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搜狗百科

物質和 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決把哲學劃分為兩大不同的基本派別。凡是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世界統一於意識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世界統一於物質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陣營。辯證唯物主義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建立了科學的實踐的觀點,徹底唯物主義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科學地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存在具有無限複雜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物質世界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時間與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有著自身的客觀規律;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反映特性,是物質在地球這一特定條件下經歷了從無機物到生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從猿到人的漫長歲月的發展而產生的最高產物。勞動實踐在從猿到 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人腦。人在勞動實踐中改變自然界也改變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人的思維規律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經過億萬次重複而形成的對客觀規律的自覺反映。意識和思維的內容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和思維存在的形式是語言,而語言的外殼則是由物質 空氣的震動產生的聲音。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意識都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卻是存在於意識之外,可以為意識所反映,而又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存在。但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裡,僅僅在承認什麼是第一性的和什麼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範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列寧選集》第2卷,第147~148頁)。物質和意識是對立的統一,它們統一於物質。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原本沒有意識,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產生於實踐,它們的統一又在實踐中實現。

馬克思主義承認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確指出, 社會意識歸根結底只決定於 社會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物質力量即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只有把社會關係歸結於 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 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 列寧選集》第1卷,第8頁)。社會歷史也是統一物質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觀規律的運動形式,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的

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繫之中,都處在不斷產生、不斷消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永恆的過程之中。統一物分裂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聯繫的最本質的內容,同時又是事物自我發展的根本原因。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質與量是事物的兩個相互聯繫的屬性。一定的量規定一定的質,一定的質也規定一定的量。質變和量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時又包含著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辯證的否定構成從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著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與否定是對立面的統一。肯定與否定的統一和鬥爭構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 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

範疇是認識客觀世界普遍聯繫之網的網上紐結,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種種 矛盾關係的各個側面,是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各個環節。物質與意識、運動與靜止、時間與空間、鬥爭與統一、質與量、肯定與否定,以及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等等,這些範疇都是對立的統一。範疇可以幫助人們從事物的各個不同的側面分析事物的矛盾,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較全面的認識。

矛盾分析法是辯證法的根本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胞"入手,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發展的全過程。列寧指出這種方法是辯證法的研究方法。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分析,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分析等,都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範例。

認識是辯證過程

認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認識的對象是普遍聯繫的、充滿矛盾的、永恆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客觀世界。認識的 主體是物質世界自身發展的最高產物──人類。人類在自己的思維和意識中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不可知論把思維、意識同客觀存在絕對對立起來,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的或不可能完全認識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理論。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然界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因此,人腦的產物歸根結底亦即自然界的產物,並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聯繫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包含著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會實踐是對不可知論的最有力的駁斥。當人們能夠根據某一客觀過程所需要的條件使這一過程產生出來,並使它為人們的目的服務時,就證明了人們確實認識了這一過程。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從而創造了認識的物質器官。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客觀世界不能自然地滿足人的生活和發展的需要,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必須改造客觀世界,而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05頁)。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並必須回到實踐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實踐又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最後歸宿。實踐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接觸和感知越來越多的現象,為認識提供了可能。只有通過改造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才能撥開籠罩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迷霧而暴露事物的本質。洞察事物本質的理論思維能力是在人類長時期的實踐發展的歷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類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出各種儀器,擴大和增強了人感知現象的能力,人類還在實踐中創造了電子計算機作為人們理論思維的得力助手。正是實踐才使人類有了動物所沒有的認識能力,離開了實踐既無法感知事物的現象也無法理解事物的本質, 因而也不可能有認識及其發展。實踐又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即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知之不深到知之較深的過程,是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真理是不可窮盡的。真理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 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3頁)。

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一致

唯物辯證法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又是認識的規律,也是思維辯證發展的規律。客觀事物的辯證法是 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外部世界的辯證發展的規律,而認識規律、思維規律的辯證法則是 主觀辯證法,是對前者的反映,即辯證的思維規律。這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是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規律是不自覺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無窮無盡的表面的偶然性中為自己開闢道路的;而認識發展的規律和邏輯理論思維的規律是人們對客觀辯證規律的自覺反映。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把辯證法應用於認識領域的理論,它在認識的過程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而認識既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又是通過一系列邏輯思維的抽象過程進行的,即通過概念的矛盾運動進行的。邏輯的主要內容就是概念的矛盾運動。因此,邏輯學同時又是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實現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的統一。它們在內容上一致的基礎是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即客觀辯證法;自覺地實現三者一致,把它們統一起來的基礎是社會實踐。人類在認識過程和邏輯思維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就有可能在實踐中自覺地按 客觀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的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發展中的指導意義  辯證唯物主義的誕生結束了從 原則出發構造體系、建立凌駕於一切專門科學之上並包括一切專門科學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在總結各門科學優秀成果的堅實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它把唯物主義的路線貫徹到社會歷史的領域,科學地解釋了實踐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發展中的基本作用,克服了 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直觀性。它堅持理論和實踐統一的原則,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不斷修正錯誤發展真理。辯證唯物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真理的道路。馬克思主義特彆強調哲學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指出"理論一經 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頁);特彆強調哲學在人類從私有制、剝削制度統治下解放出來的鬥爭中的作用。辯證唯物主義不同於以往一切哲學,它是徹底革命的、批判的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是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

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辯證唯物主義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係。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各門具體科學為哲學提供堅實的客觀基礎,哲學則是各門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科學一旦進入理論的領域,必須有理論思維的幫助,而學習哲學是發展和鍛煉理論思維能力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恩格斯指出:"在從笛卡兒到黑格爾和從霍布斯到費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象他們所想像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速的進步"(《馬克思 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2頁)。自然科學的進步加深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工業的進步促進了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只有自覺地、科學地總結概括 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才有哲學的真正發展。自然科學是具有高度精確性的科學。辯證唯物主義十分重視自然科學的成就對哲學的推動作用,認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列寧指出,要捍衛、發展辯證唯物主義必須同現代自然科學家結成聯盟,要注意自然科學領域內最新革命所提出的種種問題。辯證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中,第一次把社會科學置於科學的基礎上,使人們在社會的發展中找到了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馬克思主義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的發展,反過來又成為推動辯證唯物主義發展的巨大力量。

科學離不開思維,因而科學也離不開哲學。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於:他們是願意受某種壞的時髦哲學的支配,還是願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33頁)。辯證唯物主義是對人類全部認識史的概括和總結,它的科學性又受到人類全部認識史的檢驗。它是指導 科學研究的唯一正確的 思維方法。但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不能代替具體科學的研究,不能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現成的答案;它不是教義,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不承認有什麼到處適用、永恆不變的僵化的抽象公式,它反對死搬硬套教條,而提倡虛心傾聽具體科學的呼聲。它為具體科學提供理論思維方法;又從各門具體科學中吸取營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思維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和各門具體科學是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的。各門具體科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中某一特殊領域的規律,哲學要揭示的卻是統一的客觀世界的最一般的規律。"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當人們已經認識了這種共同的本質以後,就以這種共同的認識為指導,繼續地向著尚未研究過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各種具體的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質,這樣才可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而使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不致變成枯槁的和僵死的東西。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類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複地進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環(只要是嚴格地按照科學的方法)都可能使人類的認識提高一步,使人類的認識不斷地深化"(《 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84~285頁)。辯證唯物主義是從各門具體科學揭示的特殊規律中概括出來的,並從各門具體科學的發展中得到不斷補充、豐富和發展的關於統一世界共同本質的 科學認識。因此,它可以指導各門具體 科學,為它們提供正確的理論思維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是推動各門具體科學發展的普遍有效的認識工具。


推薦閱讀:

股骨頭壞死癥狀—搜狗百科
王小川的「好奇心」會將搜狗引向何處去?
比興手法—搜狗百科
搜狗上市,誰才是最大贏家?
錢乘旦—搜狗百科

TAG:辯證 | 百科 | 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搜狗 |