報親庵,法名弘仁,號漸江學人、漸江僧,又號無智,死後人稱梅花古衲。少孤貧,事母孝,傭書養母,一生未娶。工畫山水,兼工畫梅, 曾學畫於蕭雲從,近黃公望,而受倪瓚影響最深。筆墨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常往來於黃山、雁盪間, 隱居於齊雲山,多寫黃山松石。與汪之瑞、孫逸、查士標為新安派四大家(即海陽四家)。傳世作品有《黃海松石圖》、《西岩松雪圖》和《古槎短荻圖》等。此 圖結構嚴密,筆法老練嫻熟,畫面清逸怡靜。以山居屋宇二幢為中心,樹木參差,修竹叢生,疏柳一株,迎風搖曳。圍牆內的正屋,是幽靜簡樸的書齋。 圍牆外小屋內一垂須老人,倚窗眺望。屋宇周圍丘壑綿密, 山頂松樹挺拔,茅亭半現,泉水自東向西湍流,潺潺有聲。屋外一冠書生,移步于山澗流泉,一童子捧硯緊隨,生動地表現了疏泉洗硯之情景,極富生活氣息。  

  洛神圖 蕭晨 扇面紙本沒色 縱18.8厘米 橫53.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細筆淡墨勾畫暈染出煙波浩渺的水面,畫面中間洛神風姿飄搖,凌波而行。人物幾乎全以白描手法寫出,只略以艷色點染,顯其冰姿雪肌之容。畫中線條流暢宛轉,得鐵線描之神韻。意境幽遠空漾,落寞哀怨之情隱隱露出。 

乞兒圖 高其佩 立軸紙本墨筆 縱90.5厘米 橫45.4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高其佩(1672~1734),字韋之,號且園,又號南村,遼寧鐵嶺人。官至刑部侍郎。他年輕時,學習傳統繪畫,其山水、人物受吳偉影響。中年以後,開始用指頭作畫。所畫花木、鳥獸、魚、龍和人物,無不簡括生動,意趣盎然。傳世作品有雜畫圖 高其佩 冊頁紙本墨筆 縱26.2厘米 橫32.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冊共十開,五開花木,五開人物,構圖簡略,指墨功夫深厚,點染隨意,頗得機趣。常以筆斷意連,於平淡中陡見神韻。此選二開人物,為戲蟾、讀經。形象不拘一格,對鬚髮、衣褶的暈染、鉤勒,蒼勁老辣;人物造型誇張、生動,情態質樸,有濃厚的民間風味,深得明代吳小仙的遺韻。此是高其佩中年後的作品。  

  

  胤稹行樂圖 佚名 冊頁絹本設色 縱34.9厘米 橫3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世宗胤稹,年號雍正,康熙第四子,清朝第三代皇帝,在位十三年。此圖冊描繪胤稹行樂故事,共十四幅。雍正分別著古裝、道裝、佛衣、戎裝等不同服飾進行各種不同的行樂活動。此選賞景、彈琴二幅。每幅不同行樂之情,襯以不同之景,蒼松幽谷襯其賞景歡容,翠竹流泉襯其撫琴的專註。胤 稹的形象生動逼真,用筆嚴謹,設色妍麗。  

  乾隆朝服像 佚名 立軸絹本設色 縱220厘米 橫18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愛新覺羅·弘曆,世宗胤稹第四子,二十五歲繼帝位。年號乾隆,在位六十年,嘉慶四年(1799)卒,享年八十九歲。圖中乾隆帝身著全套朝服,端坐在龍椅上,華麗富貴,神態肅穆。用筆一絲不苟,細密工緻。臉部及龍袍皆用西洋畫法,龍座地毯的描繪已初具焦點透視,技法卻仍用中國傳統勾填畫法,為中西合璧之作,和諧統一。畫幅背面有「乾隆元年正月」六字,說明此畫為弘曆二十五歲時肖像。  

  自畫像 高鳳翰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06.8厘米橫53.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鳳翰(1683-1748),清畫家、篆刻家。字西園,號南村,晚號甫阜老人,山東膠州(今膠縣)人。雍正五年(1723)舉孝友端方,曾官泰州鹽分司,久寓江蘇揚州一帶。乾隆二年(1737)右臂病廢,更號「後尚左生」,刻有「丁巳殘人」「病痹」「伏枕左書空」等印章。改以左手作書畫。繪畫以山水、花卉為主,早年偏於工細,晚年多作寫意,闊略豪縱,仍蒼勁老辣,山水尤以氣勝,不拘於法。傳世作品有《牡丹圖》《寒鴉圖》《秋山讀書圖》《層雪爐香圖》。此圖畫懸崖巨石臨江,其上蒼松盤曲凌空,波浪翻滾拍打岩石,作者坐卧石中,俯視江面,神態可掬。  

  易安像 羅聘 立軸紙本設色 縱119.5厘米 橫44厘米 (美)私人藏   嘉慶三年(1798)初冬,羅聘幸遇老友易安,便繪此圖以作臨別紀念。圖中以玲瓏剔透的湖石為背景,石前立一老者,傾首嗅梅,神情怡然,有卻塵脫俗之風骨。畫家由彼此的君子之交,聯想到唐代詩人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特錄太白詩於畫端。羅聘晚歲信佛,畫風漸趨平和中庸,而畫中瘦硬古拙之趣,則得陳老蓮真髓。  

  瞎子說唱圖 金廷標 立軸絹本設色 縱88.5厘米 橫62.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廷標,生卒年不詳,清代畫家。字士揆,浙江烏程(今湖州)人。畫家金鴻之子。工畫人物、山水,兼寫真、花卉,亦能界畫。乾隆二十五年(1760)弘曆南巡,廷標進《白描羅漢》冊頁,得入內廷供奉。傳世作品有《高賢遇隱圖》《拜石圖》《碧桃圖》《孟母移居圖》《楓林晚坐圖》《萱花壽石圖》《婕妤擋熊圖》《羅漢圖》《瞎子說唱圖》等。此圖描繪農村田頭,老翁、幼童、少年、農夫,正靜聽一盲人在大樹下說唱,引得隔溪老嫗農婦抱嬰攜童指手欲趨。唱者喜笑顏開,聽者神情各異,富於農村生活情趣。畫法精工兼寫,注重人物形象刻畫,生動自然;衣紋線條類釘頭鼠尾,挺拔流暢。  

  負擔圖 金廷標 立軸 紙本 設色 縱140.9厘米 橫55.5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一樵子負擔夜歸,婦人持燈出應。圖中明月高懸,蒼山更顯濃郁,山間道旁,樹木筆直,溪流有聲。畫風工整娟秀。  

  

  十六羅漢圖 冊頁紙本設色 縱31.5厘米 橫2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賈全,生卒年不詳,乾隆時供奉內廷。工畫人物及馬。傳世作品有《二十七老圖》《八駿圖》《十六羅漢圖》。此冊畫不同形象的羅漢十六尊,現選兩幅。佛像採用中國傳統人物畫技法,勾線填色。人物神態平和,面部暈染有致,衣紋流暢,背景簡率,樹石隨意勾染而含墨韻,以增脫俗之感。   

  巴慰祖像 閔 貞 立軸紙本沒色 縱103.5厘米 橫3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清代安徽省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巴慰祖的肖像。素來信佛的主人公趺坐於綉團之上,身披紅裳,似羅漢狀。人物面部寫實生動,參用西方繪畫技法,暈染有致。而衣紋卻用枯筆焦墨勾畫。綉團又用工筆填彩寫出。整個畫面虛實相合,工寫相輔,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  

  八子觀燈圖 閔 貞 立軸紙本設色 縱121厘米 橫70.5厘米 揚州市博物館藏   此圖構圖奇特,手法新穎。畫八個小孩團聚一起,俯身爭看花燈。他們年齡相仿,個頭相當,臉圓稚氣,身短而粗,有的興奮,有的驚異,有的嬉笑,有的議論,表現出孩子們在歡樂節日中興奮、天真、活潑的神態。線條流暢,粗筆揮豪,富於動態,筆墨酣暢,變化多端。小孩頭、帽全用濃墨暈染,衣紋隨意轉折,或虛或實,或濃或淡,在統一中求變化,造成水墨淋漓、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  

  蛤蟆仙人圖 閔 貞 立軸紙本設色 縱180.1厘米 橫70厘米 (日)私人藏   圖人蓬頭弓背,雙手撫蟾,眯目啟齒,憨態可掬,笑吟吟地面向觀眾挪步而來。造型於狂放中不失嚴整,寓工於寫;用筆於恣肆中不失緊勁,寄巧於拙。合碑版之方硬與狂草之暢快於畫筆,兼具金石與寫意趣味,獨具特色。  

  鍾馗圖 王素 立軸紙本設色 縱176.8厘米 橫9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王素(1794—1877),字小梅,晚號遜之,甘泉(今江蘇揚州)人。幼年跟鮑芥田學畫,又向華岳學習畫藝。擅畫人物、花鳥、走獸,無不入妙。傳世作品《二湘圖》《春雷起蟄圖》《鍾馗圖》《梧桐仕女圖》此圖描繪五仕女簇擁著酒醉的鐘馗夜歸的情景。鍾馗作張髯大腹、步履蹣跚之狀,雙目斜視,左右脅各有攙扶侍女一人,後側一侍女護送。侍女頭部髮髻烏黑光亮,臉部敷脂抹粉,體態輕盈,衣褶飄逸。鍾馗寬袍束帶,以淡墨疾筆寫衣褶,作蘭葉描。人物畫法,以工帶寫。左上自錄吳山尊雜詩一章,詩意揭露世態炎涼,不如盡醉為樂。此畫是王素人物畫中的佳作。  

  錢東像 改琦 軸紙本設色 縱35.9厘米 橫5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錢東是乾隆嘉慶年間的畫家,字東皋,號袖海,又號玉魚生,在當時享有盛名,這是改琦為其所作的遺像。此圖將錢東畫成禪定遺照,從格式到構思,含意都很獨特。這幅作品一反一般先人遺像的陳局舊格,寫錢東穿一身白色僧服,作佛弟子居士打扮,端坐蒲團之上。蒲團安置在枯藤虯蟠的古樹枝杈間,綠葉垂蘿成蔭。樹旁石案上置放著貝葉、經卷和靈芝、石磬等物。主人公儼然是位潛心參禪、面壁成佛的修行者,而不同於通常的遺像。畫家如此描繪,並非錢東生前就是一位居士或虔篤的信徒,而是為了強調他超塵脫俗的品行和清凈無為的志向,並以此來稱頌他一生,寄託後人的思念。畫面背景以工筆重彩細加描繪,人物面部的刻畫是全畫精華所在,細加暈染,有栩栩如生之感。圖上有諸家題詩。改琦所作肖像,重視環境、背景的襯托和渲染。這幅《錢東像》在選擇環境方面更具典型性,有力烘託了人物的精神世界。精細秀逸的用筆,清雅色彩,也使作品呈現出鮮明的個人特色,產生優美悅目的藝術效果,從而成為一幅傳世傑作。  

  五羊仙跡圖 蘇長春 立軸紙本墨筆 縱178.5厘米 橫67.5厘米 廣州美術館藏   蘇長春,生卒年不詳,字仁山,別署教圃,廣東順德人。工山水、人物,兼寫花卉。用筆構圖,自成一家。畫風古樸高逸,有金石味。傳世作品有《五羊仙跡圖》《三十六洞真君像圖》《八仙圖》等。五羊仙是廣州城的神話傳說。古時候有五位仙人騎五羊,手執谷穗,在這裡播下了五穀,廣州從此興旺起來。畫中六人,除五羊仙外,還有一人可能就是題款上所提到的蝗神。此圖全用焦墨完成,落筆草草,風致宛然。人物頭像似不經意,卻刻畫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徵,是蘇長春代表作品。  

  

  人物圖 任薰 冊頁紙本沒色 縱28厘米 橫36.8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作者的人物畫師承其兄任熊,有出藍之妙,人物常用高古遊絲、鐵線、行雲流水及蘭葉幾種描法,人物身軀偉岸,畫風古雅。在此選其人物圖二頁。圖之一,不設背景,以轉折頓挫的筆意寫主僕二人,從野外採菊歸來。興緻勃發,情趣盎然。圖之二,以淡墨花青寫青幽竹林,山石橫卧,仆童正燃竹枝烹茶,主人則倚石而坐,悠然閑逸。墨色融合,線條圓潤宛轉,和上圖形成鮮明的對比。  

  酸寒尉像 任頤 立軸紙本設色 縱164.2厘米 橫77.6堙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小樓,又字伯年,後改名頤,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從小跟其父任淞雲學習「寫真術」,後跟任熊、任薰學畫。長期寓居上海,以賣畫為生。擅長畫肖像、人物和花鳥,畫風受陳洪綬、任熊的影響而又有創新。筆法生動,色調明快,構圖新穎,是海派畫家中的佼佼者。傳世作品有《高邕之小像》《酸寒尉像》《任薰肖像圖》《三羊開泰圖》《老子授經圖》等。 任頤曾多次為吳昌碩畫像,形態各不相同,而此件最為精彩。吳昌碩早期在上海任一小官,時值盛夏,日中歸來,疲乏至極,又不得不強打精神。任伯年見之,觸動畫思,當即為之寫照。畫中吳昌碩穿全套官服立於赤日炎炎之下,馬蹄袖交拱胸前,凝視端正,意態矜持而又酸楚,其狀可哂。淡筆草草勾寫面部,略加皴擦。馬褂、長袍直接用色墨即興隨手寫來,巧妙地把花卉沒骨法融會於立意構思之中,濃淡得宜,色中見筆,氣勢非凡,別開生面。通幅一氣呵成。這件作品充分表現出任頤超群出眾的藝術才華。此圖作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吳昌碩時年四十五歲,任頤約五十歲。  

  道家鍊石圖 任頤 立軸紙本設色 縱142.6厘米 橫34.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寫道士鍊石,取縱向構圖,淡墨疾筆鉤斫奇石。人物面部刻畫細緻,神情生動傳神。背後的葦草以雙鉤填彩寫出。畫面由下至上,形成色彩上的流動和筆法上的疏密變化。體現出作者小寫意人物畫的精湛技藝。  

  佛像圖 吳昌碩 立軸紙本設色 縱146厘米 橫40.5厘米 中國美術館藏   吳昌碩(1844一1927),名俊卿,字昌碩,號缶廬,晚以字行,浙江安古人。曾任一個月安東知縣,長期寓居上海賣畫。擅長篆刻、詩文、書畫。其畫取法趙之謙,上追朱耷、石濤、陳淳、徐渭,並以金石、書法的筆法入畫。落筆豪放渾厚,別具風格,為上海畫派中的重要人物,名重一時,影響遠及後世。圖中一赤足立佛,雙手交合於身前。面豐腴,筆法簡練,著赭色,略加深淺渲染,捲髮筆致生動,有濃淡變化。用沒骨法畫硃砂佛衣,意筆有勢,飛白處更顯筆路之靈活。題識由左上方貫下,成為畫面構圖之有機因素。據題識可知此畫作於一九一四年。題記中所言摹王鹿公,即清代畫家王樹轂,此畫筆法,與王樹轂風格不合,吳昌碩僅摹其意,而求有我之作。  

  濟公圖 王震 立軸紙本沒色 縱107.6厘米 橫38.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王震(1867—1938),字一亭,號白龍山人,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寓上海。信佛教。工書畫,擅人物、花鳥、走獸、山水,以佛像為佳。學任伯年,精微處得其神貌;畫風卻與吳昌碩相近。參加滬上藝壇、慈善、佛教各團體活動甚多,抗日戰爭初期,移居香港,旋因病重返滬,即逝世。傳世作品有《飲中八仙圖》、《鴉柳圖》、《五老圖》等。濟公是南宋僧人,法號原為「道濟」,因其不守戒律,嗜好酒肉,舉止如瘋如狂,又被稱為「濟癲僧」。有關他的大量傳說中,濟公總是以嬉笑幽默的方式方法見義勇為,抱打不平,成為一個神通廣大的傳奇人物。此畫中濟公蓬頭垢面,大耳垂肩,身著舊僧衣,一腳著履,一腳穿屐。手持破扇,回頭竊笑,似又要搞惡作劇了。作者以細毫亂寫其發,疾筆焦墨略寫衣紋,人物表情刻畫極其生動傳神。自題「說我瘋來我就瘋,莫怪瘋人無道理,我笑他人解不通」。其意與人物形象的刻畫可謂珠聯壁合。  

  達摩像 王震 立軸紙本水墨淡設色 縱172.1厘米 橫95.1厘米 (日)泉屋博古館藏   達摩,南天竺僧,南朝時從海路來華,後渡江至嵩山少林寺,被稱為西天禪宗第二十八祖和東土禪宗初祖。南宋後多以他作畫。此圖以粗筆濃墨寫之,遒勁自由而不失法度。畫左邊有王震自題:「白雲閑繞禹門來,東土從今識初祖。色相悟徹四大空,如愚若訥胸無府。渡江渡海隨緣駐,袈裟一襲神光普。神光普,師能度世一切群生苦。戊辰暮春。王震敬寫。」此詩貫通畫面,與人物相為呼應,更得瀟洒寫意之神韻。  

  焚香高僧圖 齊白石 立軸紙本設色 縱69厘米 橫47厘米 中國美術館藏   齊白石(1864—1957)名璜,小名阿芝,字瀕生,號白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少年時從芥子園畫譜開始習畫,至二十七歲才拜師學書畫,進而學詩、篆刻,兼畫肖像等。四十歲後多次遊歷南北各地,近六十歲定居北京,因受陳衡恪影響,由工筆和小寫意轉為大寫意,上承徐青藤、八大山人和揚州畫派,近師吳昌碩等,自創一體。其花卉魚蟲、山水、人物,俱生動傳神。齊白石早年畫人物,追求肖似,全為民間寫真的傳統手法, 自六十歲變法後,他的人物畫也愈加追求「不似之似」的寫意風格了。此圖寫一僧人虔誠燒香之態,用筆極粗簡,只面、頸、手略加渲染,便將人物那種低眉垂目,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的禪定清心之態,刻畫的活靈活現。同時表現了畫家在用墨的濃淡、用筆的收放上已進入了一種無礙無阻、揮灑自如的境界。
推薦閱讀:

呂祖靈簽62第六十二簽解簽:古人文昌三聖
儒、墨、道、法四派學說的四個人做為醫生,他們會給肚子疼的人開什麼藥方?
道教送童子的方法(轉於正心道人文章)
言情小說《等你說愛我》全文在線閱讀
《1984》中的那個社會如何推翻?

TAG:中國 | 人文 | 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